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943700000005

第5章 禅定:内不动心外不着相

放下贪妄禅定于当下

安于无常是一种放下欲望之后的定力,是一种看淡是非后的安然,这是一种人生境界。我们不求荣华不生妄念,只要在这滚滚红尘中不贪不怒,求个心安便是享尽人生的逍遥清福了。

人总是生活在变化之中,一切总无法预料,唯一可以应对的就是让自己的心安住在这变化之中,不为外界所转。印光大师说:“修行之要,在于对治烦恼习气。习气少一分,即工夫进一分。有修行愈力,习气愈发者,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反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当于平时,预为提防。则遇境逢缘,自可不发。倘平时识得我此身心,全属幻妄,求一我之实体实性,了不可得。既无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烦恼之事。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决方法也。如不能谛了我空,当依如来所示五停心观,而为对治。五停心者,以此五法,调停其心。令心安住,不随境转也。”

鸿德大师行脚的时候,在途中,遇上一个正在不住流泪啼哭的少年,他便走上去问:“年轻人,你为何独自在这里哭泣?是否有什么苦衷,可以和我说一说吗?”

少年停下哭泣,叹气道:“只因我母亲发病卧床不起,我有没钱为母亲治病,想去作工挣钱,但卧床的母亲有没人照料,所以伤心难过。”

鸿德大师听完,心里特别高兴,心想难得有如此孝敬母亲的好孩子,于是他决定施法帮助这个孩子。他用手指了一下路旁的一块石头,把它便成了一锭黄金,拿起来交给那个年轻人。可是这个年轻人说什么也不收。

鸿德大师心里更加高兴,心想这孩子虽然孝敬母亲,急需用钱,但是却不贪财,真不愧是一个君子。大师问他:“你为何不要这锭黄金?这足以治疗你母亲的病了,而且还可以叫你母子几年不愁衣食!”那只这少年张口即答道:“收你的这些黄金,终要是用完的,因此我只想要你的手指,这样我就可以随用随变了。”

鸿德大师听完,感叹一声,转身边走边说:“世人贪念如此深,摄人灵魂摄人心,带到逆境还不醒,机缘来时再度化,佛法等待悔悟人。”

年轻人无法满足,是因为他贪婪,对一个贪婪的人来说,心中的贪念会带给他无尽的烦恼,这些烦恼使他心绪不宁,无法安住当下,也很难懂得于无常中求安心的道理。

人生无常,我们会经历很多不同的境况,生老病死,富贵与荣华,高兴与失意总在充斥着我们的内心,使我们的心灵不得安宁。跳出这人生的浮沉圈,看透一切表象不过是过眼云烟,让心在这无常之中获得安宁。

看透一切并不是要我们抛弃一切,是要安于无常。

无相禅师在行脚修行时,走到一个池塘边,见有一个青年正在打水车。无相禅师边走了过去,向那青年讨了一杯水喝。那青年非常羡慕无相禅师,对禅师说道:“大师,假如我出家修行悟道,肯定不会像你一样四处行脚修行,我一定要找一个非常清静的地方,归隐行修。”

无相禅师于是笑着问那青年,“如此,你打算何时出家修行呢?”

青年回答说:“在这方圆几十里内,我是唯一一个熟悉这水车性质的人了,村里的人们口要依靠这个吃水灌田,假如有人可以和我一样非常了解这水车了,那我就可以了无牵挂的出家修行,归隐一处了。”

无相禅师问:“即然你特别熟悉水车,那我来问你,假如把水车完全至于水面之外,或是把它完全至于水面之下会怎么样呢?”

青年赶紧回答:“水车是水上一半水下一半,上面是打水的部分,下面是固定的部分。假如完全至于水上,就没有了固定部分;同理,完全至于水下,就无法打水,还可能被大水冲走。”

无相禅师说:“你说的这个关系也正是我们和世事的关系,假如我们完全入世,可能会被这红尘冲走;假如完全出世,自命不凡,隐居而生,则是修行没有了根基,终不得果报。出家修道之人,出入得宜方是在无常中心安。”

青年听罢顿有所悟,从此之后一心照料自己的水车。

世事无常,我们是脱不开的,要身处其中做好自己,就要不为无常所碍,自求心安,方可逍遥。

自在安然品味过程

人生没有永恒,始终如一的是变化,所以一时的得失都算不得什么,要放开心胸,将痛苦和快乐都看淡,自在安然地品味人生的过程。

生活中酸甜苦辣五味俱全。高兴时没有必要大喜大乐,因为高兴不会太长;痛苦时更没有必要大哭大悲,因为痛苦的时间也不会太久。生活中的事物太杂,人的角色也有很多,我们不可能一一去体尝。同一件事情可以让我们快乐亦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痛苦,因此我们不必为一时的拥有而欣喜若狂,更不必为一时的失去而痛苦连连。拥有的时候应当警告自己这不会太久,失去的时候提醒自己这也不会太长,得失不是永恒不变的。

印光大师就僧说过:“世间所有,若根身、即吾人之身若世界,即现在所住之天地皆由众生生灭心中,同业世界别业根身所感,皆有成坏,皆不久长。身则有生、老、病、死,界则有成、住、坏、空。所谓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者,此也。以因既是生灭,果亦不能不生灭也。”

世间一切都是如此,并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更何况快乐和痛苦。我们经常会因为某一个抉择而要面对痛苦和快乐的结果,左思右想不敢向前。殊不知快乐痛苦两者之间本来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有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和自己的女朋友约会,小伙子到的很早,于是一个人独自在约会的地点等待。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位白发老者,他来到这个小伙子的身边,送给了小伙子一枚铜钱,他告诉小伙子:“只要你将这枚铜钱向右翻转一下,你就可以穿越时空到你的未来,想到哪一段就到哪一段。”

