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53100000007

第7章

疏。今承理教之力略启四门。下第三。开章别释也。于中先标。后释。今初也。应有难云。既极位方知。何以凡情辄窥大教。故此云耳依凭教理。圣教许故。故涅槃云。具缚凡夫。能知如来秘密之藏。毗卢遮那品云。如因日光照。还见于日轮。我以佛智光。见佛所行道。即因佛教能了教也。即仰推之智。信解而知耳

疏。今初西域下。释第一门。于中三。初双标开合。次且不分下。双释开合。后以斯多义下。双结开合。今初也。西域开合者。如龙树之释大品。无著之解金刚等。皆合而不分也。而智光戒贤。各分三时。皆开而不合也。东夏开不开者。如僧肇之解净名。僧睿之释思益等。皆合而不分也。生公之立四轮。智者之立四教等。皆开而不合也。故诸德见开有失则合。见合有失则开。不应局执也

疏。殊途同归者。周易云。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谓若千迳九逵王城不二。九流百氏大道宁差。今疏借用。乃通三义。一约教。始随机异故殊途。终归显实故一致。二约机则异。就理常一。三体外无权。权即是实故。殊途同致也。疏二。一音普应一雨普滋者。一音即是净名。一雨即法华药草喻品。谓三草二木不同。同承一雨之润。五性三乘不一。法雨一味无差故。彼经云。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等。疏。三原圣本意为一事故者。亦是法华中意。故彼经云。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一佛乘者即华严矣。又云。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皆为一事也。疏。四随一一文众解不同者。此通明诸经。如经说一无常。或有解者以生灭代谢故云无常。或云无彼常故名为无常。或云。不生不灭名为无常。或即无法可常也。或云。真如一法随染净缘。转变不常故名无常。或闻无常便知对常。以说无常。非常非无常。以为中道等。明知随人解不同也。又苦集灭道四名。则同随机解殊。乃有四种。又涅槃云。十二因缘下。智观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者。得菩萨菩提。上上智观者。得佛菩提。又如一乘五教机解不同三谛差别。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即有多人解不同也。或云。既言因缘所生。那得即空。要须析因缘尽。方乃会空。呼十方空为即空。亦名为假名者。有为虚弱。势不独立。假众缘成。从缘故假。非施权之假。亦是中道义者。离断常故名为中道。非佛性中道。若作此解者。虽三句皆空。尚不成即空。况即假即中。此生灭四谛中义也。或云。因缘所生法。不须破灭。体即是空。而不得即假即中。设作假中。皆顺入空。何者诸法皆即空。无主宰故。假亦即空。假施设故。中亦即空。离断常二边故。此三番语异。俱顺入空。退非二乘析法。进非别圆。乃是三兽度河之意耳。或谓即空即假即中。三种逦迤。各各有异。三种皆空者。无主故空。虚设故空。无边故空。三种皆假者。同有名字故假。三种皆中者。中真中机中实故。谓空名中者。约真谛故。假名中者。就机设化。不住化不。化故。中名中者。约一实谛之中道故。此得别失圆。或谓即空即假即中。虽三而一。虽一而三。不相妨碍。三种皆空者。言思道断故。三种皆假者。但有名字故。三种皆中者。即是实相故。但以空为名。即具假中。悟空即悟假中。余亦如是。是知随闻一法起种种解。圆机受教无教不圆。偏机受教圆亦偏矣。既随一文异解。何须分判不同。疏。五多种说法成枝流者。上义亦傍该诸经。今正引当经立理。法界品云。法欲灭时有千部异千种说法等。何不寻条以得根。便欲派本而为末。浑纯源之一味。成浇薄之枝流

疏。以斯五义下。三总结也。夫子云。攻乎异端斯害也矣。何得执异迷同是非竞作

疏。其分教者下。释分教中乃有十意。前五对前五义。后五显过于前。疏。一理虽一味等者。谓今欲分教非欲分理。迷于权实。宁契佛心。二中一音但是教本。非即是教。教乃在机。随机不同。今分彼教故。净名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今分随所解耳。其犹长风是一。百窍异吹。岂以一风不殊。便谓百窍齐响。一雨亦就佛说。三草即就机殊。今分三草教殊。非析一雨令异故。经云。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以一音一雨义相不异故。但说一音。三中本意未申者。如佛本。为一大事出现于世。四十余年。未显真实。今分一代时教。岂妨判有浅深。言随他意语者。佛有三语。一随自意语。说自所证一实等故。二随他意语。一向方便引众生故。三随自他意语。半称自证。半随机故。今分后之二语。不分初一随自意也。四中言有通别者。如前所引。此通随闻异解有不通者。就此分之。如说人空法有。斯即小乘。不可名大。若说二空。此可名大。不得名小。说有五性非是一性。说一性处非是说五。如是等文。无容异解故须分之。五中有二义故。虽分权实不成枝派。一善会佛意。所说权教乃是随宜。所说实者称理究竟。二有开显者。说彼权教是方便门。说于实教是真实相。不谓方便为真实。则方便门开知实理之普周。则真实相显故。法华经云。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今能开显故。不滞枝派。约佛施张故。须分权实

