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04600000026

第26章

佛地論云。三十三天有一雜林。諸天和合福力所感。若諸天眾不在此林。宮殿等事共樂時受。勝劣有異。有我我所差別受用。若在此林。若事若受都無勝劣。皆同上妙。無我我所和合受用。能令平等。故名雜林。此由諸天各修平等和合福業增上力故。令彼諸天阿賴耶識變現此林。同處同時同一相狀。由此雜林增上力故。令彼轉識亦同變現。雖各受用而謂無別。是以若達諸法皆心想生。即從世俗門入聖行處。

猶須彌南面。純舒金色之光。

須彌山南面。純現金光。雜色之鳥投入山時。皆同金色。如萬法歸心。皆同心法故。

作似醉醒。如同夢起。外道授呪於天中。婦人求男於林裏。

西天有外道。供養梵天求呪。遂於夢中見天授呪然梵天實不下。但託天為增上力。皆是夢心所感如斯事耳。又復聞乎為求子息者。密隱林中。夢見有人共為交集。便得其子。此並是夢中意識所變。但是自心。實無外境。

無為無事。全當實相之門。唯寂唯深。頓悟法空之旨。

千經萬論。正談人空法空。悟入一心之旨。八識之源。此一心八識。微細難知。唯佛能了。且八識心王。以第八阿賴耶識為根本。能生起前之七識。如起信論云。生滅與不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古德釋云。不生滅心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者。以七識染法為生滅。以如來藏淨法為不生滅。不生滅心舉體動故。心不離生滅相。生滅之相莫非神解故。生滅不離心相。如是不相離。故名和合為阿賴耶識。以和合故。非一非異。若一即無和合。若異亦無和合。非一非異。故得和合也。又如來藏清淨心動作生滅不相離。故云和合。非謂別有生滅。來與真合。如動水作波。波非外合。謂生滅之心。心之生滅。無相故。心之生滅。因無明成。生滅之心。從本覺起。而無二體。不相捨離。故云和合。如大海水。因風波動。水相風相不相捨離。生與無生若是一者。生滅識相滅盡之時。心神之體亦應隨滅。墮於斷邊。若是異者。依無明風熏動之時。靜心之體不應隨緣。即墮常邊。離此二邊。非一非異。又上所說覺與不覺。二法互熏。成其染淨。既無自體。全是一覺。何者。由無明故成不覺。以不覺義熏本覺故。生諸染法。又由本覺熏不覺故。生諸淨法。依此二義。遍生一切。故言識有二義。生一切法。

百氏冥歸。萬古難移。據前塵之無體。唯自法之施為。若樂工之弄木偶。如戲場之出技兒。

起信疏云。經頌云。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阿賴耶。是梵語。此云我愛執藏。即是一切眾生第八根本識心。第八識心。即如來藏。以一切外道眾生。不能了達。執為藏識。佛言。大慧。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非涅槃因。大慧。如來藏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解曰。七識念念生滅無常。當起即謝。如何流轉。自體無成。故不受苦樂。既非染依。亦非無漏涅槃依矣。其如來藏真常普遍。而在六道。迷此能令隨緣成事。受苦樂果。與七識俱。名與因俱。不守自性而成。故七識依此而得生滅。云若生若滅。此明如來藏。即是真如隨緣。故受苦樂等。又云。常與無明七識共俱。無有斷絕。意云。如來藏以隨緣故。名阿賴耶識。故與無明共俱。說大海如阿賴耶。波如無明七識。水即如來藏。云無斷絕者。無始時來。相續不斷故。如來藏者。即所熏之淨性。隨染緣成虗偽等者。即能熏之染幻。識藏即所成賴耶也。為善不善因者。謂此性隨善緣起諸善法。性即為善因。隨不善緣起諸不善法。性即為不善因。受苦樂與因俱者。隨善受樂。性在其中。隨惡受苦。性亦在其中。若生若滅者。循環諸趣。萬死萬生。如技兒等。如人作戲。變改服章。體是一人。初未曾易。故楞伽經頌云。心如工技兒。意如和技者。五識如音樂。妄想觀技眾。所以草堂和尚偈云。樂兒本是一形軀。乍作官人乍作奴。名目服章雖改變。始終奴主了無殊。故知清淨如來藏一點真心。不增不減。湛然常住。以不守自性。隨染淨之緣。遂成凡聖十法界。雖即隨緣。又不失自性。在凡不減。處聖不增。如水隨風作波之時。不失溼性。一切眾生真心亦復如是。隨相轉變。性常不動。故還源觀云。真如之性。法爾隨緣。隨緣之時。法爾歸性。