小伙子接过铜钱没有答话,心里想着该不会是有人捉弄自己吧。他把铜钱向右翻转了一下,他的女朋友来了,正在远处含情脉脉的看着他。于是他想着假如立刻结婚,该多好呀。于是他又翻转了一下,亲朋满座,歌舞升平,他和女朋友并排而立正在拜天地。他转身看着身着红喜袍的妻子,漂亮极了,他又想他们应当有很多的孩子,铜钱又一次被翻转……

铜钱不住地被翻转,他看到了自己的儿子,还有孙子。他看到直到生命的最后,自己一身疾病,躺卧在床,之后被不孝的子孙抛至荒野。饥饿难耐后终于命丧黄泉,尸首被乌鸦老鼠啄食的只剩一堆骨头。

小伙子看得手脚冰凉,面无血色,正当他即将完全崩溃的时候,白发老人再次出现,收回了铜钱,小伙子又重新回到了与女朋友的约会的地点。

快乐不会长久,悲伤也终会有尽头。世间的一切都不会永恒不变。不必为一时的好与坏而过于高兴或是悲伤,一时的成败决定不了一生的荣辱,快乐痛苦都不过是人生的过程,用心品味人生过程就好,不必太过在意得失。

在无常中修一份定力

三界的欲望、无明和傲慢因禅定而放下、断除。无常空苦,我们看穿生死,不执著外相,禅定心安,多修定慧。

世间万物生灭变化,迁流不住,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有位大师曾说过:“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

印光法师说:“聪明不能敌业,富贵岂免轮回。生死到来,一无所靠。唯阿弥陀佛,能为恃怙。惜世人知者甚少,知而真信实念者更少也。”

《经部》中记载:“凡所生必死。”下至最底层的地狱,上至高层的一切众生,没有一个能回避死亡的。生者必死,而死者就会有生,这就是轮回。这轮回是一种常态。

泱泱历史都如流水东去,更何况我们每个人短暂的一生呢!人的一生也是起伏不定的。印光大师曾经说过:“生死大事,须当预办。若待临行方修,恐被业力所夺。”

生死是一种必然,我无法抗拒,自从我们降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已经一天天迈向死亡了。虽然我们无法阻挡死亡,但我们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有所拓展,以这种方式延长我们的生命。“用有限的生命做无限的贡献,生命就得以延长。”

一切都是变化着的,我们要学会在变化中禅定心安,好好生活。一天中有日出日落,日出阳光普照,日落一片黑暗;一年中有春夏秋冬,春天绿草茵茵,冬天的万物萧条,这都是变化。也许你今天还是发号命令、颁布法律的国王,可明天就成了别人的阶下囚;你也许今天还是个卑微的打工仔,明天就会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也许今天你还受到人们众星捧月一般的赞美和追随,明天可能就会遭人唾弃。我们要看破一切,多修定慧,造福众生。

《涅槃经》上说:“在我们的一切认识中,无常是最为重要的,三界的欲望、无明和傲慢因此而断除,它是我们最好的如知。一切法亦是无常,所谓法无定法,无时无刻都不可以忘却无常。要修到圆满之法。非无常不可。我们的发心、平等觉、回向都要有无常的伴随才可圆满无上。”

心有定力才能坦然

人生若有定力,处处是坦途。人生路上不光有鲜花和阳光,还有更多辛酸和泥泞。但只要你有定力在,处处皆可为坦途。

对待生活中的烦恼世事,佛叫我们参禅入定,悟透一切。不为外物所扰。避免情绪摇摆不定。提到不为外物所扰,很多人会想到打坐参禅,而且有人可能以为打坐参禅只是坐在那里纹丝不动,其实这样的打坐不能起到任何效果。

印光大师说:“参禅一事,谈何容易。古人如赵州谂禅师,从小出家,至八十余岁,尚且行脚。故有颂之者曰:‘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长庆坐破七个蒲团,后方开悟。涌泉四十年尚有走作。雪峰三登投子,九上洞山。此等大祖师,大彻大悟,如是之难。彼魔子之徒,一闻魔说,遂皆开悟。如前所说祖师,只是替他提鞋也无用处矣。”

由此可见参禅悟道、看透一切并非易事,这需要极高的定力,定力对人的一生十分重要。

纯印老人一生自悟极高,很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来看看纯印老人的一生吧。

纯印老人一生自悟自证,不为外物所绕,用她自己的话说:“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要放在心上。”此即修行之法,这也是定力极高的表现。

纯印老人的丈夫刘振曾因酒精中毒双眼失明。家人请大神来治病。大神看病时让刘振头上蒙了一块白布坐在炕沿之上,随即他全身披挂整齐,在屋内胡乱摇摆,身上的铃铛哗哗作响,手中的锣鼓振振有声。刘振不一会儿就无法忍耐,放声大哭。大神即说是仙家附体,眼病就要好了。但刘振的眼睛却毫无反应,只是流泪不止。纯印不顾大神的说法,上前帮丈夫入定,丈夫真的就在这吵闹声中睡着了。大神也就知趣地走了。

纯印老人的丈夫去世时,她才四十多岁。换做别人定是苦于儿女和老人的生活无人照料,内心痛苦悲伤,可是纯印却不这样想,她还劝其长子说人有生就有死,不必为此难过。她的儿媳则说她没有心肝。

