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904900000049

第49章

答。酒有欢适义。喻闻教欢喜自知作佛。二酒有昏迷义。喻其因教起迷。今喻大乘。正欲明三根声闻中途迷教义。故正借酒为喻。是以命初即云醉酒而卧

问。因酒故醉卧。设教应起迷

答。亲友共会本为怡神。不使昏醉。如来说教意在悟理。不使缘迷。但失旨故惑耳。是时亲友官事当行者。菩萨化物自在如官事。又大士益物非己如官事。又此士感尽他方缘至。不得不去。如官事当行也。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者此正明系珠譬也。法华论云。有散乱增上慢人心实无有定。过去虽有大乘善根而不觉知。不觉知故不求大乘。于狭劣心生虚妄解以为第一乘。如是倒取。为对治此故说系宝珠譬。即是示其过去善根令忆念已。然后教令入三昧故也。论又云示现解无上故说系宝珠喻也。大乘中道之解譬之宝珠。理中之极故称无价。又由此不二之解感佛大果。以多有所堪故称无价。解由佛授故称为系。解隐微惑心中如衣里也

问。授解本由众生领悟。既云醉酒而卧都不觉知。云何于不觉知时而授解耶

答。系珠者。本说大乘之旨不令暂受而已。乃为染神历劫不朽。故借醉不觉知时以明系珠耳。实非是不觉知时系。二者夫解之珠喻菩提心。不失正在后时。今欲显后时不朽之解由于佛授故在后时说耳。又所以知系宝珠非是不觉知时者。珠喻菩提心。若都不觉知。云何发菩提心也。但今据后时废忘故云不觉知耳

问。系珠既是觉知时。饮酒亦有不醉耶

答。初未醉后方醉。如初禀教时未迷后方迷耳

问。亲友何故设以酒膳复系珠耶

答。亲友惠益可有始终二事。初则设以酒膳。终则惠之重宝。重宝是后时富贵之因。酒膳是当时会遇乐。初禀大乘亦具二事。一者当时得益如饮酒怡情。次解染神历劫不朽譬同系宝珠也

问。既是始终一解。何故不举一譬

答。酒膳但有当时之益而无后时不失之义。系珠但有后时不失而无交益之理。故举两譬以喻始终一解也

问。曰若唯是授于一解则初见亲友便是系珠。云何至醉卧时方始系也

答。两譬实是一时。而前后说者取其二义。饮酒取其初有微解。后则昏迷。虽复后迷而解隐迷内终不朽灭故如系珠。故酒譬显其解后起迷。珠譬彰其解虽复起迷解不朽灭

问。经自辨前后。云何言一时耶

答。后偈中明设酒膳即系宝珠。故知一时。但欲显始终二义。如前释也

问。酒珠但譬解亦喻教耶

答。通皆得喻。中道之教圆正如珠。陶神养性事同于酒。教既具两。解亦例然。但珠正譬解谓菩提心。故下合云一切智愿犹在不失。酒譬二义。一者喻教。二者饮酒益身喻禀教生解。故知具二义也。但酒正喻教也。与之而去者即时未可化不得不舍之也。又初设酒喻说教。以系珠譬授解。授解既竟此土感息。是故去也。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者第二中途忘大取小譬。既滞教起惑。经历生死不觉曾有大乘之解也。起已游行者。前句明忘于大解如都不觉知。此句辨习行小乘故云起已游行。又前句辨都不觉知忘失本解流浪五趣。此句辨起求二乘出世法也。小乘机发为起。修行小乘法为行。到于他国者。乃谓涅槃可证。所存非本故云他国。即大乘为本国。二乘教为他国也。信解譬中以大乘理为自国生死为他国。今以大乘为自小为他。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者。二乘少乐义比衣食。伏惑不懈为勤力。空有涉虑为艰难。又非是顺理故称艰难。又菩萨如乐道声闻如苦道故如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者。上辨行因今明得果。保少为究竟故云自足也。于后亲友会遇见之第三会遇示珠譬

