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536400000003

第3章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群众文化工作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述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必须要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和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本章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发展公共文化产品和开展公共文化活动,从而得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群众文化工作。

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反映其国际竞争力。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全面总结我们党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总体战略,提出了如何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一系列具体措施,这标志着社会文化自觉和社会文化自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思想,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也是发展好、维护好和实现好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性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繁荣文化事业,是实现文化大发展、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惠民工程,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系,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实施精品战略,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培养优秀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功能齐全的文化服务设施,提高公共文化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水平,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了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要求,从全局的高度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在新起点上实现文化建设的新跨越有重要作用。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我们要充分认识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真正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迫切。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截至目前,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进一步得到实现,各地方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初步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机制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强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了大力发展文化事业规划;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完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建设

“十一五”以来,中国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建扩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在贫困县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工程、富民工程和文物保护工程,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政府已经将文化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加大了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为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国家加大了对“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开辟了公共文化服务新途径,并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等文化工程,向基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基本文化服务,采用政府购买补贴等方式,不断探索公益性文化活动和社会化运作的方式,鼓励社会团体承办公益性文化活动。

(三)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丰硕成果

在推进中国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路径,文化单位适应社会的需要转变机制,大大增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提高了公共文化的服务质量。同时,国家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拓宽了文化传播渠道,基层文化服务点遍布每一个角落,使城乡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有待于健全和完善,特别是在边远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还比较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很不完善。

(一)政府投入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适应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群众对文化信息需求更迫切,文化消费水平更高,求知求美的心理明显增强。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但距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制使私人资本难以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政府提供的文化产品存在着供给不足、公共文化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内容较为单一、形式较为简单等问题,使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不适应

整体而言,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大多集中在城市,基层和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相对落后。在一些社区和农村,由于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投入不够,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还很薄弱,且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总量不够,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有的地方由于政策不配套、管理不到位,没有很好地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造成了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浪费。

(三)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与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不相适应

在中国的城乡基层文化单位,人员编制控制得非常紧,基层文化站人员编制被其他人员占用或在职不在岗的现象比较突出,在岗人员大多缺乏从事文化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对公共文化服务造成不利的影响。

五、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路径

推动中国文化的大繁荣,必须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政府要重视文化产品的生产,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进行指导,提高公共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水平,最终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1.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要转变职能,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责,强化服务功能,加强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的投入,根据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公共文化服务单位要增强维护人民群众公共文化服务权益的自觉性。

2.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体制改革。

政府要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体制改革,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政府要制定文化单位改革配套政策,健全文化单位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投入,搞好公益性文化单位管理制度的改革,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质量和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3.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政府要加快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文化设施为基础,加快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准。加强重点文化设施建设,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资源配置。要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规划,扩展服务功能。积极实施文化建设工程,积极采用现代科技手段,组织实施网络文化建设工程,不断创新网络文化建设的新模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创作高质量的网络文化产品,推动文化资源向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平台。

(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1.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水平。

繁荣社会文化必须要加快现代科技应用的步伐,以现代科技手段来传播健康向上的公共文化,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向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为人民群众搭建公共文化服务新平台,拓宽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空间,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创新文化服务平台。

加快社会文化建设步伐,政府要积极开展公益惠民服务、网络文化服务和流动文化服务活动。要采用多种措施,加快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步伐。政府公益性文化单位要及时发布公共文化信息,为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生活创造条件,积极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公示制度,营造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环境。

3.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政府要加强公益性文化组织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为此,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向社会公开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和服务程序,认真做好公共文化场所引导工作,进一步拓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高公共文化的服务水平,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努力营造公共文化服务的良好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政府投资的设施项目要坚持公益性,并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示范作用。

4.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政府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积极引导民间团体和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文化服务实体,以合作参股、资金赞助和免费提供公共文化设施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此外,政府还要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兴办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等,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社会化和多元化。要积极培育发展非营利性公共文化服务组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制度,简化公共文化服务组织审批登记程序,通过民间文化组织招标公共文化服务采购、接受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捐助、公共文化服务资质认定和公共文化服务监督评估等方式,让他们主动参与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5.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

政府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的相关政策,改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方式,建立有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发展的专项资金,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此外,还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公共文化产业,积极生产公共文化产品,便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开展。在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面,要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团体投入为辅并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体制和机制。

