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38700000007

第7章

二蹑迹断疑。

蹑迹断疑者谓蹑前语迹断彼疑情经中虽不显有疑辞而伏在文内故但言断而不言起也弥勒颂中亦同于此故偈云调伏彼事中远离取相心及断种种疑亦防生成心。

疏二初约论分文。

论云自此已下示现断生疑心于中文分二十七段。

示现者二意一则空生假设云为二则指示显现故。

二依论科释二十七如疏列。

一断求佛行施住相疑。

疏二初随章叙疑。

疑云为求佛果行施即是住所求佛相云何无住又不住相为因岂感色相之果因果不类故。

为求等者指疑起处也此从不住相布施中来为闻前不住三世空有等相方名真施遂疑云凡所行施盖为求佛既有所求云何无住又不住等者此纵难也设使因成无住此亦非理故次云因果不类故夫为因果必须相类有即俱有空即俱空染净皆尔既若色相是果云何以无住为因则因空果有理恐不然今将果验因因合有住佛说无住是诳我耶。

二依经断疑四如疏列。

断之文四初举疑因以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意云于汝意中还可用三十二相之身见法身如来为不可耶此相是起疑之因故举以问。

本只因以相为佛故对前不住相起疑佛举疑起之因问答欲令除断。

释疑起之因也以二乘人唯取丈六相为真佛既将此相为果故不信无住之因因果不相类故佛今举果以问令知果海无相自然于因不惑无住也。

二防相得以酬。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空生见佛举相以问即知不得相求故答不也。

遮防疑者欲以相求令得见佛故答云不可以相得见论云为防彼相成就得如来身。

遮防等者意恐末代众生不达此理取相为真故此远遮迷见准义则正断空生现行遮防未来种子也遮断之义具在悬谈论云下引证问经中云见论释云成就岂合佛意耶答既作此见必作此证故无违也。

三释体异有为。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征意云以何义故不以三十二相见法身如来释意云以如来所说三十二相之身相即非法身之相故即犹是也非犹不也本文犹倒正言不是也。

相是有为生住异灭佛体异此故非身相偈云三相异体故者佛体异于有为三相也住异二相同是现在故合为一若细分即四故唯识云生表此法先非有灭表此法后是无异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暂有用。

相是等者谓三十二相盖是镜智之上所现影像既堕有为之数故当四相所迁况对机宜有无不定焉可将此而为法身故言相是有为等此释经中如来所说身相也佛体异此等者法身佛体异此有为故说三十二相不是法身相也此释即非身相偈云下引证具云分别有为体防彼成就得三相异体故离彼是如来于中初二句义当前段后一句当次科第三一句合当此文故偏引证佛体下转释偈文即经云即非身相住异下释三相义以前标四相此偈唯三者以生在过去灭属未来住异二种同处现在又此二相不相舍离即住而异即异而住以同时处故合为一恐滥常住但标异也若细下约义细分即为四也此引唯识释相谓从无而有名生自有而无为灭前后改变为异暂尔相续为住然法身如来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无有变异不可破坏故异此也。

四印佛身无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意云夫一切相皆从妄念而生是故佛相亦是虚妄若分别不起相自无生即见非相诸相既亡唯是觉体名见如来由是则知佛身无相。

疏二初释前二句二初正释。

非但佛身无相但是一切凡圣依正有为之相尽是虚妄以从妄念所变现故妄念本空所变何实。

非但者不独也凡即六道众生圣即三乘贤圣依有净秽正即凡圣为对依报故重牒之诸法虽多不出此四虽举四法该一切也此释经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恐人闻说身相非相将谓唯独佛身今言凡所以遮局见以从下释所以凡圣染净胜劣虽殊皆从念生无不虚妄念无自相不离觉性念尚无性况所现相而实有耶以念是所依相是能依所依尚虚能依何有其犹皮既不存毛将安附。

二引证。

故起信云一切境界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即无一切境界之相。

于中顺显反显详而悉之。

二释后二句二初正释。

若见诸相等者遮离色观空也恐闻相是虚妄又别求无相佛身故云相即非相便是如来不唯佛化身相是如来所见一切相相皆无相即如来也。

遮离等者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离色求空斯为大失故此遮矣不唯等者又恐闻相即非相是如来将谓只约佛身相说除佛身外相非如来故云一切相皆无也此释经中诸字也譬如镜中现一人像兼现余物不唯人像空处是镜余物空处亦皆是镜合法可知如是了者则知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

