经济学是研究资源稀缺性和如何有效利用稀缺资源的学问。由于资源稀缺的普遍存在,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们对于有效利用资源的不懈追求,经济学得以渗透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就连职场也未能幸免。
同事与朋友是两回事
徐红曾经是某电视台不折不扣的大红人,后被一位著名媒体投资人看中,高薪聘请她去筹备一本都市期刊。徐红干得非常投入,由于人手不够,她甚至把自己的很多朋友也拉来一起做。期刊上市了,经营慢慢步入正轨,看着自己的努力有了成效,徐红对自己在公司的前途充满了信心。可是有一天徐红突然发现,她的一位好朋友——被她请来做编辑部主任的蒋霞,竟然背着她和老板(投资人)走得很近,而且说了很多不利于她的话。尽管老板的态度很公正:你们两人的能力都很强,至于蒋霞能否代替徐红,要看她们各自的表现。但徐红的心里很郁闷,好朋友怎么能为了一己之利,做出不利对方的事情来呢?交这样的朋友真是人生的一大败笔!
徐红将这件郁闷事告诉了朋友。
朋友问她:“在蒋霞没有进你们公司前,她和你是什么关系?”
徐红:“朋友,而且是好朋友。”
朋友:“进了你们公司后呢?”
徐红:“不就成了同事嘛。”
朋友:“如果以前不是朋友,仅仅是单纯的同事,她想往上升以取代你,正常吗?”
徐红:“嗯……应该是正常的。”
朋友:“同事关系,即工作关系,更准确地讲,就是为了利益在一起做事的关系。并且,每个人其实都希望通过工作获得更多利益,是不是?”
徐红:“我明白了。”
道理其实很简单,职场如同生意场,在职场这个大舞台上,人和人之间最终只有一种关系:生意伙伴关系,以利益为基础的生意伙伴关系。
创维集团的老板黄宏生事业上的两次受挫皆因不明白职场人际关系的奥秘。黄宏生给人的感觉相当厚道,他的创业故事给人的感觉就是带着一帮弟兄打江山。企业发展起来后,黄宏生还是把这些跟自己打江山的弟兄当家里人对待,实际上,这种方式已经不适合正规化的职场了。结果,黄宏生第一次遭遇重大挫折,他非常倚重的陆强华带领整个销售团队集体跳槽;第二次,因为身边人举报,在香港惹上官司。其实,如果黄宏生不是用对待家里人的方式对待这些人,而是把利益、规则都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家有什么想法和期望,随时摆到桌面上来谈,不把不满堆积在心里,可能也就不会遇到这些突然性的“背叛”。
职场人际关系,也是按照价值链的方式串联起来的,包括供应商、客户、合作者、竞争者、可能的替代者、潜在的对手和同盟者,等等,这些人都是你的职场生意伙伴。随着局势的变化,你今天的平级同事可能是你明天的上司,今天的竞争对手可能是明天的客户,而这些变化都是围绕利益关系在做文章而已。一位心理学老师说,职场的关系越简单越好,即同事就是同事,最好不要变成什么闺中密友,更不要和同事发展恋情。你只有把“少说多做”作为自己的法则去坚持,把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圈子分开来看,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一次选对职业
在北京某大型招聘会上,名牌高校毕业的小江向一家汽车公司申请一个机械工程师的岗位。他学的是机械专业,而且大学期间各门功课都很优秀,毕业后的五六年时间里,换了好几份工作,从事过医药、空调、手机等产品的销售,离职前在某化妆品公司担任品质主管,但是没有机械方面的工作经历。招聘负责人看了他的情况后表示,如果他毕业后稳定从事过机械方面工作,那他正是公司需要的人选,公司也会给予很高的工资待遇,但是因为缺少这方面的工作经验,按照规定,公司无法录用他。小江只能与这份好工作失之交臂。
小江的例子体现了很多人盲目就业所带来的危害。由于没有长远打算,很多人年轻时只是随波逐流地换工作,到了30多岁还没有职业定位。这种情况之下,继续下去出路不大,重新定位又要费很大力气,由此便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之所以造成这种状况,是因为当前就业市场上一些人急功近利、心态浮躁,什么挣钱就做什么;同时由于就业压力大,许多人随遇而安,能找着什么工作就干什么工作,这些都构成了人们忽视职业选择的原因。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就是告诫人们在人生的关键点选择时要慎之又慎,避免做出错误的决策。择业是人生的关键点,尤其对于男士来说,选择职业对于一生的发展是关键的。而今天,女人和男人以同样的身份进入社会、选择职业,因此,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在步入社会、选择工作时,要谨慎选择行业,因为抛弃原有职业的成本太高。
抛弃原来的职业重新选择职业的成本来自于多方面。一方面,一旦你从事了某种职业,如果半途而废,重新择业,以前所花的时间等于白费。当然,如果你所做的工作具有继承性,能够对新的选择有所帮助,抛弃旧的职业,并不是一个完全的浪费。但从事新的职业,毕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尤其是分工高度专业化的今天,竞争异常激烈,任何时间上的浪费都将使你处于不利的境况。
另外一方面,成本来自于他人对你的判断。你的经历构成了别人对你的判断,尤其在中国更是如此。你从事过某种行业,意味着你可以做某种工作,同时也意味着你不适合从事其他工作。对于你要从事的新的行业,除非你花了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并证明了自己的资格,否则其他人对你在新的行业的能力便不能认同。
这是人们的常规思维。我们不能责怪人们的这种常规思维,但我们这里对行业的思考,不是说人们不应当换行业,如果人们选择的某个行业没有出路,或者不适合该行业,在某个新的行业里发展可能更有前途,那么就应当选择改行。我们要表达的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择业,我们要谨慎为之,因为此时的选择虽然不会构成“一失足成千古恨”,但覆水难收——如果所做的选择是错的,要消除这种选择的成本往往比较高。
谁偷走了你的工作
当前最热门的话题是什么?对,就业问题。打开网络,经常能见到大家牢骚满腹:“工作难找啊!”“现在的应届毕业生工作怎么这么难找啊?”“怎么样才能找个如意的工作呢?”工作难找,工资太低,是现在不少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时的真切体会。
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最新统计,近几年的就业状况很不理想。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在中国毕业生网发布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中,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是什么让大家的就业遭遇寒流?工作都到哪去了?
