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19100000021

第21章

论本卷第三十三

第四瑜伽处

文中。初有二颂列其二门。后依门辨。言二门者。一趣世间。二趣出世间。世间即是伏惑得定修世五通等有漏功德。出世即是十六圣行乃至得果无漏功德。今明修习此二功德。即是第四瑜伽之体。景师判云。前颂列世间瑜伽。后颂列出世间瑜伽。就初瑜伽曲有六门。一明伏惑七种作意。二广辨八定。三明无想灭定。四辨五通。五明有漏功德减生差别。六明离欲者相。就辨后颂出世行中。观察于诸谛。是即见道已前犹起了相胜解作意。了相作意在五停总别念处。胜解作意在四善根并观四谛。如实而通达者。即在见道修远离作意通达四谛真如永断见惑。广分别于修者。即是观察作意观察见修二惑已断未断复起摄乐作意进断修惑修断中二果乃至进断非想八品已还修惑。更复起加行究竟作意即是非想第九无间道金刚喻定。究竟为其后者。即是加行究竟果。位居无学尽无生智。基云。初一颂明述一时有七。第二一行明初问中七作意。初明七门者。一作意。二离欲。三广辨诸定。四二定。五五通。六主差别。七诸相出第四持以此为体。前三十一二等中明第四障净。今解第五修作意。即第三十中之大文也。今依前判。依门辨中。初略解二门。二问此中几种已下广辨。前中已得作意诸瑜伽师已入如是少分乐断者。此即结前所明初修业者已得定地所摄少分七作意。乐断烦恼乐证涅槃。从此已后初修业人唯有二趣。就广辨中大文分二。初尽此卷辨趣出世间。后卷中明趣出世间。前中初略辨六门。第二广辨六门。前中略有四种往超世间发起加行。其第四人谓一切菩萨乐当来世终大菩提非于现法。基云。此意明菩萨当来佛果非现在法。世间道虽现法加行。但于生死中成就众生于世间道加行故。女人若其心趣当佛果即出世道发加行。今约前义复有二种。一者具缚谓诸异生二不具缚谓诸有学者。问云何有学乐趣世间发起加行耶。解云。四中第二第四发心已去尽名为学。分伏修惑名不具缚。谓先于欲界观为粗性等。即是略辨七作意离欲及诸定。又依静虑等下略辨后四门。泰云。有四种人六行伏惑。一诸外道。二内法中久修定行唯以六行伏诸现缠。三本性虽利暖等不热暖等不就故不能起谛观离欲还起六行伏惑起定或生上地。四大菩萨留惑未尽故起六行伏诸烦恼而发神通。又谓有学已断欲等四地惑已。以世俗道伏五地惑能起灭定故。不还者亦起六行故。此论主举无心定答前云何有学诸初二果不能伏惑得根本定。若得根本定应得灭定故。虽作此释不顺文相。此中虽明声闻行法而总结现法乐住世间起加行者。故辨明大菩萨。为离欲界欲已下。第二广辨六门。即为六段。初解七作意离欲。初明七种作意离欲界欲。二明七种作意离初虑已上乃至无所有处欲。前中先总标列。后别解释。于中有四。一次第别释七作意。二明作意转时喜乐渐增乃至充满住对治修果。三重释作意作用差别。四明与四作意相摄。就初段中初释了相作意。谓能了欲界粗相初静虑静相。基云。小乘中解六行皆须作。今大乘唯一行即得。不要具六行。于六行中随作意一种也。顺乐受处是贪依处。是想倒心倒依处者。景师等云。大乘就贪义说想倒及以心倒。故贪依处即是想倒。心倒依处也。顺不苦乐受处是愚痴依处乃至是见倒依处者。因痴起见。故痴依处即是见倒依处。此中能缘名烦恼欲。所缘名事欲。寻伺欲共相中。云一切欲谓生等苦乃至求不得苦不言第八行苦者。基云。此中据世共知者说。世俗共知苦说不约胜义苦说。此胜义苦一切欲及诸事皆虽有。难知故不说也。今解废总就别。故略不言。寻思诸欲粗品中。云犹如骨锁乃至如树端果者。此约八喻以明过。泰基等云。此中如骨锁可恶。如凝。血肉无血凝为肉不实可恶。如草炬须臾灭。如一分炭火能烧山泽少分诸欲能灭众多善根。余之如前。又解以身触火便成重病。不触得中还成其乐。欲亦如之。又云如炭一分有火一分无火可厌恶也。此义不然。寻思欲粗理中。景判由大资粮大追求等是观待道理。食能对治诸饥渴苦下明作用道理。又彼诸欲有至教量现量比量明证成道理。