6.建设高素质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强烈,为此,政府有关部门要大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素质。建设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必须要改变以往人才培养的模式,政府要制定培养文化人才的政策,不断深化和改革文化人才队伍体制,完善相关的人才培养激励措施,要做到尊重人才,努力培养文化服务队伍骨干。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文化人才队伍的作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整合文化人才资源,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形成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培养文化服务队伍的激励评价制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思想素质,积极培养创新型文化人才,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注重发挥基层文化骨干作用。采取有效手段,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特别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以适应新形势下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

(三)发展公共文化产品和开展公共文化活动

1.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产品。

公益性文化单位要充分发挥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主体作用,不断增强生产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增加公共文化产品总量、提高公共文化产品质量,向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在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产品中,公益性文化单位要开发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文化产品。鼓励国有文化单位无偿提供国家投资的文化产品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对具有重要艺术价值的原创产品以及民间艺术生产传播要给予重点扶持。不仅要扶持发展文化产业,还要引导文化企业多生产价廉物美、安全实用的文化产品。与此同时,要不断增加文化资源总量。政府投资的文化产品要用于公共文化服务,积极倡导文化创新精神,树立文化精品意识,实施文化精品工程,营造公共文化产品的优良环境,以推动文化大繁荣。此外,政府要组织文化专业人士到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树立以文化服务为中心的理念,推出一批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成就的文化精品。文化企业要支持重点文化产业,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支持。

2.开展公益性大众文化活动。

政府要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积极开展公益性大众文化活动。一方面,向贫困地区农民提供免费公共文化服务,广泛开展公共文化志愿者活动,建立公益性大众化文化活动服务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增加文化服务内容,鼓励热心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为社区和乡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全国性的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建设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加强基层文化设施规划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积极采取措施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机制。

3.加大公共文化市场供给。

政府要建立区域公共文化产业体系,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重点发展公共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产品,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支撑。此外,要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市场调节作用,采取合作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扩大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选择空间,促使公共文化资源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流动。为确保文化产业的市场供给,政府要扶持发展有特色的中小文化企业,开发服务基层群众的文化产品和独特文化资源,凸显自办文化特点,活跃文化产品市场。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充分认识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影响力,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群众文化载体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以政府为主创办的非营利性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和保障大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各种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建立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它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专门为从事组织、辅导、研究群众文化工作而设置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如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和文化室四级群众文化网络,是中国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四级群众文化网络一般按照行政序列逐层设置:县统一设文化馆,县以上各级统一设群众艺术馆或文化馆,县以下的农村乡镇和城市街道统一设文化站或文化中心,乡镇(街道)以下的村或社区设文化活动室。基层文化馆由于它的性质、特征、功能、作用,决定了它在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支柱性组成部分。新的历史时期,对基层文化馆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深化对基层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特征的认识,巩固基层文化馆的地位和强化基层文化馆的作用,并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基层文化馆,对于重建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馆

1.文化馆的性质和职能。

文化馆是指由县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是广大群众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向群众开放、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公共文化场所和广大群众终身教育的课堂,是承担政府群众文化工作职能、繁荣中国群众文化事业的主导性业务单位。文化馆通过开展群众文化工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社会审美、德育教育,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文化馆的基本职能是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普及文化艺术知识,辅导培训基层文化骨干,挖掘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2.文化馆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化馆建设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8年):基本建立了文化馆的工作体系。这一时期文化馆工作的主要特点是,强调文化为政治和中心工作服务,用文艺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第二阶段(1978~2003年):文化馆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县县建立文化馆,乡乡都有文化站。这一时期文化馆工作的主要特点是,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强调文化为市场经济发展服务,“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第三阶段(2004年以来):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馆建设掀起新一轮建设高潮。文化馆工作的主要特点是,强调以保障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供群众文化产品和服务,发展文化生产力,努力实践“文化惠民”。

3.文化馆的主要职责及任务。

组织开展文艺演出、展览、讲座等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省、市文化馆侧重组织导向型很多,具有示范性、引导群众文化活动逐步走向高水平;县文化馆侧重组织群众文化艺术普及活动,负责对乡镇、村群众文化活动的指导。

受政府和文化行政部门委托,承担政府交办的文化下乡、开展社会教育培训等公益性文化服务工作。

组织配送和传输公共文化资源,深入基层开展流动服务,保证公共文化资源进村入户。

辅导、培训基层群众文化队伍,成为基层群众文化队伍的培训中心。省、市文化馆侧重培训县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干部和业余文艺骨干,县文化馆侧重深入基层辅导业余文艺队伍。