问。今始见亲友。前已见也

答。起已游行中已见亲友。但说小乘教未称昔日友故不说见耳。今既示珠还如昔友方乃称见也。于后者即说小教之后。大机潜发名为会遇。为佛智所照称为见之也。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者。向明见机今辨说教。昔发大心行于大行。志力雄干故称丈夫。今遂弃大学小此可伤叹也。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者昔欲令众生得于佛乐也。于某年日月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者。大通智胜佛时为年日月。为说法华授一乘之解为系珠。昔因不朽为犹故现在。而汝不知者明不知有大解也。勤苦忧恼以求自活者明其取小也。甚为痴也者忘大取小盖是无明烦恼故称痴也。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者。以菩提心宝。贸易必感佛道圆德也。以因感果即是贸易之义也。佛亦如是下第三合三譬。即三为菩萨时者合上亲友也。教化者合上设酒也。令发一切智心者合上系宝珠也。而寻废忘下第二合弃大取小譬。即兼合上醉酒而卧也。废忘正是合上都不觉知也。既得罗汉者。上合忘大此合取小也。一切智愿犹在不失者合第三亲友示珠譬也。今者世尊觉悟我等下合上咄哉丈夫乃至如是之言也。我久令汝等下合上我昔欲令汝得安乐至系珠文也。而汝谓为下合上而汝不知甚为痴也。世尊我今乃知下第四段结悟解欢喜。偈有十二行半颂上四段。即为四。两行半颂法说。六行颂喻说。三行颂合喻。一行颂结欢喜。上法说有四。初半行颂第一领解之缘。一句颂第二内心欢喜。一句颂第三外形致敬。一行半颂第四悔过。悔过自责有四。今但颂两。初半行颂悔过。次一行颂昔迷。即是释悔过之事。次六行颂三譬即为三别。一行三句颂第一系珠譬也。具设诸肴膳者。长行举酒偈举肴膳。酒譬说菩提心。设肴膳譬说菩萨行。亦得转譬。上以酒譬法华教。今以肴膳譬教也。言具设者。佛略说于前。沙弥广说于后也。默与而舍去者。解之不朽既显在后时。则后时之解非是言教所授故称默与。有人云。尔时不道此一发之善历劫不朽更相值遇故称默与。有人言。当时虽为说教钝根不解。与默无异故称默与也。又酒膳譬教名之为言。系珠授解故称默与。此释为正

问。偈中何故辨设肴膳则辨系珠也

答。为说大乘时即授菩提心解。实无异时故知相次说也。而舍去者。说教授解在益已圆故舍之。而去时卧不觉知下两偈一句颂上中途忘失大譬。与珠之亲友下两偈颂上会遇示珠譬。我等亦如是下三行颂上合譬。初偈颂合第一譬。次偈颂合第二。后偈颂合第三。我今从佛闻一偈颂第四结欢喜也

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学无学有大小乘不同。小乘学无学者成论云。学法者学人在第一义心也。无学者无学人在第一义心也。若缘真之心更有增进义。是名为学。缘真之心已满不复进求。是名无学。若出世俗心非学非无学。依毗昙云。会理进求名之为学。会理息求名为无学。缘事之心名非学非无学。然今品都不论此义。学无学既在观心。不可得记亦不可得受。今但就位判耳。三果名学。罗汉名无学。而言人者。智度论云。须陀洹者人也。须陀洹道者十五心也。须陀洹果者第十六心也。今正标其人以目品也。大乘学无学者。佛名无学。登地以上称之为学。就因地中。七地已还是功用道名之为学。八地已上无功用道名为无学。故大品云菩萨有学无学地

问。大乘有果地学无学。复有因中学无学。小乘何故无因中学无学耶

答。小乘因中无有功用无功用义故不开二也。但有功用故但有学道也。今明此中诸人多是佛之同行则是大乘学无学也。今授显名及密行二种学无学人记故以目品名也。品开为二。初请记二授记。请记为二。初阿难罗云二人请记。次二千人请记