又彼诸欲从无始来下明法尔道理。今判第二作用道理。从又彼诸欲虽善生起虽善增长。乃至为除病故服杂秽药文是也。余如前判。泰云。欲界内处有色根身粗重。不同色界细轻。养以段食。着以衣裳。或为他坏断。或又死亡自然离散消灭性法。或复自身随所生起种种苦恼常须对治。解远离作意云。最初生起断烦恼道者。基师释。二作意不言断惑。第三远离能断烦恼。故言最初断道生。问曰。如秤两头低升时等。何故得了相色界心犹有欲界惑未殄。述曰。了相已前欲界闻思虽作厌欲未能随顺断下界惑。其了相胜解能顺远离断下界欲。故了相胜解虽不断惑而惑不生。如初果人未离欲修而得未至。今时了相亦尔。未离下品惑等即得了相。了相起时虽惑不生。如善心生时恶心不起。非断故不起。远离作意断故不起。初二作意犹故未断于初二位中。若有间起欲恶。解后二作意中。基又释云。解加行究竟作意云。由是因缘从欲界系乃至名加行究竟作意者。此中解六行伏惑不得上无间道证。故言暂时伏断。此伏断者若伏上心若伏种子二俱须伏。何以故得知。解初二作意中云。第二作意不为闻思间。惑虽不生以未伏上心未名无间道。至第三作意中伏种子上生现行果功能方名无间道。此有漏行为之。若无漏行要断种子方名无间道。虽上心不生仍为方便道。今此亦然。伏上心为方便道伏种子为无间道。第七作意依此无间。由是因缘证入根本初静虑定等者。此中论意第九解脱道居根本静虑。前九无间道八解脱道皆在近分定中。此中二释。一释始从初静虑乃至第三禅九无间九解脱或在近分中第九解脱或在根本定中。若四禅以上第九解脱道定在根本定中前八解脱九无间在近分中。所以者何。三静虑以下根本有喜乐故。近分地中有舍故。根本地中若游观若断惑皆无舍受以闇法故决定无有。喜乐明利故有。其近分中若断惑若游观皆有舍明唯游观得有喜乐喜乐非断惑时有。三静虑以下有利钝二人起无间解脱道。若利根人第九无间道居近分与舍相应。第九解脱道居根本定与喜乐相应。若钝根人第九无间道居近分与舍相应。心钝不能速疾入根本定与喜乐相应。其第九解脱道即居近分定与舍相应。今言第七作意入根本定者。即约利根人速疾能入根本与乐等相应。此第七作意取三静虑。若居近分为解脱道即与舍受相应。若有根本定为解脱道与乐等相应。其第四静虑以上前八解脱九无间皆在近分中。若第九解脱中必在根本定中非居近分。此为胜义。又云。若不如是分别前九无间道八解脱居近分中。第九解脱道居根本定中。始从初静虑乃至非想亦然。前义以何为证。若总解处不分别前六作意是近分第七是根本。但云无间解脱道处。且为证也。未见文以分别为妙。故后义即以此文为证。前处会此文如前利钝人释。至下空处中当广释。又于远离摄乐作意现在转时下。第二明四作意转时喜乐充满住对治果。问曰。七作意中何故但明此四有其适悦。解云。远离摄乐加行究竟此三作意是无间道亲除粗重故增适乐。加行究竟果作意虽非无间道正能断惑。而是解脱初离欲究竟增适悦多。是故偏说。余三作意中。前二是加行道。观察作意是胜进道。不同前四。所以不论。又了相作意于所应断下。第三重释作意作用差别。了相作意了知欲恶应断静虑应得。观察作意于知分齐离增上慢。余五如文。泰云。小乘共许于未至定无喜乐受。今唯此论辨喜乐受。远离摄乐断初二品在未至定喜乐俱行。然舍所问故时时起。加行究竟俱行喜乐未遍身分亦兴舍间。果时喜乐常相续起故不言时时。基云。如二十八云。前二皆加行道。今此唯以胜解为正加行者。今据胜上处及邻近无间道处及不为闻思间处说。故唯说胜解为正加行。前二十八约实为论。胜了相亦是加行。又解。此正发加行未必简了相非加行道。以胜解邻近分胜故。说定正发加行。且说胜解为正加行不遮了相。据实无违。又何故断上品说不言离增上慢。又不于第三品断后说离增上慢。而于中下断后说离增上慢。义曰。前六品惑粗易知。后三品惑细难了。断前上中品惑说不知下品惑在。乃起增上慢谓九品并尽已修证得根本定。今离此慢。故于断中品惑后说离增上慢非上品复说离。又若了相作意下。第四将六作意与四作意及厌断二治相摄。基法师解。