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其子,必先有其父
如果没有一个狂热的篮球迷老爸,林书豪恐怕也不会走上职业球员这条路。
从某种程度上说,他的父亲林志明也是位“狼爸”——在期待三个儿子爱上篮球这项运动方面。上世纪70年代从中国台湾移民美国前,林志明就已经痴迷于NBA,电视里为数不多的与NBA有关的电视节目,绝对是一个都不放过。他甚至半开玩笑地说,自己当年费尽心力去美国留学,除了为在计算机工程领域继续深造,拿到博士学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美国看NBA的比赛更方便。
很难想象,40年前在美国以外的地方,居然有如此疯狂的NBA球迷;因为那个时候的NBA,正处于一段黑暗的岁月,其影响力与此时此刻远不可同日而语:球员吸毒,球场暴力屡见不鲜,上座率惨淡非常,电视转播更是少得可怜——1980年湖人夺得总冠军时,洛杉矶球迷甚至都没得直播看,只能在午夜时段回味所支持的球队赢球捧杯的比赛录像。
“我也无法解释自己怎么会如此地喜欢篮球,但我就是喜欢。”林志明这样说。看来,这个世界上果然有无缘无故的爱。
更令人感觉不可思议的,除了迷上了这项当时在中国台湾并不太火的运动以外,还有一点就是林志明在去美国前,从没有真真正正打过篮球比赛,甚至可以说,这个身高只有1.67米的青年根本不会打篮球!
不过,就此断言林志明早早为儿子定下了进NBA打球的梦想,那也太武断了些。和那些一门心思将孩子培养成顶尖运动巨星的美国父母(如美国职业橄榄球联盟NFL著名四分卫托德·马林诺维奇的父亲马尔夫·马林诺维奇)不同,至少在美国普渡大学读书的那几年,林志明还没有这样的念头。
当他怀着美梦成真的心情打开电视,如饥似渴地欣赏着NBA比赛转播节目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见证着NBA步入黄金时代:“天勾”贾巴尔、“J博士”朱利叶斯·欧文、摩西·马龙等巨星正值职业生涯巅峰,“大鸟”伯德和“魔术师”约翰逊黑白双雄争霸的好戏即将上演,当然更不能不提的还有“飞人”乔丹。快乐的单身汉林志明,当时只想着自己过眼瘾了……
这种“君子动眼不动手”的日子,一直延续到林志明开始打自己的第一份工。那份在洛杉矶的工作强度非常大,令他感觉身心俱疲,不得不寻找些调剂方式让自己放松,才不至于被工作拖垮。于是,林志明想到了打篮球。
“我决得,打篮球一定挺好玩的。”问题是,尽管已经在美国呆了几年,但林志明依然完全不会打篮球,连碰篮球的机会都很少。按常理推测,既然是为了调节身心,那随玩玩也就算了;可林志明不这么想,理工科出生、生性严谨的他不愿意打无准备之仗,于是开始更加疯狂地看NBA录像,像钻研学术课题一般剖析那些篮球巨星的精彩表演。用他自己的话说,似乎重新找回了刚到美国玩命攻读博士学位时的那种感觉。
“我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模仿着巨星们的招牌动作,比如我的‘勾手’,就是学贾巴尔的。”经过充足准备后,林志明才信心十足地走上了街头篮球场。
当然,我们不能指望这样一位临时抱佛脚的业余球员,能在藏龙卧虎的美国篮球界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表演,但就在苦练球技的这段岁月里,距离父亲这个人生角色还很远的林志明暗自做了一个决定:要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学打篮球——套用NBA官方的宣传语,这便是震惊世界的“林旋风”的奇迹诞生之地。
多年以后,当人们慨叹林书豪对篮球永不放弃的坚韧精神时,得到的回答是:“我的父亲,才是个不折不扣的篮球痴。”真的是有其父必有其子。
从反对到鼓励——不一样的林妈妈
“美国的很多亚裔家庭,都把孩子的学业看得太过重要;而在我看来,能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们一起玩耍,同样是件好事,我非常享受这种天伦之乐。”
时至今日,林志明这番话无疑会成为许多父母奉为真理的育儿金句。可实际上,即便在家庭内部,林父的理论也面临着巨大的反对压力——林书豪的母亲吴信信女士,也是上世纪70年代从中国台湾移民美国生活的,她的育儿理念与林父不尽相同。
这也不难理解:哪家父母不望子成龙?可在美国,又有几个亚裔孩子是通过职业体育出人头地的?至于篮球,至于NBA,别说林母,恐怕林父都没听说过“三阪亘”这个名字——这位日裔美国人是林书豪之前,唯一一个在NBA打过球的亚裔球员,他曾在1947年被纽约尼克斯选中,但只打了3场比赛总共拿到7分就被球队毫不犹豫地裁掉了,因为身高仅1.7米体重不过68公斤的他根本承受不了职业联赛的强度。
几十年后,NBA已然变得更高更快更狠了,林志明夫妇身高都不到1.7米,让孩子打篮球能有什么前途?
