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960400000008

第8章 中法之战

临危受命 总督两广

1883年12月,在越南北部的山西(此为越南山西,下同)地区,中越联军和法国侵略军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当时,法军向中国军队驻守的山西地区发起进攻,中国军队被迫反击。最终,法军凭借优势火力占领了山西地区。法军占领山西之后,并没有止步不前,他们继续增兵备战,中法之战已经不可避免。1884年2月,法军扩大战争规模。而驻守越南的清军却是将帅昏庸怯懦,互不协调,军纪废弛,兵无斗志,到当年的4月,越南北部众多要地先后被法军占领。战事愈演愈烈,就在这年的5月,张之洞遵照朝廷的旨意,交割了山西巡抚的职务,来到京城,经慈禧太后任命,代理两广总督,并在6月抵达广州,开始履行两广总督的职责。

张之洞抵达广州时,中法之战进一步升级。此时,法军已经不满足于在陆地上进攻中国,他们派出舰队,开始进攻中国沿海地区。1884年8月初,法军企图入侵台湾,他们的军舰轰击基隆,并派兵强行登陆。不料,中国军队在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统率下顽强抵抗,使法军不得不退回海上待机再举。

法国人虽然没有在台湾占到便宜,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的下一步计划。法国舰队将进攻目标转向福建水师。法国人为什么会盯上福建水师呢?这当中自有一番道理。

当时的中国勉强可以算是有4支舰队,分别是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和广东水师。实力最强的是李鸿章掌握的北洋水师。北洋水师所负责的海域主要集中在黄海北部和渤海,这里是距离京城最近的海域,1860年,英法联军从渤海登陆并迅速占领北京城的惨痛教训,使得清政府将北方海防当作重点,将大把大把的银子拨给北洋水师,北洋水师也购置了大量先进的军舰。清廷方面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动用北洋水师的。而李鸿章也把北洋水师当作自己的私产,不舍得拿出来打仗。所以,中法之战时,虽然南方海疆告急,却不见实力最强的北洋水师出兵。

南洋水师虽然被冠以“南洋”的称谓,但是他们并不负责南洋的防务,而是负责江浙地区的防务,只是因为南洋水师的负责人被称为南洋大臣,才有了“南洋水师”的称谓。南洋水师地处江浙富庶之地,在资金上相对宽裕,不仅能通过江南制造局自己造军舰,还向外购买军舰,到甲午战争时,南洋水师的实力仅次于北洋水师。然而,中法之战时,南洋水师还在发展当中,实力有限,舰船总吨位不过两万吨。两万吨是个什么概念呢?当时法国人参战的军舰中,吨位最大的一艘就有4000多吨。法国人5艘大型军舰的吨位就能超过中国一个舰队的总吨位,这就是双方实力的差距。所以,对于东南沿海的战事,南洋水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战争期间,南洋水师损失了3艘军舰。

福建水师也有不俗的实力,主要负责东南一带的海域。福建水师依附于福州船政局,不仅能够自建军舰,还能培养自己的海军人才,北洋水师的不少军官都是福州船政学堂培养的。福建水师最大的问题是经费不足,朝廷的海军军费就那么多,多数又给了北洋水师,福建水师只能“忍饥挨饿”。就是这样一支“忍饥挨饿”的舰队,却要守卫东南沿海漫长的海岸线。

