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38100000038

第38章

论。若得彼地根本定已。问依近分定伏下九品。未入根本未起彼惑。命终之者何惑润生 答二解。一解如疏。一云亦许上地种润 若尔何故不用下润 答已折伏现种子无能 若尔何故五十九云。一缠及随眠结生相续。谓诸异生。二唯随眠结生相续。谓见谛迹 答此据多分。如说见谛.随眠.润生。不妨初二果亦起现缠。虽说异生现.种共润。何妨唯种 问何以得知初二果起现缠润生 答瑜伽第一云。又诸异生将命终时。我爱现行由此力故便爱自身。由此建立中有.生报。若预流.一来尔时我爱亦复现行。虽言制伏不言非润。杂集第五云。由此势力诸异生辈今以无间中有相续。未离欲圣者亦尔。临命终时。乃至未至不明了想位。其中能起此爱现行。然下虽说对治摄伏。不言非润。离欲圣者文自说言。对治力强爱不现行。由随眠力令生相续 又解圣唯种润。凡唯种现 若尔二论文如何通 答皆言制伏不言能润。设润是助。五十九文据正润说。亦不相违 如实义者。凡夫二果俱种.现润。文如前说 若尔无心.睡.闷被杀。既无现爱。用何正润 答临终有心必定起爱。非一刹那即能杀故 问于润生位中有.生殊。又起爱缘自身.境别。为于二位俱起二爱。为不尔耶 答润中有起自体爱。润生有起境界爱。以于死有不见中有。谓我无有起自体爱。于中有位见生处故起境界爱。故瑜伽第一云。我爱现行由此力故。谓我当无便爱自体。由此建立生报自体。乃至云。自于彼业所得生处。还见如是种类有情。喜乐驰趣即于生处境色所碍。中有遂灭生有续起 问中有末心名为死不 西明云。不名为死。言中有殁者约六识说。第八相续 今谓不尔。对法.瑜伽俱云。中有极住七日。或有中夭。乃至极经七返更不得过。若准此文许中有死。若云只是六识不行。云何七日方一不行。六日等时何缘不灭。若云亦许即是逢缘碍六不起。何定七日及极七七。又复中有改生别趣。岂第八不舍即往彼耶。若尔应成趣生乱过。又何得云或有中夭。是故应许中有有死。杂集.瑜伽文皆具显 若尔何非名为死有。下第八说总名生支 答趣生方便虽有生死。非别死支 若尔何故名为生死 答依四有说非。十二支据不改趣 若中有殁别趣生者。即名死支。何要须立此四有耶 答差别义故准名可知。