于是,林母还是希望让孩子沿袭一条“正统”的发展轨迹:闲暇时学学钢琴等乐器,以后可以当一名医生——律师、医生、工程师、科学家这类技术型工作,无疑是美籍亚裔人最稳妥的出路。
但理工科出身的林父却坚持,尽管篮球是自己的最爱,但也可能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事情,如果他们真的有兴趣,做父母的就应该全力支持,“我完全没有那种必须要把他培养成职业球员的想法,如果到时候他说自己根本不喜欢这项运动,那么我绝对不会再强迫他打篮球。”
听起来,林家因培养下一代所引发的矛盾,和绝大多数中国家庭并无太大不同。区别在于,林志明是个有毅力但不专横的父亲,而吴信信却是个足够开明善解人意的母亲,他们并没有因为这个矛盾吵得不可开交,而是按照中国传统理念,先由父亲这个一家之长做主,待孩子长大后再尊重他们的选择。
三岁爱上篮球,五岁踏上球场
光阴似箭,林家的长男林书雅(Joshua Lin)已经5岁,到了父母约定的可以练球的年龄,林志明开始给儿子“上课”,传授那些从NBA比赛录像中整理出来的、在他看来非常珍贵的篮球技巧——当然包括林父引以为傲的贾巴尔式“天勾”。
不久之后,比大哥小三岁的林书豪加入了这个训练营;最后,三兄弟中最小的林书伟(Joseph Lin)也投伙了。林家父子四人就此开始了一周三练、每次一个半小时的篮球特训,即便是孩子们后来都上了学,业余时间没那么多了,训练也没有间断过。三兄弟放学回到家后会以最快速度做完作业,吃东西,休息片刻,从晚上八点半开始训练,练习的内容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单调乏味:运球、投篮、上篮、传球,各项基本技术都不放过,再加上二对二的林家内部斗牛赛。
和其他篮球少年模仿乔丹、艾弗森等明星炫目的高难度动作不同,林父给儿子看的录像带、教他们模仿的动作,绝大多数都出自已经退役的老球星。哪怕三个男孩跳起来还摸不到贾巴尔的肩膀,但林父坚持让他们有模有样地练习着勾手投篮——尽管没有打过一天职业比赛,甚至没有接受过专业指导,但林父却遵循着已被许多青少年篮球教练忘记的铁律:一名球员的成功,源自自身坚实的基础。
“我坚信,他们从这个年龄就开始苦练基本功,这些技术会深深植入他们的血肉之中,有坚实的基础,才会有后来的成功。”当然,林父并不是那种一门心思抓训练的铁血教头,他可不会无休止地增加练球时间,并没收掉孩子们的游戏机。循循善诱才能细水长流,这个道理他非常清楚。
于是,林志明对篮球那种超乎寻常的爱,很快就被儿子们继承了下来。随着他们个子越长越高,肌肉变得结实,90分钟时长的训练课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了。林父就此过上了痛并快乐着的日子——完成繁忙的工作后,他还要陪三个精力无限的儿子,在一切能打球的篮球场激战几个小时,直到所有人都筋疲力尽才罢休。
不过,这只是个笼统的说法,林书豪的故事可没有那么简单,他对这颗橘色的大皮球并非一见钟情。5岁刚开始打篮球时,他曾被父亲带去参加一个少儿篮球联赛,哥哥林书雅至今记得二弟出工不出力的懈怠表现:“有一半的时间,他只是站在球场上,吮吸着大拇指当观众。”
令人意外的是,本来不太支持儿子们打篮球的林母,这次却没有借机让小书豪放下篮球、将其拉回到钢琴旁,而是选择站在丈夫一边。当看到小书豪偷懒耍滑,林母的做法是:从此再也不去现场看他打比赛了。
眼见母亲“抛弃”了自己,小书豪慌了神,他恳求母亲重新回来给自己当观众。这时林母认真地告诉儿子,要想让她再去现场加油助阵,就必须改变那种吊儿郎当的比赛态度。“我会拼命打球,努力得分的。”小书豪当即表态。而当林母再去现场看球时,他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拿下了当场比赛的最高分。
在孩子小时候灌输给他许多技能,有时甚至是家长自己未了的心愿,许多父母的这种思想无疑饱受非议。林志明夫妇的做法其实也差不多,但他们比其他父母做得更好的是:林父培养起了孩子的兴趣,并能够坚持不懈。林母则教给了孩子做事要全力以赴的道理。林书豪日后的成功,与父母言传身教的“坚持”不无关系,“自那件事起,他在篮球道路上正式起航,再也没有走过回头路。”林书雅如是说。