广东水师是实力最弱小的一个,仅相当于今天的海岸警卫队,打击海上走私尚可,如果用于作战,根本就不堪一击。

法国人正是摸清了中国海军的情况,才做出偷袭福建水师的决定:只要歼灭福建水师,中国东南沿海基本就没有能够阻止法国舰队的水上力量了。

早在进攻台湾之前,法国人就已经在蓄谋攻击福建水师了。1884年7月,中法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而法国舰队就在这个时期以“游历”的名义,陆陆续续开进福建水师的驻地——马尾军港。马尾军港作为中国海军的军事基地,于情于理都不是外国舰队可以随意驶入的,况且,当时中法两国还在不断爆发军事冲突。面对不断涌入军港的法国军舰,负责福建军政事务的满清高层人员竟然无动于衷,他们不仅不制止法国舰队,反而热情地招待他们。一方面是双方陆军在越南殊死拼杀,另一方面是两国海军的“和睦相处”,这样的景象即便放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恐怕也不多见。面对法国舰队的步步紧逼,福建水师的基层官兵不少都警醒起来,许多人希望趁机攻击法国舰队。对于这样的提议,福建军政高层给出的回复是: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打胜了也要被斩,有这样的指挥官,福建水师还有存活的可能吗?

就这样,法国舰队在光天化日之下,浩浩荡荡地开进了福建水师的基地,并对军港内的中国海军形成了包围之势。法国舰队军舰总量有10艘之多,而福建水师总共也不过11艘军舰,没有数量优势,而且装备和吨位还落后于法军。这一仗,尚未开打,结局就已经注定。

8月23日上午10时,闽浙总督何璟接到法方送来的战书,声明4小时后向中国开战。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何璟竟然对福建水师官兵封锁消息!福建水师没有积极备战,更不准官兵主动向法军开火。直到中午12时过后,法国舰队要向中国开战的消息才被告知福建海防的负责人张佩纶,张佩纶闻讯大惊,赶紧找到懂法语的人去找法国人协商,他以时间仓促来不及准备为由,希望法国人能够推迟开战的时间。当中国代表乘船驶向法国军舰时,法国人却以为这是中国人要开战了,于是,立即下令向福建水师进攻。就这样,福建水师的军舰尚未来得及起锚,法国人的炮弹就已经落了下来。

面对突发的战况,福建水师的主要指挥官一个个吓得惊慌失措,张佩纶吓得晕倒,最后还是被下属拖着逃离了战场,其他指挥官也无心应战,逃之夭夭。虽然福建水师所处的情况极为艰难,但是,基层官兵依然奋起还击,并且击中了法国军舰。然而,双方实力过于悬殊,水面战斗仅仅进行了半个小时,就以福建水师的全军覆没而告终。

此战,福建水师军舰11艘、运输船19艘,全被法舰击沉、击毁,官兵阵亡521人,受伤150人,下落不明者51人。法军仅死6人,受伤27人,有两艘鱼雷艇受重伤,其余军舰均为轻伤。消灭福建水师之后,法国军舰又用舰炮,对岸上的福州造船厂进行了猛烈轰击,整个造船厂化成一片瓦砾。法国的海军陆战队也趁机上岸,将清军重金购置的克虏伯大炮(该种大炮为德国制造,是当时大炮中的顶级产品)抢去。

马尾惨败之后,清政府不再对法国抱有幻想,1884年8月底,清廷颁发上谕,一方面谴责法国的入侵,另一方面要求全国动员,应对法国的侵略,自此,清廷终于对法国宣战。就在清廷向法国宣战前的几天,张之洞由代理两广总督成为正式的两广总督。

到清廷向法国宣战时,张之洞已经就职两广总督两月有余,身处抗法战争的前沿,张之洞在此次战争中担负着什么样的任务呢?总体说来有三:第一是负责两广的防务,第二是协调前线的人事安排,第三是筹集粮饷。

张之洞身为两广总督,守好两广的国门是他的分内事,做好了是应该的,做不好那就是有罪。所以,到两广之后,张之洞立即就着手加强两广的防务工作。他先是进行调查,了解各处防务的虚实,然后再根据调查结果来安排防务工作。在做好基础防务工作的同时,对于重点地区,张之洞一面购置洋枪洋炮进行部署,一面组织民团(即民兵)加紧操练,准许他们抓住有力战机,主动出击。