问既依六行能伏下惑方得上定。六行伏惑其义云何 答略四义明。一辨六行相。二约七作意明。三约四道。四约四对治。言六行者。观下为粗.苦.障。观上为静.妙.离。能观唯惠。粗.静六相即所观境。行谓行解行相。通能所观。如十六行。然能观胜独得行名。观于下地作粗相时。寻思六事故。瑜伽三十三云。云何觉了欲界粗相。谓正寻思欲界六事。一义.二事.三相.四品.五时.六理。义谓烦恼.疫疠.灾害等。事谓于境起内外贪。相谓于境是顺生受想心见倒本随或等所依之处。品谓诸欲所生过患众多品类。时谓三世常生过患。理谓寻思依于三量观彼诸欲生过失理。所修静相翻上应知。且就欲界名观诸欲。然断惑时观下三相随一现前。上三亦尔。非各具三。亦不随观下上唯一。要上下各一。以厌下欣上故。故杂集第九云。见欲界中过患等故了达粗相。初静虑中此相无故名为静相。是名了相作意。胜解作意中亦云。如是寻思粗.静相性。是名胜解作意。余五准应各观二相。由有余能。诸论之中皆略不说。不尔余或是何行断。非出世道故。然无间.解脱各一行相。各一刹那。以时促故。然无间道观粗。解脱道观静。余皆准知。未见大乘经论文说。准俱舍论第二十四云。诸无间道缘自次下地诸有漏法。作苦.粗等三行相中随一行相。诸解脱道缘次上地诸有法。作静.妙等三行相中随一行相。又粗.苦.障三种境相为静.妙.离。如次翻之。又粗.静相二各是总。余之二二各各是别。故杂集第九云。如是粗相略有二种。一住于重苦不寂静住故。二命行渐少寿命短促故。即所观障。静相者谓于一切上地。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与粗相相违故。瑜伽三十三文大同此 二约七作意明者。欲九品惑断初三品。各用了相.胜解二种作意而为加行。创难断故。或初三品同一加行.胜进故。唯识第十云。二乘根钝渐断障时。无间.解脱必各别起。加行.胜进或总或别。中下亦尔。而为加行。远离作意为无间道。摄乐作意为解脱道及胜进故。三十三云。从是已后爱乐于断。爱乐远离。于诸断中见胜功德。触证小分远离喜乐。于时时间欣乐作意而深庆悦。于时时间厌离作意而深厌患 准此触证少分即解脱道。欣乐作意即胜进道。而深厌患即加行道。中三品惑还用摄乐。而为四道中品易除。非余作意而为加行。下三品惑观察作意为加行道。将欲出界细难断故。一为加行复不同初。创极难断故。加行究竟作意为无间道。加行究竟果作意为解脱道。故瑜伽三十三云。了相作意于所应断。能正了知。心生希愿。胜解作意为断为得正发加行。远离作意能舍所有上品烦恼。摄乐作意能舍所有中品烦恼。观察作意能于所得离增上慢安住其心。加行究竟作意能舍所有下品烦恼。究竟果作意能正领受彼诸作意善修习果。既言能正领受。即是证义。故是解脱 又解别起解脱。非第七作意。瑜伽十一云。由证方便究竟作意果烦恼断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加行究竟果作意。三十三说是根本定俱行作意。十一复云。由证果烦恼断已方得根本。故知别起。二说俱得。次下更解 问既有九品。何但说三 答从总品类说故但分三品 问准断九品惑。有九无间九解脱道。何故但三名为断耶 答有二解。一云此三作意各各断三。行相品类皆相似故。论不别说。一云惑虽九品但三品断。以其世道有三品故。诸论皆唯说三品断。非九品故 问依前说中断下品惑。复分三品断第三品可名究竟。断初中二何名究竟 答非望自类三品而说。望总三品合断。下三总是下品故名究竟。不尔何故瑜伽.杂集俱但说究竟断下品惑耶。依第二解即无此妨 问断下品中前二品惑。用何作意为解脱道 答一云用摄乐作意为二品解脱。六十二说通四道故。瑜伽三十三.杂集第九。俱说第七作意是根本定俱作意故。又断此下品无间道时。未入根本故。一云即第七作意。言根本定俱作意者。据断下下解脱道说。一云即加行究竟作意。为三无间二解脱道。以名体同论不别说。此应好。如摄乐作意断中三品可为四道 问若以摄乐为断中品之四道者。论何不说 答以影显故。上下二品俱说加行及解脱道。故于中品略而不说。又断中品同一作意。虽有四道更不别说 问何以得知摄乐通四 答六十二云。摄乐作意四种道摄 问且断欲界第九品惑起解脱道。即是根本为近分耶 答有二解 一云即入。三十三及杂集第九俱云。是名加行究竟作意。从此无间由是因缘。证入根本初静虑定。即此初静虑定俱作意。名加行究竟果作意。第七作意是彼解脱故。即入根本 一云或有不入。故瑜伽第十一云。于有漏方便中先说解脱。后说三摩地。由证方便究竟作意果烦恼断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既言由证果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解脱道非即根本。准此二文约利钝别。二解俱正。各不相违 问若摄乐作意断中品惑。何故三十三云。为除惛沈等 答约修加行观净.妙相策持其心。非无间道 问若观察作意为断下品加行道者。何故但云离增上慢 答为断少得谓为多得增上慢故。进修加行断所未断惑。有说言断三三品后品无间。即前无间之解脱道。此义虽得然违成唯识。彼第十云。二乘根钝渐断障时。无间.解脱必各别起 或可。不违。彼约实断。此据伏说 约四道者。此之六行加行.胜进各得具作。以时长故。无间.解脱各一行相故。六十二云。诸近分定.若方便道.若无间道.若解脱道。或为断灭。或为证得。而修习者或观下过失观上寂静。若胜进道当知彼是遍满所缘。又三十三等。于了相.胜解二种作意。俱云观粗.静故。俱舍亦同。如次前引约对治者。有四对治。一厌患对治.二断对治.三持对治.四远分对治。前约作意以辨六行。今约作意配四对治。即可准知。瑜伽六十六云。当知此中从了相作意。乃至胜解作意。名厌患对治修。从远离作意。乃至方便究竟作意。名断对治修。方便究竟果作意。名持对治修。从此已上七种作意。随于胜地上地所摄。当知一切名远分对治修。此约一相。据实摄乐通四对治。观察亦通厌患对治。义如前说 问准三十三.杂集第九。俱不说观察作意为能断惑。何故此文说断对治修 答一云。初二作意全未有断。第七作意据于下地更无可断。中间观察前后有断。故相从说名断对治。