縱淺縱深。靡出一心之際。

華嚴經云。佛子。菩薩摩訶薩次第遍往諸佛國土神通三昧。乃至於一念頃。一切佛所勤求妙法。然於諸佛出興於世。入般涅槃。如是之相。皆無所得。如散動心了別所緣。心起不知何所緣起。心滅不知何所緣滅。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分別如來出世及涅槃相。佛子。如日中陽燄。不從雲生。不從池生。不處於陸。不住於水。非有非無。非善非惡。非清非濁。不堪飲潄。不可穢汙。非有體非無體。非有味非無味。以因緣故而現水相。為識所了。遠望似水。而興水想。近之則無。水想自滅。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得如來出興於世及涅槃相。諸佛有相及以無相。皆是想心之所分別。佛子。此三昧名為清淨深心行。菩薩摩訶薩於此三昧入已而起。起已不失。是知非唯佛教以心為宗。三教所歸。皆云反己為上。如孔子家語云。衛靈公問於孔子曰。有語寡人。為國家者。謹之於廟堂之上。則政治矣。何如。子曰。其可也。愛人者則人愛之。惡人者則人惡之。所謂不出圜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反己之謂也。是知若反己以徇物。則無事而不歸自心。取捨忘懷。美惡齊旨。是知但了一心。無相自顯。則六趣塵牢。自然超越。出必由戶。莫不因斯道矣。如古德云。六道羣蒙自此門出。歷千劫而不返。一何痛矣。所以諸佛驚入火宅。祖師特地西來。乃至千聖悲嗟。皆為不達唯心出要道耳。華嚴經明一念能為無盡之事。故云一心超勝。如經云。一者。佛一跏趺坐遍滿十方無量世界。二。一切諸佛說一義句。悉能開示一切佛法。三。放一光明。悉能遍照一切世界。四。一身中悉能示現一切佛身。五。一處中悉能示現一切世界。六。於一智中。悉能決了一切諸法。無所罣礙。七。一念中悉能遍往十方世界。八。一念中悉現如來無量威德。九。一念中普緣三世佛及眾生。心無雜亂。十。於一念中與去來今一切諸佛體同無二。是為十。還源觀引論云。由依唯識故。境本無體。真空義成故。以塵無有故。本識即不生。由此方知。由心現境。由境顯心。心不至境。境不至心。常作此觀。智慧甚深。唯識序云。離心之境克湮。即識之塵斯在。帶數之名攸顯。唯識之稱兆彰。故得一心之旨。永傳而不窮。八識之燈。恒然而無盡矣。

任延任促。但當唯識之時。

如經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城等。時即是一心唯識之時。故云。一念無量劫。無量劫一念。法華玄贊疏云。如經中說一時者。即是唯識時。說聽二徒心識之上。變作三時相狀而起。實是現在隨心分限。變作短長事緒終說。總名一時。如夢所見。謂有多生。覺位唯心。都無實境。聽者心變三世亦爾。唯意所緣。是不相應行蘊。法界法處所攝。古德言一時者有四。一則不定約剎那。二則不定約相續。三則不定約四時六時八時十二時等。四則不定約成道已後年數時節。名為一時。但是聽者根熟。感佛為說。說者慈悲。應機為談。說聽事訖。總名為一時。今不定約剎那等者。聽法之徒根器或鈍。說時雖短。聽解時長。或說者時長。聽者亦久。於一剎那。猶未能解。故非剎那。亦不定說。若約相續者。猶能說者得陀羅尼。說一字義。一切皆了。或能聽者得淨耳意。聞一字時。一切能解。故非相續。由於一會聽者根機有利有鈍。如來神力。或延短念為長劫。或促多劫為短念。亦不定故。總約說聽究竟名時。亦不定說。若約四時六時八時十二時者。一日一月照四天下。長短暄寒。近遠晝夜。諸方不定。恒二天下同起用故。又除已下。上諸天等。無此四時及八時等。經擬上地諸方流通。若說四時等。流行不遍故。亦不定說。若約成道已後年數時節者。三乘凡聖所見佛身報化年歲短長成道已來近遠各不同故。釋曰。上所說不定約剎那時。及相續時。與四時六時八時十二時等。及約成道已後年數時節。名為一時者。以根有利鈍。長短不定。上界下界。時節無憑。但說唯心之一時。可為定量。無諸過失。事理相當。既亡去取之情。又絕斷常之見。不唯一時作唯識解。實乃萬義皆歸一心。則稱可教宗。深諧祕旨。能開正見。永滅羣疑。所以經云。一切諸法。以實際為定量。又云。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故知但說大無過。夫言大乘者。即是一心之乘。乘是運載義。若論運載。豈越心耶。又夫不識心人。若聽法看經。但隨名相。不得經旨。如僧崖云。今聞經語。句句與心相應。又釋法聰。因聽慧敏法師說法。得自於心。蕩然無累。乃至見一切境。亦復如是。若不觀心。盡隨物轉。是故大乘入道安心論云。若以有是。為是有所不是。若以無是為是。則無所不是。一智慧門。入百千智慧門。見柱作柱解得柱相。不作柱解。觀心是柱法。無柱相。是故見柱即得柱法。一切形色亦得如是。故華嚴經頌云。世間一切法。但以心為主。隨解取眾相。顛倒不如實。