今此中意与三十作意摄及四对治相摄。四十作意如前第十一卷释。今云了相作意若胜解作意总名随顺作意厌坏对治俱行者。随顺作意于四十中当二十五所作意。随顺作意厌坏所缘顺断烦恼故。前二作意是随顺故又若远离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名对治作意断对治俱行者。对治作意当二十六。对治作意者。谓由此故正舍诸惑。为此二无间道故。故对治作意收。又摄乐作意名对治作意及顺清净作意者。顺清净作意者。当二十七。顺清净作意者。谓修六随念即念佛等。若摄乐作意断中品惑故名对治作意。以明缘六念修别乐观清净涅槃佛等亦名清净。别缘此故不共远离等一处明。又前远离等不收顺清净作意故。此同收。问曰。何故此中不收四对治。义曰。影显故。此说断惑唯远离应知是对治。若尔何故不言俱行。义曰。对治是慧作意是意。前文又收对治。意与慧俱行名俱行。今此中唯明作意不明对治。无慧故不言俱行。又若观察作意名顺观察作意者。当二十八作意。顺观察作意者。谓观诸烦恼断与未断惑观先所证诸法道理。此望前亦是远分持对治等。今略不言。望前远离是彼进道故名远分对治。望摄乐作意是解脱道故是持对治。今以从摄乐后明故不言对治相收。前已不相收故。又云。如是其余四种作意当知摄入六作意中谓随顺作意等者。义曰。四作意是七作意外故名余。此四作意是四十作意中作意。今收入七作意中六故。故言摄入六作意中。问曰。何故此中不明第七作意相收等。答曰。第七作意是果。此四作意及前六皆因。因可相摄非果。故不收第七作意。此中以七摄四十。故唯但摄四。彼第十一下文以四十摄七。即七中有四十作意摄尽义。今以七摄四十非四十摄七。故不尽不收有不同。勘之。自下第二明七作意离初静虑已上乃至无所有处欲。于中分三。一举初定总类上地皆有七作意。二若于有寻有伺已下。别解依上离下有七作意。三又彼粗相下。明以六事寻思二种粗相。就别解中。已证入已得者此有两解。一云身在欲界入初定故名已证入。生彼地故名已得。二云正在定故名证入。虽不入而得故名已得。若在定地乃至是名为伺者。景云。此寻伺行既有粗细不得俱生。八正道中正思惟是寻。寻以思及慧为性。正见亦是慧。一念中无二慧并。俱可义说为二。亦可正思惟以思为性。正见以慧为性。别体并生。泰云。名言能诠法。意能分别法。寻俱粗意亦能分别法。分别法义似若名言故名意言。又解。言是思惟言非是语言。意兴思性名言俱行故名意言。基云。名自言法名。体是粗。意寻能思诸法似于名言。故言意言性也。又言说名是言名。思惟名意名。寻是思惟名故。故名意言也。小乘寻伺与根本相应。有人云。今大乘不尔。寻伺唯在方便者。不然。余处又云定中无寻伺。无发语言寻伺。非无细寻伺。又无五支根本静虑立支故也。又正了知如是寻伺是心法性等者。但解寻伺是心所性与心并生。不解寻伺自得相应。依内而生外处所摄者。依内根而生体是法尘。外处所摄。又正了知如是寻伺三世所摄从因缘生乃至随逐诸欲等者。观初静虑寻伺散动不静随逐诸欲及离生喜乐少分摄。第三文中云。苦住增上者。泰云。下地有情所住五蕴及以四蕴苦增上故名为苦住。基云。谓下地住于苦增上也。复次此中离欲者下第二广辨八定。于中初解八定。后约静虑及与无色相对辨异。前中初释初静虑中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入静虑具足安住。二欲二离者。贪名烦恼欲。五尘名事欲。对治起时与不贪俱名相应离。厌背五尘名境界离。所言离者谓已获得加行究竟作意故者。得第九无间故。能离诸不善法。故名为离。所言生者由此为因缘无间所生故言离生者。由得第九无间道离欲恶尽。从此无间得彼加行究竟果作意。俱时有喜乐生。言喜乐者谓已获得所希求义故等者。景云。乐是喜受非倚数也。谓此喜受令身适悦名乐。基云。此据利根第九解脱道。是入根本静虑人。故言生喜乐。若钝根人第九解脱道居近分定已后。方能入根本起生喜乐。乃至七日七夜能正安住者。基云。明入定能至七日夜安住也。何故不言多时唯言七日等者。