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述而》
【译文】
嘴里不说而心里记住所学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原文】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
——孔子《论语·子张第十九》
【译文】
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趣;恳切的发问,多思考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原文】
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初,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三国志·王肃传》
【译文】
董遇,字季直,资质迟钝但爱好学习。原先他擅长研究《老子》,给老子作注解;又擅长《春秋左氏传》,为之写成《朱墨别异》一书。有人跟他学,董遇不肯指教,却说:“必须自己先读百遍。”又说:“读书百遍,它的道理就自然清楚。”跟着他学的人说:“我们急切地渴望着学习,就是挤不出时间。”董遇说:“应该利用三余来进行学习。”有人问“三余”是什么意思,董遇解释说:“冬天是一年中的空余时间,夜晚是一天中的空余时间,阴雨连绵的日子,也是空余时间啊!”
【原文】
尔等读书,须求识字。或曰:焉有读书不识字者?余曰:读一孝字,便要尽事亲之道;读一悌字,便要尽从兄之道。自入塾时,莫不识此字,谁能自家身上一一体贴,求实致于行乎?童而习之,白首不悟,读书破万卷,只谓之不识字。王汝止讲良知,谓不行不算知,有樵夫者,窃听已久,忽然有悟,歌曰:“离山十里,柴在家里;离山一里,柴在山里。”如樵夫者,乃所称识字者也。”
——【明】孙奇逢《孙夏峰全集·孝友堂家训》
【译文】
你们读书,必须力求认识字。难道有读书却不认识字的人吗?我说:读一个“孝”字,就要竭尽侍奉父母的道义;读一个“悌”字就要竭尽服从兄长的道义。自从进入私塾时起,没有不认识这两个字的,但是有谁能在自己身上一一体现,求得实在的东西用在行动中呢?孩童时就开始学习它,到老了还没有领悟到它的含义,即使他读书很多,也只能说他是不识字的人。明代思想家王汝止在讲授良知这个问题时,说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知道了。有一个砍柴的人偷偷地听了很久,忽然有所领悟,便唱道:“离山十里,柴在家里;离山一里,柴在山里。”像这个砍柴的人,才是称得上识字的人。
【原文】
圣祖《庭训》曰:“朱子云:‘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亦奚益于学哉?此言乃读书之至要也。人之读书,本欲存诸心,体诸身,而求实得于己也。如不然,将书泛然读之何用?凡读书人皆宜奉此以为训也。”
——【清】爱新觉罗·玄烨
【译文】
圣祖《庭训格言》说:朱熹说:“读书的方法,应当循序渐进而有常规,抓住一个目标而不松懈。在句读和文章的义理中间从容探求,而在实际生活中和行为实践中去进行体验,然后就能心灵沉静,义理明了,渐渐地见出了学问的意味。不然的话,则即使是去广博地求取,每天背诵五车书籍,又对学问有什么益处呢?这句话是读书的极至精要。人们读书,本来就是想要将学问存于心中,体验于自身,而为自己求得实在的好处。如果不是这样,将书泛泛而读又有何用处?凡是读书人,都应该奉行这些话,以作为训导。”
【原文】
《训导》曰:“为学之功,不在日用之外。检身则谨言慎行,居则事亲敬长,穷理则读书讲义。至近至易,即今便可用力;至急至切,即今便当用力。用一日之力,便有一日之效。至有所疑,寻人问难,则长进通达,自不可量。若即今全不用力,蹉过少壮时光,即便他日得圣贤而师之,未必能有益也。”
——【清】爱新觉罗·玄烨
【译文】
《庭训格言》说:“做学问的功夫,并不在日常生活之外。检点自身就要谨慎对待自己的言行,居住在家中就要侍奉双亲、尊敬长者,穷究事理就要读书籍、讲义理,这些工夫是最近便、最容易的,从今天开始就应当努力;它又是最急需、最痛切的,从今天开始就应当努力;用一日的力气,就会有一日的成效。到了有所怀疑的时候,去寻找别人,互相问难,那就会大有长进,学问通达,自然不可限量。如果在今天全然不用力气,蹉跎庸碌地度过了少壮的时光,即使日后得以拜圣贤之人做老师,也未必能有益处。
【原文】
孝武将讲《孝经》,谢公兄弟与诸人私庭讲习。车武子难苦问谢,谓袁羊曰:“不问则德音有遗,多问则重劳二谢。”袁曰:“必无此嫌。”车曰:“何以知尔?”袁曰:“何尝见明镜疲于屡照,清流惮于惠风?”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译文】
晋孝武帝将要给大臣们讲《孝经》,谢安、谢石两兄弟便在自己家里和一些人互相讨论学习。车胤也在其中,他听后有疑难,但又不敢问谢家兄弟。于是,对袁羊说:“我不问吧,怕把精彩的讲解遗漏了;多问吧,又怕劳烦谢家兄弟。”袁羊说:“我看他俩决不会因你多问而嫌厌的。”车胤问道:“你怎么知道呢?”袁羊说:“哪里见过明亮的镜子厌倦人们常照,清澈的流水害怕和风吹拂!”
