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八端嚴微妙相僧祇三大劫修來面如滿月目如蓮天上人間咸恭敬
慈悲水懺法卷中
一切諸佛愍念眾生。為說水懺道場總法。今當歸命一切諸佛。
南無毗盧遮那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彌勒佛。南無龍種上尊王佛。南無龍自在王佛。南無寶勝佛。南無覺華定自在王佛。南無袈裟幢佛。南無師子吼佛。南無文殊師利菩薩。南無普賢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白佛言。我从久遠劫來。蒙佛接引。使獲不可思議神力。具大智慧。我所分身。徧滿百千萬億恒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萬億身。每一身。度百千萬億人。令歸敬三寶。永離生死。至涅槃樂。
南無大莊嚴菩薩。南無觀自在菩薩。
禮諸佛已。次復懺悔。
此下承上文而起觀行。以作滅罪之方。然而禮懺。雖在一日一時。入道功程。必當隨力漸次而能成就。
某等即今身心寂靜。無諂無障。正是生善滅惡之時。復應各起四種觀行。以為滅罪方便。
即今等者。指初卷後折憍竭愛等。以至禮佛已畢之時。斯時至誠虔懇。即今道場之內。身口意三業。了無過失。故得身心寂靜。無諂誑。無私曲。趂此心靜之時。復加觀行而進之。觀行如下觀察思惟等。文中自明。
何等為四。一者觀於因緣。二者觀於果報。三者觀我自身。四者觀如來身。
上總標。下別釋。
第一觀因緣者。知我此罪。藉以無明不善思惟。無正觀力。不識其過。遠離善友諸佛菩薩。隨逐魔道。行邪險逕。如魚吞鈎不知其患。如蠶作繭自纏自縛。如蛾赴火自燒自爛。以是因緣不能自出。
觀因緣。者之一字。疊上標下而釋之也。藉。托也。因緣者。要自知起罪之因。習罪之緣。皆由無明。遂至不能自出無正觀力。即所謂無正知見力也。天台止觀云。正觀者。觀諸法無相。並是因緣所生。因緣無性。即是實相。先了所觀之境。一切皆空。能正之心。自然不起。無正觀之力。所以不識其過。自然有許多纏縛貪著。要知十惡五逆。乃至無窮之罪業。皆由不識其過而生。不識即不知。不知即不明。不明即無明。無明即不善也。以是因緣。失於正智。故云無正觀力梵語魔羅。此云奪命。乃至奪智慧命。故又名殺者。又梵語波卑夜。亦名波旬。此云惡。釋迦出世。魔王之名。亦翻殺者。又惡中之惡。常欲斷人慧命故。即今毀宗誘法邪見等流。亦同此類也。依隨此等。即當墮三惡道。故云險徑云云魚但知有香餌。不知有喪身之患。重看不知二字。蠶求堅固。蛾貪色見而自害。無非自取。重看自字。三者皆貪著因縛。作是觀者。當永斷無明以求正知見若以法合魚。合我人及一切眾生。鈎合無明不善。并五欲等之鈎餌也。蠶及飛蛾皆合我等之言。繭合愛纏之患。火合貪欲之殃。若能如是觀察。即名正智。即名善思惟。修懺行人。喫緊於斯。慎毋忽之。而不自知也。
第二觀於果報者。所有諸惡不善之業。三世輪轉。苦果無窮。沉溺無邊巨夜大海。為諸煩惱羅剎所食。未來生死。冥然無涯。設使報得轉輪聖王。王四天下。飛行自在。七寶具足。命終之後。不免惡趣。四空果報。三界極尊。福盡還作牛領中蟲。況復其餘無福德者。而復懈怠。不勤懺悔。此亦譬如抱石沉淵。求出應難。
二果報觀行果報者。既有惡業。必招惡果。不修出世。縱有福如聖王。如四空天。福盡還應墮落。所以必勤懺悔。作是觀者。定修出世。不求福報三世無窮者。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忘。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故云耳沉溺大海。謂受苦無量。如在黑暗大海。亦喻言也以羅剎為喻。非真羅剎也。諸煩惱似之。為煩惱之羅剎耳。非真為羅剎所食也。為煩惱汩沒之盡耳王四天下。王者治也。晉本華嚴云。金輪寶名。勝自在。象寶名青山紺。馬寶名勇疾風神。珠寶名光藏雲。主藏臣寶名大財玉。女寶名淨妙德。主兵臣寶名離垢眼。謂之七種王寶。得此七寶作轉輪王。飛行自在。王四天下者也。如此福德尚墮苦報。未知何日出離。況無福而不求懺悔乎四空者。即無色界四空天也。一空無邊天。二識無邊處天。三無所有處天。四非非想處天。證四空果報。為三界之極尊。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共二十八天也。