谓欲界中段食绝七日故。若过七日出定已其身即坏。故不得经多时。又且得尔所而方入灭定不废多年月也。若过七日已出定其身即坏。若七日内出定其身不坏。今约不坏时为论但言七日。问曰。过七日已入灭定。若尔出定应死。义曰。不然。多时入定定力持故不死。今亦出定即入有心定故亦不死。问曰。亦出灭定。灭定不持力故身为坏不坏耶。答曰坏。次解第二静虑中。内等净者。小论是信。得第二定时信知定地一切烦恼悉皆可离。故信明显。今大乘中用舍念正知离寻伺乱名内等净。又以喜心动踊不静不得舍念正知之名。二十七中有文。定生者。此与初静虑异。彼名离生此名定生。彼得初离欲界系名离生。此约先已得定故故言定生。言喜乐者谓已获得所希求义等者。本初二定乐俱是喜受。义分为二。若令赖耶适悦边名乐。令意识适悦边名喜。先求喜乐修第二定。今时获得所希求义。泰云。详此论旨寻伺唯在方便定。故初定根本与未至定寻伺间起。今得第二定时方便亦无寻伺。故言超过。从初根本定无间而生二定方便故名定生。解第三静虑中。舍念正知皆治于喜。不同小论正知防当地乐。泰云。初二定中并无离喜乐及令意识聚无分别乐。虽有舍受而与喜寻伺间起非无间舍。基云。第三静虑已下无如此乐及无间舍者。已下有乐。体是喜。适悦身心为异。今第三静虑中适悦心亦名乐。以乐极故。故言下地无是乐。下地内中虽有舍不别显名。又有间故非无间舍。故言无。非有间舍亦无名无舍也。解第四静虑中。云复次此中对治种类势相似故乃至令不出离第三静虑地中胜乐等者。此释经中解下三静虑悉有分别能对治支。于彼第四静虑地但解对治作用能离苦乐不出对治之体。以与第三静虑对治种类势相似故略不说。下出相似对治之相。所谓舍念正知。此是第三静虑地胜进分中舍念正知。厌自地乐求第四不苦不乐定。是故通有舍念正知。若正出彼第四定中对治体者。但是舍念正知。除下乐故。云此中对治势相似故略不宣说乐断对治但说对治所作乐断等。泰云。何等名为此第四定对治种类。谓第三定中舍念正知。由即于此第三定中数修习故入第四定。便能弃舍第三定中胜乐。第三定中胜乐能令行者不出第三定故。以弃舍其方便中但说所治不说能治。以此义故契经中云。由乐断故修第四定者。即于尔时所有苦乐皆得超越。由第四定乐定乐断因缘故。若先二定苦断若今四定乐断。总集而云第四定时乐断苦断先喜爱没。彼经先字向上向下。向上而言苦断先向下而言先忧喜没。基云。此中舍念正知名能对治。第三禅乐名所对治。经中唯说所断之乐不言能断舍正知者。以第三禅已明舍念等能对治法。与此第四禅能对治法相似。故名种类名体相似故言种类。俱能断惑二处相似故言势相似略不宣说。此解经中不明第四能治所以。言由即于此数修习故便能弃舍令不出离第三静虑。第三静虑地中胜乐是故说言由乐断故者。此中第三静虑系乐。系缚行者令不出离第三静虑不能得彼中上第四定。今数修习舍念等能弃舍此定乐也。言由是因缘若先所断若今所断总集说言乐断苦断先忧喜没者。乐断名今断。余受根名先所断。故下中覆治云乃至入初静虑时忧受没故。此中如前第十一卷云。何故苦根初静虑中说未断耶。彼品粗重犹未断故。若身在下界可尔。何缘在初静虑者苦根未断而未现行。由其助伴相对忧根所摄诸苦彼已断故但彼粗重而未能断。若初禅中苦根断者是则行者入初二静虑受所作住差别应无。由二俱有喜及乐故应无差别。但以粗重而未断故说有差别。而经中说由出诸受定有差别。问曰但以寻伺断不断岂不得差别。何故要须断苦根而说有差别。义曰。寻伺望喜乐非相障故。不得为断寻伺说喜差别。其初禅喜有苦根故未说胜利。第二禅喜已断苦故其喜净胜。若以有无寻伺而说差别。有无之法无量不同其禅何别。今反难乐喜受应无差别。以苦根同喜乐等是受故相障。若不以断苦根为初二禅喜别。初二禅喜乐等处有差别。前初禅时已断苦故此断粗重。其种子不说断。阿罗汉由有。解空处中(景师解云)以于虚空起胜解故。初过青黄等眼识相应想。次过耳识身识反缘五根意识等有对想。三过第四静虑下。缘欲界饮食瓶衣等种种相。乃至下云当知此中依近分定未入根本唯缘虚空等者。