问下起上中。身.边二见为定为生 答有二解。一云定烦恼得宿住通或复天眼。见彼梵王执我计常即是定类。二云生惑。此于身起此二见。是彼生类故名生惑。然定惑唯分别起。生惑通二种。然正润生不取二见。于此位起亦复无失。然是总缘。非是别缘。以未来无别缘我见无所杖质故。

论。生上起下且如谤灭。要集断云。有释为胜。中有.本有。若色.无色。皆得起谤及起诸惑。俱生身.边二见。虽不与润生爱俱。而前后起于理无妨。然理难见 今谓若中有.本有。若色.无色皆得起谤者。据何等说。若增上慢得初三定。未将极没生于上。未无生故。在中.本有俱不应谤。若得第四定谓第四果。即生第四中有起谤。论有诚文。不说生本有。亦不应生无色起谤。何以故。得第四定。执为第四果。必不更修无色界定。何以故。既取第四有漏定为果体。更修无色定将作何法。若作胜功德。即不应执第四定为极。若诸外道生色谤者。是色邪见。不说外道起下谤灭堕地狱故。若生无色界厌背下故。彼不缘下。如何可说谤释涅槃。若谤彼执所得涅槃非实涅槃。乃是正见非邪见故。又复本计彼天为果。得何故谤。若言上地邪见谤下者。此亦不然。本解生上起下。不论生上起上。又设生上起上谤下亦非无色。论但说言舍那菩萨.广惠声闻。以无色心了一切法。不说余故。诸起多少。无文定判。随诸取舍 问上缘于下见.戒二取。如何得缘下望于上不得名胜 答忆昔下界所起见.戒执为胜净。望下界说为胜为净不形于上 西明释上缘贪会违云或依别缘言总别者。且说五种有其三句。一唯总非别。谓萨迦耶见及边邪见俱生.分别。二唯别非总。谓嗔虽无正文。分别.俱生义亦无妨。三通别总。谓贪.慢 今谓。嗔惑亦得总缘与见.慢俱。邪见总拨。慢亦总[怡-台+夌]。嗔既许俱。何不总缘。身.边亦别。如四分常论缘彼梵王及大种等。若非计我说为断常。非边见故。然虽得上定方计梵王等。所起之见未必上故。

论然迷谛相有总有别。杂心论云。下苦具一切。二行离三见。道除于二见。上界不行恚 今大乘颂。欲迷四各十。随行三八种。修六通行迷。上见.修除恚。

然迷谛相有总有别。总有四句。一数总行别。二行总数别。三数总行总。四数别行别。

数总行别。谛各有十。各迷自谛名为行别 行总数别者。即前颂中。然依一谛缘迷多谛名为行总 若数总行总者。谛各有十名数总。行总者迷二三谛等皆名为总。二二迷有六。即有六十。上二界谛各除其嗔。六九五十四。合一百八。三界总有一百六十八。若三三合有四句。欲有四十。上二界谛各三十六。合一百一十二。若四谛合三界四谛有二十八。若数别行别。即前颂中各迷自谛 问此中依别缘别从何说迷 答从所缘迷。依非缘故 若尔应是所缘谛惑。何故说依 答因彼生故。依彼起故 问一百二十八依何者立 答依数总行别。并修道惑。若依余句即有增减。思可知之。

问依.缘何别 答有二。一云缘谓缘藉。即所依名缘。二云依即依诧。缘所缘境。如起无明迷于苦.集。因此起疑。疑已即生邪见。总拨无其四谛。即所疑拨为所缘。无明即因依 问各从何断为从所依。为从所缘而说断耶 答从依.缘断皆悉无过。以大乘中见惑顿断。不同有部前后别断。又有四句。有迷而不缘。谓二取。有缘而不迷。谓无漏智。有俱缘.迷。疑邪见等。有非缘.迷。缘龟毛等。非谛摄故。