组织、辅导和研究群众文艺创作,促进优秀群众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推广。省、市文化馆侧重组织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辅导群众文艺创作队伍、创作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县文化馆侧重普及、推广群众优秀文艺作品。

开展群众文化政策理论研究,为当地公共文化服务制度设计和区域文化发展提供政策建议与决策咨询。

协助文化行政部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工作。

开展群众文化数字资源建设,开设公益性电子阅览室,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字文化信息服务。

知道本地区老年文化、老年教育、少儿文化工作。

在主管部门指导下开展与中国港、澳、台地区及国外的文化交流。

4.文化馆的地位和性质。

准确把握文化馆性质和地位,充分认识文化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就要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在含义。

(1)文化馆的地位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将“强化政府文化管理和服务职能,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已为全党、全社会所共识。公益文化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文化馆则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因此,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已成为当前包括文化馆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主要课题。

(2)文化馆的性质

文化馆的公益性的原因有三:一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有关政策和舆论的误导,如1992年6月中发〔1992〕5号文件中指出:“现有的大部分福利型、公益型和事业型第三产业要逐步向经营型转变,实行企业化管理。”二是文化馆自身发展带来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文化馆是较早推行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的文化单位,由于政府投入的不足,各地文化馆普遍开展了“以文补文”等经营活动,一些地区文化馆的改革出现了方向上的偏失,给全国文化馆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也造成社会上对文化馆的功能产生模糊认识。三是衡量文化馆改革的标准具有片面性。一些地区曾把文化馆改革的标尺定位在经营性的坐标上,以收入多少论文化馆改革成效,严重偏离了为群众服务的社会主义办馆方向。2004年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中也再次明确文化馆是公益性事业单位,要坚持“转换机制、增加投入、改善服务、增强活力”的改革方针。目前文化馆的性质已经毋庸置疑,但如何高扬公益性旗帜,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办馆方向则是今后长期的任务。

5.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明确自身职能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面向社会公众,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扩大服务对象,拓展文化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发挥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素质上的积极作用,使文化馆成为公民终身教育的学校,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中心、群众文化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展示中心、基层群众文化骨干的指导培训中心。

找准文化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位置需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要树立文化馆的“职能观”,明确“主体功能”。新时期文化馆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主体功能上,在群众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群众文化活动,组织、辅导和研究三大要件构成。因此,我们只有在明确文化馆业务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文化馆的社会价值。二是要树立文化馆“社会化”发展理念,明晰发展方向。文化馆是要代表政府完善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单位。要坚持社会力量支持参与的发展方向,在强化政府文化责任的同时,重视发挥社会文化资源作用,探索建立社会参与、机制灵活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三是要加强文化馆专业化、标准化运营管理。文化部第二次文化馆评估标准,是一份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文化馆工作的标志性文件,五大部分54个指标明确了文化馆在办馆条件、队伍建设、公共服务、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具体量化标准。各级文化馆要评估定级为契机,对照评估标准不断规范和加强文化馆全面建设。四是要发挥共建共享资源优势,实现多元化主体运作。

围绕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馆应发挥自身的优势,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用群众喜爱的作品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光有好的文化设施是远远不够的。要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必须有一流的文艺精品,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来充实这些现代化的文化设施,才能构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馆是开展群众文化的龙头,必须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上下功夫。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有益于人的发展,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有益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是用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形式。人在精神上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这也就决定了现在的群众文化需求也是多方面的。公共文化生活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要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全民的参与性,活动形式本身的多样性以及活动对象的广阔性,另外还必须与时代同步,具有现代品格,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这样才能发挥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引导人、影响人、感染人的作用。文化馆的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了文化馆必须以多样的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三是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培养公共文化服务骨干。人才是“小省区办大文化”的有力保障,有了人才就有了生命力和活力,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需要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文艺骨干和各类人才。文化馆历来都是城市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受众面广,场地便利,非常适合用于组织与培训公共文化服务骨干。文化馆要最大功能发挥作用,积极与各级部门紧密配合,共同动员驻区企事业单位学校、机关、部队等,共同举办文化活动,提高文化活动的覆盖面。