此文分明说空处定名从方便也。又近分中亦缘下地所有诸蕴者。下缘第四静虑等中显色亦作青黄等观。依此故有定自在色(泰云)约显色辨出超。约现色说有对想。约形聚差别说种种想(基云)于彼种种聚中乃至不作意转等。此据身在下欲依虚空此处遣色想时。于欲界色境亦遣。故说舍军[同-(一/口)+((烈-列+土)/土)]等。非身生色界欲入虚空而有此遣。当知此中下文者。述曰。第四静虑以上其中九解脱道第七作意唯在根本定中。其初得解脱道此一刹那时唯缘自地诸蕴。第二刹那心者得缘上下地蕴。今约最初一刹那解脱道说故言亦缘自地诸蕴。若近分定前九无间道但缘下地。生厌故故言亦缘下地所有诸蕴。其前八解脱道亦缘上下地诸蕴。今约无间道说故言亦缘下地诸蕴。而唯不遮近分根本但缘上下及自地诸蕴。于近分定八解脱道不说论九无间故言缘下蕴。于根本定说初一刹那隐第二刹那以去故言亦缘自地蕴。故论文中不言唯缘自地蕴等而言亦缘。此无间解脱道如前初禅中解。若与显扬对法第二卷相违。如彼有大师解。备述三藏解起空定者有其三人。一圣者得入根本定通缘自上及以虚空。二内异生入根本定时先闻熏力故缘上地及以虚空。三者外道入彼本定。虽缘虚空自他四蕴不缘上地计虚空定为极果故。今就外道故作是说。对法论主亦作是解。解识处中。谓欲作识无边观。先依识处近分定观于空处。所观虚空既无边故。能缘空识亦复无边。因此即观识当地识亦无边。若入根本识处是即通观当地四蕴及四识等。解无所有处中。谓无所有处实有四蕴及定自在色等而假作彼都无余境胜解。故有假想胜解假想作意。离识之外更无少许所有境界。故云无少所有(泰云)作无境解故。有无相当心显现。依他起摄故。佛地论云真实理无圆成实摄。心所现无依他性摄。解有顶中。依景师释超过二想名非有想。一有所有想。二无所有想。超识处已下有所有想故云或有所有想。复超无所有处想故云或无所有想。无彼二想。名非有想。以有细想非如二无心定诸想皆无。名非无想。言缘无想境转者。谓非想心所缘境界无粗相貌名缘无相。非谓唯缘灭谛名缘无相故。基师解此中有三。初正明欲起上定厌无所有处而为粗相。即始从复乃至便能弃舍无所有处想以来是。第二释非想非非想名。就中有二。初解非有想。二解非无想。始从由是因缘先入无所有处定时以下至谓或有所有想或无所有想以来明非有想。识处以下是有所有想。无所有处是无所有想。是故说言非有想即非有所有想及无所有想也。今有顶中非有前二想也。非有想中有二有想讫。今非无想中亦非二无想。故就第二大段中第二次明非无想。无想有二。一无想定。二灭尽定。此二定心皆灭尽。今有顶不然。故言非无想。即非二无想定也。其有顶中有微细想在故。第三明其有顶时超下无所有处等及自处近分而入根本谓即于此处起胜解时以下是。第三解二无心定中。景师判释云。初属当二人入二定异。如是二定由二作意下。明修二定方便时异。谓无想定唯厌于想作出离想修渐断次能入。若灭尽定从悲想心求上进。心上进时求上所缘竟无所得。无所得故便作暂时止息受想作意思惟从粗至细九品渐灭灭而不转。此二定中灭尽定者。欲界身中初起。以欲界有教依教修行故得初起。后住四定及生四空皆得后起。无想定者。六十三云。先于此起后于色界重起现前。俱舍云。二界初起灭定通于生后定不定业。大乘业门明三时业及不定业皆通定与不定。依下决释文。一切罗汉欲入无余时要入灭尽定。灭六识心唯住赖耶而命终也。(基云)如是有学已离无所有处贪等者。此据断惑得证。余处文云唯欲界初起灭定者。此约缘教。若初学时必依欲界。后初起时色界亦得。如第三果人。先欲界时未得此定。生色界已方得此定。即得初起。然由先于欲界初闻此教后于色界方生。第四辨五通中。初略辨。要先已得根本静虑。后依修通正法听闻受持。初依闻思作意思惟。次依定地作意了知义法。由了法义修治其心发生修果。(泰云)有时有分者。分少时之言。应云有时分中发生修果。又即如是了知于义于法已下。第二广释。于中初总举十二想。次别释。后总结修想引五通等。就别释中。判十二为五类。依初五想修神境通。