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67800000037

第37章

幼科发热证论

小儿气禀纯阳血气壅实,故脏腑稍乖,阴阳气变,即壅盛于内,熏蒸于外,乃发热矣。盖阴不能以配阳,血不能以配气,故凡疾作,属火俱多,肝热则颊赤目直,手寻衣领,拘挛善惊,两眼赤痛。心热则烦叫唇鲜,上窜切牙,虚痛志乱,口内生疮,小便赤肿,肺热则喘急不息,大便秘结,手捏眉口,鼻塞毛焦。脾热则口流涎沫,目黄肚大, 齿好嗔。心脾合热,则重舌木舌。胃热则口气作臭。肾热则停耳多脓,流臭不已,下窜畏明,五脏蕴蓄风热毒瓦斯,则面赤如绯,五心烦热,四肢温壮,目涩多渴。若上冲咽喉,则与血气相搏,结聚壅盛,而成喉闭腮肿。若壅热不散,留滞胸膈,热则生风生悸矣。然发热者,轻重不同,有所谓翕翕发热者。若合羽所覆,明其热在外而属表,乃风寒客于皮肤,阳气怫郁所致,宜汗而散之。所谓蒸蒸发热者,似熏蒸之蒸,明其热在内,而属里,乃阳气下陷而入阴中也,当下以清之。是经汗下而热不除者,此是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浮于外也。不可再用凉药,及再汗下,当和胃气,使阳气收敛于内,其热自止。若表症未罢,而邪复得聚,是谓两感,则举按脉实,面黄颊赤,唇燥口干,口鼻气热,小便赤涩,大便坚硬,是表里俱热也。故发热恶寒者,是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是发于阴也。有表而热者,谓之表热。非表而热者,谓之里热。然诸热属心,火之象也。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折之;甚热之气则汗发之,发之不去,则逆制之,制之不尽,求其属以衰之。苦者,以治五脏,五腑属阴而居于内;辛者,以治六腑,六腑属阳,而在于外。内者下之,外者发之,次宜养血益阴,其热自愈。然古有八十种之分,不可具载。总之,诸病无不热者,其热总是本身之火发现,必求其所因以调之,切勿徒事寒冷,益令伤此身中阳气也。有发早晚两度者,诸之惊热,世呼为潮热,此是荣卫壅实,五脏生热,熏发于外,故曰日晡朝热者,阳明实热也。实者,邪气实,当利大便。然久则为虚,非补土以藏阳,即滋阴而退火。有成于伤寒之后,余热不解者,有因痞气有块,阴伤不均者,有因 瘕,并食冷成滞,脾胃不和者;有因脏腑虚怯,阴阳不和,或胃暑湿脾疳者:有因疮疹未出,及余毒不解者。

然因积食等症而热者,则必肚热如火而脚冷,宜急下之。若形瘦多渴,骨蒸盗汗,头疮发穗,飧泥食炭,五心长热,吃食不长肌肉者,谓之疳热。若因心脯有热,当风解脱,是以风邪伤于皮毛,入于脏腑,而目涩头昏,胸膈烦闷,恶风壮热有汗者,谓之风热。若面赤头痛,唇焦咽疼,舌肿目赤,颊下结硬,口内生疮,痰实不利,涕唾稠粘,睡卧不安,谵语狂妄,谓之膈热。若在胎母服热药,及糟酒爆炙,热毒入胞,儿生之后,身体黄赤,眼闭呻吟,面赤身热,口热如汤,或生疮疥,谓之胎热。夜热则夕发旦止;客热则来去不定,寒热则发和疟状;血热则辰己发热,惊热则癫叫恍惚,食热则肚背先热;积热则颊赤口疮而频渴烦热,则焦躁不安而善啼,虚热则困倦无力,癖热则涎嗽饮水。热而实者,必面赤气粗,口热烦渴,唇肿便难,掀揭衣被,烦啼躁叫。热而虚者,必面色青白,身则微热,口中气冷,两便皆利,手足心皆冷,恍惚神慢,嘘气软弱,虚汗自出。然虚热不可峻攻,盖热去则寒易起。又不可太补,盖余热得补,则热复作,必求其属以衰之,所谓不求其属投之不入。更有因邪热在心,心本属火,又为其热所乘,故乃炎上而焦,哭啼时有汗,面红便赤,口气亦热,仰身烦啼,畏见灯火,如见麻痘之状者。然凡欲出麻痘而热者,必中指鼻尖及耳皆冷,乳食不贪,目涩眼赤,常如睡状,或时寒热,困乱心烦,耳后红丝缠绕是也。其候最似伤寒,但伤寒是从表入里,疮疹是从里出表耳,更有惊风热者,必咬乳流涎,仰视惊啼而入候症见,更有疫毒热者,因感冒四时不正之气,头痛壮热,与伤寒相似,但一时所行之症人人相类是也。夜热有三,有因血热,有因宿食,有因疳劳者。更有温壮热者,是由脏腑不调,或内有伏热,或内挟宿寒,搏于胃气,故令不和。