二引论释四初引起信。

故起信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即是如来平等法身。

此有二意一证诸相皆无相义以相依念生觉体尚离于念何况于相耶二证诸相无处皆如来义离念之相名为法身法身既等虚空虚空何曾有相无相平等摄一切相即是法身下文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又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故云不唯等也。

二引肇注。

肇云行合解通则为见佛。

此即明见法身佛之行相恐人闻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便希无相之佛昭然目前若如是者何殊彼相故云行合等智与理冥心与神会故云行合解通者如前解了一切相非相也前是真见此是似见故起信云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

三引本论。

偈云离彼是如来者离彼三相是法身如来也。

即前残偈此依天亲论释。

四引无著。

无著则于色身但离遍计不执色相即真色身故彼论云此为显示如来色身又此当第三欲得色身住处。

离遍计者不执虚相为实故唯识云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真色身者有两意一则以虚妄为虚妄但如其事不必取不生不灭以为真也如以水月为水月虽似而非真矣故华严云于实见真实不实见不实如是解法相是则名为佛二谓相即无相同法身故摄末归本名真色身即真善妙色也故涅槃云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金刚不坏之身问前则泯相此乃存相何相违耶答前显法身故云相即非相今明色身故言无相即相盖以果佛必具二身二身相即如波与水两论之中各显一义言似相反意实相符菩萨巧便妙在于此故彼下两文皆证显色身义耳然此一段疑中从微至着明真应二身总有六重一明佛相非相二明佛相非即如来三明一切相皆非相四明一切相非相皆如来五明唯证相应无佛可见六明无相之相是真色身然此六重前前则浅后后转深文不累书理即顿现达者所见必须一时无前后耳。

二断因果俱深无信疑。

疏二初随章叙疑。

论云无住行施因深也无相见佛果深也未来恶世必不生信空说何益。

初四句指疑起处无住等者此指正答住修降问也无相见佛即前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未来下结成疑也意云因果既皆无相即因果俱深如我亲承方能领悟末世钝根云何信受既不信受空说何益耶。

二依经断疑四如疏列。

断之文四初约无信以呈疑。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问意云未来末世能有众生闻此因果俱深章句生真实信心不颇能也意拣泛尔之信故言实信。

魏云颇有众生于未来世云云今略此句者影在后五百岁也句诠差别章者解句实信者大品云于一切法不信是信般若。

魏云等者引魏本会文魏经有之此经阙者罗什巧译妙在影略耳亦可此文通约现未为问以佛世时亦有难信此深法者如诸小乘及外道等法华会上犹有退席声闻况今般若至下佛答但举末世以况现在末世尚有佛世岂无故今秦本不言未来等也句诠差别者以名但诠诸法自性如言色即拣非心等言心拣非色等然其色心各有多种而未明此何色心耶句能分辨真心妄心形色显色等故云句诠差别也章解句者以句虽诠差别而未广显义理以真妄形显色心之中含多义故章能明之故云解句章犹彰也疏文顺义故先释句大品下明信之相谓见有色心三科等法是信一切法也今以般若照之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是不信一切法方名信般若矣其犹净眼不见空华若执空华岂信净眼法合可知。

二诃疑词以显信。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莫作是说者诃劝之辞岂谓后世一向无信如佛灭后末法之中有戒定者能于深义实有信心信此为实也。

后五百岁者大集云初五百岁解脱牢固第二五百岁禅定牢固三多闻四塔寺五斗诤皆如初二句例本疑恶世无信故举恶世以断疑持戒修福者戒定也以此为实者正解无倒无著云增上戒等三学显示修行少欲等功德戒出三涂定出六欲慧出三界。