依第六想修宿住通。依第七想修天耳通。依第八光明想修死生智通。依第九想修心差别通。依后解脱胜处通处三想修能引诸圣神通及能引发无诤愿智四无碍解种种功德。如妒罗绵者。谓野蚕茧名妒罗绵。又西国法多地敷草以拟为座。或如熟练者。欲作称毛时练毛之相名如熟练。身心符顺者。(基云)即身俱可变化也。若变即身业。若化即变化心。胜解想者。即当小论意解远作近解等。(基云)远作解者。谓促长为短。近作远解者。延短令长粗细相解。是变形质。地水相作。是变四大。此中但说色声二变化。不论余尘。如佛地论广解。或由一身示现多身谓由现化胜解想故者。本唯一身更从化心化现现多身。化心通是神境通摄。或从多身示现一身谓由隐化胜解故者。向者化现多身。今由隐化胜解隐多化身唯留一身。此二由胜解想成。或以其身于诸墙壁直过无碍乃至履上如地者。此由空界想成。或如飞鸟等。此由轻举柔软想成。于梵世诸四大种一分造色自在回转者。(景云)造色通十。今但转换色尘。或同彼类或不同类。故云一分造色。(泰云)二种回转者。一神通人身往来自在。二能转变梵世一分造色。或青或黄自在回转非转一切言一分。(基云)一分造色谓色声二种故言一分。不回转触及五根等故。唯外境故言一分。又随定所变唯二反一分。不能转变梵世一切故言一分。第六想中。云谓由此想从童子位迄至于今随忆念转者。如小论说宿住通先从现身老时却推中年少年童子婴孩。乃至前身死有宿住成。今此乃云从童子位迄至于今者。据远方便故云也。若后念成。则从现身向前渐推。乃至知死蕴。宿住方成。乃至先所受行次第无越忆念了知者。据初修时要须次第从后向前。若重知。或次或越一切皆知。第七想中。要期门众成所策处。名邑义众。或广长众者。(泰云)西有二说。一市买处。二戏儿处。基亦同之。复解。又处广长大故。众亦无量。意取众多。第八想中。谓若壁山障若极远处。作光明想照所知处分明见想。又取善恶得苦乐引修生死智通。见彼有情彼彼处死生彼彼方便从境为名。第九想中。谓解了有贪等有情色相变异。于此多修习故发生修果心差别智从境为名。亦是功能为名。(泰云)于众生事义理皆有闇昧。故云事义闇昧。言出自口非世所尚。恒设陋语而无所承。故名下俚。后三想中文分为二。初辨修三想故引圣神通等。后辨圣非圣通相对有异。前中。解脱胜处遍处想者。谓内有色观外色想。内无色观外色想。内无色观青黄等净色想。或胜处中观内无色观外色少等想。或遍处中观青黄等遍满想。由于此想亲近修习多修习故。能除通拥所有障碍。能引最胜诸圣神通。若变事通若化事通若胜解通者。变是通体。化是通果。亦名神通。胜解通者。远作近解。屈伸臂项至色究竟。及想地为水等。名为胜解。无诤愿智四无碍解。亦因修习解脱等想。除境界愚方能成辨。亦可有物转状名反。无而忽有名化。胜如前释。下对辨异。智论亦尔。或有别义凡化事不过七日。圣者又过。可引彼论。自下总结。准决择说五通皆是世智。亦可学人所得是有漏。以未尽漏故。无学离漏身中得故。亦名无漏。第五明修世净定生处差别中。景云。解云初定三天。从离欲染为名。皆名为梵。第二三天。从身光强弱为名。第三三天。从所得净乐遍身不遍身为名。第四静虑。天星列居皆无云地。初得其名。名无云天。第二从福田最胜为名。第三从所得果为名。次五净居。以有无漏杂熏修业生五净处。空处定随三人别修下中上善。当生空处别受三果。乃至非想亦尔。彼名随行天者。由彼诸天无有形色亦无处所。然住所有其差别者。四定得报随所修行上中下品而生彼天。得报胜劣名随行天。基法师云。初禅天名梵者梵是净义。初离欲故故得净名。第二禅名光者。初离寻伺故得光名。第三禅得净名者。以得胜乐故。胜乐名净也。第四禅凡圣共居三天。初无云得名。余随福增为名。五耶含天名云云。解无色界中。云随行天众同分中者。无色界天无别受报处。随行三品即受此报。故言随行天。然住所作有其差别者。谓住三品所作之业有其别也。今此文相还同婆沙。初定四空修三品业。受无别果。后三静虑随修三品业。受有别异果。第六明离欲者。相中有十三相。可引智论辨同或异也

