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20100000035

第35章

德王品

复次下。二明知宿命又二。初正明宿命。次念过去。简异准前可知。略不具说也。复次云何下。三重释他心又二。先横知六道。次竖知十六心。此文明十六。扶顺数义论云。见道无量心。此心疾利名无间心。成论云。声闻欲知第三心。乃见十六心。缘觉欲知第三心。乃见第七心。唯菩萨能备知。小乘根钝欲知第三心来去。并欲知后诸心。比欲知已至第十六心。中乘人小利。欲知第三心去得知第七心。菩萨不尔。并知逐之。无有一心而不知者。此乃是三乘共义。而有三人不同而同。此十六心非今经意。前知六道是知有边。次十六心是知无边。以非有非无中道之体。能知有无。复次下明第三功德。旧言。此中明慈成上梵行品(云云)。于中先标次释。释中二。先释次结。初释中意者。然此中功德。应具明四心。而偏明慈者。一云。特是文略义应具有。二云。慈尚是一切善法根本。何意不得。即是三心。舍偏得圆举一知三。略不说之。释文为二。先唱舍得。二章门次释。释中先征起。次释。释中凡有五番。初约二谛。次约凡圣。三约阐提对如来即是善恶。四约卑鄙对菩萨即是胜劣。五无著。次结如文。次明第四功德文为二。初明功德。次论义。初为四。初标。次列章门。三解释。四结。治城云。前两是地前。后八配八地。前言根深即性地。亦是生空。决定心入初依。亦是法空。后八初不观福田即初地檀满。第十断除二边即八地。是义不然。今并是真证功德。云何根深下。第三解释。文中第五第六合为一释。释初章文为三。标释结。初事中具足五义。一根本。二根深。三根广。四根长。五根胜。不放逸即是根本。若通涂行善皆不放逸。若别论者。以初检心为不放逸。具此两意以为根本。次阿耨三菩提根者。即是根深。深穷实相到际即真。是菩提根故言深也。一切诸佛诸善根本皆不放逸即是根广。以能增长即是根长。诸善中胜即是根胜。凡举十三譬。譬其胜相。云何不放逸下。凡举十根重释根长。具此十义深固难拔。私谓。长胜既以多义解释。验三亦然。余四皆十皆十三。云何于身下。释第二章门。文为三。标释结。标如文。释为二。一定身。二定心。初定身中。观身是有是生死器。观身是无是涅槃器。今观身非有非无。正显中道。即三菩提器名身决定。次心亦如是。若陜小者。即自为心。变易二义。若论修因生灭无常名为变易。若论受果变易生死名为变易。声闻辟支从人标心。此属无为边。魔心即魔天。自乐心通诸天。乐生死心通三界。此三心是有边非决定。求慈慈于无。求悲悲于有。是为决定。云何不观福田下。释第三章。文为三。标释结。上四依品匡持佛法。须简持犯。此中自修宜用平等。又前诫出家令遵戒行。今诫在家修亡相檀。异念处者。异于二边正观中道。持戒外道者。非但持戒又得上定。下文云。施断结外道胜持戒比丘。持戒比丘止伏欲界恶。比之言胜施。虽四种俱得净报者。以无施无报乃为净报。云何净佛土下。释第四章。文亦三。标释结。标如文。释中但净土业菩提为本。此中十善者。非直十善。与菩提心和合而行。例如上答无畏之问。然十善者。明相似因得相似果。离妄语得华果者。明妄无实如华无果。今不妄语有实果报。受报之时感好华果。云何灭除下。合释第五第六两章。义势相关合为一释。解者不同。一云。此中开章明三种有余。初两事释第五灭除有余。后一事释第六断除业缘。二云。烦恼余报释灭除有余。余业释上断除业缘。余有一事但是剩出。就文为三。先倡三章门。二次第释。三结。二释三章中。