大集下明佛灭后有五五百岁前前胜后后劣解脱者证也即三乘圣果禅定者行也即漏无漏大小乘事理等定也多闻者解也即顿渐偏圆空有等解此上三者前必具后后未必具前塔寺者谓不求至道多好有为以身外资财修世间福业等斗诤者此明佛法之中多有诤论且如西天大小乘宗分河饮水大乘之内性相又殊小乘之中二十部异各皆党己自是非他爰及此方未免于是若相若性南宗北宗禅讲相非彼此朋党互不相许名斗诤也皆如例者须有五百岁及牢固之言牢固者人多相袭决定不舍也然此但就增胜说之非不相通如佛灭后二百年内育王造塔岂局第四耶又菩萨藏经云后五百岁无量善人修禅定解脱多闻岂唯一二三耶今经云后五百岁即此时也虽当斗诤之代亦有戒德之人是知五种牢固但约增胜而说本疑下即以断疑之文照前呈疑之处是显空生疑于恶世无信也前引魏经以证斯义恶世尚尔况余世耶戒定下约三学释定是福体故对于定正解无倒者既有正解必无倒惑以解因果无相道理名为实信即慧学也无著下引证魏经云有持戒修福得智慧者弥勒颂云说因果深义于后恶世时不空以有实菩萨三德备三德即是三学今文但取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即是慧也若其无慧孰能以此为实而生信耶少欲下持戒少欲修定静乱习慧断惑故言等也言增上者以戒等三学是增胜上法经中说为三决定义戒出下辨三益相有戒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生四洲六欲故戒经云欲得生天上若生人中者常当护戒足勿令有毁损定出六欲者欲界无定故得定者生上二界故圆觉经云弃爱乐舍还资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慧出三界者三界之本是其业惑有智慧者悉能除遣业惑既遣自然超越故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然浅慧尚能得出三界岂况大乘甚深般若。

三明能信之所以二初明历事善友积集信因。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反显顺明之意可知。

无著云显示集因于多佛所明久事善友则缘胜也种诸善根明久伏三毒则因胜也。

缘胜者虽则益我为友人皆友焉且凡不及圣小不如大因不及果一佛虽果不及多佛既云无量千万故云缘胜也因胜者三毒即贪瞋痴此明能害有情故贬云毒以生起即是不善久伏故名善根故华严云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唯识云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有生长义故名根也善与不善皆由此三苟能伏之乃名因胜因缘俱胜方起此信是知实信诚不易得一念尚尔况乎永信及持说等耶。

二明善友所摄成就信德二初明摄受得福显福德门。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意云信经之人得无量福如来于彼咸悉知见如是无量福者指信经福同前不住施福十方虚空不可思量也。

疏二初释佛知见。

无著云谓于一切行住所作中知其心见其依止故此等显示善友所摄论云若不说见或谓如来以比智知若不说知或谓如来以肉眼见故须二语。

行住等即四威仪中各有所作差别故心者即受想行识四蕴谓相应不相应思何事念何事取舍忧喜等念皆名心也依止者即色身为四蕴所依止故今约义标故云依止即行住坐卧屈伸俯仰等斯则生心起念无所不知举动施为靡不咸见盖佛智眼廓尔无边依正斯在岂不齐鉴法华云我常知众生行道不行道心无形相故但言知身质既彰故得云见斯人德行既备善根夙成佛不摄受于理如何故云此等显示等然则佛智无偏观生如一有感斯应其谁谓之不然论云下或问见之与知说一则可云何经内具言之乎故云若不说等以凡夫亦有知见见通肉眼知兼比量由是故有不知不见今佛知见非同此也谓于见处即知非如比量知知处即见非同肉眼见即无事不知无事不见经标悉言其在兹矣故弥勒颂云佛非见果知愿智力现见。

二释得福德。

得福德者魏云生如是福德取如是福德论云生者能生因取者熏修自体果义无著云生者福正起时现行取者即彼灭时摄持种子此云得者生取二义不离于得得之一字生取俱摄。

先引经论云下释义能生因者正修福业即信解持说者也自体果者即熏成种子自体后感当果也正起者作福之时当于现行彼灭者谓现行灭谢种子方成蕴在识中用感当果此云下正会今文以得之一字生取俱含谓生得取得也秦译之妙其在此矣。

二明摄受所以显智慧门。

疏二初叙意。

由无二执故得摄受。

谓无我法二执分别是得摄受所以也。

二科释二如疏列。

文二初正明已断粗执。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疏二初节释经文。

初征信者以何义故得如来悉知悉见后释二一无我执执取自体为我计我展转趣于余趣为人计我盛衰苦乐种种变异相续为众生计我一报命根不断而住为寿者二无法执论云无法相者能取所取一切法无亦无非法相者无我真空实有。