从外在因素来看,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不确定性,很大程度影响了就业的增长。受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多变、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2009年就业形势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由于和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我国出口受冲击也很明显。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说:“当前中小企业,特别是在珠三角、浙江面临的困难,首先主要表现为一些出口导向型企业,主要是受外需影响较大。这些大量的中小企业长期以来对解决就业、提供税收,对整个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都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军,一旦它们面临困难,对就业形势势必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速也呈回落态势。专家表示,这些大量吸纳就业的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也会对就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的固定资产投资,其实际增长率也有了较大的回落。投资的回落将对未来经济增长,特别是对就业形势产生影响。
有关专家还分析,成本压力增加和需求减弱将导致企业利润明显下降,这会大大降低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对就业增长形成较大的压力。
从大学生自身来看,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大学毕业证只是学历,而不是能力的证明。大学生不能因为自己拿着大学文凭就觉得高人一等。社会很热门的话题,大学生找工作比职高生难?并不是那么绝对!现在一些公司对用人都越来越严格,但这种严格主要是指工作态度,而不是能力。很多公司招聘时都特别注明:有上进心、有责任心、对公司忠诚等,却没有特别要求能力应该如何强。
不少企业普遍反应大学生吃不了苦,不太愿意从基层做起,而且容易跳槽,选工作非常挑剔,所以,求职者说“找一份好的工作很难”,而企业说“找工作难,招人更难”。
由此可以看出,求职者不能找到好工作,应该是自己的要求过高,企业招不到好的员工,因为求职者要求过高。一般企业招聘员工时,试用期都不会给比较高的薪水,要经过试用才确定薪水和待遇的。大学生求职时要针对自己的能力来提出相应的待遇,那种认为自己是大学生就应该拥有高薪和优越待遇的观念需要改变了。
有些学生找工作的时候非大城市、名企不去,我们并不赞同这种想法,如果在北京、上海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好工作,不妨先到小地方去工作,等经验积累得差不多了,再返回大城市。
很多学生应聘时会拿着英语、计算机之类的等级证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其实,这些证书很大程度上不起决定作用。应聘秘书时,招聘人员可能会让你现场做助理工作;应聘营销人员时,招聘人员可能会扮演顾客,要你现场推销货品……
因此,就业能力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要落实到实践层面。但遗憾的是,真正懂得这个道理的大学生并不多。知识要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也许有人会提出异议:大学期间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学习知识上了,哪有机会去实践?
其实在大学期间,大家完全可能通过一些兼职工作来积累社会经验。例如,小陈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他从大二开始就在某日报社实习,一开始抄信封,然后做校对,再接着找资料,最后做上了实习记者,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同时受到了三家公司的青睐,薪水都非常诱人,因为他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总之,我们鼓励“人往高处走”,对自己评价高的人,往往是有一定能力和志向的人,希望到环境好、待遇好的企业供职,这是人之常情。但凡事要讲究度,否则过犹不及。对自己评价太高的人,有一种“超价值观倾向”,实际是对个人能力的不恰当评价,这对找工作很不利。
找工作,必然要考虑工资和环境,但发展前途更重要,必须长远考虑。发展主要是指业务发展,包括所学专业能否在工作中起作用。每个刚毕业的大学生,都应该为自己的发展留足空间。
跟 “非名企不去,非大城市不去”的学生截然相反的是,有一类学生看到市场激烈竞争,就产生了恐慌心理,一到招聘会,不管有没有人看,也不管专业对口与否,就开始四处散发简历。在他们看来,只要有单位愿意接收,就万事大吉了。这反映了当代一部分大学生的挫败心理,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低估自己的能力,这也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结果。这些人心态比较消极,凡事爱往坏的方面去想,当机会来的时候不能好好把握、积极争取,而是任之溜走。对他们的忠告是:求职,不仅仅是把自己随便推销出去,还要兼顾个人将来的发展。
送水工月薪2000,前台接待800, 你干哪个?
“2000元一个月招不来一个送水工”、“过一个年,外来工起薪大涨13%”——春节后,广州劳动力市场上的这一幕幕让不少企业经营者感叹:廉价劳动力一去不复返了。
方宇原在北京做建材生意,去年以来,他一直为招不到搬运工人发愁。“就是那种搬搬抬抬的,有点力气就行,1000元一个月都没人愿意干。前两天来了两人,工资开口就要1500元一个月。这工资也未免要得太高了点。”与几年前相比,方宇原更想不通。“我2001年开始做建材买卖,那时候招农民工,一个月五六百元,大家都抢着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