疏。又王之密语所为别故下。有五意。显过于前不分。此一初也。涅槃第九。说先陀婆一名四实。一者盐。二者器。三者水。四者马。释中。一水二盐三器四马故。彼文云。如是四法皆同此名。有智之臣善知此名。若王洗时索先陀婆。即便奉水。若王食时索先陀婆。即便奉盐。若王食已将欲饮浆索先陀婆。即便奉器。若王欲游索先陀婆。即便奉马。如是智臣善解大王四种密语。是大乘经亦复如是。有四无常大乘智臣应当善知。若佛出世为众生说如来涅槃。智臣当知。此是如来为计常者说无常相。欲令比丘修无常想。或复说言。正法当灭。智臣应知。此是如来为计乐者。说于苦相。欲令比丘多修苦想。又复说言。我今病苦。众僧破坏。智臣当知。此是如来为计我者。说无我相。欲令比丘修无我想。或复说言。所谓空者是正解脱。智臣当知。此是如来说正解脱无二十五有。欲令比丘修学空想。以是义故是正解脱。则名为空。亦名不动。谓不动者。是解脱中无有苦故。是故不动。是正解脱亦为无相。谓无相者。无有色声香味触等。故名无相。是正解脱常不变易。是解脱中无有无常热恼变易。是故解脱名曰常住不变清凉。或复说言。一切众生有如来性。智臣当知。此是如来说于常法。欲令比丘修正常法。是诸比丘。若能如是随顺学者。当知是人真我弟子。然彼经疏。不释不次所以但案次配释而已。前四彰权隐实。后一彰实隐权。今谓前别喻中。即无常苦空无我。而为其次。以水方圆任器。是无常故。盐是苦故。器当其空。有器之用故。马由人策。不自在故。合中无常苦无我。是三修法。属生死故。四合空者。是正解脱。而解脱中空无我苦不净及无常。即是常故。故一空中明有四义。并以器喻。而最后佛性彰其妙有。即合前马。然空中四义。遮无常等。佛性一义。显是真常。亦应具说我乐净等。含在正解脱中。不动是乐。无相是净。无变热恼即是常义。马又我义。是则此中具彰八行。由于生死无常等中。密显常等故为密语。又初标中盐在初者。亦是苦空无常无我。而为其次。如常所明。故此释不同古师之义。然引此文意。令随所说言。须善得意。岂可浑然不分权实。疏。不识权实以深为浅等者。第二意也。如言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而谓但是如来方便说者。是以深为浅也。不能正修。高推圣境。即不能速证无上菩提。故云失于大利。离世间品云。修此法者。少作功力疾得菩提等。言以浅为深虚其功者。犹如世尊为止乱想。令数息看心。为厌苦者令出三界。众生不了耽味为真。勤苦不已。多用功力所获至微。不得涅槃一日之价。故云虚其功故。即虚废功力也。疏。庄严圣教令深广故者。第三意也。谓分析权实空有。取舍偏圆迟速。方知佛法微妙深玄。无不包摄。譬犹不泛大海岂识边涯。不识土石安知真宝。故智论释法施云。依随经论广作义理。为立名字皆名法施。又若不分权实。则谓三教大同。今明大乘尚有权实。何况小耶。小乘比大。由若萤光方于日照。小是佛教尚被斥诃。况于儒道比之佛法。则天地悬隔矣。以此重重拣之。方知佛法深奥。疏。诸圣教中自有分故者。第四意也。如解深密。立三时不同解节。金光明立三轮之异。涅槃自分半满。又约五味之差。皆佛自分也。疏。诸大菩萨亦开教故者。第五意也。若无著之扶五性及与三时。龙树之判四门共与不共。皆拣权实有取舍也

疏。以斯多义下。第三双结离合。而舍合从离。第二古今违顺中。先叙此方。后明西域。前中先总标。后别释。一一师中多分为二。先叙昔义。后辩顺违。一音中疏上之下辩顺违。先出彼意。言各得圆音一义者。言含纵夺。纵之则顺下出现品。明如来圆音有其十义。十义之后。复六句融通。今但得十义中之一耳。初师则顺善囗天女一声之中。与百千种乐而共相应。则佛一音之中有多音也。后师则顺如水一味随器成异。则如来本无多音。故云各得一义耳。又此二义。若不会释。敌体相违。互不相许。则齐楚俱失。并应夺之。若取各自所宗故。各得一义而与之耳。然并为教本下。又都夺耳。疏。二立二种教。隋远法师亦同此立者。彼涅槃疏。初云。圣教虽众。略有二种。一声闻藏。二菩萨藏是也

疏。斯则文下。二辩顺违。先明其顺。顺于至教。涅槃半满。前已广引。疏。盖是对小下。辩违。上云顺者。但顺通相之意。未知佛之深旨。半满之言。显在小大密意而说。复有以权为半以实为满。则大乘中有半满矣。亦犹缘觉声闻开之有异。则成二乘。合之有同。总称为小。权实亦尔。开之有异。权可称半。合之大同。故并称满。是则实教唯满。小教唯半。权大乘者。亦半亦满也