大矣圓詮。奇哉正轍。

如來圓教。正說一心。經云。三界上下法義唯心。此就世間依報以明心。又云。如如與真際。涅槃及法界。種種意生身。我說為心量。此據出世法體以明心。終窮至實。畢到斯原。隨流感果。還宗了義。故經云。道不離心。心不離道。如十玄門中。由心迴轉善成門者。並是如來藏性清淨真心之所建立。若善若惡。隨心所轉。故云迴轉善成。心外無別境。故言唯心也。若順轉即名涅槃。經云心造諸如來。若逆轉即是生死。經云三界虗妄皆一心作。即生死涅槃。皆不出心矣。

六神通而焉可變。四辯才而莫能說。

法華經云。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以眾生心。是絕待妙。無法可比故。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議。是以達磨西來。默傳心要。為若此。

攀枝而直到根株。尋水而已窮源穴。

心為萬法根本。故華嚴經云。菩薩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若於心外覓法。便向他求。如但尋枝派。轉失根源。是以永嘉集云。即心為道者。可謂尋流得源矣。

傳印而盡繼曹溪。得記而俱成摩竭。

韶州曹侯溪。是第六祖能大師住處。示眾云。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恒沙。故先德云。不得一法。號曰傳心。釋迦成道於摩竭國中。經云。菩薩不行見法。不行聞法等。諸佛疾與授記。故華嚴經頌云。所取不可取。所見不可見。所聞不可聞。一心不思議。但直了自心之時。心外了無所得。即便是得記之時矣。

可謂履道之通衢。悟宗之真訣。

此一心門。能收一切。故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所以肇論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君王得一以治天下。眾生得一以成道。一者道也。天有道以輕清。地有道以寧靜。谷有道以盈滿。草木有道以生長。鬼神有道以靈聖。君王有道執王天下。故知道不可斯須廢之。道即靈知心也。

同类推荐
  • 游杭州诸胜记

    游杭州诸胜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金刚三昧经论

    金刚三昧经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古林清茂禅师拾遗偈颂

    古林清茂禅师拾遗偈颂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Gobseck

    Gobseck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易因

    易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世子的游戏:激烈

    世子的游戏:激烈

    她从小作为保姆家的孩子住在一个宛如宫殿房子里,老爷夫人见她灵巧可爱将她留在少爷的身边作为贴身玩伴
  • 职业病防治知识指导手册

    职业病防治知识指导手册

    本书从职业卫生实际工作需要出发,包括四部分:职业卫生基础知识问答、职业中毒、常见职业病分类、职业卫生法律法规。
  • 孔门商女:傲世女当家

    孔门商女:傲世女当家

    上一世,孔玲珑作为天下第一富商的家主,却嫁给了刘家为妻。并为刘家夫君倾尽了家财,助夫君登上了一品高位,然而,当夫君刘邵位极人臣之后,她却惨被休弃,花光了家财的她,潦倒街头,直至饿死。重生回来,孔玲珑第一件事就是退掉了和刘家的一纸婚约,彻底划清界限。孔玲珑决定将孔家的商铺继续发扬,这一次,她不仅要守住孔家的财富,还要让孔家成为制霸天下的存在。
  • 爱你是一种罪过

    爱你是一种罪过

    我们的人生在高中经历了太多的懵懂,我们的回忆也许是门好的,恋爱使我们同上一切的基础,想要恋爱吗,和我一起回忆我们恋爱的懵懂吧
  • 追逐你的光芒

    追逐你的光芒

    两个读音相同的名字,两个不同个性的人,却做出同样牵动他心弦的事情,一个是引领自己的照明灯,一个是追逐自己的影子,失去光明后,身后的影子是替代品还是另一个重要的存在?
  • 逍遥尽

    逍遥尽

    永恒灭,轮回生,逍遥尽,道始终。看……一驾铁骑,踏碎旧天地。一挥战剑,斩裂古星域。断岁月,逆天命。古来世间……最无敌!本书读者交流群:553468262人数多了以后,不定时有活动哦!
  • 我你及其他

    我你及其他

    自从遇见她后,他交的每一个女朋友、每一次分手,都与她有关。她就像是一个万花筒,手一转,就会出现一种陌生的斑斓和妙曼。他以为他了解她的身世,可谜团之后还是迷。闺蜜说:这世上有一种人从来不会认真,但一认真就是一辈子。她回答:我连我们班上的男生都认不全,你跟我说这个。她以为她已经走进他了,可没想到触摸到的只是假象。
  • 网游之裂土

    网游之裂土

    一个英(diao)雄(si),到底要如何拯救地球,站在人生的颠峰?必须经历小怪的狂殴,高富帅的打脸,最后被团灭,跟反派大BOSS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经历爱与痛的边缘,面对强大的敌人,只有相信挖掘机的力量,单挑,城战,世界BOSS。萝莉,御姐,欧巴大叔。要啥有啥!其实是个励志的故事,以上乱入。
  • 逃爱太子妃

    逃爱太子妃

    --每个人都在守候着自己的那份幸福----但是太多的人----只猜到了开始却猜不到结局--
  • 吾欲涅槃

    吾欲涅槃

    即使眼前充满黑暗,总会有一个人会打破这份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