血气壅塞,蕴积体热,名曰温壮。若大便黄而臭者,伏热也。若大便白而酸臭者,挟宿寒也。又曰:修灶缺唇,食姜余指。有因小儿在胎,其母好食姜竦,姜性至热,攻入血脉,传入经络,轻则令儿遍体生丹发疥,或头额生核,重则令儿发大痈疖,溃烂肌肉,十死一生,此谓之荣热。有小儿在胎母伤和气,或饥饱劳役,或忧愁思虑,是以动之真气,乘袭虚邪,干乱神魂,流入胎脏,儿乃受之。既生之后,儿常昏困,腹急气粗,重则喘急,睡思不稳,狂啼烦哭,肌肉不滋,亦生疮疾,热发早晚,此谓之卫热。爰有病久则皿气虚,气虚则发厥,血虚则发热,气血俱虚,是以手足厥而身发热者,然凡病热而左脸先赤,是肝受热也。右脸先赤,是肺受热也。额上先赤,是心受热也。颐间先赤,是肾受热也。鼻上先赤,是脾受热也。有发热而吐酸口秽,头仰不卧,上热下冷额汗胸胀,气逆多啼,掌心倍热,人迎脉实,头痛脉数者,此伤食也。若发热身重体疼而黄者,是湿也。若增寒发热,恶风自汗,脉浮胸痞者,是痰也。若寸口脉微,则阳不足,故阴气上入阳中,而恶寒。若尺部脉弱,则阴不足,故阳气下入阴中而发热,若失治焉,则阴阳不归其分,以致寒热交争而不已。盖阳盛则热,虚则寒,阴盛则寒,虚则热,总之阴阳相胜也。然寒为阴,热为阳,表为阳,里为阴。若邪客于表,则与阳争而为寒,邪入于里,则与阴争而为热,邪在半表半里,则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阴争为热也。若昼静夜热,是阳气下陷入阴,昼热夜静,是阳气旺于阳分,昼夜俱热者,是重阳无阴也。宜亟泻其阳,而峻补其阴,故昼病则在气,夜病则在血也。若身热而脉弦数,战栗而不恶寒者,是瘅疟也。若发热恶寒,而脉浮数者,是温病也。若四肢发热,口苦咽干,烦躁闷乱者,是火乘土位,湿热相合,故烦躁闷乱也。身体沉重,走注疼痛,乃湿热相搏,风热郁而不得伸也。若发热恶寒,大渴不止,烦躁肌热,不欲近衣,厥脉洪大,按之无力,或兼鼻干目痛者,是阴血虚发燥热也,治当补血。若不能食,身热自汗者,是气虚也,治宜补气。若滑泄频频,唇干咽燥者,是虚阳上浮也。尺寸脉俱满者,为重实,尺寸脉俱弱者,为重虚,脉洪大,或缓而滑,或数而鼓,此热甚拒阴,虽形症似寒,实非寒也。热而脉数按之不鼓,此寒盛格阳,虽形症似热,实非热也。

如大热而以手久按,重按之不甚热者,此皮毛之热,而热在表也。若重按久按之而愈热,轻安之而不甚热者,此筋骨之热,而热在里也。若不轻不重,按之而热者,此肌肉之热,而热在半表半里也。更凡壮热而恶风寒者,乃元气不足,是表之虚热也。若壮热而不恶风寒者,乃外邪所客,是表之实热也。若壮热而好饮汤者,是津液短少里之虚热也。若壮热而好饮水者,是内火消烁里之实热也。更凡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时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肘前独热者,胸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肘后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又胃居脐上,胃热则脐以上热;肠居脐下,肠热则脐以下热;肝胆居胁,肝胆热则胁亦热;脯居胸背,脯热则胸背亦热;肾居腰,肾热则腰亦热,可类推也。然凡重阳必阴,重阴必阳,阳主热,阴主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是以治寒者,须防热,治热者,尤须防寒也。凡诸热症,皆忌饮酒,否则抱薪救火,终于无功。若脉阴阳俱虚而热不止,及下痢发热,或热不为汗衰,或汗后复热,而脉躁及狂言不能食者,皆为凶候也。

