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山东的面食,最著名的莫过于煎饼;要说山东的特产,最著名的莫过于大葱;历数山东的名吃,最著名的莫过于煎饼卷大葱。山东人和煎饼大葱几乎画上了等号,以至于人们见到了煎饼大葱就想起了山东,说起山东就想起了煎饼大葱。
在山东,煎饼与大葱齐名,究其原因,盖因二者有许多共同之处。
煎饼与大葱拥有同样悠久的历史。煎饼诞生的确切年代已不可考,有文字记载,在山东民间,二月二悬煎饼于门首的习俗始见于唐宋之际。清初的文学家、山东淄博的蒲松龄老先生就曾写下一篇《煎饼赋》,文中曰:“溲合米豆,磨如胶饧,扒须两歧之势,鏊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经火烙而滂淜,乃急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蚁行,黄白忽变,斯须而成……圆如望月,大如铜钲,薄似剡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此煎饼之定制也”。蒲老先生不愧为文字高手,寥寥数语,便将做煎饼的原料、摊煎饼的工具乃至摊煎饼的过程、煎饼的形状,娓娓道来,栩栩如生,令人叫绝。大葱的历史同样悠久。原产于中国西部的葱,是由野生种在中国驯化选育而成。中国关于葱的记载,始见于《尔雅》、《山海经》,此后,《礼记》、《齐民要术》等古籍均有详细记载。葱主要分大葱、香葱、胡葱、韭葱等。大葱,主产于秦岭淮河以北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犹以章丘大葱为山东大葱的代表品种。
煎饼与大葱具有同样的平民品质。煎饼与大葱都是出身卑微的草根族,历来为锦衣玉食者所不屑,却为贩夫走卒、出力流汗者所青睐。煎饼的原料十分广泛,举凡地瓜干、玉米、小麦、各种豆类乃至各种蔬菜,皆可作为煎饼原料,甚至有些发酵过了头的干粮,磨浆后也可做成略带酸味的煎饼,别具一番风味。煎饼的制作工具、工艺都很简单,一盘小磨,一只铁鏊,一个刮板,无需发酵,不用模具,形状单一,转瞬即熟,且便于携带、储存。煎饼没有经过发酵的蜂窝眼,实打实的充饥、耐饿,所以深受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欢迎。大葱也极具草根特点。不挑剔土质,不特求水肥,房前屋后,田间地头,你将种子撒在哪里,它就郁郁葱葱地长在哪里;抗干旱,耐病虫,不骄不媚,无怨无悔,默默奉献。可生食,可热烹,尤以生食为山东人的最爱。据资料记载,章丘大葱最高可达2米多,直径3至5厘米,单棵重量近1公斤,葱白就像擀面杖,真乃蔬菜之中大丈夫也。我常想,是山东人的豪爽成就了大葱的粗壮,还是大葱的辛辣培育了山东人的性格,恐怕谁也说不清。
煎饼与大葱都有丰富的营养。煎饼以粗粮为主,原料大多连皮带瓤,用营养学家的话说,含有丰富的粗纤维,还有多种维生素及氨基酸,所以常吃煎饼,可健脾胃,促消化,健口齿。科学检测表明,大葱同样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就其综合成分而言,维生素、蛋白质、钙、磷、铁及多种氨基酸等都不亚于其他蔬菜,特别是它那辛辣微甜的味道,尤为山东人所喜爱。大葱还可入药,《本草纲目》早有记载,药效屡试不爽。
在山东人的心目中,煎饼与大葱是一对孪生兄弟,是两个最佳搭档。众所周知,煎饼卷大葱是山东人特有的吃法。在路上奔波,在田间劳作,累了,饿了,解下包袱,将大葱卷在煎饼中间,煎饼醇香,大葱微辣,既有干粮又有菜;煎饼卷大葱完成了一次能量的补充,使他们又有力气投入到无休止的劳作之中。
今天,被冷落多年的煎饼与大葱突然时来运转,吃惯了精米细面、大鱼大肉的人们,在受到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的困扰时,纷纷将目光投向了煎饼与大葱。煎饼成了人们青睐的绿色食品,大葱则被冠以“老板菜”的美名,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大雅之堂。
世世代代,生生不息。上千年的风水轮流、习俗迁延,无法改变山东人对煎饼大葱的深情。因为,煎饼的味道已经浸透了他们的味蕾;大葱的根须,已经深深植入他们的血脉,无论走到哪里,最令山东人难以释怀的,仍然是煎饼与大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