初释烦恼。若以习报分门。则习因为烦恼。报因为业。今分习报之异故。言烦恼余报。然感报由业。烦恼但能滋润此业。若大论中。只任烦恼亦能得报。云何余业下。第二释上除业缘。总明凡夫与二乘业。言须陀洹人受七有业者。然须陀洹人虽断见尽。犹有思惟。润生人天。七人七天往还。合数只是七有。往还离数即十四有。斯陀含人受二有业者。斯陀含人。但人天中各有一生。此则两生离数。若合数者只是一有。问何故。初果合数二果离耶。解云。只是互现。阿那含人受色有业者。阿那含人。断欲思尽余色惑在。故云受色有业。然那含有五种。但出一上流者。上流有二。一者至阿迦尼吒。二至无色。所以经云。乐论义者生五净居。乐禅定者生无色界。然生尼吒即遍历四禅。若于初禅不得灭者复生二禅。二禅不灭生第三禅。三禅不灭复生第四禅方灭。于中复三。超半超遍没。若生无色名无色般(云云)。若生无色即不更生。亦生即灭。不同色界四禅受生。故略不云。受无色业。只云受色业。中不生故。亦云有行无行。生同于色故亦不云。云何余有下。第三释上除余有。无业无结而转二果者。庄严云。罗汉转为六地菩萨。支佛转为七地菩萨。故言而转二果。今明此乃通教之义。非释今经。开善云。无此事。转者。本是钝根罗汉转为利根。支佛亦尔。数习故转为二果。今明还是二乘全非今经。河西云。上句二果得道得向。转罗汉向得罗汉果。支佛亦然。文中自云得及果者。岂可不作此释。今明还是二乘之义。非今经意。又一解云。烦恼因尽果报亦亡。而今不灭者。只是轮转余势。然业既除。唯此二果于菩萨为累。是故言转。转即是舍还是他义。不关今经。兴皇云。转二果者。二乘果身有寒热饥渴。此果得除故言转二果。亦小乘义。今明此果不生任尽则止。何用因经转之。答三界果虽尽界外果方生。言转果者转界外果。今明此是别教义。亦非圆意。云何修清净身下。释第七章。亦三。标释结。初标。次释。中师子吼品。明或一业一相。或一业二相三相。此中明百福成一相。文为二。先明相业。次明好业。外道所事各指一相。佛集众相备在一身。十二日者。即子丑等十二日。河西云。一年有十二吉日。堪祠祀求福。然修相好亦四悉意。一者法王之体。应以相好而自严身。诸佛皆尔。是为世界。令人见者生信起善。是为人一身具众好对破外道。是为对治。色净故般若净。般若净故色净。是第一义。文举四譬。或当主此(云云)。云何了知诸缘下。第八章。此中亦三。标释结。初如文。释中。他云。知因缘和合即是世谛。是义不然。不见色相是行支灭。不见色缘是无明灭。不见色体是识名色六入触受灭。不见色生是爱取有生等灭。不见色灭是老死灭。不见一相是不见十二因缘空。不见见者是不见因缘假。真俗双云。二谛俱泯。亦不见中。如是通达了知因缘。为若此云何只是世谛耶。一切法亦如是。云何菩萨下。释第九章。文为三。标释结。标如文。次释文为二。初明离怨。次简出怨。初离怨又二。初自离怨。次为他离怨。初文者。远离烦恼是自离怨。次五住者。是为他离怨。次何等为怨下。是简出怨敌。河西。释八魔者。谤方等。等四恶是四魔。即生死魔。无常无我等四即涅槃魔(云云)。云何远离是第十章。亦有标释结。标如文。释文中。以二十五有爱烦恼为二边。即是因果二法。私谓。破二十五有中三种惑故。故离二边。河西。以业与烦恼为二边。私谓。若云三惑有三种业。方会今意。直以界内惑业。以为二边。全非今意。既得此意。例一切法。有无常断垢净缚脱等。皆是二边。尔时光明下。第二论义。有问答。问意者。若菩萨具修十事。如来何故不修净土。佛答为四。一我因具十事。众圣亦然。