说到协调人事安排,实施起来这要比主持两广防务更加复杂。到两广负责军务的人员,基本都是满清的当权人物,个个都不敢轻视。其实,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些人之间并不和谐。清朝末期,尤其是镇压太平天国以后,清朝的军队出现分化,出现了不同派系的军队,这些派系明争暗斗,都想压过对方。朝廷方面也利用不同派系的争斗使他们相互牵制,维持朝廷对他们的控制。中法战争爆发后,朝廷向前线调兵遣将。按理说,在这种紧要时刻,全国上下应该一心抗敌,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是朝廷还是各派军阀,在抗击法国的同时,都不忘给自己一方牟利。朝廷有意选调来自不同派系的将领到前线主持军务,而且这些将领之间本来就有冲突。这样一批人到了前线会是什么情况?毫无疑问,他们自然是互不相让,如此下去,必然要延误军机。

对于这种情况,张之洞作为地方主官,进行了积极协调。首先,张之洞将那些关系紧张的将领分派到不同的区域,尽量减少他们之间的接触,进而减少他们的冲突,使他们能够一心御敌。再者,张之洞主动出来当“好人”,他给朝廷上奏折,言辞之间经常对前线的将领予以夸赞。不论是何派系,凡是有功的,张之洞一定及时上报,若是有过,张之洞也为之辩解。如此一来,各派将领也能相安无事,他们对张之洞也很是感激,自然愿意配合张之洞的安排。为了表示对各派将领的尊重,张之洞对各派都一视同仁,不偏不倚,重大事件都向他们通报,以此显示他们的重要性。就这样,在张之洞的协调下,两广前线的人员之间关系融洽,上下一心,同仇敌忾。

张之洞在中法战争中最值得称赞的是他筹集粮饷一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战争中不变的真理。张之洞作为两广总督,最为重要的一项职责就是筹集粮饷。当时两广又遭遇战事,筹集粮饷的事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清末的广东虽然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地区之一,但是,当时的广东在经济上并没有太多的优势。张之洞到达广州后,立即就意识到财政上的困难,他的前任仅仅给他留下了50万两银子,这笔钱最多能够应付两广军队3个月的开销。中法之战不断升级,绝不是3个月内就能解决的,张之洞不得不考虑去哪儿找钱的问题。思来想去,张之洞只有一条路可走:借钱。打仗是国家大事,应该由国库拨款才是,可是,当时的大清国国库空虚,全国上下又处处要用银子,而仅有的那么一点银子,不仅要给洋人赔款,还得建北洋水师,当然,也不能耽误给慈禧太后修园子。国库没钱,直接向百姓征税又来不及,所以只能借钱。借钱的对象当然是外国银行。对于向洋人借钱,张之洞并不排斥,他的逻辑是,与其打了败仗后借钱向洋人赔款,还不如把钱借来先打一仗。于是张之洞便积极走动,向各方借款。

向洋人借款好借吗?就当时的情况而言,问题似乎不大。当时,实力最雄厚的资本主义国家除了法国,还有英国、德国和美国。英国是老牌强国,他们最先进入中国,并且有独占中国的企图,而且英法之间也不是铁板一块,英国人倒是乐意看中法打得不可开交;德国和美国都是新崛起的强国,德国在欧洲和法国有矛盾,如果法国和中国大打出手,自然是对德国有利;美国正在埋头搞发展,只要有利可图,他们并不在乎把钱借给谁。所以,张之洞的借钱计划实施起来还是很顺利的。他在两广总督任期内,先后为广东海防建设借来了200万两银子,同时,还为各处的军队借来了500万两的军费。无疑,这些钱对于增强军力、抗击外敌,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在军费的分配方面,张之洞可以说是一心为公、毫无私心。