【原文】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宋史·寇准传》
【译文】
起初,张咏在成都,听说寇准当宰相,对自己的同僚说: “寇公是奇才,可惜学问权术不够啊。”等到寇准出使陕州,张咏恰好从成都罢职回来,寇准尊敬地供给帐幕,盛情款待。张咏将离开(离去),寇准送他到郊外,问他说:“您有什么教我的·”张咏缓缓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 寇准没明白他的意思,回来就拿这本书读,读到“不学无术”时,恍然大悟,笑着说:“这是张公说我呢。”
【原文】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
【译文】
如果能每天更新,就天天更新,每天不间断地更新。
【原文】
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礼记·中康》
【译文】
就像走远路一樣,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從低处起步。
【原文】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译文】
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演绎《周易》;孔子受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都是一些圣贤发愤而写作的。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之处,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使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
【原文】
精诚所加,金石为亏。
——【汉】王充《论衡·感虚》
【译文】
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属和石头毁坏。
【原文】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论语·述而》
【译文】
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而想不通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要表达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告诉他一个问题而他不能以此类推到其他三个问题,就不再教他。
【解读】
虽然说“教无定法”,但成功的教学方法总是能给人以启发。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学就很有现实意义。现在很多教师仍行着填鸭式教学的老路,教师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要么过多要么不足,该启发的时候启而不当或无启无发。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就差了。只有灵活掌握和运用先进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取得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原文】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尽心下》
【译文】
贤能之人先使自己明明白白,然后再去教导别人,让别人也明明白白;现在的人自己都迷迷糊糊,却想用这些迷迷糊糊的东西去使得别人明明白白。
【解读】
“教学相长”,不仅师生间如此,即使教者本身也是如此。当我们想要去教会别人时,总得自己先弄明白,只有自己明明白白,才有可能让别人明白;如果自己都昏昏然不知所以,想要教会别人是不可能的。老百姓说:“你想要给人家一桶水,你自己先要有一缸水才行”。不然,你拿什么给人家呢?想让人家明白,自己却糊涂,怎么可能呢?
【原文】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尚书·仲虺之诰》
【译文】
喜欢提出问题向别人请教,知识就会丰富,主观武断,不虚心向人求教,就办不成大事。
【原文】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六十四章》
【译文】
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滞不前。”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炼制出来的,但是它却比蓼蓝更青;冰是由水变成的,但是比水更冷。木材笔直得与墨线相吻合,但是把它熏烤可以弯曲,从而做成车轮,它的弯曲度就与圆规画出的圆相吻合,此时,即是木料经受曝晒,它也不能再伸直了,是熏烤弯曲使它变成这样的啊。因此,木料经过墨线的测量才能取直,金属做成的刀剑只有在磨刀石上磨过才能变得锋利无比,君子如果能广泛地学习知识而又能每天自我检查和反省,这样就会聪明智慧,而且行为也不会有过错了。
【原文】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
【译文】
所以,不登上巍峨的山峰,就不知道天那么高;不亲自到深谷,就不知道地那么厚。
【原文】
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
——《庄子·则阳》
【译文】
小土山累积起来就成为了高山,小江河汇集起来成为了大海。
【原文】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己。
——《庄子·知北游》
【译文】
人活在世上,就好像白马从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是一瞬间的事啊。
【原文】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周易·乾卦》
【译文】
君子勤奋学习以积累学问道德,有疑难则不耻下问的来明辨真谛,用宽恕厚道的存心来待人接物,用仁慈博爱的精神广行于天下。
【格言警句 延伸阅读】
格物者,穷事事物物之理;致知者,知事事物物之理。
欲致其知,须是格物。格物云者,要穷到九分九厘以上方是格。
——【宋】朱熹《朱子语类》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美】爱因斯坦
人思考越多,话越少。
——【法】孟德斯鸠
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穷的人。
——【法】巴尔扎克
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
——【德】波尔克
懒于思考,不愿意钻研和深入理解,自满或满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都是智力贫乏的原因,这种贫乏用一个词来称呼,就是“愚昧”。
——【苏联】高尔基
洗耳恭听先人的教诲,乃三生有幸之事,我们应该多读好书,并使之消化。
——【意】达·芬奇
要提倡独立思考。
——卢嘉锡
谁不用脑子去思索,到头来他除了感叹之外,将一无所有。
——【德】歌德
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思处皆缘于学,不学则无可思。学者所以求悟也,悟者思而得通也?
——陆世仪
古来圣贤,未有不重思者,思只是穷理二字。
——陆世仪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学会思索,他将一无所获。
——【美】爱迪生
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最高成就是,把可知的事物寻个水落石出,对不可知的事物敬而远之。
——【德】歌德
不深思则不能造其学。
——程颐
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
——【法】伏尔泰
对于书本知识,无论古人今人或某个权威的学说,要深入钻研,过细咀嚼,独立思考。
——马寅初
要学会思考,不要一碰到困难就向别人伸手。
——【法】伏尔泰
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
——【法】伏尔泰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
——【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仔细考虑一天,胜过蛮干十年。
——【法】雨果
应当把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始终放在首位。
——【美】爱因斯坦
思则睿,睿则圣。
——周敦颐
我的成就,应当归功于有力的思索。
——【英】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