二若使世界下。诃其所问。三西方下。示其无胜净土。四为化众生下。为化众生出秽土。悉如文。复次下。第五功德文为三。标释结。标如文。释中二。先释次论义。初释者。旧解五事有三说。冶城云。通外凡及三十心。既言不生边地诸根完具。即是其证。二云。此德不浅。何者。登地已上皆因事表里。言诸根完具者非耳眼等。乃是出世信首根。诸边地者。非世间边陲。无佛法处。乃是离断离常。诸天护念者。以佛为天。四众恭敬者。为物福田。三开善云。此乃登地菩萨。犹生欲界故言完具等。若论无漏得变易报。而此菩萨。犹有有漏故今受生。虽有此五心不存着。正以不着为体。今评之。开善。全是三藏菩萨义。初家通地前是别教初心。不关经意。中间登地是证道意。就文为二。先明功德。后论义。初功德者。有标释结。标如文。释者。此五前四是报果。后一是习果。次论义中。先问。次佛答又二。先赞问。次正答。答中有二。初是胜劣章。次善男子下。是显胜劣相。初举五章定是乐胜是我。常净可见。异是中道不共。无漏是证中道。利益安乐等是化他。次文云。离渴爱。是释定释乐。生死断不相续是释常。得作菩萨是释净。断一切贫善法。是释胜释我。无分无果。是释异释不共。兼得释无漏利益众生。佛说五事因大涅槃得。人师解通内外三十心。当知地前不名为得。佛自说是无漏。开善云。是有漏。既公抗佛语。岂不疑误后生。故知人解全不可信。将来学者但自依经。善男子下第六功德。旧解金刚三昧。若论十地是最后终心。若论三忍即是上忍。退非菩萨名等觉。进非妙觉是金心菩萨。一释云。具空有二解。二云。但取照有之解。不取空解。空解未足。庄严云。金心断惑尽。引此文由乾陀山七日并照一切烧尽。故知等觉断惑尽。开善解。金心但伏无明。至妙觉佛时。断此一念轻惑。即得成佛。胜鬘云。佛菩提智能断。此文说伏为尽。金心有解。乃满空解未足。引二十二遇经及夫人经证。广论其义。观师云。不可定判其位。应例如般若通贯诸地。又十地太高。第五功德复是何地。不应悬殊。但使与三昧相应。亦不简高下。旧又解。十地得百三昧已方得首楞严。方入金刚三昧者。进非佛果退非下地。唯在穷学。此亦不然。此一三昧亦有通别。别据穷学通亘诸地。亦通似道。何异金刚般若通初后地。般若既通。三昧宁别。何者。举体坚如金刚。举体定如三昧。举体利如般若。故经云。金刚三昧有三种名。下文亦云。佛性五名。若言终心有断无断。乃是二家相扼。为缘利益故作断不断说。而其实理非断不断(云云)。今谓。庄严家引由乾陀山譬偏。何者。夫七日现时。非但能烧由乾陀山。一切洞然。而今不以洞然为谕。但烧草存山者。非譬十地终心断惑。取七日初出先照由乾陀故其草然。明此三昧是初地功德最初断惑。故以烧草为譬。标释结。初如文。次释中为三。一略明三昧。二广明三昧。三释其名略。中又二。前明自德。次辨化他。自德又二。初明能断。次举非。悉能破散是能断。见一切法是举非。住是三昧虽施众生下。第二明化他也。譬如金刚下。第二广明又二。初广自行。后广化他。广自行又三。初能断。次能见。三重明能断。初能断中凡举八譬。初一譬能断。后七譬称叹。善男子若有菩萨安住下。第二广明能见。初一譬能见。次三譬称叹。善男子如由乾陀山下。第三重明能断。亦有三譬。初一譬能断。次二譬亡功。若有菩萨安住下。第二广明化他为四。一变身如佛。二还本处。三断他惑。四三密示现。示现又四。一口密。二身密。三重明口密。前则一音异适。今明一法异适。四菩萨下意密。何故名为下。第三释名。譬有三。初不定譬无相。次不平价譬无苦。后离苦毒譬无畏。结如文