疏。此虽约机下。辩顺违。直出其立意不离半满。半满顺违。即此顺违也。言不出半满者。顿即前满。渐具半满。以具有三乘。二乘是半。大乘是满。故以机就教有直有曲。故分渐顿耳

疏。三唐初印法师下。第三师先叙昔义。中有三。初总标。二屈曲下。正立。三又此下。拣异

疏。此约化仪以判下。辩顺违。先顺后违。顺中三。初一句总出立意。第二遮破释成。第三结成昔义。今初。第一半满。约所说法立。第二渐顿约机以立。今此一师约化仪立。谓佛以法化生。有曲直故。即化法仪式不同耳

疏。然华严下。第二遮破释成。谓刊定记不许此师立义。先破总名。后破四异。今为昔通。则遮其破耳。文即分二。先救总名。后救四异。今初。至故云屈曲。是救其破于总名。彼疏破中。先牒义竟云。若尔涅槃法华维摩楞伽密严胜鬘佛藏经等。皆释迦说。应不明于如来藏性实相法界等(此破屈曲以有平道故)华严梵网。既舍那说。何故华严说于四谛。普贤行等品中。皆云随诸众生所应调伏。作如是说。又问。明净行梵行三贤十地。离世间入法界等。诸品之中。不应皆说对治行法等(此破平道以有屈曲故也)今疏云虽有随诸众生各别调伏者。此牒其破平道教中屈曲之文。疏。皆是称性一时顿演者。释成是其平道之义以称性之巧。无边差别皆是平道。又一时顿演不同屈曲说权之时不说实。说实之时不说权。说四谛唯为小乘。说六度唯被菩萨。故一切并陈尤显平道。又说随众生者。说于世尊余处随机。非此经中是随机说。疏。涅槃等虽说一极者。此牒其破屈曲教中有平道之文。疏。或对权实下。释成是屈曲之义。言屈曲者。非是有真如法性。即非屈曲。但取随机隐显为屈曲耳。此上二句是约法华。明是屈曲。昔权今实。破三显一。明权则未说实。说实必废于权。不同华严权实齐彰一时顿用。故名屈曲。疏。或会异归同下。约涅槃经以明屈曲。涅槃会昔有余之义同归一味涅槃。先异后同。亦成屈曲。不同华严若同若异。空不空等一时顿演。又云一切如来或说不说者。古德共云。日月灯明佛。晨旦说法华。中夜便灭度。则法华之外。非是别时更说涅槃。谓人根利故闻法华竟。不复须说涅槃。则涅槃或说不说。谓或有国土。唯说三乘究竟不破。或有国土唯说一乘无三可破。则知法华亦有说不说。不同华严云我不见有一佛国土。其中如来不说此法。明是平道

疏。约释迦为主下。第二救破四异。彼疏破云。又四异中。众处两异皆违经说。七处并是娑婆界故(上破处异)又云。出现品云。十方诸佛赞普贤言。能说此法。今此会中有佛刹微尘众生。发菩提心故。发心品中云。亦同此说。准此故知有地前器。(此上破众异)是故此师所立。多违教理。甚难依也(此结破也)。彼破二异。今疏通二异。后一是救刊定破处异。初一是遮有余师破其主异。谓恐有破云下。经既云。或名释迦牟尼。或名毗卢遮那。明知二主不异。何言主异。故今通云。释迦为主。但是三身中化身。遮那为主。则十身具显。化身乃是十身之一。故云必具释迦。是则总别异也。何言不异

疏。娑婆之处未融华藏。华藏之处必融娑婆者。此通刊定破处异也。余处王城舍卫。未言即是华藏娑婆。今云七处自有二义。故同华藏一。约本末分岐故。七处亦是华藏界中。第十三重之内。二约净秽该彻。则摩竭提国其地金刚。说初品时。华藏世界六种震动。彼疏序云。刹该净秽。娑婆震而华藏动。岂不华藏之处融耶。故知破其处异。自违己说也。所以不救破众异者。由刊定破最不当故。彼众异中但云。释迦经中通被三乘。遮那经中唯被菩萨。则通局之殊而破彼义。乃引凡夫发心。岂非菩萨之器。况此经发心。又甚深故。其说异一种。他人不破故此不救

疏。略云四异下第三结成昔义。言异实有多者。更举十条。一教门仪式异。于中复有多义。谓全依海印曾无出入。一时顿演与前后次第不同。放光集众一多通局。请答言念现相等殊。道场庄严胜劣不等。故云教门仪式异也。二所诠理致异。圆融历别多义不同。十十法门有多差别。如义分齐中。三成佛迟速异。谓或唯一念或无量劫。念劫圆融长短自在。不局三祇及应化故。四见佛通局异。无论凡圣。许见十身。不局地前地上之别故。五说教时分异。始成即说时有十重。念劫圆融不局三七等故。六见境宽狭异。地狱天子。六千比丘。肉眼远彻周法界见。不局三千有分限故。七因果行位异。具足圆融行布。性相交彻故。八立乘多少异。或说一乘或无量乘。不局三乘五乘定故。九利益胜劣异。地狱天子三重顿圆。尘尘刹刹无尽利益故。十流通付嘱异。尽未来际长流不断。诸佛亲护非小乘故。历别细求过此更有。故云异实有多。诚如所判者。结成昔义也