福建水师惨败于法军时,张之洞虽然不负责福建事务,但是他依然从广东派出军队,并携带大量军火去支援福建。当时负责福建事务的张佩纶对张之洞的举动很是感激,他对张之洞大加赞赏,还说,如果各省大员都能像张之洞这样一心为公,又何须畏惧法国呢?张佩纶这么说,其实是话中有话:原来,早在福建水师遭遇惨败之前,福建方面就想请北洋大臣李鸿章支援福建,可是,李鸿章竟然说北洋水师的船太小,打不过法国人,去了也是送死,最终以这样的借口拒绝了福建方面的求助。李鸿章这番话当真是令人气恼,北洋水师是大清国第一水师,如果连北洋水师都自认为不是法国舰队的对手,那么实力不如北洋水师的福建水师岂不是死路一条?明知道友军是死路一条却见死不救,这与要人性命有何区别?是有不少中国人怕死,但是还有更多的中国人不怕死。知难而退,那是懦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置生死于度外,放手一搏,这才是中国人的骨气。北洋大臣李鸿章或许有更多的考虑,可是,有再多的考虑也不能丢了中国人的骨气。和张之洞的表现相比,李鸿章在中法之战中的作为,确实不能令人满意。

法国舰队在消灭福建水师后,在东南沿海已经没有中国舰队可以阻止他们肆意妄为了。1884年9月,法国人再次进攻台湾,他们的军舰将台湾封锁起来,所有未经法国许可而进出台湾的船只,一经发现立即击沉。法国人想通过切断台湾和大陆的联系,使台湾守军失去补给进而丧失战斗力,法国人便可拿下台湾。一时间,台湾告急。台湾方面的负责人刘铭传向李鸿章求救,希望北洋水师能够援助台湾。李鸿章依旧是那老一套:北洋水师船小,打不过法国人,去了也是白去。就这样,李鸿章守着他的北洋水师,在北方对危在旦夕的台湾见死不救。张之洞时刻关注中法战局,台湾的情况他当然清楚。当时,台湾隶属福建,张之洞是两广总督,他是没有责任照顾台湾的。但是,张之洞没有作壁上观,他见到台湾告急后,立即主动联系刘铭传,希望能够突破法国舰队的封锁,给台湾守军送去军火粮饷。张之洞还告诉刘铭传,如果刘铭传对保卫台湾有什么好的建议,张之洞愿意向朝廷转达。最终,张之洞和台湾守军密切配合,成功地将30万两银子送到了台湾,有力地支援了刘铭传的抗战。由于法国舰队的封锁太过严密,中国方面又没有足够的舰队,张之洞向台湾运送军火的计划没能成功。

在法国舰队在沿海对中国展开进攻的同时,法国从越南北上的地面部队也没有止步不前,他们继续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因为云南也和越南接壤,所以,云南也是抗法前线。对于云南的抗法军队,张之洞也不分地域,从广东的经费里拿出一部分支援他们。

当时抗击法国的军队中,除了清政府的正规部队之外,还有一支非政府的中国军队——黑旗军。黑旗军原本是一支反清政府的起义部队,太平天国起义后,刘永福将众多难以维持生计的普通百姓组织起来,武装反抗清朝的统治。因为他们用的军旗是七星黑旗,所以被称为黑旗军。黑旗军和太平天国一起向清王朝开战。随着清军的反扑,国内各地的起义部队相继失败,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也困难重重。为了找到一条活路,刘永福经过研究之后,带领起义部队进入越南北部。越南是中国的属国,对于进入越南的中国军队,越南官方自然不敢得罪,所以,黑旗军得以在越南立足。然而,随着法国不断侵蚀越南北部,黑旗军和法国军队的冲突也就多了起来。当中法之间的战争扩大后,黑旗军也就成了抗击法国的一支重要武装。黑旗军虽然抗击法国,但是他们毕竟是反清政府的,所以,朝廷方面并不认可黑旗军。

