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556600000003

第3章 天上天下,惟我独尊(2)

5.弥曼差派。弥曼差就是考察研究。专门指研究婆罗门教义,考察吠陀思想。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上,提出声常住论,认为声是本来就有并且常住不灭的,只是待缘而显;而《吠陀》是天启文字,是当然的真理,一字一声都有神秘的力量和至高的权威——这一点启发了后起的佛教密宗对于咒语的重视。可是待缘而显,却遭到正理派的反驳,正理派认为凡属造作者都属于无常,因为真的是常的话就无需待缘。弥曼差派固守古典婆罗门思想,反对佛教的非形式主义,可是没有建立起神学理论,虽然看上去是地地道道的信神论,却具有无神论倾向。虽然主张祭祀万能,但是果报却全凭祭祀的业力所得,属于法尔必然的事情,与神本身的意志没有什么关系。这就启发了吠檀多派来弥补这个缺陷。

6.吠檀多派。本派依据的经典是《奥义书》,也叫作《吠檀多》,意思是“吠陀的终了”,是最终极最深奥的真理。这一派立起一个最高的惟一梵天。梵天派生我和万物;梵天和我本质一致,形式不同,叫做不一不异。

异端外道

也有六家

与正统婆罗门的六派学说大体同时的,就是各种沙门思想。除佛教外,还有奢那教、顺世派,并称“异宗三派”。

它们在反对婆罗门教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可是具体的主张又各不相同。佛家则把自身以外的沙门集团统称为六师外道——

1.顺世派。在印度古代,这一派是最有特色的。因为其余一切派别,不论正统与否,都具有出世精神,顺世派却否定一切宗教权威,猛烈抨击婆罗门教的三大纲领,只相信自己的感觉。他们主张彻底的唯物论,认为世界纯粹是物质的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组成,连人的意识也是四大和合所生;人死了以后,四大分散,意识消灭,并没有永恒的灵魂,没有轮回。

也没有天堂,没有地狱,没有解脱。万物自然而生,自然而灭,没有超自然的主宰,惟其元因,所以无果,没有业果报应,这叫做自然无因论。主张人只能相信自己现实的感觉,在现世追求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反对苦行和禁欲。有人认为,这种想法在人类的矛盾心理中是永恒而普遍地存在的,而且很有力量。这也是耐人寻味的。当时这一派的先驱者有阿奢多·翅舍钦婆罗。

2.奢那教。从现有资料看,除了这一派还留下一些文献可查外,其余各派大都只有一鳞半爪了。创始人为尼乾子·若提子,和释迦牟尼同时代,被奢那教尊为大雄。据说出生在吠舍厘王族(刹帝利)家庭。长大后结婚生子,28岁(一说30岁)出家修道。修行12年后自认为大彻大悟,以后30年中,组织奢那教团,到处传道,足迹遍于摩揭陀国和吠舍厘国等地。72岁死在摩揭陀的波婆村。死后不久,弟子分为白衣派和裸形派(天体派)。奢那教赞成苦行,承认四种姓,有的教法也和婆罗门教一样;但是排斥吠陀经典,禁止祭祀,戒除杀生,这又跟佛教相同。其基本主张大体是二元论:命,非命。命的本质是绝对精神,也分两种,一种是命的本原,不受物质的束缚,无限圆满,无比清净,不生不灭,永享妙乐;一种是在三界中轮回的命,是个体的灵魂,受物质的束缚。非命的本质是物质,有一种极细微的物质叫做业,会掩盖个体灵魂,使之丧失本来的光明,这样的生命就是业身,业渗透到生命里去,就叫做漏。有漏的灵魂处在轮回之中,这就是缚。只有多修苦行,严守奢那教的戒律,特别是戒杀生,才能超脱轮回,得到解脱。

3.不死矫乱论。或称怀疑论,代表人物为删阁夜·毗罗梨子。当时争论的许多重大问题,他都不置可否,比如:有没有它世;有没有化生的众生;有没有善恶业的异熟果;如来死后存在不存在?他都认为不可断言。又认为道不需修,“八万劫满,自然得道”。