直至后来其长子进祥去世,再后来其三女桂珍去世,纯印老人都是坦然对待。老人一生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不放在心上,她定力深厚,专心参禅悟道,能看透一切世事的因果。我们也要培养这种定力,建立起坦然对待事实沉浮、生死离别的根基。

不著外相脱苦海

心只要清净了,佛性自会在清净心中显现。就如清净无波的水盆中,自会显现天上的明月。

印光大师说过:“娑婆之苦,无量无边。总而言之,不出八苦。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此八种苦,贵及帝王,贱至乞丐,各皆有之。”

法师说,八苦之中,生死最大。你在梦里梦到了各种怪象心里就很害怕,请我为你说救护之法。其实这种苦与六道轮回里的苦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如果把轮回的苦比作大地,那这梦中的苦就是微尘。众生心量小,故见小而不见大。你在小苦面前觉得恐怖,求我说救苦之法,何况在生死大苦面前呢,你就一点也不介意吗?我现在为你统一说救小苦大苦之法,如果能依照我说的,你现在必然不会有这些小恐怖了,而且将来也能长久地安乐。那这是什么法呢?这即是志诚恳切念佛及观音菩萨名号耳。

诸佛以八苦为师,成无上道,可见苦为成佛之本。

娑婆原是苦封疆,生死轮回实可伤。

拔断爱根归西去,历劫热恼顿清凉。

印光法师曾在复许熙唐居士书信中说过:“居士年已六十有五,一子一孙,均已夭殇。约世间人情论,极为可痛心者。若约了生死之净土法门论,则实为超凡入圣之最胜因缘。世间人生不知来,死不知去,实为人生一大要事。但以为子孙计之念重,于自己生死大事,反漠然置之。使居士儿孙长寿仕进,或被富贵福禄所迷,恐难以发此皈依三宝、求受五戒之心,亦不过以福寿善终为止。至于自己之法身慧命,仍以不闻不信。纵令事事称心,岂能超出虚生浪死之外?今日境遇不嘉,知人世无非是苦。又得净土诸书而详阅之,知吾人本有故乡安乐处所,可以安身立命。而日唯佛是念,唯净土是求。直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尽未来际,受胜妙乐。由是言之,其子与孙,实为成就汝了生死一大事而先逝者。当生大感激心,愿以自己念佛功德,消彼罪业,增彼善根。俾彼亦得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庶可不致彼子与孙,徒然早死也。”

印光法师劝人看透世事无常,苦难不断,要一心修行,脱离八苦。不要苦执荣华富贵的表象。净土法门是度化众生的一个方便法门。愿脱八苦,可专修净土,一心念佛。

净空法师也提倡修习净土法门,他说:“我们这一生遇到这个法门,这个因缘希有难逢,你能够深信不疑、你能够真正发愿,你就有福了,你这一生就可以脱离苦海。”

法门不过是帮助众生澈见心性的一种方式,众生只要不着外相,苦心修习,必能脱离困难。

安心修行不视恶色

春夏秋冬,是自然的变化,人的命运,是随缘的变化,世情流转在一条线,放下我们的斤斤计较,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缘,我们只需要安心修行,不妄听,不视恶色。

印光大师说过:“人之入道,各有因缘,因缘若到,则有莫明其妙之机感。又凡事各有因缘,不可勉强。一切任缘,无可容心于其间,容心反成徒劳,固不若任缘之为解脱也。”

正如印光大师所说,人各有各的因缘,我们应当随缘,不必羡慕别人如何。懂得随缘是一种定慧,随缘才能安心,如果不懂随缘,一直把事情放在心里,不断地纠结却改变不了它的因缘,这反而会损失自己的定力,弱化自己的禅心。

从前有个修行僧,他行脚到了河南的一个地方,眼看天已经黑了,他四处张望,没有看到可住住宿的旅店。唯一可以看见的是远远的山坡上的一个庙宇,于是他便走了过去,想在那里挂单。哪知到了那里,主持和尚说什么也不留他。

这修行僧非常客气地说:“我自己带了蒲团,只在大殿里坐一晚上就可以了。”

但主持和尚竟然说:“坐一晚也不可以。”

这个修行僧苦苦相求,但主持就是不留他,这个修行僧终于无法忍受,发了无名之火。

他大吼道:“你不留,我也得住,反正庙是和尚的。”他把蒲团向地上一仍,就坐了上去。主持和尚见赶不走他,也没了办法,把庙门一关,就走到里面去了,不再管他。

这个修行僧也是相当有功夫的,坐下就想:“今天没有办法入定,心里起了烦恼。唉!真的想不明白,这是个什么方丈。”于是他起身想到四处看看。此时,夜已经深了,四处一片寂静,他走过了好长一段破破烂烂的大殿,来到了后院。他心想这应当是寺里师傅住的地方吧,看起来好像是僧侣的宿舍,一排大瓦房修的光明透亮,里面还点了灯火。向里一看,他吓了一跳,里面两个和尚正在吃酒,还有些美女们陪同作乐。

这下他真的气大了,他生气不只是因为那两个和尚的行为,还因为菩萨的护持不利。

他回到前面的大殿,用手指着加蓝菩萨的雕像说:“菩萨,你是怎么护的法,我如此修行你都不护持,我到这里挂单,坐一晚上都不可以。那两个和尚如此胡作非为,却得到你的护持。”

