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屯垦大使 造福宁夏
武则天时期,有一位宽厚闻名的宰相,特别是能与屯田士兵同劳动、共甘苦,他就是营田大使娄师德。
唐朝著名宰相、西北屯垦专家、营田大使娄师德,虽然不是灵州总管或都督,但是,他是以都督兼“知灵(州)、夏(州)营田事”,“往还灵(州)、夏(州),检校屯田”。他一生在今宁夏、甘肃、陕西、青海以及内蒙古五省区广大地方屯垦,卓有成效。其中“灵”是灵州,“夏”是夏州,北魏改统万镇置,治所在岩绿,唐改名朔方,在今陕西靖边县白城子。也就是说娄师德是包括灵州在内地区的“营田使”。“营田使”是古代一个官职,专门负责屯田,在唐代多为总管、都督或节度使兼任。所以,娄师德这位营田大使,就相当于一位灵州的都督,也属于灵州镇将,对宁夏农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有必要给他也列传。
§§§二、长史预言 宰相气质
娄师德(630~699年)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省原阳县)人。《旧唐书》说他“弱冠,进士第”,也就是很年轻时就当了进士。最初,被唐高宗授予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尉。当时他的上司,任扬州长史的卢承业,非常欣赏他的才干,曾对他说:“你有能当宰相的气质,我要以子孙相托,怎么可以拿官属常礼相待?”对他特别尊敬、关照。后来的事实证实了卢承业的预见,娄师德果然当了大唐宰相。
§§§三、屯垦西北 武后称赞
唐高宗上元(674~676年)初,娄师德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吐蕃进犯塞北,招募“猛士”征讨,娄师德“戴红抹额”上表应诏请为猛士,唐高宗非常高兴,“特假朝散大夫”,随军西讨吐蕃。永淳元年(682年),吐蕃入寇河源军,河源军使娄师德率军抗击,与吐蕃作战于白水涧,八战八胜,颇有战功。唐高宗任命娄师德为兵部员外郎、左骁卫郎将、河源经略副使,并对娄师德说:“卿有文武材,勿辞也。”唐将刘审礼战死,娄师德奉命出使吐蕃,收败亡人于洮河边。见娄师德至,吐蕃首领论赞婆等,自赤岭操牛酒“迎劳师德”,娄师德向吐蕃人晓谕大唐国威,讲述利害关系,吐蕃为之“畏悦”。于是,唐高宗升任娄师德为殿中侍御史,兼河州司马,并知灵、夏等营田事。开始了他在今宁夏、甘肃、陕西、青海以及内蒙古等地的屯田事业。中国古代屯田发展,以汉、唐、清三代最盛,成效最显著,这也是这三个朝代在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国家最强盛的一个重要原因。
武则天天授初年(690年),武后授娄师德为左金吾将军,兼检校丰州都督,仍知灵、夏营田事。《新唐书·娄师德传》记载:娄师德率领大军,镇守边疆,亦兵亦农,而他本人竟然能亲自“衣皮袴,亲率士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无转饷和籴之费”。作为一位唐朝的都督、封疆大吏、营田大使、守护边陲将军,亲自与将士一起穿着皮裤在塞北大地开垦农田,种植粮食,确实应该说是难能可贵。娄师德的屯田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收获粮食“积谷数百万”,军队有了充裕的军粮供应,不需要从其他地方运输或购买,也节省了国家大批经费开支。武则天特别下诏书称赞、慰劳娄师德:“卿素积忪勤,兼怀武略,朕所以寄之襟要,授以甲兵。自卿受委北陲,总司军任,往还灵、夏,检校屯田,收率既多,京坻遽积。不烦和籴之费,无复转输之艰,两军及北镇兵数年咸得支给。勤劳之诚,久而弥著,览以嘉尚,欣阅良深。”武后的称赞并不过分,的确,娄师德的屯田业绩非常突出,影响特别深远。娄师德在边疆二十多年的屯田成就,为后来唐玄宗更大规模屯田发展,中国历史出现盛世“开元之治”奠定了基础。
§§§四、预言应验 官拜宰相