4.婆浮陀·迦旃那的“七士身说”。七士身又叫七争身,主张世界的本原是地、水、火、风、苦、乐、寿命(灵魂)七种元素。它们永远各自独立存在,互不接触,互不作用,互不干扰。一切东西都由七种元素堆砌而成,要是用刀剑杀人,也不算害人性命,因为刀剑只是穿过七元素之间的孔隙。这样也就没有什么受害者,没有死者,没有果报。

5.末伽梨·拘舍罗的“宿命论”。据说他出生在牛栏里,是奴隶的儿子。主张12元素组成万物,按照必然规律运行,一切都是注定的,个人意志毫无作用。无论行善作恶,不管聪明愚痴,经过840万大劫,都可以得到解脱。

6.富兰那·迦叶,持“无因无缘论”,认为善恶没有固定的标准,只是一种习惯的名称。怀疑和否定一切宗教和社会道德,行善不会有福报,作恶不会有罪过,人死之后,一切皆空。

关于六师外道,还有其他说法,各种说法有时也相互混淆。但是他们都极力反对婆罗门教,跟佛教一样属于异端。

不立文字,现身说法——佛陀生平

王子降世

悟人生苦

在群雄纷起,学派林立的时代,释迦牟尼应运而生。

传说佛祖出生在今天尼泊尔境内,当时属于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他的父亲是净饭王,姓乔达摩;母亲是摩耶夫人,属于刹帝利种姓,都是释迦族人。净饭王施行仁政,国富民安。公元前566年,摩耶夫人按照当时的习俗回娘家生产,途中为春光陶醉,下车踏春,在国都城外的蓝毗尼一棵无忧树下生下一个太子。当时最有名的一个婆罗门阿私陀深入禅定,知道圣人降生,就自动前来祝贺。他对净饭王说:“我看太子具足32相,80种好,要是在家的话,29岁就要做转轮圣王;要是出家,可以成就一切种智,惠济群生。我看太子必定会修大道,证正觉,转法轮,救天人。既然这样,应当取名为悉达多。”

悉达多,意思是“终成正果”,也有“吉财”的含义。后来的佛教徒又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这一段经历,在佛典中有这样的记载:佛祖住在兜率天上,看见时机已经成熟,就降临人间;乘六牙白象,托胎于摩耶夫人;于4月8日从摩耶夫人右肋出生;才出生时,便周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环顾四方,做狮子吼日:“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这个“我”,是指每个人本来具备的真我、大我,或者类似于中国人所谓天人合一的我。在佛家也叫自性如来或佛性,并不是平常世俗的我。

相反,“俗我”在佛家被视为假我,是佛家人士不遗余力加以破除的。

可以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乃是整个佛教教义最核心的精神。

释迦牟尼应世说法,就是为的这一件事情:唤醒众生自身最光明的本性,激发人人本具的无限潜能,恢复真我的至尊王位。为了做到这一点,悉达多不惜抛弃世俗的王位,出家修道,寻求真理。

太子出生后,摩耶夫人因为野外生子,邪风人体,到第7天就病故了。

姨母摩诃婆阇波提抚养了太子。悉达多从7岁起,在王宫里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广泛学习五明:声明,即语言文字学;工巧明,即世间工艺技术;医方明,即医疗药方之学;因明,即逻辑学;内明,即宗教教义,也就是吠陀经典。7年之后,各种学问了然于胸,还能操29般武艺,据说能用一只手举起大象掷出城外,立即又用手接住,轻轻放在地上,随意摆布。

太子文武双全,可以继承王位了,净饭王很高兴,准备为他举行灌顶授职大典。可是,天资聪颖的悉达多目睹列国纷争,种姓歧视,眼见人间生老病死,天地众生弱肉强食,苦不堪言,常常心生忧虑,独自静坐,思考人生宇宙的真谛。他对世间的王位不感兴趣,对宫廷内的荣华富贵漠然置之。净饭王担心阿私陀的预言成真,为了阻止太子出家修道,他给太子挑了两位美人作妃子,一位就是拘利国国王善觉王的大公主耶输陀罗。父王还给他修造春夏秋三时宫殿,让他每一季换个住处,因为中印度只有三季。可是悉达多看到的却是世事无常:美人总会人老珠黄;王者也会得病死去。究竟有没有谁做得了生命的主宰?有没有谁能够做得了诸法之王?