同类推荐
  • 北山酒经

    北山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五母子经

    五母子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Urbain Grandier

    Urbain Grandie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饮水词

    饮水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只愿牵着你的手等待幸福

    只愿牵着你的手等待幸福

    三个月,改变不了什么,却能够令人发指!她、什么都有,却因为父辈的恩怨,流落成低级市民!她、能够永远最美好的爱情,却被人因为嫉妒,而毁了她一辈子的幸福!她、在为了梦想,为了那个破碎的家去奋斗的时候,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她、一个坚强的女孩,却经历了人生中最难度过的三个月,十九岁的青春年华,无情的,戛然而止的停止了她的生命!如果说小杨的文文能够哪里吸引你,那么、我想会是精神把!一种永不放弃,永不服输的精神!剧中沈子欣的精神就是“只要我沈子欣想要,只要我沈子欣想做,就没有能够阻挡我的理由!
  • 善一纯禅师语录

    善一纯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桃运圣尊

    桃运圣尊

    他,原是凯撒庭宇宙的掌控者鸿蒙圣尊;他,百万年前为了拯救宇宙陷入休眠;他,胸前挂着一把黄金圣剑项链而出生。邱时熊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为了快速恢复实力重塑金身,只好选择阴阳双休。萝莉,御女,校花,女神,空姐,护士,卖花女,女杀手,女警察,公主,狐狸精等等,一大波香艳来袭,什么学霸,什么富二代,什么官宦子弟,什么修真者,在他眼里都是空气。突破仙人境界成为天神后,他便开始去河外星系,寻找他的弟子鸿钧道祖,混鯤老祖,杨梅道尊,女蜗娘娘,伏羲大帝,陆压道君。
  • 千里追魂