问。序品列众阿难皆在无学众摄。今何故入学无学人众摄耶

答。凡有三义。一者上品明阿难之德。预是佛法第二师。虽非无学而在无学众摄。今据其位分。既是初果故不入无学众摄

问。若尔罗睺既是无学。何故不入前品摄也

答。要授阿难记方得授罗睺记。阿难既入今品摄。罗云亦入今品摄。二者阿难罗云与上五百弟子愿行不同故别入今品摄。三者上明无学人有权有实。如满愿为权余人为实。今欲明学无学人亦有权实。阿难罗云有发迹故所以为权。二千人不发迹故目之为实。然发迹不发迹皆是权人。如上释也。初文有三。一内心思惟。二外形致敬。三发言请记。则三业次第也。我等于此亦应有分者有二推二结。二推者。一举自推应得记。明我等于此亦应有分者。叙己得悟解也。唯有如来我等所归者。请佛证明验其有解。又迹居声闻宗归佛道故设此言也。又我等下第二举他推必应得记。此二人最为亲近。若遂不得记凡有二失。一乖于物望。二违其本愿。若佛见授第二明二结。我愿既满结上自推。众望亦足结上他推。又唯有如来我等所归。同余声闻故应得记。又我等为一切世间。明异余声闻故应得记。我愿既满结同余声闻。众望亦足结异余声闻。尔时学无学下第二二千人请记。尔时佛告阿难下第二授记。前授二人记次授二千人记。前授二人记中初授阿难记次授罗云记。初授阿难记有四。一授记二新学生疑三释疑四结喜。初授记中前长行次偈。长行前行因次得果。得果之中偏明寿长者。欲显阿难护法因缘故得长寿果也。尔时会中下第二新学生疑。所以疑者。佛加其神力欲发阿难之迹故兴此疑念也。尔时世尊下第三释疑。空王佛者。毕竟空是诸空中之王。故智度论云。性空菩萨所行。毕竟空是佛所行。释迦阿难同以毕竟空为本。故言俱于空王佛所发菩提心。释迦发心已后勤习毕竟空故自成佛。阿难多闻故以为侍者。师及弟子同起毕竟空。记与不记何所疑耶

问。勤习毕竟空何故成佛。阿难多闻何故为弟子

答。寄迹而言。多闻是众行中一行。勤进遍策众行。故有成与未成。阿难面于佛前下第四领解称叹。次授罗睺记如文。尔时世尊下第二授学无学人记。初授记次领解称叹也。寂然清净者。显二千人知诸法先来寂灭本性清净。故堪与无生记也。余文易知也

法师品第十

今以四门释之。一来意门。二释名门。三体相门。四阶位门。来意门者略明十义。一者上乘权乘实凡有四章。第一略开权显实动执生疑。第二执动疑生申疑致请。第三广开权显实断疑生信。此三已竟。今是第四次明流通。所以明流通者。上但一处一时利益一会。然群生不穷大悲无限。今欲一切处一切时利益一切人。是故明流通也。二者依智度论云。释般若有二门。一直说门二称叹门。今亦两也。上来直说法华。此下称叹门说故有下诸品也。三者又有二门。一智慧门二福德门。上来三周说权实二智谓智慧门。此下明受持读诵功德无边谓功德门。四者复有二门。一者体门二者用门。上来三周广说平等大慧不二正观谓法华体。今明受持读诵如说修行能生福慧谓法华用门。五者约人又为二门。一者福德深厚众生现在值佛面受法华。二者福德浅薄但值经卷不睹如来三周说法。上来为福德深厚人。自此以下为福德浅薄人。故智度论云。福德厚者亲从法尚面受波若。福德薄者但值金牒文字。六者众生有二。一者与佛结重因缘。二与菩萨为善知识。自上以来为佛结缘众生说法华竟。今为与菩萨结缘众生说于法华。是故如来三周说竟付嘱四依。令有缘众异世同益也。七者有二门。一者燃灯二者传灯。释迦自说平等大慧谓燃灯也。今劝一切众生展转弘宣明众生不尽法灯常照谓传灯也。八者演说正法凡有二门。一正说门二证说门。自上已来明正说竟。从此以下辨证说门。故宝塔涌现证说不虚。令未信者信。已生信者不退。九者如来出世演说正法凡有二门。一者正说二者诫劝。所言劝者。令物受持乃至如说修行。所言诫者。一言毁法及弘经人其罪祸无边。自上已来明正说门。从此以下辨诫劝门。十者接上受记文相生者。如来授记凡有二种。一者别记二者通记。上来但明别记未辨通记则授记义未尽。今欲辨通记之义故有此品。言通别记者凡有三种。一者世通别。上但别明佛在世人得记。今通明二世人得记。二者人通别。上别明三根声闻人得记。今通明幽显凡圣预闻经生信者皆与授记。三者时通别。上别明劫数有限之得记。今通明得记不论劫数期限。所以然者。劫数有限必是深悟。今通浅深故不明期限也