总之,人间之王没有什么意思。尤其在两次出游之后,亲见生老病死,更觉人生无常,增加了他的求道之心。净饭王于是下令把他软禁在夏宫,再也不许出游了,可是这反而更加坚定了太子的决心。悉达多终于向父王提出出家求道的要求,父王只好说:“等你跟妃子耶输陀罗有了身孕,再说吧。”据说悉达多当即用手朝耶输陀罗腹部一指,妃子就怀上了身孕。

逃出王宫

遍习外道

悉达多尽了孝道、夫道、父道之后,下定决心,在一天半夜里唤醒几个随从,让他们备好车马,即刻出城。车夫知道他的意思,就极力劝阻,最后弄到拼命去扯马尾。太子看到这副样子,也不好去开城门,干脆连人带马,一跃而起,飞出王城。出了北城,直奔东方苦行林而来。到了苦行林,天已经亮了。

这一年,悉达多29岁(一说19岁)。

他吩咐车夫回家报信,自己则拔剑剃发,换上袈裟,起誓说:“不了脱生死,我誓不回宫;不成就佛道,决不回见父王;不断尽恩爱,决不再见姨母和二妃。”车夫听后,当场晕倒。

太子开始入山访道。他首先见到跋伽仙人所修的苦行:穿草衣,吃花果,节食;或者拜水火,敬日月;或者卧淤泥,睡荆棘。他问跋伽仙人:“修这些苦行,有什么用?”跋伽仙人说:“苦修可以升天享福。”释迦牟尼对这个答复不满意,因为升天仍然在轮回之中,不了生死,不是无上大法。所以他住了一夜,第二天就离开了跋伽仙人。

后来又去修习禅定。先是学了“无想定”,能够做到无思无虑。这是色界第四禅天,是一种非心非物的定境,有外道以为这是真正的涅槃。释迦牟尼对此并不满意。他又转而去阿罗暹仙人那里学习“非想非非想定”。

这是无色界最高处的定境,也是三界的极顶,得此定者,即生此天,所以又叫有顶天。所谓非想,说的是无粗想;所谓非非想,指的是“并非没有细想”。要是完全没有细想,就成呆子了。阿罗暹仙人认为这是最高境界,悉达多却问:这个定境,是有我还是无我?如果是无我,那就不该说非想非非想;假如是有我,就还没有解脱,因为有我就有苦,有烦恼。

释迦牟尼精通了当时所有的外道邪法,仍然不得解脱。世无明师,只好独自修悟大道。他自修苦行,希望以此发现真理。他减少饮食,直到一天只吃一粒米,甚至七天才吃一顿。他穿鹿皮,睡牛粪,满头乱发犹如草莽,招来喜鹊做窝,以为那是草堆。最后累得皮包骨头,筋疲力尽,终于悟到苦行不能得解脱智慧。这时候他已是衰弱至极,几乎要死的人了。

顿悟成佛

初转法轮

正当悉达多潜心修道的期间,净饭王派人打听到他的行踪,派出王师大臣来劝他回宫。劝说不成,就留下侨陈如等五位公子作为随从,一起修道,保护太子。他们陪伴太子离开苦行林,来到尼连禅河边。太子一个人慢慢步人河里,洗净全身的污垢,上岸以后,由于虚弱不堪,没走几步,一阵头晕,倒在地上,不省人事。

这时候,一位叫难陀波罗的牧女,头顶牛奶,走了过来。她看见地上躺着的这个人像一位苦行者,就起了恭敬之心,于是把头上的牛奶罐放下来,小心地给太子喂了一些牛奶。

太子吃了牛奶,慢慢恢复了体力。侨陈如等五名随从见太子去河边久久不归,就到河边来找太子,刚巧发现太子和少女在一起,以为太子退了道心,一气之下,五人竞悄悄地不辞而别,往达波罗奈国的鹿野苑修苦行去了。

这时候的太子却完全不同了,他正面临一个决定性的转变。他来到离尼连禅河大约十里地的一棵毕波罗树下面,铺好吉祥草座,双足结跏趺坐,发下宏愿:“我如果不证菩提,就绝不起座!”