发了一通牢骚后,它心里渐渐放下了,于是又坐了下来,这次入了定。刚入定,加蓝菩萨就来了,菩萨对他说道:“你在此处发的什么脾气?你什么也不知道胡言乱语,你和这庙宇有什么因缘?你可曾搬了一块砖,搭了一根梁?这座庙宇是唐朝时建的,你和它没有任何的因缘。他们两个不是好和尚,可是你可知道他们为这庙做了什么?他们某个前生是能干活的畜生,是两只驴子,这建庙用的砖瓦木材都是它们拖上来的。历经千百年,对这庙宇有功德的人都走了,这庙宇的因缘已尽,此时那两个驴子来了,该是它们享受的时候了,人家有缘。你什么也没有做过,你和这庙宇没缘,万物各有因缘,不要胡乱指责他人。”

修行僧听完加蓝菩萨的话说:“可是,他们在此寻欢作乐,有辱出家人的……”

修行人不知道怎么说下去了。加蓝菩萨说:“你若一心禅定,安心修行不视恶色,也能感觉到这因缘所在,还能明了,那些美女不过是在他们的前生将他们砸死的那堆乱石。你心里起了烦恼,无法入定,才乱了分寸,弱化了自己的禅定之心,失去的修行人的慧眼。你不好好打坐定心,却不断指责别人的是非,看看你的禅定之心还有几分?”

修行人听了立刻拜谢加蓝菩萨:“多些菩萨指点,弟子一定安心修行,从此以后用我的禅心慧眼明了这隔世因缘。弟子会安于禅心,不再妄加指责。”

加蓝菩萨转身走了,修行人从入定中醒来,这才明白一颗禅定之心是多么重要。从此安心修行,功力大增。

放下我执自在定心

只有放得下我执,让自己始终保持一颗平静、淡泊的心,不为富贵名利所绊,自会自在逍遥、快乐常在。

印光大师说过:“人生世间,幻住数十年。从有知识以来,日夜营谋,忙忙碌碌。无非为养身家,做体面,遗子孙而已。推其病根,只因执著有我。不肯放下。其念虑固结。虽佛与之说法,亦莫之能解。而于自已主人公本来面目,则反置之不问。任其随业流转,永劫沉沦可不哀哉。”

不着相、能放下,才能以一颗禅心普度众生。

印光大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开然和尚夙因深厚,托生在将门,成为一位名将的公子,但是他不愿意造杀业,不想从军。有一次他偶然听到化闻老人说法,就拜化闻老人为师,剃发为僧。出家之后公子一直潜心修行,研读佛经,但还是没能参悟出其中的玄机。终于有一天,他忽然顿悟,这时他与佛的机缘已经成熟,他的功夫深浅莫测。

到了光绪末年,他开始住持法雨寺。他来去自如,不受身体的牵绊,幻生幻灭,了无定相。他能普化众生,使有情众生和出家人各得其所,如甘雨普润大地。印光大师评价这位高僧:“绝似证无我相者之无所住而生心,度脱一切众生而无有度相。”

这位高僧能够通身放下,安住在禅定无相之中。后人常常以他的例子来开示后世子孙,让后世子孙明白放下一切、心能禅定的玄妙。

你放下的时候,自性都现前,无论你学还是不学,六根一接触就彻底明了,这是本能。

早在宋朝的时候,有个布袋和尚,也就是弥勒菩萨,我们一般都喜欢称其为欢喜佛。相传他住的地方是雪窦寺,后成了弥勒菩萨的道场。胖乎乎的布袋和尚每天出去化缘时都会在身上背着一个布袋,不论他化到什么东西都会把它放到布袋里。

有一天布袋和尚在回寺庙的路上遇到了几个信徒。他们一起向布袋和尚请教,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法?布袋和尚什么也没说,只是把自己身上背着的布袋往地上一放,然后双手下垂,做了个一无所有的姿势。几个信徒看了看似乎明白了,这是让他们放下。“可放下之后又该怎么办呢?”他们又接着问。布袋和尚还是什么也没有说,背起布袋又匆匆上路了。他自始至终没有说一句话,但是却已经回答了信徒的们的疑问。佛法就是要我们懂得放下,放下之后还是放下,就是将放下也要放下,你就得道了。

不只是学佛如此,人生其实也是一样,只有放下才能内心坦然,只有内心坦然,人生才能过得踏实自在。

有一次佛陀说法的时候,来了小镇上的一位富翁,他非常虔诚地聆听佛陀的教化。最后还向佛陀请教如何去除烦恼?佛陀问他为何而烦恼。他告诉佛陀,自己现在正为家产而烦恼,这使自己的内心非常不平静,失去了安宁。

佛陀又问他,“有这么多的家产为什么还会如此烦恼?”富翁回答说因为自己年事已高,不知道以后这么大的家业该如何处置。佛陀奇怪地问:“难道你没有儿子吗?”富翁赶紧回答说有,并说他们都已经各自成家了。佛陀说道:“既是如此,那就可以让你的儿子接管你的家业呀,难道这有什么不可以吗?”富翁回答说自己的家业一直是自己打理,几个儿子从来没有接触过,他们什么都不会做。

佛陀告诉富翁:“人生的每一种技能学问没有天生的,都是要通过学习来获得的。你的儿子即已长大成家,就应当让他们慢慢的学习你的人生经历,从而打理你的家业。”富翁赶紧说自己是要教他们的,可是几个儿子都不想学。

佛陀问道:“这要看你是否能够放下,只要你肯放下必然会有人接。人的生命无常,也许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假如你的最后一刻来临,就是你放不下,你也带不走任何的东西。”富翁听了佛陀的话,依旧犹犹豫豫做不了决定。佛陀又打了一个比喻:“人的欲望就如同一把干草,用火将其点燃,然后拿着这火把逆风而行,火就会越来越大。你如果不马上放下,它就会烧到你的手掌,然后就是手腕,再不放下就是引火烧身。”富翁最终明白了佛陀的教诲,把心中的一切放下,烦恼随即消逝。