对于黑旗军,张之洞的态度和朝廷不一样。他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朝廷应该承认黑旗军的合法地位,并授予刘永福官职。为此,他不断给朝廷上奏折,希望朝廷能够重用刘永福。他还主动给刘永福提供军费,以支持黑旗军的战斗。当清政府向法国宣战后,张之洞的建议终于被采纳,刘永福被授予官衔,黑旗军也获得了清政府的认可。张之洞则加大了对黑旗军支持的力度,先后拨给黑旗军15.5万两银子,另外还有很多的军火。

张之洞支持黑旗军,这件事乍看之下是有问题的。为什么呢?因为张之洞是很痛恨农民起义军的。张之洞还在贵州的时候,就经历过农民起义战争,甚至连他的几位亲属也死于农民起义,他自己也和起义军交战过;后来他参与镇压捻军,也出了不少力气。在张之洞看来,农民起义就是造反,是大逆不道。黑旗军也是起义军,按照张之洞对农民起义军一贯的态度,他自然不会喜欢黑旗军。可是,实际情况却不然,张之洞不仅没有为难黑旗军,还积极支持他们。张之洞此举,并不是因为他对起义军的态度改变了,而是因为他分得清轻重缓急。中法开战,这是民族矛盾,而起义军是阶级矛盾,如果亡国灭种,即便镇压了起义军,又有何意义呢?所以,张之洞放弃了他对起义军的成见,义无反顾地支持所有抗法的队伍。当然,张之洞的放弃是暂时的,后来他依旧坚持镇压起义。

张之洞面对国家的危难,不分本省外省,不分阶级差别,凡是为国御敌的一概支援。他一心为国的一片忠心可见一斑。

当然,张之洞在中法战争中的功绩还不止于此,中法战争中著名的“镇南关大捷”就和张之洞有重大关系。

在1885年3月的镇南关一役中,清军在年近七旬的老将军冯子材的率领下,击败法军,扭转战局。这一场胜利,不仅制止了法国的入侵,还使得法国当时的总理茹费理被迫辞职。这一仗也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史上战果显赫的战役之一,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战冯子材功勋卓著,而启用冯子材的,正是张之洞。在张之洞启用冯子材之前,冯子材因为和上司有矛盾不被重用。张之洞到两广之后,认为冯子材是可用之人,他一方面给朝廷上书,建议启用冯子材,另一方面派人去请冯子材出山。对于启用冯子材,李鸿章认为冯子材年纪太大,难当重任。张之洞则不同意,并列举出冯子材的众多优点,使得李鸿章无法反驳。最终,在千钧一发之际,冯子材被启用,并及时赶赴前线。他的到来,不仅制止了清军的溃败,还一举击败法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可以说,如果没有张之洞慧眼识人,也就不会有镇南关之战的胜利,这场胜利,张之洞功不可没。

镇南关大胜之后,清军本应该一鼓作气将法国人赶出越南,但是,清政府却有了别的打算。李鸿章站了出来,他建议清政府趁着这场胜利赶紧和法国人议和,这样的话法国人就不敢狮子大开口,乱要价了。原本看热闹的其他各国见法国吃了亏,也赶紧出来“劝和”,他们并不是心疼法国,而是担心中国趁此机会强大起来,把列强都赶走,他们的用心可真是“长远”。就这样,在“内外夹击”下,慈禧太后做出了同法国议和的决定。

张之洞得知要议和的消息后,心里是万万不同意的。他不断给朝廷上书,希望能够继续向法军进攻,以便取得更大的战果。但是,慈禧太后抱定了议和的决心,任凭张之洞等人如何劝说,都无动于衷。为了防止有人擅自行动,朝廷还下令如有人敢轻举妄动,一定严惩。就这样,胜利之师反而主动撤军了,打了败仗的法军反倒向前推进了。

