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创新型的课堂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除了要遵循创新型的教学原则之外,还需要采用一些相对具体的策略,营造出一种创新型的教育教学的氛围,保证教师能够实现创新教学的目标。
1.营造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和环境
氛围和环境,对于学校来说,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鲜明体现。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教育是把双刃剑,不仅能够成为创新的摇篮,同样也能成为创新的坟墓。那种不民主的、压抑的教学气氛是窒息创新火花的主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行为,教师要做到三点:一是爱护和保护。身为教师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所有的潜藏的积极因素,包括学生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于知识的探索精神以及创造的品质,教师要对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进行有意的保护。二是帮助和培养。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三是开发和扶持。开发学生的禀赋与潜能,对他们的创新成果给予积极的肯定和扶持,鼓励他们努力探索、努力发现、努力创造。教师对于学生的探索性的行为一定要以下面的几点为主要原则:①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表示尊重;②尊重学生的别出心裁的念头;③让学生知道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④不时让学生做些事,但仅仅是为了练习,而不进行评论;⑤从因果关系上开展评价;⑥在营造创新性教学氛围时做到:公开地向学生表示,他们的好奇心、探究性行为以及任何探索倾向,都是值得肯定的。在学生对于某一项活动表示非常感兴趣并十分开心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允许学生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活动。如果学生愿意的话,要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气氛要轻松活泼,不反对猜测,特别是猜测具有一定道理的时候。上面做法的核心就是要改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自由安全的教学气氛的前提,而改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教育观念。
2.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独立学习的最大空间
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并不都是教师教育出来的,一定是通过学生自己不断进行探究和体验而形成的。而目前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师“一言堂”“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这种课堂表面看来热闹非凡,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教学,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呼应教师的教学。这样的教学状况是根本不可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素质的,所以一定要从根本上进行改变。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将时间和空间归还给学生,要让学生在不断地探究和自己积极独立的学习中形成一种创新的能力。能否做到这一点,绝不是简单的方法问题,而是关系到能否在教学中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原则的根本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3.创设创新性的问题情境
创新的能力源自于对于问题的解决,学生形成自己创新的能力一定无法离开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前提。教师应当怎样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呢?在国外普遍流行的以问题为本的教育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将这个问题解答出来。这种教学方式的基本程序是:①教师要对课程的标准进行参照,确定教育教学的目标;②辨别能够达到这些教学目标的问题,也就是思考借助哪些问题可以达到这些预定教学目标;③澄清与问题有关的事实与前提,也就是思考问题的背后有什么事实和包含什么样的观念,学生已有的经验中是否有了对这个问题的初步认识,问题涉及的内容是否属于课程标准的重点;④教师要从这种分析和评判出发,要为学生们提供一些不同的资料以供学生进行探究;⑤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主地进行探究;⑥从对问题的理解出发去解决预设的问题。在创新性教学中,教师除了应该创设创新性的问题情境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鼓励和教会学生自我提问。学生进行自我提问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精加工的策略,自我提问就如同是指南针,不断地为学生的思维之舟指明前进的方向。
4.注意从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体,教师不能简单地把创造性思维等同于发散思维或者是别的什么思维。在进行创新的过程当中不仅需要发散性的思维同样也需要聚合性的思维;不仅要具备抽象性的思维同样也需要具备形象性的思维;既需要直觉思维,也需要分析思维。任何一种创新性的能力都不是一种单一性的思维方式能够完成的。阿基米德定律的发现决不仅仅是凭着阿基米德瞬间的顿悟,而是瞬间的顿悟为他开启了思维之门,接着的是严谨的逻辑思维。所以说,教师在进行创新性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从不同的方位和角度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除了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注意让学生思考“还能够是什么”,也就是说可供选择的还有什么。不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一”上,而是努力促使他们去探索“多”。教师除了要对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进行训练之外,还要注意创设情境,提供材料,锻炼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
5.改革现行的班级授课组织形式
集体授课形式是标准化、批量化的工业时代思维模式的产物。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创新素质的培养。所以说一定要将这种集体授课的组织形式改变掉,要更多地采用个别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教师在实施的时候首先要将学生们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要由2~6名能力和性别不同的学生们组成;然后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采用某种合作程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协同活动,互相帮助,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