第三觀我自身。雖有正因靈覺之性。而為煩惱黑闇叢林之所覆蔽。無了因力。不能得顯。我今應當發起勝心。破裂無明顛倒重障。斷滅生死虗偽苦因。顯發如來大明覺慧。建立無上涅槃妙果。
三自身觀行自身雖凡夫。實可以超凡而入聖。惟在發起勝心耳。作是觀者。當知我身即如來身自身亦有三身。慧身。妙法身。應一切身也黑闇叢林。就是煩惱發揮。充滿處覆蔽本性。猶如黑暗叢林。非煩惱之外。更有黑暗叢林也大乘法界論云。眾生法身。既與功德相應。何故無有如來德用。應知此如蓮華未開。諸惡見葉共包裹故。亦如金山被瞋恚泥所封著故。亦如虗空被愚癡雲之所蔽故有三種因。玄妙云。有心者皆得作佛。即法身種。謂之正因。一切世智。三乘解心。即般若種。謂之了因。一切低頭舉手。即解脫種。謂之緣因亦可以說師教外熏等緣。謂之緣因。有緣因故。始得了因可知勝心即今虔懇至誠。乃至止觀之心。可為勝心也因無明。遂有許多顛倒重障。故須破裂覺慧。是無上之因也。因即果。果即因。因果雙忘。不可思議。故云無上妙果涅槃有三。一性淨。為外道妄計涅槃。一方便淨。為二乘取證涅槃。皆非無上。一圓淨。如來究竟涅槃。是謂無上涅槃。是出世第一義故為妙果又涅槃有四。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一切眾生平等共有。即真如理也。二有餘涅槃。二乘煩惱雖斷。餘習未除。故云有餘。三無餘涅槃。謂煩惱既盡。餘習亦減。故云無餘。四無住涅槃。謂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窮未來際。利樂有情。故云無住。此指無依無住。即是出世第一義諦。故云無上。
第四觀如來身。
四如來觀行以此觀如來身。直須常如佛學。常如佛心。能作是觀者。當知吾身亦同如來。豈獨如來為如來身哉。
無為寂照。
無有少法。故曰無為。永嘉所謂不見一法即如來是也。寂照者。譬如明鏡照物。恒自無心。心體本來常寂。寂而常用。用而常寂。隨境鑒辨。皆是實性自爾。非是有心。方始用也。只為眾生不了自心常寂。妄計有心。心便成境。所以有四句百非。妄生許多見解。無為寂照。自然離絕百非。不動心相故也。所以者何。以即心無心故。心恒是理。即理無理故。理恒是心。理恒是心故。不動心相。心恒是理故。不得心相。不得心相故。即是眾生不生。不動心相故。即是佛亦不生。以生佛俱不生故。即凡聖。常自平等法界性也。純一道清淨。更無異法。
離四句絕百非。
離四句絕百非者。大明覺慧之中。念念清淨。一切邪妄知見不生。此即如來清淨法身也。本無四句百非之想。又安有所謂離之絕之耶。特世人視之。見為如來離之絕之耳四句者。但舉一對。或舉一字。便成四句。即如有無對作四句者。如云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便成四句也。一異二字。或斷常二字。俱可成四句楞嚴經云。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虗空。却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百非者。法教數云。凡作四句。有本末三世。已起未起。積成四句。皆非得真。故云百非也。即就上有無對作四句者言之。若云有。是增益謗。若云無。是損減謗。若云亦有亦無。是相違謗。若云非有非無。是戲論謗。此是本四句也。復此四句。每句有四句。有中四句者。有有。有無。有亦有亦無。有非有非無。又無中四句者。無有。無無。無亦有亦無。無非有非無。又亦有亦無中四句者。亦有亦無有。亦有亦無無。亦有亦無亦有亦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又非有非無中四句者。非有非無有。非有非無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非有非無。如上四句。每一句成四句。則成四四十六句。此是末四句也。三世皆有此十六句。則成四十八句。此四十八句。皆有已起未起。成九十六句。搭上本四句。則成百句也。餘法四句皆倣此。
眾德具足湛然常住。