四是利用文化馆优势资源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部、财政部启动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旨在全面推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仅是文化馆固有的职能,同时也为文化馆提供了发展空间。各级文化馆要利用人才优势、阵地优势、活动优势和资源优势不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6.当前文化馆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掀起文化建设新高潮。自治区党委也提出了“小省区办大文化”的战略思想。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特别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发挥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是从硬件建设上仍然存在基础薄弱的现象。从宁夏全区第二次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来看,按照必备条件和评估分数衡量,完全达到要求的等级馆数量不多,比例偏低,还有5个馆没能参评;个别文化馆被挤占、挪用,有的文化馆相当多的面积成为商业场所;没有较为先进的配套音响设备以及网络传播设备,部分馆甚至没有开展日常工作必备的设备。

二是队伍素质不能适应文化发展需求,内部管理上存在人员内部管控不到位。从几次调研的情况来看,一方面,大多数文化馆人员特别是专业人员素质不高,策划承办大型活动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个别文化馆内部管理缺乏有效机制,人员管控缺失。有的文化馆专业人员利用馆内场地、设备器材办各类培训班,“×××工作室”“××培训班”搞得很红火,但对社会辅导却有限。

三是观念陈旧,改革和创新意识不足。“职能观”树立不牢,“主体功能”有所缺失,服务功能弱化,一些馆长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新途径的观念和能力不强。文化馆正常的业务工作重点不突出,方向不明确,面对新形势存在明显的“等、靠、要”思想。许多馆的辅导、调研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个别市级文化馆与区、县文化馆的工作联系指导不够,在当地群众文化工作的龙头作用无法发挥。

7.加强和改进文化馆建设。

(1)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不断加强和改进文化馆建设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文化馆确立正确发展目标,坚持正确发展道路,选择科学发展模式,运用现代发展手段,制定科学发展战略,推进文化馆全面、协调、永续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当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为各级文化馆建设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因此,从科学发展观要求,分析探讨文化馆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解决途径很有必要。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中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文化馆确立正确发展目标,坚持正确发展道路,选择科学发展模式,运用现代发展手段,制定科学发展战略,推进文化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近年来,全区各级文化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建设大局,克服重重困难,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群众文化活动,受到了当地政府的肯定和群众的赞誉。如:常年特色广场文化和重大节庆文化活动如火如荼;围绕农村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了文化服务进农家、百乡千场送戏下乡活动,扶持和带动了一批乡村文化示范点;强化了对社区、乡村文化骨干进行专业辅导培训等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扎实推进,普查任务基本完成;对外文化交流有了新突破。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大庆文化活动中,各地群众文化活动都有一定亮点。在各项活动中文化馆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基础设施也有了一定改善,各级文化馆全面建设也有长足发展。这些是应该也必须肯定的。

(2)努力开创文化馆工作新局面

一是要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新的形势不仅给文化馆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一名从事文化工作特别是在文化馆工作的人一定要振奋精神,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馆全面建设。要立足宁夏区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宁夏文化建设科学发展,必须要准确定位抓文化,要解放思想抓文化,要研究规律抓文化,要苦干实干抓文化,要用抓经济手段、抓工业理念抓文化。这“五抓”道出了文化工作真谛,不仅是我们每位文化馆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应树立的文化工作新的理念,也是我们抓好文化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因此,要立足实际,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力求工作有新突破。

二是要开门办馆,重心下移。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面对日益增长的群众文化需求及其差异性、多样性特点,文化馆必须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倡导多样化的文化氛围以吸引群众,真正实现开门办馆。要搞好馆办活动,凸现文化馆坚持公益性阵地活动、重视培训和辅导、面向不同人群提供各类文化服务的主要功能,就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带动思维创新,立足公益激发活力,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和服务方式,应将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向社会公示。要把工作重心下移到基层,深入乡村、社区、厂矿、学校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创造大众化的精神文化产品,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服务内容,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

三是打造叫得响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让公共文化活动影响更加广泛。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除了发挥公共文化阵地的作用,还应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项目,塑造在当地有影响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群众对一个地方文化馆的认可,基于当地文化馆有没有富有感染力和创新性的公共文化品牌活动,有没有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项目。如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馆承办的“清凉宁夏”、银川市文化馆的“湖城之夏”等广场文化活动就是区市文化馆多年来精心打造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深受广大市民欢迎。