疏。但以下。第二辩违。既不判屈曲之浅深。便令多法浑同无别。不能令人善识权实故不依之

疏。四齐朝隐士等者。于正立中。约于化仪及时。以立渐说顿说。即是化仪顿。在始成。渐有五时即约时说

疏。然此经下。二辩顺违。先顺后违。顺中由依化仪故成顺理。便引当经为其证成。所引二喻并出现品文。前来已引。疏。然渐约下。辩违也。以约时局教有诸妨难故成违理。指在后破。第三立三种教中先总标。后一南中下。别说三师。初即诸师同立。于叙昔中二。先总明。后别明渐义。前中分三。初正立。次由渐中先小下。立三之意。后谓别有下。出不定相。言偏方者。谓大体而言。渐中先小后大。而不妨说小之时亦有说大。如人十年弘律不妨私房时说大乘。故曰偏方不定。指经云如胜鬘金光明者。胜鬘经初云。波斯匿王末利夫人。信法未久。既言未久明是初说。金光明经既非第一顿教。又非第二渐教。末后而明常住。明是不定。言佛性常住者。胜鬘经说二种如来藏。即佛性也。又叹佛三身。即今梵音之文云。一切法常住。是故我归依。即常住义也。金光明经三身品中。广说法身常住故

疏。渐中开合下。第二别明渐义。开渐成别自有四种。从二至五。于分三中。初自有三师。初有师正立。后二师指同。即唐三藏及真谛三藏。初云武丘。即苏州山寺。于第三师中二先指同初师。后而时节下。指异别立。疏文稍略。彼云。谓佛二月八日成道。四月八日于波罗柰国鹿野苑中。为声闻众转四谛法轮。后于成道第七年中在舍卫国。去祇园五里智慧河边。为诸菩萨及二乘众说般若等经。此时具二。谓转照法轮。又于成道三十年后。未涅槃前。在毗舍离国鬼王法堂中。为真常菩萨说解节等经。此时具有转照及持三种法轮也

疏。即宋朝岌法师下。第三分四于中文二。初双标。后双显。疏家不欲繁文故。但于前师之外。加其异名应具列之

疏。道场慧观者。即上元道场寺僧。言五教者。一有相教。二无相教。三抑扬教。四同归教。五常住教。言抑扬者。谓抑挫声闻褒扬菩萨故。刘公五者。一人天教。二有相教。三无相教。四同归教。五常住教

疏。上来诸师下。第二辩顺违。于中三。第一总明顺违。第二别破违理。第三结成违顺。初中以上来诸师从二至五。皆先小后大故。不加不定。招初有大乘之难。虽加不定犹有妨者。加不定免初有大乘之难。而于所立名义之中。皆有难也。言略显五时之妨者。从后破之。既破五时。四三二时皆已破竟。故云余可例知

疏。初明十二年等者。第二别破。别破二家五时。即为二别。今初破道场五时。即分为五。疏。成实论云。我今正明三藏中实义。实义即空者。破第一时。引其三文。此即第一引小乘论。以成实论意云我今成立小乘中实义。故云成实。以三藏即小乘教故。既言实义即空。明小乘已说空竟。何言见有得道。不可不见实义而得道也

疏。又阿含中云下。第二引小乘经。然经文相续云无是老死无谁老死。此即明十二因缘人法空义。是老死者。指老死法体。谁者即人也。故无是老死。即老死法空。无谁老死。即我人空也。然诸经论多明小乘。但有人空未明法空者。有二义故。一从少分说小乘。多分但明人空。二从显了不显了说。虽说法空未全显了。故言不说法空耳。若从不显了说及少分说。则亦明法空。今从此义

疏。三藏中明法空为大空者。第三引大乘论。彼释十八空。拣二宗大空之异。今但取三藏明法空之言。三藏亦即小乘教耳。皆显已下。四结上三文

疏。若云第二时中下。破第二时。于中三。一破说空。二破不相常住。三结立正义。初中又二。第一引制戒。明十二年后说有。故戒经云。善护于囗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此是释迦如来于十二年中。为无事僧说是戒经。从是已后广分别说。明知十二年后。始制广戒。广戒即是明有

疏。又智论云。从得道夜下。第二引论通说般若。明十二年前已说于空。非局十二年后。般若明性空之智故

疏。若云第二时中未显常住者下。第二破不明常住。于中四。初反质破。实相即常住故

疏。涅槃亦说佛性亦名般若者。第二显正破。上即现量。此即圣言量。般若既即佛性。佛性是常。般若常矣

疏。是知实相般若下。第三会义破。谓会释二经。使第二时同第五时。以义同故。谓二种般若。即二佛性。在名则异。在义不殊。言实相为正因者。即第一义空。名为佛性。第一义空。即实相异名。观照为了因。如灯了物

疏。又般若离四句下。第四纵夺破。先夺则拂迹入玄理绝百非。言亡四句。若但以空为般若者。非真般若也。故经云。般若非有相非无相。亦非有无相。亦非非有无相。离一切诸相何得存空。故智论云。诸佛说空法。为离于有见。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疏。般若不坏四句岂无妙有者。此即纵也。纵其是空。亦须是有空。尚是四句。何况有耶。故般若经云。般若不坏色。不坏受想行识。即不坏有也。余文可知。故智论云。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则四句皆实。又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有遮有表。即下二句。是知失意则四句便成四谤。得旨则四句便成四德。下说正义。蹑此而起