眾德。即萬行感報。百福莊嚴。具足圓滿。故曰具足。湛然常住者。即如來萬億圓滿之報身也。湛然即湛寂。常住者。即常住不動之謂也又湛然常住者。如宗門統要云。佛光如滿禪師。因唐順宗問。佛从何方來。滅向何方去。既言常在世。佛今在何處。師云。佛从無為來。滅向無為去。法身等虗空。常在無心處。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清淨真如海。湛然體常住。帝又問曰。佛向王宮生。滅向雙林滅。住世四十九。又言無法說。山河及大海。天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誰知不生滅。疑情猶若斯。智者善分別。師曰。佛體本無為。迷情妄分別。法身等虗空。未曾有生滅。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處處化眾生。猶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斷。非生亦非滅。生亦未曾生。滅亦未曾滅。了見無心處。自然無法說。
雖復方便入於滅度。慈悲救接。未曾暫捨。
方便入滅而不捨救接。所謂他方此土。分身無數。皆如來化身也。別有示現而人不識耳。非真入滅。故曰未曾暫捨。
生如是心。可謂滅罪之良津。除障之要行。是故至誠。求哀懺悔。
生如心三句。總收繳上與四種觀行。以為滅罪作前方便等語相應。以此四心。總申懺悔。則無罪不滅。無福不生也上明四種觀行懺悔已竟。下復重舉煩惱障道因緣。重求懺悔。蓋因煩惱深厚。慧眼即盲。障道因緣。从茲而起。煩惱一起。種種善法。悉為障蔽不生。故云起障等云云。文在後面。
某等無始以來。至於今日。長養煩惱。日深日厚。日滋日茂。覆葢慧眼。令無所見。斷除眾善。不得相續。
業力覆蔽。縱善法在前。而心境俱違。自然斷除眾善。一切善法俱障。如下文所云皆是耳。
起障不得見佛不聞正法不值聖僧煩惱。起障不見過去未來一切善惡業行出離煩惱。障受人天尊貴之煩惱。
人天尊貴。以異三塗微賤之比。人天之天。欲界諸天也。
障生色無色界禪定福樂之煩惱。
色為色界天。無色為無色界天。色界禪見下四禪定內。無色界禪。具見後八解脫九空定中禪定福樂。禪法要解云。得初禪相云何。答曰。離生喜樂。先以正念呵止五欲。深入一心。有覺有觀。離不善法。得未到地。身心快樂。證初禪相。轉復增勝。身心輕安。嗔處不嗔。喜處不喜。世間八法。所不能動。至于衣服飲食等。心不貪著。但以諸善功德為貴。得初禪已。進求二禪二禪厭患覺觀。何以故。如欲界五欲五葢。令心散亂。初禪覺觀。[女*(巢-果+(离-禸))]亂定心。亦復如是。即用無漏初禪呵責覺觀。內得清淨定生喜樂。入于二禪。問云何是二禪相。答曰。以無覺觀動故。內心清淨。如水澄清。無有風波。星月諸像。悉皆照見。定生喜樂妙勝。初禪喜樂。从離欲生。此中喜樂从初禪定生得二禪大喜。然心變著喜生諸結使。以是喜故為煩惱本。況喜為麤樂。今欲捨麤而求細樂。故言離喜。更入深定以求妙樂。問云何是第三禪樂。答世間最樂。無有過者。麤者為喜根。細者為樂根。譬如極熱得清冷水。持洗手面。是名為喜。入清凉地。舉身沐浴。是名受樂。既得三禪之樂。一心守護。常恐退失。則為是惱。是故樂復為患。當求離樂。譬如人求富貴之樂。求時既苦。得之無厭。則復為苦。得已守護。亦復為苦。行者患樂亦復如是。葢初禪樂。以覺觀[女*(巢-果+(离-禸))]亂故捨。二禪大喜動故捨。三禪知樂無常難守故捨。以是故當捨此樂。進求四禪安隱地前依禪定樂捨于欲樂。今依何等而捨禪樂。且捨禪樂。得何利益。答曰。依涅槃樂。能捨禪樂而得三利。所謂羅漢辟支佛佛道。以三乘道。隨意而入清淨涅槃。問云何是第四禪相。答曰。斷樂斷苦。無喜無憂。故念清淨。初禪覺觀未定。二禪喜大發動。三禪樂心多亂。並皆念不真清淨。雖有定心。出入息故。令心難攝。四禪純清淨故。無出入息故。心則易攝。是為真禪。譬如善御良馬。隨意所至。欲行四無量心。四無色定等。隨意皆得。欲得六通。求之亦易。前三禪麤相清淨心。第四禪細相清淨心。
障不得自在神通飛騰隱顯徧至十方諸佛淨土聽法之煩惱。
或隱或顯。迅速無礙。山崖墻壁。直過如空。凌虗往來。猶如飛鳥。地中出沒。如出沒水。可以徧至十方。即此神境通也。
障學安那般那數息不淨因緣觀等諸煩惱。
安那云出息。般那云入息。習坐禪者。有止觀法門。天台小止觀云數息觀。對治游思之病。先數入息。後數出息。从一至十。終而復始。不令散亂。亦有數入不宜數出。數出不必數入。雙數反恐有病故耳不淨觀者。對治貪欲。謂觀身不淨也。如上卷三十六等所明盡此乾慧一信住行向各十。共四十一清淨心。次成四種妙圓加行。四種妙行。此即煖地頂地忍地世第一地也。
障學煖頂忍第一法七方便等諸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