武则天长寿元年(692年),召回娄师德拜夏官侍郎、判尚书事,第二年,拜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就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是事实上的大唐宰相。这是武则天改的,她后来又改了回去。也就是说,六十二岁的营田大使娄师德,因功勋卓著最终拜了大唐的宰相,应了当年扬州长史卢承业的预言。但是,武后还是希望老宰相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她对娄师德说:“王师外镇,必藉边境营田,卿须不惮劬劳,更充使检校。”于是,又派年逾花甲的老将娄师德为河源、积石、怀远(今宁夏银川)等军及河、兰、鄯、廓等州检校营田大使,仍知灵、夏营田事。后来又改任秋官尚书。证圣元年(695年),吐蕃进犯洮州,朝廷命娄师德与夏官尚书、朔方道行军总管王孝杰讨之。唐军与吐蕃大将论饮陵、赞婆军大战于素罗汗山,唐军大败。王孝杰被免官,贬为庶人;娄师德也因为战败而被贬为原州(今宁夏固原)员外司马。万岁登封元年(696年),六十六岁的娄师德又被武后任命为左肃政御史大夫,仍并知政事,再当宰相。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又入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同年,兼检校右肃政御史大夫,仍知左肃政台事,并派他与狄仁杰等分道安抚河北诸州。神功元年(697年)拜纳言,累封谯县子。后来又让他充陇右诸军大使,仍检校河西营田事。圣历二年(699年),突厥进犯,武后又任命70岁的老将娄师德为检校并州长史,充天并军大总管,抵御突厥。当年九月,娄师德逝世,终年七十岁。武后再赠凉州都督,谥曰贞。
§§§五、大唐宰相 宽厚闻名
《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时宰相娄师德,“以仁厚宽恕,恭勤不怠,闻名于世”。司马光评价娄师德:“宽厚清慎,犯而不校。”《新唐书》记载:“师德长八尺,方口博唇,深沉有度量,人有忤己,辙逊以自勉,不见容色。”这都说明,作为曾在西北灵州等地检校屯田大使的娄师德,历史上又是一位以宽厚出名的宰相。
事例之一:狄仁杰是唐朝有名的宰相,狄仁杰未入朝时,武则天单独接见娄师德,问有没有可以辅政的人才,是娄师德向武则天推荐了狄仁杰,武则天接受了娄师德的建议,把狄仁杰从外地调入朝廷,与娄师德一起担任宰相。但狄仁杰入朝后,却看不起娄师德,经常在武则天面前说娄师德的坏话,千方百计想把娄师德排挤出朝廷,让他到外地去做官。然而,娄师德总是坦然处之,从不与狄仁杰计较。后来有一天,武则天就问狄仁杰:“(娄)师德贤乎?”他回答:“为将谨守,贤则不知。”武后又问:“知人乎?”他答曰:“未闻其知人也!”武则天告诉他:“朕用卿,(娄)师德荐也,诚知人也!”就是说,我之所以了解你用你,正是娄师德向我推荐你的,说明他是非常知人的。狄仁杰听了以后,惭愧不已,感叹说:“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吕不逮远矣!”认为娄师德的对他宽容,而他还不知道,自己比娄师德相差甚远。
事例之二:上面提到,证圣元年(695年)与吐蕃交战失败,娄师德被贬为原州员外司马,“师德因署称牒曰:‘官爵尽无邪?’”意思是我的官爵全没有了,但他自己笑曰“亦善,亦善!”也好,也好!又是坦然处之,不去计较。
事例之三:娄师德与李昭德同朝为官,有一次两人一起入朝,娄师德体胖,行动迟缓,跟不上李昭德,于是李昭德回头冲着娄师德骂道:“田舍夫!”意思是乡巴佬。然而,娄师德却笑着说:“我不作乡巴佬,谁作乡巴佬?”
事例之四:他的弟弟被任命为代州刺史,将要起程,娄师德对他说:“我现在是朝廷宰相,你又去作州牧,这是皇帝给予极大的荣宠,如果有人嫉妒,你该怎么办吧?”弟弟长跪在地说:“如果有人唾到我的脸上,我自己擦去就是了,我不同他计较。”娄师德却说:“这正是我所忧虑的,人家唾在你的脸上,说明人家对你不满,你擦去让他更生气,你应该不去擦,自然会干,这样,别人的气就会消除。”娄师德要求其弟的这种作法似乎欠妥,但他要求弟弟与人为善的精神还是可取的。
事例之五:有一次,娄师德正在歇息时,来了一位想要进宫的县令走过来挨着他坐下,和娄师德寒暄之后,便攀谈起来。此时,这位县令的儿子从远处走来,看见自己的父亲大大方方地和宰相平起平坐,不由得大吃一惊,急忙高声提醒父亲,县令听说自己身边的人是宰相后,惶恐得很,起身便拜,连说死罪死罪。娄师德却说:“人有不相识,法有何死罪。”县令一看宰相大人如此平易近人,便趁势诉起苦来,说是上级说他的眼睛看不清东西,要求他提前退休。县令向娄师德解释说其实自己的眼睛看东西并不昏暗,晚上点着蜡烛还能给上级写报告。娄师德笑呵呵地说,你说你晚上还能看清文字,为什么大白天却分辨不出宰相。县令听了吓得不轻,连声念起宰相南无阿弥陀佛。
宰相娄师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争功名、忠于职守、心态乐观,特别难得的是他还能亲自与屯田士兵同劳动、共甘苦,这些高尚品德和精神,是值得发扬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