我们要懂得放下我执,淡泊知足。如果不懂得放下心中的一切欲念,我们自己就会引火烧身烦恼不断。只有放得下,让自己始终保持一颗平静、淡泊的心,不为富贵名利所绊,才会自在逍遥、体会禅定的玄妙。

净化内心心自安

世间诸相混杂,欲求进步,则当先净化自己的内心,只有如此才可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行的平稳,不走偏颇。

印光法师曾说:“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以不住相之清净心念佛,则是心作佛。”

众生都具有佛性,也都可以成佛,只是因其自己妄想执着太多而不得正果。所以我们应该先修心。“譬如磨镜,垢去明存”,说的也只这个道理。

让我们看看慧薰禅师与云水僧的故事。

云水僧文道非常敬仰慧薰禅师,所以不远万里到慧薰禅师的住处来拜见禅师,他说:“我十分敬仰禅师的高风,今特来拜见,请禅师给予开示!”

因为天晚了,慧薰禅师回答说:“天色渐晚,你先在这休息一晚上吧!”

第二天,等文道醒来的时候,禅师早已经起床,并且已经做好了饭,正在等他用餐。但是他找遍了整个住处没有找到可用的碗给文道盛饭。见文道走过来,他便随手拿了外面一个骷髅头骨为文道盛了饭。文道见此情景不知如何是好。

禅师看见他的表情就说:“你入道并无真心,不是为修道而来,你心中充满了污秽,如何得道。人的内心有一颗明亮的珍珠,如果我们用污秽将其遮掩,就似珍珠让泥沙掩埋,见不得光明,何以成正果?”

文道终于有所悟,当即谢过禅师。

修佛唯有一颗净心才能得正果,世间诸相混杂,欲求进步,则当先净化自己的内心,只有如此才可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行的平稳,不走偏颇。

印光大师一向提倡人们先学儒家之学,明事、明理、明心才见性德,才能有禅定的根基。印光大师在法会上跟众多居士聊起儒学的价值时,有一位居士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明朝有一个叫董京的人在朝为官,当时山东遭遇大旱之年。董京即被朝廷派往山东救灾。他在山东修渠引水,救济灾民,回朝后即被官升一级。就在同僚为其祝贺的时候,董京却请求将功赎罪,不必升官,并坦言自己曾截留过朝廷的赈灾银两。

他说:“山东大灾,粮食毫无收成,饥民遍野,还有好多饿死的,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真不敢相信还有这样的惨状。这景象使我无法入眠,我深深为过去的错误行径而自责。这次山东之行,我的内心得以洗礼,所以今揭发自己,祈求我主宽恕。”

一席话,不但让同朝的官员敬佩,还得到了皇上的赞扬,后来董京成了朝中不可多得的清官。

《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董京的做法恰好印证了《大学》里面的前几句话。

“先正其心”是净化内心的一个环节,印光大师在其文汇里面曾说过先正心,然后能净心的善于教导众生。

不要让诸相迷了心智,要自行其心,唯有净心才可以在人生路上行的平稳高远,才能让内心安定永恒。

除去杂念身心安定

人生所以烦恼不断只因为自己内心装满了杂念,想要身心安定就只有把一切杂念都倒掉,让内心清净。

印光大师皈依弟子众多,他在教弟子们念佛的时候告诫大家一定不要有杂念,带着杂念念佛会迷失本心,不如不念。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如果急切纷扰,久则或致失心。

为了不迷失本心,我们应当远离这红尘纷扰。可是远离了这红尘纷扰,就真的能够与世间情怨隔断吗?远离了这红尘纷扰,就真的能够与世事烦恼再无瓜葛吗?

有位居士说:“忘记、远离一切并不等于一切从未有过,其实我们需要的是用一颗清静智慧的心去把一切慢慢淡化。忘记远离并不能真的躲过繁杂,真心面对也不一定非得难过。”

人世间为什么有如此多的痛苦烦恼呢?佛告诉我们说是因为我们不识自我。由忘我到无我,是参禅的最高境界,“真空无我”就是对这种境界最合适的表达。

好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觉:只要一踏入寺院,心里就会感到十分清静自在,这是因为我们一心向往着禅境,内心智慧得到了升华,能够暂时将身上的烦恼放下了。

慧能禅师有一个弟子,每日只知道打坐参禅。

有一天,禅师把这个弟子叫到身旁,问道:“你能不能否告诉我,如此终日打坐究竟是为了什么?”

这个弟子回答:“回禀师父,我在用心参禅呀!”

禅师反问:“那你可知道参禅和打坐两者不是一回事吗?”

弟子不解地问道:“师傅平日总是教导我们说,一定要对容易迷失的本心加以控制,终日坐禅不可躺卧。难道弟子错了吗?”

禅师听完徒弟的解释微微一笑,说道:“这是你没有领悟,打坐和参禅是不一样的,如此打坐只不过是在虐待你的身体。”

徒弟听了禅师的话,简直迷惑极了。

禅师继续解释:“参禅入定不是打坐,而是一种修行的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可以让你的身心都离开尘世间的纷扰,看淡一切自会获清净安宁。假如你始终无法摆脱外界的干扰,内心得不到安宁,即使是终日打坐也无济于事。”

徒弟问:“那么要怎样才能保持内心的清净安宁呢?”