疏。是知小大各有四门下。第三结立正义也。此则纵而夺之。纵其初有次空。则各得一门之意。夺其不识四门之意。则初有次空之旨全乖。言四门者。小乘以阿毗昙为有门。毗昙即今俱舍。遵一切有部故。成实即是空门。实义是空故。以昆勒论即亦有亦空门。其非有非空门。未见论文。即是恶性车匿见此入道。有云。犊子部亦计我非有非无。恐未指定。大乘四门者。如涅槃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乳有酪性等。斯即有门也。又云。石无金性。乳无酪性。众生佛性犹若虚空。迦毗罗城空。大涅槃空。即空门也。又云。众生佛性亦有亦无。何以为有。一切众生悉同有故。何以为无。为从善方便而得见故。即亦有亦无门。又云。众生佛性即是中道。非有如虚空。非无如兔角。百非斯遣。此即非有非无门也。若取经论。唯识多明有门。掌珍多辩空门。辩中边论多辩亦有亦空门。中百论多辩非有非空门

疏。若云第三时中但名抑扬等者。破第三时。文二。先双标。后净名云下双破。先破第三时中不明常义可知。后般若亦云下。破独得抑扬之名。以第二时中亦抑扬故。二乘萤光抑也。菩萨如日扬也

疏。若云第四时下。第四时但破不明常住。不破同归之义

疏。五以涅槃为常下。破第五时。许其涅槃是常住义。责其涅槃无有小乘。以至涅槃皆有大小故。阿含说如来涅槃之相者。彼说如来于纯陀家乞食。因食栴檀木耳羹。得患背痛。于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逆顺出入。超越三昧。于第四禅中入火光三昧。烧身灭度。唯留舍利为人天福田。身智俱灭。入无余涅槃是也

疏。若以人天为初下破第二家。即刘公之义。言提胃虽说戒善等者。彼说如来在树王下成道。于七日中。无人知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唯提胃波利此二居士。明究阴阳知佛成道。名为树神。提胃献糗。四天王奉钵。如来受已。始为提胃说世间因果。此约小乘相不妨为大。谓彼经又云。五百贾人得受五戒。先自忏悔五逆十恶谤法等罪。得四大本净。五蕴本净。六尘本净。五根本净。提胃长者得不起法忍。三百贾人得柔顺忍。二百贾人得须陀洹果。四天王得柔顺忍。三百龙王得不起法忍。自余天等无量众生。发无上菩提心。又普曜经云。第二七日。提胃等五百贾人。施佛糗蜜。佛与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皆同一字名曰齐成。明非独人天也。然提胃塔现在土火罗国。上所引经。皆明初时已说大也。疏又违密迹经中第二七日说三乘故者。既第二七日。已说三乘。那言最初唯人天之教。此经即大宝积密迹力士。第三会卷当第八。是初竺法护译

疏。然上五时等。皆以约时克定。则有所乖等者。第三结成违顺也。上结前违而言等者。等取四三二时。疏。拣去不定从多分说。亦有理在者。结成顺也。有二义故。故得顺理。一拣去不定。则无克定之失。不违密迹等经。二从多分说。不违自所立义。故有理在

疏。二后魏光统等者。第二师先正立中二。先明所承。后显立义。今初。言承习佛陀三藏者。佛陀是西域人。同学五人。四人皆得道。其欲亡身求之。友曰。道须缘会。不可强也。汝与东土有缘。彼有二弟子。汝若度得必当得道。佛陀初至于此。当后魏孝文。始在云州投之见重。初至一康家供养。夜见火光满室。及孝文移都洛阳。佛陀亦随之。彼为立少林寺。知后为则天所取。遂指水令西山透陇而流。其二弟子。一是稠禅师得道。二是光统。故云。稠公解虎于东谷。佛陀指水而西流

疏。亦立三教下。显立义也。于中渐约不具。顿约具说。不同远公大小相望成渐顿也。言具说者。即如涅槃说。空者所谓生死。不空者所谓大涅槃等。又云。若空不空若常无常等。皆令广闻。即时顿也。三圆教者即是华严

疏。此亦约化仪说有前后下。辩顺违。此师所立义。多顺理故不辩违。于中先出立义。后解妨难。今初。是约化仪说。有前后者。顿中化法无异渐中。别说空不空。即名为渐。同时说空不空。即名为顿。故是化仪。其第三亦约化法。拣异前二。从多分说。故云此亦约化仪