征意可知释中我者谓执自五蕴总相为我人者计我死已生天天死为畜等故梵语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即是人也众生者计我众多之法相续生故寿者亦云寿命计我一生寿命不断绝故然我是总主人等为别摄别归总故言我执由是三中皆言计我等也然上四相虽是经中所无不可不了耳能取等者心境俱亡也以万法虽多统唯心境心境各有无量差别故云一切也真空等者虽即诸法皆空非谓一向非相但以离执真空不断故故云亦无非法相也。

二商较经旨。

然离二执正是得佛知见成就净信之本善根福德却是相兼故论云有智慧便足何故复说持戒功德为示现实相差别义故亦有持戒功德依信心恭敬能生实相故不但说般若。

此明得佛知见之兼正也故论下引证中有征释详而示之实相差别者实相即无差别但是能生实相方便有差别耳持戒功德即指前段信心等者下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弥勒颂云彼人依信心恭敬生实相不但说者意谓能生实相有多方便不必独说智慧前云离执此言般若者由是般若能除执故前约所断此约能断能所虽异而意不异也。

二因显未除细执。

未除细执者谓二执俱生任运起者前离分别粗执已能成就净信得佛知见犹残细执未除究竟障于圣道故今显示令其断之。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征意云以何义故要无法非法相释意云由取相故即着我人等余文云云可以详悉。

疏二初释总明二相。

若心取下总明二相总解取法非法尽名相也亦是建立取相则我等相便生立义宗也。

总解等者经云若心取相相中意含法非法相故云总也亦是等者以次文别明取法非法皆着我人等相故此且是立其宗也。

二释别明二相。

若取法下别明二相。

文二初正辨二相。

论云但有无明使无现行粗烦恼示无我见故无著云但取法及非法相转非我等想以我等想及依止不转。

无明使者法执俱生也是无明住地所摄故名为使现行等者即我执分别现行前已断者示无我见者结成上义但取等者即前无明使是所有者转犹起也我想者我执分别现行也依止者分别种子为彼现行所依止故亦可法执分别名为依止与彼我执所依止故斯皆不起也。

二别解征意。

中有征者取法但为法相何故便着我等释云取非法亦着我等何况取法以后释前也。

文意可知以后释前者不如云以细释粗义则易见问二乘之人亦有法执云何不起我见耶答以二乘人从初修行偏断我执至无学位粗细尽除是故虽有法执而不起我执今约大乘学者双断二执分别并遣俱生两存由是二执任运而起也故无著云以我相中随眠不断故则有我取。

四示中道之玄门。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是故者由前取法非法皆着我等故所以劝令不应即入中道也以是义故者由是不取法非法故。

初正结归中后引说以证筏喻者假言显义不应如言执义不执即为不取非全弃也偈云彼不住随顺于法中证智论释云不住者得证智舍教如到彼岸随顺者随顺彼证智之教法如未到岸无著云法尚应舍者实相生故何况非法者理不应故。

结归中者不应取法离有也不应取非法离无也既离有无即归中道假言显义者谓所言非法是显法体离于性计若无非法之言罔知彼义余皆例此当知义不自显必假于言故净名云无离文字说解脱也不应等者谓虽闻非法不得如言便执空义此遮一向执言者也不执等者谓若全弃非之于言则安解诸法空义将知但除其病不除其法此遮一向离言者也是则全执全弃二皆不可故华严疏云夫法无言象非离言象无言象而倒惑执言象而迷真偈云等者余两句云如人舍船筏法中义亦然论云下转释偈文得证智等者以言诠智得智忘言忘言即不住也如乘筏渡河至岸舍筏随顺等者未得证智不可都忘其言未达彼岸不应舍筏实相生者实相名法得实相智无相无得故云应舍以实相无相故唯识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理不应者此实相法尚不可得况离实相外一切法耶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故故云非法不与理合故不相应以是例非故云何况。

三断无相云何得说疑。

疏二初随章叙疑。

论云向说不可以相见佛佛非有为云何释迦得阿耨菩提云何说法。

初二句指疑起处此从第一中来以彼文云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佛非有为者此指偈云分别有为体防彼成就得三相异体故离彼是如来故云非有为亦是按定立其理也云何下结成疑既若佛非有为即不合有得有说因何释迦于菩提树下得菩提前后诸会说法既有得有说即堕有为云何前言不以相见作无为耶。