    千里追魂

    人性本恶,贪婪、卑鄙、喜怒无常、逞凶斗恶、好口舌之欲!自怀胎之时起,夺其母之精气,补足自身之需;出生之时,伤母之身;婴儿之时,喜依赖,不喜则哭泣;幼年之时,不知人性,苦其父母;待成年之日,才知善恶之好。人性本恶也。人为满足口舌之欲,做尽伤天害理之事,得老天惩罚,却怨老天不公!却不知大道至公!滚油浇猴脑,活食出世老鼠,活剌驴肉,上山灭走兽,下水屠鳞甲,做笼杀飞禽。即有因,就有果!
  • Incognita

    Incognita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腹黑总裁:前妻快到怀里来

    腹黑总裁:前妻快到怀里来

    某天,顾安晴坐在封流云腿上啃着苹果,瞪着大大的眼睛看着正在看文件的封流云:“流云、流云你爱我吗?封流云继续翻着文件:“爱”。流云,那你现在爱我吗?封流云眼睛还是不离文件:“爱”。顾安晴再接再厉,那你将来还会爱我吗?封流云的文件还是不离手:“爱”。顾安晴啃完一个苹果接着啃第二个:“流云、流云那你是现在爱我多一点,还是刚刚爱我多一点?封流云汗:“一样多”。顾安晴马上放下自己啃了一半的苹果,从封流云的怀里下来:“怎么可以是一样多,不是应该越来越爱吗?泪眼汪汪的看着封流云:“说,你是不是爱上别人了?我要跟你离婚”。封流云放下了手上的文件连忙安抚怀里的小妻子:“老婆不好吧又离婚?”顾安晴……
  • 法师天下

    法师天下

    当法术的施展不再需要吟唱生涩拗口的咒语,不再需要繁复多变的手势配合......法师挥手可令群山崩碎,一念能让星辰陨落,弹指间沧海桑田。这里,是个全新的法师天下。一少年自黑暗中崛起,与魔鬼相伴,开启了法师的永恒之路。
  • 不朽之战神

    不朽之战神

    一个三流宗派的外门弟子萧云,资质平庸,然而一次意外的际遇,得到了一枚改造了身体资质丹药与一部无名功法后,从此他的命运开始发生了改变。我要以群雄诸王的血肉,崛起我不世之道路我要以帝皇至尊的白骨,铸造我不死之身躯。我要以至强大能的灵魂,缔造我不灭之神魄。我要以天地秩序的意志,成就我不朽之威名。这一路上,傲视群雄,独战诸王,怒斩帝皇,诛杀至尊,脚踏神魔,逆灭天地,睥睨天下,唯我不朽。最终成就一代不朽之战神。
  • 围城王上:王妃好萌好倾城

    围城王上:王妃好萌好倾城

    (围城系列,晨芸出品,围城第一世,相约架空王朝)一朝穿越,乔诗韵手拿空间,和自己的哥哥组队。然而,却遇上了他,萧以琛。这个国家未来的主人。还父母之命,有了婚空间欺负我也就算了,乔诗韵想。但是…“哎哎哎,萧以琛,不要脸,谁要当你王妃了。”乔诗韵不服,乔诗韵不服,乔诗韵不服。(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所以。。。“王上”,旺财急匆匆进来,“乔郡主她摔坏了王上的琉璃杯。”“她喜欢摔再送一箱琉璃杯”。“乔郡主把你最爱的蓝角马骑去了”。“她喜欢再送10只。”“郡主,她。。。她说王上不要脸。”萧以琛站起身,“第一,要叫她王妃。第二,我不要脸?该去会会小家伙了。本文不弃文,请放心入坑。QAQ。我是晨芸。
  • 首席霸宠二手妻

    首席霸宠二手妻

    被亲姐姐陷害到另一个男人床上,沈叶儿如众所愿的出轨了,因为肚子里一夜留下的种,她被迫嫁给那个毁她清白的男人。林安城,传闻一个只会玩车、玩女人、玩票子不务正业,不求上进的林家长子。结婚之后,沈叶儿的任务就是生孩子,顺带被林家的公公婆婆姑姑婶婶挑剔,林城安则又多了一项娱乐,那就是,玩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