1885年5月,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谈判代表,与法国政府代表在天津开始谈判中法正式条约。6月,双方正式签约,即《中法会订越南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中越陆路交界开放贸易,中国边界内开辟两个通商口岸,并将法国货物的税率调至最低;日后中国修筑铁路,要找法国人合作;此约签字后6个月内,中法两国派员到中越边界重新勘定边界;法军退出台湾、澎湖。这一条约里,中国确实没有割地赔款,但是,中国却失去了属国越南,还将大量商业特权送给了法国,这依然是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战后,为抗法做出贡献的黑旗军,则被清政府解散。

中法战争中,张之洞虽然有不少值得称赞的表现,但是,他也犯过重大错误。当时,中法战争越打越激烈,前线急需用人,为朝廷举荐人才也是张之洞的责任之一,所以,他就根据自己的观察,给朝廷举荐人才。他举荐的人才中,虽然有冯子材这样有作为的将领,但是也有极个别的贪生怕死之徒。这样的人并无胆识和谋略,但是在平日里却时常自我吹嘘,似乎有用不完的才能,一时间倒也有了一些名气;可是当遇到真正的挑战时,这种人的本质就暴露出来了。张之洞就曾经和他人一起为朝廷举荐过一个叫徐延旭的将领,而这个徐延旭在战前先后6次上疏请战。结果,当朝廷对徐延旭委以重任以后,面对法军的进攻,徐延旭备战不力,指挥调度无能,清军不战而溃,他所驻防的战略要地被法军攻占,给整个战局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因为这件事,朝廷下旨,将张之洞降一级,留原职。不过,因为张之洞在筹备粮饷方面做得很好,所以,朝廷后来又给他升了一级。这件事再一次验证了“人无完人”这句老话,张之洞固然有才干,但是他并不完美,他也会犯错误,而且还是很严重的错误。当然,瑕不掩瑜,他的功绩还是远大于他的错误的。

同类推荐
  • 杜甫写诗为民成一代诗圣的故事

    杜甫写诗为民成一代诗圣的故事

    本套书精选荟萃了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最具有影响力的名人,编辑成了这套《中国名人成才故事》,这些故事既有趣味性,又蕴含深刻的道理,能够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是青少年课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 清世宗雍正(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清世宗雍正(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雍正帝的一生,勤政务实,政绩杰作,是一位勇敢反对各种利益集团的大改革家,是一位真正的治世之君。即位后各项大刀阔斧的改革,大小利益集团的纷纷倒台,种种新政的陆续出台,无不反映出这位大改革家睿智、勇敢、坚韧、勤政和进取本色。没有雍正帝的整顿和改革就不会有后来的乾隆盛世。雍正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皇帝,从出生到登上帝位,再到他的死,都是难解之谜。三百年大清历史,充满了让人匪夷所思、难分难解的谜团,本书详实的描述了雍正皇帝的曲折起伏,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一个真正的神秘皇帝的传奇人生。
  • 曾国藩那些事儿

    曾国藩那些事儿

    200年来,谁读懂了曾国藩的发迹真本事?曾国藩纵横官场靠的是厚道而精明的权谋术。厚道是他大智若愚的“阳谋”,把精明挂在脸上,并不是好事;精明是他审时度势的“阴谋”,官场如战场,只有懂得参透人心,对局势做出明确判断,才能长袖善舞。本书从曾国藩升迁,搞关系,用人,带队伍等多方面全面展示了他的权谋之术。
  •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百传:铁托传

    二十世纪军政巨人百传:铁托传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1892.5.25-1980.5.4),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南斯拉夫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曾任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总统、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总书记、南斯拉夫人民军元帅。
  • 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

    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蒙古族英雄史诗》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热门推荐
  • 修仙笑传

    修仙笑传

    手提三尺寒冰剑,玩弄三界谈笑间;为伊人,战牛头马面,诛仙!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只为露脸;上天入地,是仙?是魔?佳人拂面;一根草,一杯酒,只要你在身边!
  • 乱天剑魔