他以前学过各种禅定,功力十分深厚,这一坐,就是七七四十九天,进入了各种禅定的奇境,一心要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可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第48天的时候,各种内外魔境纷至沓来。所谓魔军、魔女、生死恐怖、金银财宝,一一出现,要破坏悉达多的定力。此时如果把持不好,就会前功尽弃。古来圣人修道,总要通过降服魔军这一关,否则不能成道,比如耶稣就是这样。降魔靠的是慧剑,就是明白道理,不为邪念妄境所动。释迦牟尼的慧剑,就是悟到了万物缘起缘灭的道理。既然是缘起缘灭,就不再执著于眼前的幻境,一心不动;而又能起心动念,生起无穷妙法,普渡众生。这样,释迦牟尼深入禅定,逐步证得了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在12月8日那天早上,他抬起头来,看到旭日东升,突然心中一亮,豁然大悟,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

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禁慨然叹道——

“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像,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说完,非常庄重地从菩提树下站起来。这时正好有两个商人路过,他们得知佛陀49天没吃东西,却如此神采奕奕、仪态万方,便拿出自己所带的美食供养如来。

后来,12月8日就被佛教徒定为“成道节”,中国佛教徒还逐步形成了吃“腊八粥”的习惯,流传民间;毕波罗树则被称为菩提树;佛祖成道的那棵菩提树所在的伽耶城被尊崇为菩提伽耶,成为佛教圣地之一,跟佛祖诞生地蓝毗尼一样受人朝拜。

同类推荐
  • 分析马克思:社会合作及其发展

    分析马克思:社会合作及其发展

    《分析马克思:社会合作及其发展》以马克思理论为导向,详细分析了马克思理论下的社会合作及其发展。
  • 庄子选读

    庄子选读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凡是能够以文字的形式留存到当代,都是经过几千年无数先贤圣哲们精挑细选并通过实践证明的,是对人的生存、行为规范、社会构造、民族发展、国家兴旺具有重大影响和积极意义的经典。这些经典,在今天看来,就是浸透在我们的遗传基因中的文化因子,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枝繁叶茂的文化之根。传承民族文化,播扬人文精神,最好的方式和途径,莫过于阅读经典、学习经典。诵读这些经典,就是在和古圣先贤对话,就是在获取文化的精髓,就是在开启我们的智慧之门,就是在擦拭我们的心灵之尘,就是在接近我们的自然之性,就是在回归我们的宁静 致远的祥和之境。
  • 左手李叔同右手南怀瑾

    左手李叔同右手南怀瑾

    佛家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儒家说:“人人可做尧舜。”道家说:“人人皆有仙缘。”这就是说,每个人天然是一座宝库,一旦发掘出来,价值何等惊人!然而,多数人身怀异宝,却庸庸碌碌了此一生,最后埋于荒丘之下,这又是何等浪费! 而李叔同、南怀瑾两位大师却凭着他们那一点点素心慧眼,做了一世高人。为什么多数人不能充分实现生命价值呢?本书将为你指点迷津!
  • 魏晋玄学“三大派”

    魏晋玄学“三大派”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魏晋之际,儒家经学受到严重挑战,玄虚之风大为兴盏。《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魏晋玄学“三大派”》讲述在我国历代的学术思想中,可以说玄学是最具有内在意蕴、对文人最具有吸引力、更加具有文学内涵的一种思维模式。其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又分为三个派别:何晏、王弼主张名教本于自然;阮籍、嵇康认为“越名教而任自然”;郭象认为名教即自然,此三者即为魏晋玄学“三大派”。
  • 纵横家语录