大赛当前,却苦练小提琴
“在我长大成人的这些年,妈妈的一些朋友总会对她说,我打篮球纯粹是浪费时间。她没少因此受批评,但还是支持我打篮球;因为她说看我打篮球时非常快乐,她希望我过快乐的生活,所以支持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趣的是,当我成功进入哈佛大学后,那些曾经批评过我妈妈的人反而来追问她,该让自己孩子从事什么运动,才能考入哈佛?这的确是个很有意思的转变。”
的确,在林书豪还没有在NBA突然蹿红前,他已经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小有名气了——谁不希望自家有个读书好又会打篮球、文武双全的帅气儿子?可这样的全才又怎会是天上掉下来的?学习打球两不误,早在读小学的时候林书豪就是这么做的了。
和林书豪同为国王学院小学篮球队球员的莱恩·格拉斯哥,至今还忘不了这个令他又佩服又嫉妒的队友:学习厉害,打球也厉害,国王学院当时六年级每个班有50多名学生,但风头都让林书豪一个人抢走了。
上学也要带着个篮球,每天都要打好久,可一到考试还是拿全A,参加单词拼写比赛也能代表班级出赛……格拉斯哥坚信,即便林书豪不打NBA,将全部精力投入学业也必将成就非凡,似乎就没有什么事情能难倒这个小个子。
小个子?没错,当时的林书豪在同龄人中一直算是矮的——设想一下吧,上高中时他还只有1.6米高,体重刚过110斤,小学时得瘦弱到什么程度?但在国王学院的校队,林书豪可是绝对的核心,如格拉斯哥所言:“如果一场比赛我们队以29比26击败对手,那么其中有22分都是他得到的。”虽然身高体重力量劣势明显,但凭借过人的速度和扎实的技术,很少有人能防得住他。
林书豪“小学职业生涯”最神奇的个人秀,发生在六年级赛季临近末期时。当时国王学院队迎来了一个劲敌:都柏林山谷基督学院队。大家都对这场比赛非常重视,希望能在对手身上取得胜利。
可就在球员们忙于赛前热身时,大家突然发现:林书豪还没来!这可是个从来不会缺席比赛、球队也缺不得他的人物啊!整支球队都慌了神,“寻觅大兵林书豪”取代了热身练习,但直到比赛开始也没有找到他。不得已,国王学院队只好以残阵迎敌,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寻人行为一直延续到上半场结束毫无收获,球队则以10比16落后。
谢天谢地!中场休息的时候,国王队的“国王”、他们的皇牌球员终于现身了!可在格拉斯哥的记忆里,那出“王者归来”的好戏开幕并没有那么激动人心,因为林书豪看起来很疲倦,好像根本没睡醒一样。有人忍不住问他,到底跑到哪里去了?林书豪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练小提琴去了。”
大赛当前依然苦练小提琴?投篮还能保持手感吗?队友都暗自为林书豪捏了把汗。不过,核心归来总是件大好事。最后的结果也如预期般圆满:国王学院队成功上演逆转,最终以2分险胜。
但是,当时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林书豪的篮球前景,毕竟谁也无法否认,身高体重弹跳诸如此类的先天指标,对期待成为职业运动员的美国少年们有多么重要。父母都是没什么运动天赋的普通人,林书豪能不能长到1.8米都是个疑问,他能有多少资本和人家比?
“比如我的朋友贝斯特,他是中学校队的橄榄球明星,”格拉斯哥笑着说,“每次看到贝斯特那强壮如牛的体格,我都忍不住回忆起林的豆芽菜身材,当时真是为他的运动生涯担忧啊!”
可林书豪父母并不会考虑那么多,因为他们也没有刻意将包括林书豪在内三个儿子培养成NBA球员。对于喜欢打篮球的他们,父母的态度一直很明确:只要把书念好,球爱怎么打就怎么打。可如果成绩退步了,那对不起,要压缩打球时间用来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