四是培养一支过硬的创作辅导队伍。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建设一支脚踏实地、敬业奉献、有较高文化水平和艺术专长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这支队伍必须既能生产公共文化产品,又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关键在于人,在于培养和造就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文化馆专业队伍。同时,要强化文化馆内部管理。摒弃那些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制约公共文化服务、影响文化馆建设的陈规陋习,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纠正专业人员“兼职”过多,以“带班”增加个体收入替代公共文化辅导,以“副业”代“主业”的错误做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人才和公共文化设施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

(二)文化站

1.文化站的性质与基本职能。

文化站是指由县级或乡镇人民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其基本职能是社会文化服务、指导基层文化和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开展书、报刊节借阅,时政法制科普教育,文艺演出活动,数字文化信息服务,公共文化资源配送和流动服务,体育健身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

2.文化站的工作任务。

举办各类展览、讲座,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递经济信息,为群众求知致富、促进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根据当地群众的需求和设施、场地条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和广播、电影放映活动;指导村文化室(文化大院、俱乐部等)和农民自办文化组织建设,辅导和培训群众文艺骨干。

协助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单位配送公共文化资源,开展流动文化服务,保证公共文化资源进村入户。

在县级图书馆的指导下,开办图书室,开展群众读书、读报活动,为当地群众提供图书、报刊借阅服务。

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开展数字文化信息服务。

在县级文化行政部门的指导下,搜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展示、宣传活动,指导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

协助县级文化行政部门开展文物的宣传保护活动。

受县级文化行政部门的委托,协助做好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和监督工作。发现重大问题或事故,依法采取应急措施并及时上报。

搜集、整理、研究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和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三)农村文化大院

农村文化大院是群众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有关领导和文化部门,在各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及讲话中都多次强调,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宁夏文化厅也在历次全区文化工作会议上宣布要大力实施农村文化工程,全面提升农村文化建设和服务水平,并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发展3000个村级文化室、文化大院和文化示范户。这说明农村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当中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和决心。

1.农村文化大院的定位与特点。

农村文化大院(含村级文化室、文体大院、文化体育户、示范户,通称为农村文化大院),是组成农村文化的重要元素,也是新形势下新农村的时代文化载体,属于农村“大文化”范畴。一般是在村级文化活动室的辐射下,以农户为单位,以家庭、家族、亲属、邻里、自然村成员等为对象;以村部文化室、球场、戏台、家庭院落、街头等为场地;以满足精神生活和知识、技能需要为目的的,能呈现多层次、多功能、多种形式的文化形态。它是一种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美术、德育等多项内容为一体的、有时代特色的新型农村庭院文化活动的普遍存在形式。具有直接、灵活、方便、不受“吃皇粮”体制和上下班时间限制、群众能随时随地参与的特点,为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发挥了其他形式都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大促进了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2.农村文化大院的形成与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的农民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大院的形成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现象。第一,文化大院的形成与发展是为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必然结果。随着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农闲时节,茶余饭后,他们不仅要学习先进技术,掌握科技致富的本领,还要欣赏各类文艺精品,更要主动参与和积极要求表现自我。这就是文化大院形成的社会基础。第二,农村文化大院的形成是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的需要。从目前中国农村实情来看,也还有一部分较偏僻地区,农民文化素质低下,文化生活贫乏,一些庸俗、落后文化抬头甚至蔓延,严重影响了当地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大院建设,既能使农民群众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又能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更能优化农村社会环境,意义十分重大。第三,建设农村文化大院是改革开放的需要。农村改革的成败,关键看是否通过改革能让生产力发展、农民富裕。要发展必须科学经营、开放经营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科技致富,这一切都离不开普及科技知识。通过文化大院的活动让农民接受更先进的科技知识和信息,掌握更多的致富本领,早日走向富裕之路,这不但符合改革开放的目标和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的具体措施。

3.农村文化大院的现存类型。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农村文化事业呈现出健康发展的势头。就宁夏全区而言,大部分农村文化活动从过去小型分散的文体活动,逐渐发展为具有广泛性、综合性、规模性的文化活动。就文化活动的阵地,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目前为止,全区已建成标志性的有综合功能的村级文化活动场地近500个。这些场地集党员学习、科技培训、远程教育、文体活动、读书看报、非物质文化传承、展示与保护功能于一体,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是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文化大院,对本村的文化大院的建设与发展起着极大的带动作用。

目前农村文化大院的存在类型主要有村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自然村的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家庭文体示范户等。这些都是根据本村实际,因人、地、设施制宜而存在与发展的。