问此十烦恼迷谛亲疏。嗔.慢.邪见。疑.及无明亲迷易知。身.边二见总不缘理。如何亲迷 答虽不缘理。正迷于彼空无我理。行相深迷名为亲迷。若迷余谛约通空非我翻彼行相。及执余谛下惑以为我故亦名迷。二取行相虽深亦缘余谛下惑。但非正翻空无我理。不名亲迷。

问嗔.慢憎[怡-台+夌]灭.道可得亲迷。贪不亲贪灭.道何得亲迷 答论云。贪.嗔.慢三见.疑俱生随应如彼。贪二见俱故得亲迷 忿依对现前不绕益境。西明问云。忿既缘灭。如何此说依现前境。解云从多为论。此论.显扬俱说缘现。实亦缘灭 今谓。此释有违下文。初师小十总不缘上。后师嫉等亦不说忿尚不缘上如何缘灭。下许嫉等亲迷灭道。不说此忿缘于灭道。若尔准下说忿亦缘刹那过去。非唯现境。今何说现。若见怨家说灭.道等。岂不于彼亦起忿耶。慈恩解云。许亦无失。此就粗相云不亲缘。或即是嗔虽然未见正文。任情取舍。然西明云。忿要托本质。准既得缘刹那过去。亦不唯托于质。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无耻胖仙

    无耻胖仙

    这是一个无耻胖子的修仙故事。且看他如何一步步的百战成仙,且看他如何一个个的猥琐仙女。
  • 这个娘子很有才

    这个娘子很有才

    她重生为天才美人,却女扮男装韬光养晦。冷峻杀手、绝美乐师、当朝丞相均为她的粉丝;就连当朝帝皇及太子都视她为定国良才,更有精通兵法的军师为她助阵。她原本无心,却引发天下纷争,又一力平定,惟独相思难放下。
  • 狐亦陌忆:魔君大人太高冷

    狐亦陌忆:魔君大人太高冷

    同为狐妖,情缘至深;那年,他为她登上雪岭采传说中五色花助她成仙,她为救他内丹尽毁修为尽散;那年,他再无力气说完那句话,她已离他而去;百年后,她投身狐族成为狐族宠儿,他因前世的她登上仙界至尊的宝座;他说他要等她,她说她要记起他……奈何世故变迁,奈何情深缘浅,他与她能否在下世再见?又能否冲破种种束缚一起重现当年的理想?其中又发生何种变故?且看之后的他们该何去何从……本文以宠文纯爱为主,所谓大虐伤身,小虐怡情,欢迎大家提意见哦!
  • 冠军征途

    冠军征途

    他,来自小山城的一个普通人,他,在年少遇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信念一直支撑着他,平凡的他,最终成就了一番辉煌!读者交流群:551841546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都市mc异界游

    都市mc异界游

    谁会甘于平凡,谁不想掌握这无上的力量。现实生活中的一名差生发现自己可以进入一个类似于mc的世界,其中会发生一些什么呢。。。。。。然后我懒的写了
  • 第三种接触

    第三种接触

    上了大学后的安一步步的对爱情陷入迷茫,想有爱情,但又怕受伤害,直到遇见苏后...
  • 雅琴毒妃

    雅琴毒妃

    她是医学史上人人可欺的废材丑女,他却是天秦国最尊贵的王,权倾天下。大婚之日,秦王府大门紧闭,冷冷丢下一句话:吉时已误,明日再来。·······
  • 圣匙

    圣匙

    黑暗和光明的最终交锋,谁才是真正的正义?
  • 独家恋人

    独家恋人

    三大企业的千金韩雪,李舒婷,蓝依云三人回国来到学校读书,没想到刚来没有多久就结识了三大王子,欧阳灿烈,陆凌,叶凡,三对人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三个好闺蜜在互帮互助下看清了现实,找到了真爱。在一些误会和一些人的阻扰下,三对人更加坚定了在一起的决心,而蓝依云也即将和叶凡去往美国,欧阳灿烈,韩雪,李舒婷,陆凌则继续留着,我们不知道前方等着我们的是什么,这就是青春、生活。
  • 原善

    原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