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洪驹父书
驹父外甥教授:别来三岁,未尝不思念。闲居绝不与人事相接,故不能作书,虽晋城亦未曾作书也。专人来,得手书。审在官不废讲学,眠食安胜,诸穉子长茂,慰喜无量。
寄诗语意老重,数过读,不能去手;继以叹息,少加意读书,古人不雄到也。诸文亦皆好,但少古人绳墨耳,可更熟读司马子长、韩退之文章。凡作一文,皆须有宗有趣,始终关键,有开有阖。如四渎虽纳百川,或汇而为广泽,汪洋千里,要自发源注海耳。老夫绍圣以前,不知作文章斧斤,取旧所作读之,皆可笑。绍圣以后,始知作文章。但以老病情懒,不能下笔也。外甥勉之,为我雪耻。
《骂犬文》虽雄奇,然不作可也。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甚恨不得相见,极论诗与文章之善病,临书不能万一。千万强学自爱,少饮酒为佳。所寄《释权》一篇,词笔纵横,极见日新之效。更须洽经,深其渊源,乃可到古人耳。《青琐》祭文,语意甚工,但用字时有未安处。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文章最为儒者末事,然索学之,又不可不知其曲折,幸熟思之。至于推之使高,如泰山之崇崛,如垂天之云;作之使雄壮,如沧江八月之涛,海运吞舟之鱼。又不可守绳墨、令俭陋也。
【译文】
驹父外甥教授:分别已有三年,十分想念。我自避人独居以来根本不与外界接触,所以不能写信,即使进城也不曾给写过信。你派专人来,使我得以看到你的亲笔信,知道你身为学官而并未荒废讲学,睡眠和饮食安好,几个小孩子也茁壮成长,深感快慰。
你寄来的的几首诗意蕴深厚,读过数遍,不能释手;继而感叹,若稍微留意读书,古人文章的境界是不难达到的。几篇文章也都好,但缺少古人的章法,可进一步熟读司马迁和韩愈的文章。
但凡作文,一定要有主旨和趣味,自始至终的关键是要放得开又收得拢。就好比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四条大河,虽然容纳百川,或汇聚众水而成为广大的湖泊,汪洋千里,但总归要从源头开始然后才流向大海的。
我在绍圣年间以前,不懂写文章的方法,拿旧作来读,感到都很可笑。绍圣年间以后,才知道如何作文,但因为年老多病且生性懒惰,故不能下笔。外甥你可要好好努力,替我一雪前耻。
《骂犬文》一篇,虽然雄伟奇特,然此类文章不作也好。苏东坡的文章妙绝天下,然而其缺点在于喜好指责时弊,千万不要效仿他的做法。
我很遗憾不能与你相见,当面尽情讨论诗文的好坏,而在信上是不能道其万一的。你一定要勤勉学习,爱护自己,少喝酒为好。
你寄送的《释权》这篇文章,文笔奔放自如,很能表现出你的确是日日有所长进。然而更应研读经典,使自己的根基更加深厚,唯此才可以追上古人。《青琐》这篇祭文,构思精巧,但用字还有不妥帖之处。写文章自己遣词造句最难,杜甫作诗,韩愈作文,没有一个字没有出处。只是因为后人读书少,所以就以为是韩愈、杜甫自己写出这样的句子罢了。古代能写文章的人,都是能够真正地熔铸万物于一炉,即使引用古人的语句用于自己的文中,也都如一粒灵丹,有化腐朽为神奇之功效。
对于尊崇儒学的人来说,写文章实在是最小的事了,然而既然要探求写文章的方法,就不可不了解其中的曲折奥妙,希望你能仔细思考这个问题。至于要使文章高妙,如巍然崛起的泰山似自天上垂挂下来的云彩;倘若要使文章气势雄壮,如八月大江上的波涛似海动时能吞没大船的巨鲸,那就不可死守所谓的规矩,令文章浅陋了。
【题解】
《答洪驹父书》是黄庭坚给外甥洪刍的一封信。洪刍,字驹父,豫章(今江西南昌)人。信中所谈较为集中地反映了黄庭坚诗文创作的主张。作者强调要多读书,批评驹父读书少,因而所写的诗未能达到古人的境界,所写的文章,用字常有不妥贴处。指出自作语最难,只有多读书,才能使诗文“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他要求,大凡写作一篇文章,都必须有主旨、有意趣。他还把学习古人的法度作为学诗的前提,认为守绳墨与不守绳墨有个发展变化过程,守绳墨是作诗的入门,其最终目的却是为了不守绳墨,不受成法的束缚,随心所欲,从而探索创新。
黄庭坚小传
黄庭坚(1045—1105),北宋人,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旋迁戎州(今四川宜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
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词与秦观齐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
黄庭坚曾说:“随人作计终后人。”又说:“文章最忌随人后。”可见他在文学创作上是有开辟道路的雄心的。然而他的社会接触面较之前辈诗人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都远为狭小,长期的书斋生活与脱离现实的创作倾向使他只能选择一条在书本知识与写作技巧上争胜的创作道路。号称取古人陈言点铁成金,就是根据前人的诗意,加以变化形容,企图推陈出新。他称这种作法是“脱胎换骨”,是“以俗为雅,以故为新”,是“化腐朽为神奇”。