问。何故具授通别两记耶

答。此经明唯有一乘无有余乘。一切众生并皆成佛故悉与佛记。亦是悉与佛记则显唯有一乘。故举授记释成一乘也。第二释名门。言法师者。法谓妙法。平等正观可为心轨故称为法。以人能上弘大法下为物师故云法师。如世药师以药治人病名为药师。不言为药作师。法师亦尔。不言为法作师名为法师。然复有以法为师故云法师。是以经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下文亦有此意。故示弘经模轨。则是以法为师。然虽有二事合成一旨。上既师于法。然后方能为人作师也。第三体相门者。旧云五种法师合受持为一。龙树解受持云。信力故受。念力故持。则受为其初持为其后。久久不失方是持义。则分受持为二故成六种。故成六种法师。若加正忆念者则为七种法师。然多小适时无定数也

问。五种法师具几业义耶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星星寄语

    星星寄语

    身残志坚,勇敢地面对生活的一个盲人,一个被人遗忘的天才。再一次偶然中得知身世的他,缺成为了家族争权的牺牲品。以为,终点完结时候,却附身到一个纨绔子弟身上,在一个不知名的大陆中游戏人间。小星说过:“这一生我不欠别人什么。”
  • 悸婚

    悸婚

    T-BEST杂志对和宇财团的贺氏夫妇专访。编辑:“请问贺太太是用什么妙招让贺总对你一往情深?”纪皖:“哦,甩了他。”贺予涵默念:甩了一次又一次,不过不会再有第三次。编辑:“贺总的粉丝团都在恸哭国民欧巴什么时候再恢复单身,贺太太觉得还有希望吗?”纪皖:“希望一定要有,指不定就成真了。”贺予涵默念:除非我死。
  • 都市之龙耀天下

    都市之龙耀天下

    我写的市都市文,身手可能有点强但是不会有异能的那种。
  • 陌上惜人归

    陌上惜人归

    向来霸道张狂、我行我素的孤儿顾惜西,被亲生父亲领回顾家后,人生彻底颠覆。三个哥哥,一个曾把她打得遍体鳞伤;一个甘愿牺牲所有去爱她;一个是她穷极一生也要追到底的男人。顾惜西以为自己终于有了家,可当残酷的领养真相摆在面前时,她又将何去何从?顾惜西以为自己终于抓住了幸福,可当她最爱的人还是选择离开时,她又将如何抉择?顾惜西以为自己成为了最耀眼的明星,便能站到他可以看见的地方,可是曾经那样努力珍惜的人,是否还会归来?“顾小姐,余生还请多多指教。”她真傻,多年之后才发觉,那是一句隐藏的告白。年少时遇见太过惊艳的人,从此其他人便都是过客了。所以,顾先生,请做好一辈子和我死磕到底的准备吧!
  • 佛说决定毗尼经

    佛说决定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云丝丝

    云丝丝

    以女主角云丝丝为名,男主角霸气上场。后面会怎么样,请看.云丝丝.。
  • 可渐渐归矣

    可渐渐归矣

    “我允诺过你,这件事情结束我陪你看山水,不问江湖纷争,朝堂事事,现在你还愿意嘛?”当上官轩出剑的那一刻,南宫芯摸着自己的小腹知晓此生的幸福在出剑的那一刻荡然无存。“上官轩,我不恨你,此生永不相见”樱花簌簌落下,玉簪碎落满地,女子转身离开。再相见,忘相识,愿终身再无别离。忆浮现,心痛已,命运归属任卿心。芯儿,陌上花开,等心渐渐归矣。
  • TFBOYS平凡完美的疯

    TFBOYS平凡完美的疯

    假设的故事,一场恋情,爱三只,敬请收看。几个女孩,几个男孩的一场偶遇
  • 恶魔毒宠:秦少的腹黑萌妻

    恶魔毒宠:秦少的腹黑萌妻

    作品简介作品简介作品简介作品简介作品简介,作品简介
  • 序与乱

    序与乱

    即使是人类的科技如今强盛至此,也躲不过更高文明的猎杀,但,在这个世界,可能猎杀不过是另一种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