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美国爆发的“金融风暴”是近百年来的一次大危机。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影响已经初显,长期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但是,总体上,世界经济不可能出现类似1929年的“大危机”的经济崩溃。这是因为,危机爆发之前美国其他部门的实体经济基本面还是好的;而且1929年以后,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管理市场的思想和经验已经成型,可以有效地遏制危机的蔓延。同时,世界经济正处于全球化时代,全球互动性越来越紧密,各国政府正在紧密合作共同营救危机。这些都是1929年所没有的条件。
1.“金融风暴”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此次“金融风暴”很有可能变得非常严重。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具体说来,此次金融危机通过以下四个渠道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第一个渠道是按揭的危机已经导致房地产投资的急剧缩减。在美国,房地产投资是支柱行业,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很大份额。2006年初,美国的房地产投资开始下降。按年率计算,2007年第四季度以来,美国在房屋建筑方面的投资减少了25%。
第二个渠道是金融业自身实力下降导致货币流动性的削弱,进而导致实体经济的发展受到拖累。所谓流动性短缺危机是指金融机构因信贷紧缩导致流动资金严重不足。用通俗一点的话说,就是金融机构之间互不信任,都不愿借钱给对方。流动性短缺的后果是直接导致金融企业之间借贷成本提高,信贷数量和规模的萎缩。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是反映流动性的重要指标。2008年10月2日,伦敦银行的三个月期美元同业拆借利率攀升至4.21%,创出2008年1月以来最高水平。目前,流动性短缺危机已经波及到了金融体系之外,首当其冲的则是美国的中小企业。在加利福尼亚州经营果园的农场主凯瑟琳日前表示,由于信贷紧缩,她扩大生意的计划一再搁浅。她抱怨说,三年前开始创业时,她很轻松地借到了50万美元的贷款,“如今当自己的产品已经小有名气之后,却没有一家银行愿意回她的电话。”
第三个渠道是金融危机导致企业的决策者对未来的前景非常悲观而削减投资。2008年第一季度,美国在机器、设备和厂房等方面的固定投资下降了2.5%,美国汽车业的形势已经是雪上加霜了。2008年10月,福特汽车在美国的汽车销量降至132838辆,同比下降30.2%;通用汽车轿车销量下降34%,轻型卡车销量下滑51%;克莱斯勒汽车销量同比下降了35%。
第四个渠道是公众消费能力萎缩。一方面是不断下跌的房价导致消费者削减自身的消费,美国的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它占了美国GDP的70%。2002年以来,由于房价上涨,很多家庭以房屋作抵押进行借贷以支撑家庭的消费性开支。2007年,这些房屋拥有者突然发现他们再也无法靠把房屋作抵押从银行借到钱了,这导致他们的消费下降了10%左右。如果美国房地产市场8万亿美元的投机性泡沫全部消失,将导致美国人民的消费性支出每年下降3200亿~4800亿美元。由于消费性开支和住房投资的下降,这次住房危机可能导致GDP下降3.1%~7.0%。
另一方面是信贷市场的危机导致股票市场不景气,股票市场的不景气反过来也会对消费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这次由房屋次贷问题引发的金融危机在金融领域内部的进一步蔓延——消费信用危机。目前主要是房屋贷款抵押引发的危机,接着就是信用卡危机。美国人一般持有多张信用卡,很多人是超前投资消费的,大多人因为无法按规定归还而违约,进而可能导致个人信用破产,全社会的消费需求因此而收缩。
更为严重的是,危机从美国不断向欧日发达国家和中俄印等新兴大国横向扩散,国际贸易大幅缩减,全球各国都受到牵连。欧盟一些国家金融机构出现危机甚至破产,全球股市出现历史性的暴跌,国际流动性资金骤减,世界经济出现下滑甚至衰退趋势。
2.2008年美国“金融风暴”对全球经济发展总体趋势影响的判断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撰文指出,金融危机已经对全球经济带来严重损害,全球经济可能陷入长期衰退,但是能够避免崩溃。因为,与1929年“大危机”相比,目前的“金融风暴”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
第一,世界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1929年危机发生时,当时的世界大国政治家们常常把自己国家的利益置于牺牲别的国家利益的基础之上,不惜以邻为壑,牺牲他国特别是弱小国家的利益,而德国和日本不惜国民经济军事化,奉行侵略扩张政策,以转嫁经济危机的损失,致使世界政局动荡,危机的泛滥不可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要认识到必须尊重他国的存在和利益,在地区和世界范围内对抗是没有出路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是消除矛盾、追求共赢的必由之路。同时,今天的世界经济形势也发生了巨变,20世纪末,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联合国和地区性合作组织异常活跃,且发挥了重要影响力,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联系广泛,那种对危机持幸灾乐祸和隔岸观火态度的国家最终结果必然是自己利益的受损。在今天全球化时代,各国经济的密切程度日益加深,联动性更强,各国政府的协作比以往更加紧密。“金融风暴”之后,欧盟、20国峰会等国际性会议相继召开,各国政府共同协调全球经济的步调。这次全球各国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帮助美国“救市”。
第二,自1929年以来,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体系已经被凯恩斯主义替代,即市场的运行还需要有政府的调控或干预。1929年以后,人们开始认识到政府监管要与市场同步进行。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其实只存在于19世纪的英国。现代社会,市场与政府交织在一起,必须有强力的政府管制。今天我们所知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是典型的政府干预主义。这个政策在市场经济国家至少已经有50年的历史。具有相当成熟的理论、政策、经验和相关的运行操作机制。如在“金融风暴”爆发之初,美国政府就迅速采取7000亿美元的救市政策,积极地为风暴中的投资银行注资,挽救濒临倒闭的金融系统。英国将部分私有银行归为国有,以避免过度的市场操作。相类似的,我们中国也采取了相关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如4万亿元的刺激方案。而这些是1929年“大危机”时所没有的。
第三,美国“金融风暴”爆发之前,全球的实体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就世界范围而言,2007年全球经济增长为4.8%左右。根据相关材料,尽管美国没有出现类似于20世纪90年代网络技术新行业的出现,但是美国2007年第四季度非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1.9%。2008年第一季度的增幅是2.6%,美国非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在第二季度按年率计算强劲增长4.3%,增幅远大于去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大增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工人在相同时间内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产品和价值。这也是许多美国大经济学家没有预测到金融危机可能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甚至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欧元之父”蒙代尔对美国经济的后市却颇为乐观,他在2008年9月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一旦通过,美国金融危机将在两周内结束,但是,人们没有料到房地产引发的金融业的盲目扩张,拖累了整个美国经济发展的平衡。
第四,新兴国家的繁荣崛起有助于缓解“金融风暴”带来的负面影响。2007年,中国、印度和俄罗斯三国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长率的一半。作为世界经济的第四大实体的中国,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超过10%,2008年可能达到9.9%,2009年预期达到8%。2007年俄罗斯经济增长率在7.2%以上,连续4年保持在7%左右。印度经济在2006年财政年度达到了过去18年来的最高增速,增长了9.4%,2007年增长率将在8.5%左右。与上一次亚洲“金融危机”不同的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在“次级债危机”中没有受到明显波及,经济运行较为稳定。世界经济格局的这一新变化,减少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大大增强了世界经济抵御发达国家经济放缓连带影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