双井神童
黄庭坚生于书香之家,父亲黄庶和舅父李常皆是诗人。黄庭坚自幼异常聪明,《道山清话》记载,他五岁就已把《五经》倒背如流,并问老师:“人人都说有‘六经’,先生您为何只教了我‘五经’?”老师答曰:“春秋不足读!”小孩立刻反驳道:“这是什么话呀?既然被称为‘经’,必有过人之处,焉得不读?”于是找到《春秋》细读,十日成诵,无一字遗。
七岁时,黄庭坚作了一首《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八岁时,见邻居书生赴京赶考,小男孩便也跃跃欲试,特作打油诗相送,云:“送君归去玉帝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
这些小事经人传颂,一传十,十传百,轰动家乡洪州双井村,黄庭坚被称为“双井神童”。
分宁一茶客
双井茶产于修江北岸,此地“绿丛遍山野,户户有茶香”。双井茶细者有白毛,状如银须,色碧味隽,故又有“白茶”、“龙须”、“云腴”、“凤爪”、“雪芽”等佳誉,名噪天下,遂为贡茶。但双井茶的扬名,还得力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
黄庭坚嗜茶,在其早时就以“分宁茶客”名闻乡里。《宋稗类钞》中记有这样一件事:
当时的宰相富弼听说黄庭坚多才多艺,诗文、书法样样出类拔萃,于是很想与他一会。终于,有一天两人相见相识了。也许是黄庭坚其貌不扬,富弼见到他后并不喜欢,两人不欢而散。偏偏这富弼好对人评头品足,于是还对人说:“我还以为这黄某如何了得,原来不过是分宁一茶客罢了!”
“分宁一茶客”是富弼对黄庭坚的诋毁之言,当时即名闻遐迩。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黄庭坚这一“茶客”却是很值得为之大书一笔的。比如黄庭坚以茶代酒二十年,堪称是茶人佳话。黄庭坚在40岁时曾写过以戒酒戒肉为内容的《文愿文》,文章说:“今日对佛发大誓,愿从今日尽未来也,不复淫欲、饮酒、食肉。设复为之,当堕地狱,为一切众生代受头苦。”此后二十年,他基本上践言而行,做到以茶代酒,并曾多次规劝外甥洪驹父节制饮酒。
再者,在黄庭坚的竭力推荐下,双井茶终于受到朝野士大夫和文人们的青睐,最后还被列入朝廷的贡茶,奉为极品,盛极一时。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载这件事说:“草茶极品唯双井、顾渚,亦不过数亩。双井在分宁县,其地即黄氏鲁直家也。元祐间(1086—1093),鲁直力推赏于京师,族人多致之。”
这位“分宁”茶客还是一位痴于吟茶颂茶的诗人,在他的笔下,摘茶、碾茶、煎水、品茶以及咏赞茶功的诗和词比比皆是,从他留传至今的数十首茶诗来看,除了引茶入诗,抒发情怀之外,字里行间分明渗透着一位品茶高手所追求的茶艺和茶道。
黄庭坚作品精选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一)
投荒b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c滟滪关。未到江南d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二)
满川风雨独凭栏e,绾结湘娥十二鬟f。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注释】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下临洞庭湖。君山是洞庭湖中的一座小岛。
投荒:贬官到荒僻的地方。
瞿塘:峡名,在四川省奉节县附近。滟滪关:滟滪堆是矗立在瞿塘峡口江中的一块大石头。附近的水流得非常急,是航行很危险的地带。古代民谣有“滟滪大如襆,瞿塘不可触”的话。因其险要,故称之为关。生入瞿塘滟滪关:东汉班超从军西域三十一年,年老思归,有“但愿生入玉门关”的话。此用其语。
江南:这里泛指长江下游南岸。包括作者的故乡分宁在内。
川:这里指洞庭湖。
这句写风雨凭栏时所见君山。绾结:(将头发)向上束起。湘蛾:《楚辞·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相传即帝舜二妃娥皇和女英,君山是她们居住的地方。鬟:发髻。十二鬟:是说君山丘陵起伏,有如女神各式各样的发髻。
【题解】
第一首诗写遇赦归来的欣悦之情。
第二首诗写凭栏远眺洞庭湖时的感受。
诗人自绍圣初因修国史被政敌诬陷遭贬,到徽宗即位,政治地位才略有改善。公元1102年,诗人经过岳阳,准备回到故乡去。这时,他已被贬七年,流转在四川湖北一带,环境非常恶劣,又到了对于古人来说算是高龄的五十七岁。长途漂泊,旅况萧条,在风雨中独上高楼,所以一方面为自己能够在投荒万死之后平安地通过滟滪天险活着生还而感到庆幸,另一方面回首平生,瞻望前路,又不能不痛定思痛,黯然伤神。因而欣慨交心,凄然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