禅师继续说:“不被外界外物相迷惑困扰,能够拥有一颗出尘智慧的内心,看淡世间一切纷扰。”

当内心不被外界的繁杂所扰的时候,清净本性自然流露,一切纷扰繁杂也就烟消云散了。

有一群小和尚围坐在一个老和尚的四周,他们请求老和尚告诉他们人生和宇宙的奥秘。

可是老和尚始终紧闭双目一言不发,过了很长时间,老和尚问小和尚们:“院子里的杂草太多,你们有办法将其除掉吗?”

一个小和尚马上抢着回答说:“用一把铲子就可以了!”

老和尚微微一笑,没有说话。

见老和尚没有作答,另一个又说:“用火就可以了。”

老和尚还是微笑不语。

又有一个小和尚说:“用石灰抹了地面也许更好!”

可是老和尚依旧微笑,没有说话。

另外一个小和尚说:“你们的方法都不行,斩草必须除根,我们要把草根挖出来才好。”

老和尚环视一圈,用眼神示意小和尚们都不要再争论了,然后慢慢说道:“其实你们说的都有些道理。那这样,从明天开始,你们把寺院后面的草地划分成块,然后各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着除去杂草,等到明年这个时候我们再讨论结果,如何?”

到了第二年,小和尚们再次聚到一起时,寺院里的杂草地早已变成了金灿灿的庄稼地,杂草全都不见了。

原来除去杂草竟是如此简单。杂念如杂草,世间的纷纷扰扰躲不掉,只有让内心中满智慧,看淡一切,才能化去杂念,身心安定,清净快乐。

我随缘,不被缘所转

我们随缘,但是要把心放在诸法实相里,用我们的禅定之心坚固自己,虽然是随缘,只要用内心禅定就不会被外境所转。

印光大师在写给马契西居士的信中曾说过:“由不了真无自相,随迷染缘而当体成妄,妄无自性,当迷染而其体原真。(故)终日随缘,终日不变。”

印光大师告诉我们,人的真如本性是无形的东西,它会随众生的迷惘之心而幻化出诸多相状,这是不变随缘;但是迷惘之心幻化之相,其根本是人之真如本性,这既是随缘不变。这就要求我们追本求源,做真的自己,既要入世求生,又要有出世的心境。

有一位青年,他出身卑微,家境贫寒。父母也都出身农民之家,他自己种过地,做过木工,泥瓦工,吃不上饭时捡过破烂,给人送过煤球,感情生活不顺,还曾被人冤告过。他一生漂泊,没有一个稳定的家,走到哪都被别人歧视。但是他却一直有着自己的理想,他酷爱文学,喜欢写作,竟然还写出了很多迷人的诗歌。这曾经令好多人不解,一个一直在痛苦的生活边缘挣扎求生的人,居然能些出这样的文字。

面对他人这样的疑惑,这个青年是这样回答的:“开始的时候,我也困惑低落,非常迷茫,有一次我在街上毫无目地的闲逛,遇到一位大师,大师看我悲苦愁闷的样子,问我到底怎么了,我就把心里的郁闷告诉了大师,大师说:‘人生不在境遇,在你怎么看,在于转变心念,在于你怎么做。’我继续向大师请教的时候,大师只是告诉我自己去悟,然后飘然离去了。”

后来这个青年告诉大家他之后的想法:“我不断地琢磨大师的话,不断地反省,我想:‘我出生在农村,又在农村长大,我住的村里家家都储粪遭肥。我开始理解人们为什么总是把这么臭、这么脏的东西洒在庄稼地里。可是,庄稼居然都长得很好。直到长大后,自己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也正是我经历了这么多艰难的世事,一直没有消沉、没有堕落、甚至一直坚强的根源所在。这正是那又丑又脏的粪和丰收的庄稼的关系。’后来我的心念真的就转变了,我觉得一切的遭遇都是我的财富,让我拥有了坚强,懂得了顺境的珍贵。”

正如青年所说,处在粪池中的粪是臭的脏的,可是如果把它撒在庄稼地里,和泥土结合之后,他就成了帮助庄稼成长的肥料了。相对于人生,这痛苦艰难就是那些大粪,我们每一个人都好似那待长的庄稼。如果我们总是把那些痛苦艰难埋在心底的粪池,他终是痛苦艰难,但假如你肯把它撒到我们生活的大地上,他就会变成我们成长的助推剂。

世事艰难,可是我们要有不变随缘的出世心态,随缘,但不为缘所转。

净空法师谈及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时又加了两句:“随缘随变,不变不随缘”,他的解释是:“不变不随缘是阿罗汉,随缘随变是凡夫,我们不能学凡夫随缘随变,跟着外头境界去转,受境界的影响,跟着它在转,这就搞六道了,这是轮回心造轮回业。也不学阿罗汉,阿罗汉不变不随缘,自己成就了,不度众生,众生难度,不度他。”

净空法师提倡我们要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他还告诉我们说:“不变能随缘,随缘能不变,不变靠什么?靠定、靠慧。没有定慧他就乱了,他就变了。随缘随着变,我们一般人讲心随境转,这就是随缘随变。心不随外头境界转,这就是功夫,某人有修养,有定功,他如如不动。他为什么不动?他知道诸法实相,他的心住在诸法实相当中。诸法实相就是密藏,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所以他不生烦恼,常生智慧。”

所以,我们随缘,但是要把心放在诸法实相里,用我们的禅定之心坚固自己,虽然是随缘,只要用内心禅定就不会被外境所转。

禅定静修了无心迹

禅定静修需要大的定力和智慧,这定力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只有不起妄念不生贪心的人才能修得大智慧,做到了无牵挂,不受人生苦难是非的禁锢。