    纵横家语录

    纵横家是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中最为入世,而且也是对当时的国家政治生活影响最大的一家。他们既是卓越的说客和谋士,又是国家关系的润滑剂。“合众弱以攻一强,事一强以攻众弱”的“纵横之术”,即使以平民寒士之身,仍能跻身于庙堂之中影响众多国家的治国方略。这种能清洗掉诸侯列国国家机器的斑斑锈迹,让其越转越强力的现实是诸子中极为少见的。纵横家又是时代的推进器,他们将“春秋无义战”的无序纳入或“纵”或“横”有序的轨道,同其他诸子学派一起完成了中国大一统的宏图伟业。虽然,纵横家远离我们两千多年,他们活动的舞台后世已不存在。但是他们的思想、策略和游说技巧却总是被后人从不同的方面发掘效仿,并引起国外学者浓厚关注。
热门推荐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萌翻豪门:国民老公是我的

    萌翻豪门:国民老公是我的

    “老公,我来啦!”“橙子,你……别过来!”甜橙没有扑/倒高大boss之前,绞尽脑汁想要扑/倒他,终于……甜橙一直以为高大boss是只披着狼皮的羊,高大boss身体力行告诉她,原来她错了,高大boss是只披着羊皮的狼!“老公,床塌了,明晚再来!”“老公,闺蜜失恋,我要陪她,明天再回来!”“老公,我要出国留学,五年后一定回来的!”高大boss欲哭无泪,只好重披羊皮:“老婆,求扑/倒!”
  • 萌狐小仙女:师父求放过

    萌狐小仙女:师父求放过

    ------人生自古谁无死,早死晚死都得死------奇途社
  • 大城迷情

    大城迷情

    步入21世纪,大批的乡村青年进入北上广深等大都市工作和生活,他们既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城里人,也不是完整意义的乡村人,这些生活和身份都处于边缘状态下挣扎迷茫的年轻人的工作、生活以及情感也由之印上了时代的烙印,他们如何迷失在这大都市里,又如何拨开层层迷雾,追寻梦想,在理想与现实中挣扎、倒退、沉沦、亦或奋起前行……
  • 揽月天下

    揽月天下

    揽月逐星,天下人趋之若鹜。皇朝武林,乱世江山谁主沉浮浮生若梦尽,谁又与谁携手天涯远离喧嚣犹记最初,她说,帝王家,多无情他笑,不可置否夕阳散,花期尽,青石长阶,凡世轮回,花开几许灯火阑珊处,繁华落尽时,彼岸花开满黄泉路可否伴她,漫漫长路他许的红尘紫陌她说的碧落黄泉可否在月翎花开满天际的时候,一一兑现
  • 血染水晶鞋

    血染水晶鞋

    王子的背叛,伤心欲绝的辛德瑞拉将青铜剑刺入自己的心脏,并写下诅咒,让1000年后自己的转世来邂逅这段凄美的爱情。可是当1000年后的自己再遇见王子时,还会对几个世纪前的恩怨而为之报复吗?
  • 妖神之体

    妖神之体

    龙皇之子龙胤肉身崩碎,凭借龙皇之戒的力量勉强支撑千年,在魂灭之前偶遇望天宗一名低级弟子李慕白,将一段足以改变天下格局的秘辛告诉了他。。。。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噬血鼎域

    噬血鼎域

    第一次写,写的不好...........希望大家赞同
  • 暗之启示录

    暗之启示录

    一个未知的宇宙里。两千万年前的“终焉之战”,迫使宇宙进行了重组,无数的“碎片”的散落于宇宙各处。数百万年后宇宙的一角,诞生了一个星球,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化,形成了如今拥有一定文明程度的星球——地球。平凡少年祁辉的生活迷茫无助,在不断逃避自我的生活中,他却被卷入了一场意外的战斗,并领悟了一丝微弱而又奇妙的能力......星球异能者与外太空入侵者的对决,暗中突现的神秘军团,一个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一场跨越整个宇宙的战争,即将拉开序幕。黑暗就是恶的代名词吗?光明就一定代表这正义吗?“黑暗不是罪恶的庇护所,它,是你们的埋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