疏。意明今时下。二解妨难。中谓刊定记主。有其二难。一合难渐顿。二别难于圆。第一难云。若渐根生熟俱渐。顿根生熟俱顿。则渐顿可分。既云未熟名渐。已熟名顿。此则于一渐根。但生熟为异。无别顿义。或应彼一有渐顿二根。生必至熟。熟必从生故。或应一切时皆是渐根。无有不从生至熟故。释曰。此第一难其渐顿自有三难。第一渐顿不分难。第二一根具二难。第三无有顿根难。初一是总。后二是别。今初。为此一通。三难皆遣。如第一难。刊定以根定于渐。顿则有此难。今不以根定于渐顿。何有此难。谓为其根生。渐说法门。名之为渐。为于根熟。顿说法门。则以为顿耳。何得以生熟俱顿难耶。则第一难遣矣。既不约根。何得以生必至熟熟必从生等难耶。则第二第三难遣矣。又为此难遣下自所立教。彼立四教云。第三教当初心菩萨。第四教义当终心识如来藏者。又自通云。初心者约机胜劣。名其初终。非约修行初终时位。汝既以根胜劣为初终。何妨此师亦以根胜劣为生熟耶。故为此难。失古意也。疏。上达之言义兼地前等者。通彼第二难于圆教。彼难云。既云分阶佛境。则地前无有堪闻此经。则违出现品佛刹微尘数众生发菩提心。释曰。彼以上达分阶佛境。合为一义故为此难。今为此通。则上达为地前。分阶佛境为地上。故不违出现品文。亦不失于大理。况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岂非分阶佛境之人。疏。隋末唐初下。第三师先正立中。皆依法华经第五。即从地涌出品。以彼中涌出菩萨问讯云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所应度者受化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故佛答云。如是如是。诸善男子。如来安乐少病少恼。诸众生等易可化度。无有疲劳。所以者何。是诸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亦于过去诸佛。供养尊重。种诸善根。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今疏引经。便以义隔成于三轮。此师以根本法轮。是华严经。始成正觉顿宣说故。其枝末法轮。是以根本化之不得。便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为枝末者。即指华严已后法华已前。并为枝末。三即法华。以为摄末

疏。此判全约化仪等者。第二辩顺违。于中此句。出彼立教所依。依化仪立。非是约法及约根等。而言全者。对前光统。光统三教。一约化仪。二约化法。三约对根。今此师立唯约化仪。疏。据法但有大小下。正辩顺违。唯有大小则无殊半满。亦摄义不周。疏。然法华为于一类开显本末者。此段通经意。以释妨难。恐有难言。依于法华立义。乃是一极之说。如何不依。故今释云。自是立教之人。不得法华之意。法华别为一类滞小之人。故为此说。谓执三疑一。执小疑大故。为开方便门显真实相。真实相者。唯是佛慧。执小乘者。是方便门。非欲会通一代圣教。若以法华之前。皆为枝末法轮。则般若净名胜鬘等经。皆在法华之前。前为枝末则抑诸大乘。又经但云除先修习学小乘者。明知经意。不指般若等为枝末也

疏。又无量义下。上引法华破之。今引他经破之。既云一切时中皆有大小。则先后非独大乘。中间非独小乘也。此皆直破。而不收之者下。开宗立教之中收于此义。故此略无。又前出经意。已是收竟。第四立四教有四。第一光宅中二。先叙昔。后顺违。前中三。初正立。二出所以。三结成。初中四衢即四谛。余可知

疏。以临门牛车下。二出所以。有三所以。故三乘是权。而义势连环。一亦同。羊鹿俱不得故者。羊鹿是虚指。出门不上车。牛车若是实。出门合上车。又并羊鹿是虚指。出门不上车。牛车亦虚指。同彼羊鹿。不上车。上明三皆虚指。约法说者。昔指三乘三界门外。二乘出三界。无有真实证。菩萨出三界。岂有真实证。俱无实证。名不上车。明知三乘皆是权设。二并无体者。既不得车。明皆无体。以无可得故。长者虚指。三车实无。界外三乘。明是方便尽无生智是二乘车体。丈六浅智。是牛车体。二乘之智既非真实。丈六浅智岂有实耶。然上不得约人就法。今明无体直就法明。三诸子皆索故者。复成上义。向若有体。即不合索。诸子皆索。明皆无体。不见羊鹿故索羊鹿。今索牛车。明无牛可见。故彼经云。尔时诸子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大牛之车。愿时赐与。既索牛车。明同无体。故牒索耳。索车是喻。约法云何。古有多释。略要有二。一者机索。二者囗索。言机索者。三乘之人。以佛教门出三界苦。谓为究竟不解索三乘。已被淘练。一乘机熟。冥机叩圣。义言索耳。佛知机熟。灵山集会。为说法华一极之旨。即是各赐诸子等一大车。二囗索者。已集灵山。三乘三根皆悉启言。求法求记。即是索车。为说与记令其修证。即是等赐。弥勒序品陈四众疑。征佛定因。已是索义。文殊云。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已许等赐。方便品初云。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我令脱苦缚。逮得涅槃者。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已是开权。又云。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即是显实。开权显实。已是等赐。亦是许与。身子三请法说。索车。譬喻品初腾疑白佛。说诸喻车。踊出品中弥勒陈疑。请说果车。开示知见。说佛寿量等。即是等赐。三根求记即是索车。佛皆与记即是等赐。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即时大欢喜。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皆是赐义。故合喻云。令诸子等日夜劫数常得游戏。与诸菩萨及声闻众。乘是宝乘直至道场。由是故知。三乘皆索。三乘皆赐