二依经断疑二如疏列。

断之文二初问答断疑四初举疑因以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意云于汝心中所谓如何谓我得菩提为不得耶谓我说法为不说耶伊本疑此故举问之。

佛问得不意显不得故无著云显示翻于正觉取故。

佛问等者空生疑得疑说佛即顺疑以问辞虽云得意显无得试其所答解与不解无著下引证彼疑有取佛显无取以无破有故云翻也说法例之。

二顺实理以酬。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定者实义谓无实法名菩提无实法名如来说此一向约胜义答也。

偈云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

引偈者余句云说法不二取无说离言相意谓释迦如来是其应化应化之相俗有真无是故答中皆言无定准金光明经及摄论说佛果无别色声功德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独存此是真佛今既异此岂得言真故云应化非真等。

三释无定法之言。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征意云以何义故无定法可说耶释意云欲言其有无状无名欲言其无圣以之灵谛理若此欲何说哉说尚不得欲何取哉取即得也是故上云无有定法如来可说等。

疏二初引无著。

无著云不可取者谓正闻时不可说者谓正说时非法者分别性故非非法者法无我理故。

正闻等者此则闻而无闻说而无说非谓全不闻不说也如净名云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是兹义矣分别性者一切诸法皆依妄念而有差别念尚无念法岂是法故云非法法无我者但分别性亡即是法无我理此理不无故云非非法也。

二引天亲二初释文。

论云彼法非法非非法依真如义说非法者一切法无体相故非非法者彼真如无我实相有故。

依真等者此且标立所依之本后于其上说离有无一切等者缘生之法本无真实之体亦无真实之相故云非也实相有者诸法既无即真实相实相不无故云非非法也此即非却非法也。

二通难。

何故唯言说不言证有言说者即成证义故若不证者则不能说。

难意云本来疑证疑说问答悉以双该今于释所以中何故但言所说而不言证耶有言下释也此乃以说反验于证且川有珠而不枯山有玉而增润内无德本外岂能谈故但言说自表其证也又此言取即是证也。

四释无取说所以。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征意云所以言无取无说非法非非法者何也释意云圣人即是无为无为即无分别若有取说法非法等皆属分别不名无为何为圣人故无取说等言贤圣者贤即是圣邻近释也。

魏云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论意云圣人但依真如清净得名非别得法故无取说而有差别者论云真如具足清净分清净无著云无为者无分别义故是故菩萨有学得名如来无学得名初无为者折伏散乱时显了故后无为者唯第一义者无上觉故三乘贤圣皆修证无为故通说为差别。

魏云等者问行位通于贤圣云何唯取圣人答若以通论即该贤位此明证果深浅故唯言圣得名者即差别也以诸圣人皆约证无为差别之义而立其名如证遍行真如得名欢喜地菩萨等此则得名差别盖一义耳论意等者谓登地已上随证一分真如皆断一障二愚即是一分清净约于此义便立一名乃至佛地例皆如此非别得法者无得而得即是真得菩提若言有得即是不得当知菩提树下都无实事故偈云应化非真佛等故无取说者结归经文无分别义也具足清净者佛也谓一切惑习悉皆断除荡无纤尘纯一无杂故分清净者菩萨也分断诸障分证真如垢未全除故名为分故佛顶经云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广如序中满净觉者处说无著下约无为差别明贤圣也无分别者即无为义无所作为故云无为无为真如盖是一法菩萨等者有分别故有所为故如来等者无分别故无所作故初无为者菩萨也折伏等者此约在观分别不生分得相应故云显了后无为者如来也无复分别是真无为即第一义也此约于佛故复云者更无过上故云无上觉即佛也三乘下结通诸乘以二乘之人亦分证真理故此通摄也是知三乘贤圣皆修证无为所证虽无浅深能证有其差别犹如三兽同渡一河能度有差所度无别故大品云欲求声闻乘当学般若波罗蜜欲求缘觉菩萨无上佛乘皆言当学般若波罗蜜是故经云一切贤圣也。