升麻葛根汤

治大人小儿时气瘟疫,头痛发热,肢体烦疼,及疮疹未发,凝似之间,并宜服之。

升麻 白芍 甘草(各一钱) 葛根(二钱)水煎服。

人参前胡汤

治小儿感冒发热。

前胡(一钱四分) 柴胡 半夏(汤泡,七次) 黄芩 人参 桔梗 甘草(各七分)姜枣水煎,温服。

七宝散

治感寒头昏体热,小儿乳母同服。

紫麻叶 香附子(炒) 橘皮 甘草 桔梗 白芷 川芎 姜枣水煎服。一方加麻黄

清凉饮子

治小儿血气壅盛,脏腑生热,颊赤多涕,五心烦热,咽喉闭痛,乳哺不时,寒温无度,潮热往来,睡卧不安,手足振掉,欲生风候。

人参 川芎 防风 当归尾 赤芍药 大黄(裹煨) 甘草 入灯心七茎,麦门冬去心七粒,同煎,不拘时服。

茯苓汤

治婴孩温壮伏热来去。

柴胡 麦门冬(去心) 人参 赤茯苓 甘草 黄芩 加小麦二十粒,竹叶三片,水煎服。

滋肾丸

黄柏(制,三钱) 知母(二钱) 桂(五分) 为末,热水丸,百沸汤下。

水鉴方

小儿百日内,忽作寒热,与寒药反作呕吐,与热药其病益加,乃于石室得秘术,歌云:桃花阴末一钱余,甘草冲汤力更殊,蓝花只须二二字,灌之入口立消除。

发热证候不一,故诸方不可备载,各具本门。

方脉发热证论合参(附恶寒)

夫人居处清净,则阳气周密,邪不能害。若在事烦劳,则阳气解散,邪入伤人,七情伤气,饮食伤形,风寒暑湿伤神,饮食男女伤阴,故《经》曰: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生于阳者,得之风邪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故发热症候不一,治各不同,有外感内伤之迥别,寒热补泻之有殊。如伤寒伤风,此外感也。自表入里,宜发表以解散之,此麻黄桂枝之义。以其感于冬令寒冷之日,实时发病,故谓之伤寒,而药用辛热,以胜寒。若时非寒冷,则药当以随时处变矣。如春温之月,则当变以辛凉之药,如夏暑之月,即当变以甘苦寒之药。又云:冬伤寒不即病,至春变温,至夏变热,其治法必四时而有异也。又有一种冬温之病,谓之非其时而有其病。盖冬寒时也,而反病温焉,此天时不正,阳气反泄,用药不可温热。又有一种时行寒疫,却在温暖之时,时本温暖,而寒反为病,此亦天时不正,阴气反逆,用药不可寒凉,又有一种天行温疫热病,多发于春夏之间,沿门阖境相同者,此天地之疠气,当随时令,参运气而施治,宜用河间辛凉甘苦寒之药,以清热解毒,以上诸症,皆外感天地之邪者也。若夫饮食劳倦,内伤元气,《经》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胜,(言胃虚谷少,不能胜任其劳倦也。)上焦不行,(言清气不升也。)下脘不通,(言浊明不降也。)胃气热,(浊阴不降,故胃气热。)热气熏胸中,(少只皆成壮火而上炎,)故内热。此系真阳下陷,内生虚热,故东垣发补中益气之论,用人参、黄 ,甘温之药,大补其气,而提其下陷,此用气药以补气之不足者也。又,若劳心好色,内伤真阴,阴血既伤,则阳气偏胜,而变为火矣。是为阴虚火旺劳瘵之症,故丹溪发阳有余,阴不足之论,用四物加知柏,补其阴,而火自降,此用血药以补血之不足者也。益气补阴,皆内伤症也。一则因阳气之下陷,而补其气以升提之,一则因阳火之上升,而滋阴以降下之,一升一降,迥然不同矣。又有夏月伤暑之病,虽属外感,却类内伤,与伤寒大异。盖寒伤形,寒邪客表、有余之症,故宜汗之。暑伤气,元气为热所伤而耗散,不足之症,故宜补之,东垣所谓清暑益气者是也。又有因时暑热,过食冷物,以伤其内,或过取凉风,以伤其外,此则非暑伤人,乃因暑而自致之病,治宜辛热解表,或辛温理中之药,却与伤寒治法相类者也。凡此数症,皆外形相似,而虚实大有不同,治法多端,不可妄谬,故必审其果,为伤寒伤风及寒疫也,则用仲景法。若果为温病热病及温疫也,则用河间法。果为气虚也,则用东垣法。果为阴虚也,则用丹溪法。如是则药无误用,而天人性命者矣。令人但见发热之症,一概认作伤寒外感,率用汗药以发其表,汗后不解,又有表药以凉其肌,设是虚症,岂不误哉!更有一闻,因虚而发致发热者,遂用补药,又不知气血之分,或气病而补血,或血病而补气,害人亦多矣。故外感之与内伤,寒病之与热炳,气虚之与血虚水炭相反,治之若差,则轻病必重,重病必死矣,可不慎欤!《经》曰: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爱我,请不要放手