疏。是知三皆虚指以为方便者。三结成上义也。由上三段展转相成。以证三乘皆是方便无有实体。故古人云。虚指三车而群子竞驰。火难既夷。乃无有二。岂合有三实以为一。又非殊途而异获哉。故经云。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宝物庄严安隐第一。然彼长者无虚妄之咎。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与大乘而度脱之。何以故。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畏等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明。三皆虚指也。由皆虚指即无体故。后得大车。并非本望。若昔大是实。今得牛车何非望耶

疏。此则前三是三乘下。辩顺违。于中有四。一总辩顺理。二明其有违。三会通教旨。显违顺之由。四结成昔义。四乘无失。今初可知

疏。若唯说法华下。第二明其有违。所以违者。以抑昔大乘了义之经皆成权故

疏。是知下。会通教旨。于中又三。一明会不会之意。二明会二会三之意。三明取昔废昔之意。上三段展转通难。谓初有难云。既许昔三皆权。何言抑诸圣教。故今释云。非不许其四乘但昔大不分权实故。成抑诸实教耳

疏。若约会权下。第二会二会三之意。谓有问言。若尔为是会三。为是会二。设尔何失。二俱有过。若会三归一。昔应无实。若会二归一。昔应无权。无权则四乘之义不成。无实乃不抑昔时圣教。此是光宅之意。若作北宗难者。应云昔既有实。会二归一义则明矣。故为释云。会二会三。二俱有理。昔之权实二义亦存。故云尔耶

疏。若开权显实下。第三明取昔废昔之意。谓有问言。若会三归一者。为会昔三而为一耶。为会昔三归今一耶。故今释云。明俱上二义。先明会三为一。则会取昔三。后明会于昔三归今之一。以废昔三立今之一故。约会取则昔小亦取。况昔大耶。以其理不可分行是佛因故。若约废昔。则昔大亦废。况于小耶。以其约教虚设。果亦虚指。故并废也。然开废等言。有通有局。若约局者。约教则废三立一。三教虚设故。约理则开三显一。言有三理覆于一极。开元无三理一极自彰。约行则会三为一。三乘之行皆佛因故。约果则会三归一。三乘之因同归一果故。三乘之果非究竟故。若约通者。唯废一种。则约于教。开会等言并通四种。今疏。从此言约开三显一。则三即是一者。若约理者。昔说三理谓各别证。今会法身是同更无异味。昔言有三是方便门。则闭于一实。今云无三。则一理自显。故云。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若约行者。昔说三乘之行。行各不同。谛缘度等随修各异。今并得为佛因。谓三行别。则方便之门闭于一实。今会为一。则方便门开。一实显矣。故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若约果者。昔说三果不同。是方便门闭于一实。今云三果虚设。唯有极果无上菩提。心生欢喜自知作佛。则实相显矣。今疏。先明会三为一。于中二。先正明。后故彼经云下。引证。引二文证。一引药草喻品。证小行即是佛因。二引信解品。证大行是其所有。良以小乘昔有二种下劣之心。一谓自行不成佛。故法华云。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又云。金色三十二。十力诸解脱。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皆名小行不得佛也。故今引药草以会之。二谓大行非己分故。故净名云。一切菩萨闻此法者应大欣庆。一切声闻皆应号泣声振三千。又云。我等何为永绝其根。于此大乘已如败种皆明大行非己分也。故今引信解以示之。今初。引药草喻中文云。迦叶当知。以诸因缘种种譬喻开示佛道。是我方便。诸佛亦然。今为汝等说最实事。诸声闻众皆非灭度。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释曰。诸声闻等皆非灭度者。是废小果。渐渐修学悉当成佛。是归实义。今但引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会行之言者。欲明三即是一之义。若约果者。三果皆成佛因。而非佛果。不得云三即是一。又皆非灭度。是下废权之意耳

疏。先所出内是子所知者。即第二引信解品文。文云。复于少时父知子意渐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于某城中舍吾逃走。伶俜辛苦五十余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怀忧推觅。忽于此间遇会得之。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释曰。此上即委付家业。当说法华经也。一切财物。即万行万德。先所出内者。指于前文。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此即是喻慧命须菩提说般若。取与即是出内。以法外化。名之为出。化功归己故称为内。即自利利他之行。皆如般若等中。今法华中。但示如来知见是其所有不广诸行。今疏。欲会三因同为一因。故引二文皆明会行。余略不引

疏。若废权立实义说为四下。第二明会于昔三归今之一。于中二。先会昔成今。二彰今异昔。前中有法喻合。法云。义说为四者。以但废昔三教。言三是权。一实便显。三外无别一实之法。云义说为四。但三为别。一为总耳。如揽三点下喻。斯借涅槃第二三点成伊。彼喻三德。以成涅槃。阙一不可故。彼经云摩诃般若亦非涅槃。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法身亦非涅槃。三法若异亦非涅槃。如世伊字。此喻至出现品。当广分别。今借其喻不取其法。谓以三点喻于三乘。以成一伊喻为一乘。别说三乘三皆是权。合三为一故得称实。非三点外更有一点。合云。昔三既别。实不兼权。此合上点别非伊。纵昔日有实实亦不兼于权。今一全兼者。合上伊具三点。成四无爽者结成正义。三别有三。总合为一。故成四也。岂差通途三虚既废故成一实。故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又云。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着。明昔皆方便也