印大法师曾经告诫我们:“闭关专修净业,当以念佛为正行。只求心不外驰,念念与佛号相应。若心起杂念,即时摄心虔念,杂念即灭。切不可瞎打妄想,想得神通、得缘法、得名誉、想兴寺庙。若有此种念头,久久必至着魔。若不与汝说破,恐汝以此为好念头,妄想日日增长,必定着魔无疑。纵令心净妄伏,亦不可心生欢喜,对人自夸,有一分就说十分,此亦着魔之根。”遵行大师的教诲,我们应当心无外物,这样才能求得人生的宁静安详。

印度的三藏法师神通广大,自命不凡,有一天他来到慧忠禅师面前,要与他论法。

慧忠禅师看了三藏一眼,轻声问道:“很早就听说你可以了人心迹,不知这是不是真的?”

三藏法师笑着回答:“不过是一些雕虫小技,不足挂齿!”

慧忠禅师便在心里生出了一个念头,然后问三藏法师说:“那么,你是不是可以告诉我,此刻我心里都在想什么?”

三藏法师微微一笑,暗运真气,过了一会儿,回答说:“高山仰止,小河流水。”

慧忠禅师面色含笑,点头赞许,心中随即又转了一念,然后又问:“你可知现在我心里正想什么吗?”

三藏法师再次运用真气,然后回答:“禅师竟然会想到和山中的猴子一起玩耍。”

“真是好功夫!”慧忠禅师赞许道。他随即收起了自己的一切心念,进入到禅定的境界。然后又问三藏:“那你说说我现在在想什么?”

三藏运用神功,可是无论怎样都没有发觉慧忠禅师的心思在哪里,一时有些不知所措。

慧忠禅师渐渐出定,然后满面笑容地再三藏说:“你刚刚可找到了我的心思所在?”

三藏摇头。

禅师又问:“你可知道是为什么?”

三藏依旧摇头。

慧忠禅师笑着说:“只因我刚刚什么也没想,毫无心思可言,你当然感觉不到我的任何心思。”

一个人只要有心思存在,就难免被人察觉。只有做到禅定心安的超然境界。无欲无求,心无它念,才能不被人猜中心思。

同类推荐
  • 菜根谭一日一悟

    菜根谭一日一悟

    《菜根谭》是诞生于明万历年间的一部奇书。在这部书中,洪应明以一位通达人生智慧的成熟之士,用他精微深刻的语言表达出了旷达高远的智识,将儒家的自强不息、佛家的宽忍宏大和道家的超脱玄妙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套回味无穷的入世出世的方法体系,并且以其对于中国几千年来处世哲学与人生智慧的精确总结和有力诠释而历久弥新。虽然已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变幻,却始终让人品味不尽。问世以来,更是得到了“急功近利者服之,可当清凉散;萎靡不振者服之,可当益智膏”的极高评价。为一部集结了中国古代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大智慧大学问的经典著作,《菜根谭》更是给世人带来了无穷的思索和无尽的收获。虽然现代人与……
  • 每天懂一点佛门居家修持法(弘一法师开示居家修行妙法)

    每天懂一点佛门居家修持法(弘一法师开示居家修行妙法)

    本书主要内容简介: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子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一“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子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作为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著名高僧。弘一法师苦心向佛。过年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尊为南山律宗大师,律宗第十一世祖,享誉海内外。 弘一法师开示居家修行妙法。
  • 弘一法师全集01:佛学·杂记

    弘一法师全集01:佛学·杂记

    在浮躁的世俗社会中,很多人都试图从弘一法师的文字作品中获得智慧,继而获得内心的宁静,找到心灵的归宿,鉴于此,通过对民国时期有关弘一法师的资料的查找甄别,本套从书收集了所有现存的弘一法师的全部文字,《弘一法师全集》由此而诞生。
  • 沉思录III

    沉思录III

    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和哲学家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的传世名作。此书详细阐述了友谊与义务、善良与社会、利益与责任之间的关系——“友谊来不得半点虚假”、“任公职者要信守规则”、“只要能坚持,老年亦健康”,这样的语段让我们在觥筹交错、霓灯闪烁间坚定地认清自己而不至误入歧途。
  • 佛心领悟:领悟佛学中的人生智慧

    佛心领悟:领悟佛学中的人生智慧

    即心是佛。佛心是什么?佛心就是佛的一切,或者说是佛的精神、要旨。佛心并不仅存于寺院中,更存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本书共分八章,分别是佛心是放下,佛心是宽容,佛心是智慧,佛心是无欲,佛心是平常心,佛心是慈悲,佛心是力量,佛心是随缘。每一章下均设若干节内容,每一节下分“佛陀格言”、“佛学故事”、“佛心领悟”、“佛心慧语”、“佛林百科”等板块内容。本书通俗易懂,抛开了那些令平常人难以读懂的佛学理论,很好地阐释了“佛法本平常”这个主题,使读者可以无障碍地理解佛理、感受佛法。以一颗佛心去看待人间万相,怀一颗佛心去做人做事,你就是佛。
热门推荐
  • tfboys之腹黑少年

    tfboys之腹黑少年

    自行脑补吧你们是什么呢我是小汤圆哦,,,,,,,,,,,,,,,,,,,,,,,,,,,,,,,,,,,,,,,,,,,,,,,呵呵
  • 九龙震穹苍

    九龙震穹苍

    传说!天有九重,每一重都居住着一条龙!它们掌控天地法则,至高无上!武者!秉承天命,聚天罡,踏星路,开洞天,集太虚之力,碎九天穹苍!穹寰之下,皆蝼蚁!重生一世,他苏宁,绝不做蝼蚁!苍天王座,星辰之主,舍我其谁!!(感谢腾讯文学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企鹅群:387275360
  • 旧婚复燃,前妻太难追