    爱我,请不要放手

    一个梦境,一个伤痕,是巧合,还是注定的缘分?撕心裂肺的痛,沁入心底的爱,一个吻便能火花肆意,一刻分离就是痛不欲生。“爱我,就乖乖躺在我怀中。外面的风雨我会为你遮挡。只要你给我你全部的爱......”
  • 齐天大圣都市游记

    齐天大圣都市游记

    随唐僧前去西天取经的孙悟空被如来算计身亡,在其师傅菩提祖师的帮助下来到现代,开始现代之旅……
  • 古州纪

    古州纪

    世人惧我,唤我妖皇;诸妖怕我,尊我羽神!身环往生咒,背生妖神翼,手执封仙剑,体有双灵元,助我成就不灭神妖体。幎魂幡,大妖经,五雷令,十二荒古妖魂。驱使天下圣器为我所用,抢夺世间禁宝入我囊中,定叫这三十三外天,捅个窟窿!此,古州所闻。
  • 穿越之皇后你想去哪

    穿越之皇后你想去哪

    前世的她只有妈妈可以依靠,但命运捉弄了她,看似慈祥的老人,竟是月老,帮她重生,却不知是好是坏,重生的她享尽荣华,但身为公主的她,不得不受命运的安排,始终还是来到他身边.他和她虽然同床却有“楚汉界线”.最后还是.......不知真相的她,依旧那么相信他,父王母后的死竟与他有着不为人知的关系,利用,引诱,种种欺骗的手段,连连发生在她身上,知道真相后的她,将如何抉择呢。
  • 惟妙惟肖的爱情

    惟妙惟肖的爱情

    本书讲述了时代前进中两代知识分子南辕北辙的命运。这是一场读书人与商人、博士生与高中生的PK,更是这个时代本身的PK。
  • 云劫

    云劫

    直到有一天,他携着无数至强法宝归来。宝眼开阖,洞穿了九天十地,宝身破碎了虚空......而这一切,都要从他觉醒了珠子的那一天说起。
  • Little Lord Fauntleroy

    Little Lord Fauntlero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星河九刀

    星河九刀

    杀猪小子李震,一步步修炼成长,闯星河,战潜龙。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闯天下,成威名。破苍穹,动乾坤。兄弟义气,为爱痴狂,刀光剑影,夺无上功法,创星河九刀,天地六界,远古鸿蒙,唯吾独尊。
  • 雷神桥疑案(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雷神桥疑案(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在世界文学宝库中,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系列,是侦探小说的顶级经典名著,是侦探小说中一座不可逾越的文学丰碑。神秘、刺激、曲折、惊恐的故事情节,神奇、智慧、缜密、正义的“神探”形象,使许多读者从喜欢福尔摩斯开始到喜欢侦探小说,使许多作者从喜欢福尔摩斯到走上了侦探小说的创作之路。以至于文学中的名侦探福尔摩斯,与动漫中的米老鼠和宗教故事中的圣诞老人一起,成了世界知名的“三大名人”。这就是文学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学经典的力量。
  • 仙途悠悠游

    仙途悠悠游

    本是知足常乐的小丫鬟,一朝沦为宫中丹奴,苦逼生活就此开始~“其实咋家不想修仙的,真的。”小太监兼丹奴头子兼大仙杂役芽芽内牛满面的说。宫中险恶,大仙心思难揣测,千万莫要胡乱找靠山啊!曾经的完美艳遇竟是个腹黑冷血的杀人魔王?!拼命讨好的英俊大仙其实是个视我等凡人如蝼蚁的修炼狂~~一心巴结的太子殿下原来是个只怜苍生不羡仙的圣父啊!!还有,为嘛那些满脸褶子的老年大仙都如此诡异的盯着伦家一只小小丹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