同类推荐
  • 薛刚反唐

    薛刚反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五代春秋

    五代春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公子行二首

    公子行二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北京楚林禅师语录

    北京楚林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左忠毅公集

    左忠毅公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风云神录

    风云神录

    风,是一种境界。云,是一种实力。风云神录是一方仙侠世界。一位少年在这里快意恩仇,在这里冲冠一怒为红颜,在这里步步生莲,登上武道巅峰。万道争锋,诸子百家,唯我独尊。
  • 冬叶不知雨

    冬叶不知雨

    枯枝上招摇的苍色叶儿终于被惨白的雪花打落,清冷的风儿不知晓还能够带着它飘摇到何处去?---------------------------------------------变身嫁人文,缓慢更新,很多角色的脑子有病,请勿深究。
  • 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一曲悲歌,一世流离,若重来一世,再不想转世,缥缈幽魂,总有魂归处......
  • 直至噬城尽头

    直至噬城尽头

    有着悲惨遭遇的聂施和显赫家世的季洺在高中时期成为了朋友,但命运的年轮却让这些走到城市尽头歇斯底里的少年们一步步走进迷茫的尘埃。聂施选择的是向暴虐成性的老爸燃放出名为仇恨的烟火,而季洺的选择又是什么?他们又将怎样对待现实的残酷?一步步华丽的堕落?
  • 红孩儿异界游

    红孩儿异界游

    吾乃红孩儿,吾父牛魔王,奈何中奸计,流落在异界
  • 永恒皇者

    永恒皇者

    少年意外救下老头,拜老头为师,家族被灭,发誓要变强,复仇
  • 妖界翻译官

    妖界翻译官

    妖灵儿,性别女,种族妖,目前是流落人间的小翻译一枚,负责帮人界、妖界,魔界翻译翻译神秘的文件,混口饭吃,生活不易,来到人界不到三个月的她,居然碰到这种事情……丫头,看光了我的全身,还把我打晕拖到床上,你说怎么办?男人邪魅的双眼盯着妖灵儿,妖孽的脸上尽是玩味。唔——人家发誓不是故意的,我还没有考上翻译官,不想挂掉。那就只能——灵儿怎么觉得某人眼里全是邪恶,赶紧捂胸逃跑……
  • EXO之沉沦

    EXO之沉沦

    在失去信仰的年代,失去了信念…困囿于残存的人性,沉湎于嗜血的渴望,期盼着寥落的温情,陶醉在权力的梦魇。扯下血腥世界阴厉沉寂的帷幕,我看见了那延续几世纪的妖艳、美丽、高贵、永生…她穿越过无视个时空去找寻他,到最终才发现...-----他从未离开
  • 文体在活动中生成

    文体在活动中生成

    传统昕谓的“诗学”,主要指诗歌理论与批评,但是,钱志熙先生在分析了从晚唐到近代“诗学”一词的使用情况后指出,“诗学”一诃,“除了指诗歌理论与批评外,还指构成诗人创作之能力的学理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诗学是构成诗歌创作的基础,诗学的主体存在于诗歌创作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史即诗学史”。 《文体在活动中生成先秦诗学新论》是对先秦诗学活动有关问题的思考心得,分上、中、下三篇。
  • 九曲佛莲

    九曲佛莲

    一个曾经辉煌过的门派,经过时间的消磨,逐渐成了名不副实的正道之首。正道的分歧,魔教的入侵,这个门派如何立足?一个身处正魔之间的人,在纷乱的年代,栖身何处?能否在重重困难之后,屹立于巅峰?拭目以待,九曲佛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