二校量显胜四。

问本因善吉起疑所以世尊为断断疑既已何用校量答论云法虽不可取不可说而不空故意云恐有人闻是法不可取说便欲一向毁废言教故此校量显胜令其演说受持故大云于此开立第五不空福德疑以论文不言断疑故此不立也。

初举劣福以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意云七宝最珍三千最大用此布施福多不多。

俱舍偈云四大洲日月苏迷卢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七宝者金银琉璃珊瑚码瑙赤真珠颇梨。

俱舍等者明三千世界也四大洲者谓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日月者即一四天下同一日月之所照临苏迷亦云须弥卢但梵音楚夏耳此云妙高山四宝所成高八万由旬欲天者六欲天也谓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世者色界初天也于中复有三天谓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各一千等者如上各满一千方成一小千界此小千等者又一千个小千界方成一中千界此千等者又以一千个中千界方成大千界皆同等者谓四禅已上三灾不及故不说成之与坏三禅已下统维三灾故云同一成坏就中从初禅已下同火灾二禅已下同水灾三禅已下同风灾七宝等可知。

二释福多以酬。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答文可见征云以何义故说多释意云不约胜义空故说多是约世谛有故说多。

无著云是福德者标牒即非者约胜义空是故者约世俗有。

胜义空者此门是绝相无为不可言福与不福福既不有无以言多世俗有者此门是有相有为可以言福以有福故兼可言多。

三判经福超过。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经意可知然四句尚尔况全部耶。

疏二初正释经文。

偈云受持法及说不空于福德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

偈释持说因明胜之所以望后经文有似太疾以偈文连环不可分故悉之受持及说者标二法门不空福德者谓持说此经不同宝施空得福德更得何物次文是也福不趣菩提者谓宝施虽多但成世间有漏之福终不能成无上菩提二能趣菩提者谓持说此经断除烦恼烦恼尽处即是菩提故。

二别示句相。

四句者但于四句诠义究竟即成四句偈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此最妙也然但义具四句持说即趣菩提文或增减不必唯四义若阙者则互成谤。

诠义等者谓以一句诠一义一义为一句四义方成一偈一异有空常无常等皆各有四句然今经四句人说不同有说取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为四句有说取若以色见我等为四句有说一切有为法等为四句有说但于一经之中随取四句经文便为四句有说始从如是终至奉行方成四句然上诸说皆非正义如凡下明正义斯则约有无等为四句也谓第一是有句第二是无句第三是亦有亦无句第四是非有非无句文义兼备故云最妙以此四义能通实相即是四门然但下通妨先问且一二二句皆是四言第三一句独成六字文既增减云何成偈故此释也持说等者以此四义是万法之门若了四义即通万法万法既通岂有菩提而不证哉文或等者但论其义义不在文义必周圆文从增减义若等者谓阙之成谤具之成门成谤者谓阙无成增益谤阙有成损减谤阙非有非无成相违谤阙亦有亦无成戏论谤以有则定有无则定无余二例之故成四谤何以故法不如是故不如法见故斯则般若波罗蜜犹如大火聚四面不可取也具四句者谓义无所阙故有不定有是即无之有无不定无是即有之无余亦例之随于一句之中圆见四句之义不堕增减等谤故成门也何以故法如是故如法见故斯则般若波罗蜜犹如清凉池四面皆得入但以人依于法法异人乖苟法义之所全岂菩提而不证矣故言受持此经胜于施福。

四释超过所以二初正释。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征意云以何义故持说此经胜于宝施释可知。

诸佛菩提法者论云名为法身于彼法身此二能作了因一切诸佛者即报化身论云于此能为生因。

诸佛菩提法者拣非余乘菩提法也然余菩提非此不出但举胜者而以例之此二者持说也了因者以法身是本真之理不生不灭但以烦恼覆之则隐智慧了之则显持说此法妙慧自彰观破烦恼法身现矣生因者报化之身本来无有万行所致故名为生故弥勒颂云于实为了因亦为余生因魏经云一切诸佛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二转释。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言佛法者约世谛故有即非佛法者约第一义即无。

第一义中无有佛法从经出也。

第一等者谓俗谛相中有迷悟染净凡圣之异故说佛法从经而出真谛之理离于迷悟染净凡圣之相故不可说出佛法之义也故圆觉云一切如来圆觉妙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然则本论异此不能烦述。