    旧婚复燃,前妻太难追

    卫凉夕觉得他和顾北初是天生一对,在顾北初看来,他和卫凉夕也是天生一对,不过是天生一对冤家。在嫁给顾北初这件事情上卫凉夕极其认真的制定了三点计划,一是坚持,二是不要脸,三是坚持不要脸,只要做到这三点那顾北初压根没有拒绝的理由。卫凉夕被不少人问怎么为了追顾北初连面子都不要,卫凉夕沉思后得出了答案,面子是什么,这世上最好的当然是顾北初,尽管有时他的确有些不是东西。结婚前:“顾北初,娶我吧!”“这次又是什么理由?”“你这么烦我难道不该把我娶回去好好虐一番吗?”“该吃药了吧?”“……”离婚后:“卫凉夕,复婚吧!”“这次又是什么理由?”“你这么恨我难道不想把我弄回去好好虐一番吗?”“药吃多了吧?”“……”
  • 笑纳天下

    笑纳天下

    为何一睁开眼就要抓人家去当王妃嘛!哪有这样的!先溜了再说!谁来告诉她,为什么她会变成狐狸??难不成她上辈子得罪了狐狸祖宗!为什么这个帅哥这么有爱呢!救自己数都数不清多少回了,还总是喜欢板着脸对自己,唉!帅哥我又没惹你!你好歹给我个笑脸嘛!乖!给我一个笑脸!我就亲你一下!!小狐狸...
  • 淑女传

    淑女传

    淑女李璇出生侯门,本是贵女,万般机缘,立志成为一名淑女,千般磨砺,最终如傲雪寒梅,成为淑女。
  • 纨绔帝姬:上神倾城

    纨绔帝姬:上神倾城

    前世,她是由一株曼珠沙华修炼而成的神。奈何桥上,她决绝的喝下了孟婆汤,遗忘了那个娇小懵懂的小少年,踏上了轮回之路,她说,“若有来生,我愿永不为神……一座茅草屋,笑看云卷云舒……”这一世,她是神界帝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他是令各界帝王都敬畏三分的翎尊。他对她,三分柔情七分宠溺,霸道地向四海八荒宣告她是他的女人。他说,“这一世,谁敢动你分毫,本尊就让他魂坠九幽!不得超生。”当她的记忆觉醒之时,众人恍然惊觉,曾经的那位巾帼女战神回来了!带着仇恨回来了!且看她与他如何携手改写天运,绽放盛世光芒!
  • 凤开新元:孟丽君传奇

    凤开新元:孟丽君传奇

    家门突变,烈女自伤。梦中醒转,已换作二十一世纪心肠。路何方,意茫茫!离家出走,偶遇皇孙,饥荒难定,无有主张。看我书生数策,解决万民渴望!生死之际见衷肠。湖广事情了,江海寄萍踪,且留侠名香。无处寻户籍,明州且从商。献策用女子,女工正式进作坊。三元及第入朝堂,豪侠门下为孟尝,宰相义女做妻房。何人更比我风光!帝王家事不可说,皇孙今日难煎熬,愁断肠。放下心,狠下意,荐出征将,献入瓮计,转眼之间,叛逆帝子,无有生路——此事惊帝王。君王要与子孙计,肱骨之臣变柴梁。一杯毒酒,两尺碎肠,三分生望,四思五想,六神无主张。恢复女装,或有生望;然而三分雄心怎安伏!宁做雄鹰死,不做金雀生,含笑坦然对,千钧一发,皇孙终于破脸对君王。贬谪琼崖,琼崖自有好风光。办学校,引客商,百族共兴,三年吏治,好梧桐栖满金凤凰。皇孙终于登基,我今日终有出头望。再回京师,废官妓,除宗法,要为天下女子,求一条平等之路;大计未成,君臣竟然相疑。幽居临安日月长!蒙古战事起,河北无人可平蝗。主动请缨上,看我胸中主张。献上驱狼计,三年终成功,大元今日始称强。前朝遗老心不定,南海战事乱朝堂;更有居心叵测客,揭露女红妆!朝堂惊,百姓乱,君王无计,且将奇女下狱;四周质疑声起,蒙古皇后大军压境,南海公主陈兵不前,何人有主张?看我女红妆!——————————————————————主角的主要奋斗目标是:给华夏开创一个男女平等的新纪元。大女人倾向。请朋友来帮助主角谋划。————————————————引凤阁女扮男装系列文:磅礴大气的《凤开新元》http://www.*****.com/?info/54658.html清新浪漫的《明月心》http://www.*****.com/?info/105343.html睿智多才的《天是红尘岸》http://www.*****.com/?info/132000.html群号:33968745(经常踢人,潜水员慎入)
  • 万丹图录

    万丹图录

    一本金书带来的穿越,一次生死认清了现实。为了活下去,为了让那些所期待我活着的人。仙路漫漫,不死不灭。
  • 魔王之无上至宝

    魔王之无上至宝

    何为成大事者,必先放下心中所有,降服三尸神
  • 陌上花开记

    陌上花开记

    神秘的包裹,不同寻常的周六。莫名的杀手组织,奇怪的美女快递员!将我推进一个无底的深渊,我到底怎么才能走出去!谁可以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