    乱天剑魔

    第一纪元,天道想毁灭万物,重建一切。并定期来一次可怕的轮回,第一纪元的当世至强者乱天!为阻止轮回,仗剑与天争斗,最终落败,未能阻止天道轮回,但在落败之际留下传承。传承者继他的意志最终乱天。我天杰!只信手中的青剑!只信剑中的心!我心无敌……我天杰!宁负天下!不负亲人、红颜。犯我兄弟、红颜者!我以手中剑劈开一切。伤我兄弟、红颜者!尔等白死不悔。杀我兄弟、红颜者!我宁永生红尘为魔!屠尽一切!天杰回到了地球,屹立在星空中,双眸望向地球某一处,看着地球日月更替,夕阳西下,孤寂的身影在残阳下。喃喃道:“成功了........但也失败了....“
  • 婚姻终结者

    婚姻终结者

    她是一个名门的美女,可是,一场不幸,却让她从那高端一下子就跌落至低谷,命运的捉弄,却让本来就十分讨厌吕吉祥的女子不得不下嫁给他为妻……于是,一场爱情与非爱情的游戏便从此就开幕了。
  • 帝女策

    帝女策

    “与其庸碌一世,我甘愿燃烧斗志,无论跪着、爬着,哪怕满脸汗水浑手鲜血,都笑着不言弃,倾尽智慧和生命开辟男女同尊的盛世。”信仰树立,国转瞬瓦碎,血雨腥风吹红了眼,歇斯咆哮比雷响。“此仇不报,容殊宁做畜!”束长发,披甲战硝烟,逐鹿群雄,狂沙怒马鼓震天,命作注赌霸业。梦回闺阁,霜满地,她擦刀向月笑。苦厄汇聚于一把火焰,涅槃出凤凰,飞腾艳烈翎毛,长吟惊破九霄云彩。“朕要这天下,凡日月所照,江河流至,皆乃东华之疆!”
  • 创世神女:邪王轻点抱

    创世神女:邪王轻点抱

    看着床上红色的血迹,君墨染淡定说道:“放心,我会负责。”“负责?你拿什么负责?”君墨染心疼地拿出自己的腰包:“这是我全部的家产,全给你。”“你以为,本君会缺钱?”打开君墨染的香囊,北墨华大怒:“三两银子买本君的初夜?你当本君是乞丐吗?”“不敢,你不像是乞丐。”“哼。”“你是小倌吧?”“君墨染!”“在。”“……”我们可爱的妖王大人在茫茫追妻道路上摸索,爆笑甜宠来袭!欢迎收看~
  • 习惯重于方法

    习惯重于方法

    现代著名学者胡适终身积累了丰富的读书治学经验,并对此问题颇有研究。他关于如何读书,如何选书,如何做学问的不少精辟见解,值得今人学习、借鉴。本书收入胡适关于读书治学的文章、演讲稿二十多篇,力求全面、准确反映反映胡适的读书治学观点和方法。
  • 蓝月界

    蓝月界

    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孙祥龙的真实身份到底是什么?他又能发生哪些传奇故事,一切尽在《蓝月界》
  • 罗刹帝君

    罗刹帝君

    一个只知道完成任务的顶级特工,一个只存在杀人或者被杀的杀手至尊,这种人来到他眼中向往的都市,会掀起什么样的浪花,是金鳞化龙,还是爆笑收场。请大家支持作者的另一本书《妖孽老总俏老婆》,此书不在更新的内容另一本书哪里继续更新,希望大家支持。
  • 潇然仙途

    潇然仙途

    大道之途,是否可以回头?寻仙之路,漫道悠无止境……风起于青萍之末,成仙于大道初始。再回首,沧海已桑田,宋蘅从未想过,这一路可以走得这么远。仿若冥冥已有天意,又似乎只是顺其自然。仙途仙途,何日有归途?
  • 异世之修

    异世之修

    一个陌生世界,祸事丛丛,增强实力,拳头大才是硬道理,吴天开始走上那遥不可及的方向,能否超越,或许只有走过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