校讹第四纸

(七行引楞严寺流通本作言)第六纸

(十八行明流通本作名)第八纸

(十三行云北藏作去流通本同)第十一纸

(一行党三行党北藏皆作傥流通本同)第十二纸

(十五行意北藏作异二十行缘北藏作终流通本并同)第十四纸

(五行受北藏作授流通本同)第十五纸

(二行含北藏作舍流通本同)第十七纸

(三行残流通本作浅十三行含北藏作舍流通本同)第二十四纸

(八行遍北藏作偏九行论北藏作论流通本并同)第二十八纸

(八行具北藏作见流通本同)第三十纸

(十行魏北藏作为流通本同)

嘉兴大藏经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

同类推荐
  • 明伦汇编交谊典疑忌部

    明伦汇编交谊典疑忌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古谣谚

    古谣谚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诗概

    诗概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he Yellow Crayon

    The Yellow Crayo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旅次江亭

    旅次江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提笔江湖路

    提笔江湖路

    他出身于普通人家,但他天资卓越,昔日同伴成了天下共主,他则金榜题名,成了钦点状元。
  • 初始之神二次元

    初始之神二次元

    虽然很不好意思但是还是先说一句停更了。
  • 幻衍:嫡女惊华

    幻衍:嫡女惊华

    幻衍大陆,数万种族共生共息。暗夜族,精灵族,龙族,幻妖族,魔灵族,魔兽,神兽,以及人。各种族拥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魔法,不同的技能,却都同用一源-----幻灵。他们皆以幻灵生存,修炼。你以为这是一部很沉闷的小说?不,不,不,这是一位女特工悲催穿到一座小村子里的故事,不过她怎么会认输,且看她如何在这奇幻大陆打怪升级,混得风生水起,潇洒肆意。不过,后面这群口香糖是怎么回事,黏在她身后扳都扳不下来,更恐怖的是,为啥还有个还带着个孩子,这孩子还喊她娘亲。丫的,老天你给我下来,老娘保证不打死你。
  • 元界党首

    元界党首

    一个注定不平凡的人,走上超越不平凡的道路的故事。
  • 平行世界的非正常化旅者

    平行世界的非正常化旅者

    八个来自不同平行世界的人来到神话世界的惊奇历险!
  • 帮助孩子成长的哲理与智慧

    帮助孩子成长的哲理与智慧

    孩子正处于成长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也会有很多迷惑。父母需要的是给孩子讲解一些人生中的哲理与智慧,让孩子通晓事理,提升孩子的智慧,为孩子指点迷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孩子明事理有智慧,才能自我解疑解惑,才能正确待人接物,才能获取快乐与成功。
  • tfboys我们的青春年少

    tfboys我们的青春年少

    爱是什么?爱是他和她之间的牵挂。爱是他和她之间的缘分。爱是他和她之间的隔膜。我爱你,明明是很简单的三个字,却难以说出口。但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爱,守护自己的爱人。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希望对方知道,我爱你。***这本是小檬子我第一本小说,改了一遍又一遍的名字,结果还是很烂,剧情我不打算再整理了,想纪念一下,大家先将就一下吧。谢谢大家支持。
  • 快穿寻爱之旅游

    快穿寻爱之旅游

    易熙。他是一个妖孽但是他不懂爱是什么,为什么要爱?一个说自己是“爱神系统”要让他要明白什么是爱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易熙开始了他的穿越之旅下面会发生什么事呢、1v1,耽美,因为作者是学生,请多多包涵,`(*∩_∩*)
  • 汉末风云之铁血中华

    汉末风云之铁血中华

    身有十八般武艺的现代人,穿越来到名将璀璨的时代。汉末桓灵,民不聊生。汉失起鹿,天下共逐,男儿在世,当提三尺青芒,兴王业霸道之兵,横扫六合,剿灭八荒,伐尽诸侯,一统九州。且看他的故事
  • 一见钟晴:陆少,宠妻无度

    一见钟晴:陆少,宠妻无度

    阴差阳错,叶又晴包养了初回国的陆氏老板。一朝家破人亡,背井离乡时,骗走了她爱情的陆老板,正怀抱失而复得的白月光,心花怒放。几年后,两人再次相遇。--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