疏。若依昔未显说下。第二彰今异昔。前但合三为一。一无别法。已成四乘。今辩一乘别有法门。则四义昭著。是为昔所未说。而今说之。闻所未闻未曾有法也。谓昔日虽有大乘亦说如来藏性涅槃法身真常之理。未曾显说一切众生皆悉具有如来知见。唯为一事出现于世不为于余。则一乘三乘。昔权今实。于理昭著。故睿公云。至如般若诸经。深无不极。故道者以之而归。大无不包。故乘者以之而运。然其大略皆以适化为本。应劝之门不得不以善权为用。权之为化悟物虽弘。于实体不足。皆属法华固其宜矣。疏。根败之种今并说成者。引净名经证。大迦叶自责云。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如是声闻诸结断者。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斯则二乘自知不成佛也。岂非不兼权耶。又云。我等何为永绝其根。于此大乘已如败种。此显烦恼已断不能生也。佛名经云。我等今者犹如败种。虽逢春阳无希秋实。并是声闻不作佛义。今法华三根声闻。皆与受记。一切声闻不在此会。令转宣说。一切众生皆是吾子。则唯实非权。故言今并说成。明今昔有异。上云根败之种。乃有二意。一即根败两字。收净名根败之士。二即败种二字。双收净名及佛名二经败种之义

疏。于文有据下。第四结归昔义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生死大穿越:中国记者西部四大无人区科考探险纪实

    生死大穿越:中国记者西部四大无人区科考探险纪实

    天水日报社张天元同志撰写的《生死大穿越》一书行将付梓,嘱我作序,我有感于他的这种勇敢元畏的探险精神和职业追求,赞赏这次有意义的行动,故欣然应允。作为一名地方报的记者,张天元同志参加了""中国记者2003西部科考探险活动""。这是一次全国性的大型异地采访活动,也是一次极富挑战性的探险活动,对参加者的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l当时,全国有40多家新闻媒体的100多名记者报名参加,经过激烈的角逐和严格的挑选,只有13名记者当选为探险队队员,张天元同志是其中之一。这次活动要穿越罗布泊、阿尔金山、可可西里和藏北羌塘四大元人区,并进行科学考察和多方面采访报道。
  • 大笑崇禅师语录

    大笑崇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正源略集目录

    正源略集目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请看我一眼

    请看我一眼

    冷冰冰的帅哥为何对自己一见钟情,辗转几番还进入他家做女佣,会被他欺凌还是宠爱?而这一切,竟都是因为母亲而起......
  • 疯狂公司

    疯狂公司

    公司名称:疯狂公司!公司业务:经营虚拟类产品!公司介绍:欢迎您加入我们,这里会有你所想象不到的存在,有着你永远摸不透的东西,在这里你将看到人性最本源的东西,生存,你需要挣扎!公司评价:进入这里,你——将不再是你!
  • 幻影爱人

    幻影爱人

    正恶之间痛苦挣扎,爱恨之间难舍难分,真的了解自己的爱人么,或许对方只是一个幻影。
  • 没有你的城市,没有雪的冬

    没有你的城市,没有雪的冬

    喜欢一个人往往是一瞬间的事。有那么一瞬间,画面停格,一个微笑,一个侧脸,一个背影,就成为了喜欢对方的理由。爱就是如此的简单,相爱却又是那么难。默默为ta做着一切,走ta走过的路,听ta喜欢的歌,吃ta爱吃的东西……害怕ta知道自己做的这一切,又担心ta永远都不会知道,矛盾的心情让自己夜不能寐,只得在无眠的夜一个人对着镜子讲心里话。
  • 洛迦山的雷音

    洛迦山的雷音

    《洛迦山的雷音》是《阎浮提四部曲》的第一部,叙述了一个借助异界力量敛财的中国男子为了避免被逮捕所做的抗争,并影响世界格局的故事。该作者被梦境启发产生了写作的想法,进过多年构思,终于将第一部作品呈现在作者面前。四部曲书名分别为:《洛迦山的雷音》,《雷音岛的伽蓝》,《伽蓝寺的青灯》和《花海~庄严》,四部曲内容涉及各国谍报、地缘政治、宗教灵修、外星势力、星际战争、人类的发源及终结,以及包括整个地球从发展到毁灭的恢宏画卷,是一部荡气回肠的人类史诗。
  • 5分钟通便

    5分钟通便

    本书教你了解便秘常识,帮你走出便秘的误区,最后提供一些解决便秘的方法技巧以及大量的饮食调理的验方和食谱。告诉人们多吃高纤维和有利于产气的食物,适当增加脂肪的摄入,多吃含维生素食品,并增加进水量。增加含纤维素的食物,能刺激消化液分泌和肠的蠕动,缩短食物通过肠道的时间,有利于顺利排便。人们每天仅仅花费5分钟的时间就可了解专业医师所掌握的常识,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有的放矢地预防和治疗便秘。
  • 洗心风流录

    洗心风流录

    一代大侠的成长史。绝世武功与倾城美人尽数收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