4.农村文化大院的功能与作用。

建设与发展农村文化大院,可满足农民群众的多方需求,既吸引了众多农民群众广泛参与各项文体、学习活动,又在农村形成了一个具有强有力凝聚作用的场所,其功能不可忽视。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点:

一是接受教育、提高素质。在对农民的教育方面,农村文化大院是乡村各级组织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的主要阵地。尤其是村级两委会,可利用这块阵地,对农民进行政策法规教育和农业科技培训;还可通过读书、看报、上网等形式,使村民们掌握大量的科技知识和致富信息。因此,农村文化大院便是农民群众接受教育的大课堂。在这里他们接受着各方面的教育,既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又提高了科学文化素质,还开拓了市场经济的视野,广大老百姓对此拍手叫好。

二是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村文化大院,主要由秧歌、戏剧、歌会、诗会、故事会、交谊舞、健美操、歌舞节目、各类社火、棋牌类、球类、书报阅览、电视、录像、讲座、培训等农民喜闻乐见并积极参与的活动组成。农民们在这里参加活动,能忘却一天的疲劳,既可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陶冶,又能锻炼身体,还营造了广大农村的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三是融洽关系,增进和谐。农民们在劳动之余通过参加文化大院的各种活动,人与人之间进行广泛的接触、交流与沟通,既增加了感情联络,还有利于改善邻里关系、干群关系和民族、家族、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使大家在欢乐的气氛中和睦相处,其乐融融,这对解决农村中的一些棘手问题和缓解矛盾、化解纠纷都会收到明显的效果。农民群众们在得到文明、进步礼仪熏陶的同时,也改变了他们枯燥无聊的业余生活方式,这必将对安定团结的局面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是为农民文艺表演团队的发展提供了方便。从目前农村实际看,凡是活动开展较好的文化大院多数都有一支活跃的农民文艺表演团队作为主力军,这些团队一般都以家庭为基础组建而成,再有一批爱好者自愿参加,运用各种表演形式,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这不但为各团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还让文化大院和文艺表演团队两者相得益彰。五是弘扬优秀,抵制落后。有关资料表明,凡是在一些农村文化建设薄弱的地方,封建迷信、赌博、传销、甚至是吸毒贩毒、盗窃抢劫等危害社会的活动就会频频发生。如果加强了农村文化大院的建设,让其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就会让先进的、优秀的、健康的文化占领农村这块阵地,让那些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相协调的现象无生存之地,才能达到弘扬先进文化、抵制落后文化的目的。

5.农村文化大院的发展趋势。

多年来,农村形势发展与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为农村文化大院的建设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而且各地的发展每年都有创新。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共有187个乡镇,2374个行政村,村级文化室近千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文化大院有500多个,在这些文化大院中,呈现出了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一是建设标准越来越高。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组织统一设计、直接投资建成的480多个村级综合文化活动场所中,平均建筑面积都在120平方米以上,川区还超过了200多平方米,而且都配备了电脑、电教设备、DVD、电视机、电影机、投影机、乐器、体育器材、图书等设施设备,为农民群众提供了较大规模、较高档次的综合文体活动场所,使农村文化大院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发展趋势。

二是活动内容更加丰富。随着政府及有关部门各项方案、工程的启动,农村文化大院的活动内容也随之增加,如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文化服务进农家工程”“农村文化服务九个一批工程”“科技、卫生、法律服务下乡”“体育下乡、篮球进村”“信息共享工程网站”、电影“2131”工程、“少生快富”工程等面向农村的各项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使文化大院的活动内容不断增加。

三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也越来越高。真正体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广泛性和群众性。

四是庭院文化的发展速度更快,潜力更大。以村级文化活动室为龙头,以家庭文化大院、文化户为辐射的村级文化网络将会以它小型、多样、方便、灵活的特点而更具发展潜力,其社会功能也不可忽视。大家聚在一起,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这样既愉悦了身心,又交流了致富经验,这是把文化大院的社会服务功能与家庭经营功能有效地结合起来而产生的强大生命力,应该鼓励其加快发展。

6.建设好农村文化大院的措施。

建设和发展农村文化大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1)各级政府大力扶持

农村文化大院是农村中一块重要的文化阵地,各级政府应给予大力扶持。这种扶持一方面是指政策上的扶持,即制定相关政策,如对牵头开办文化大院的农户或个人实行有关税收、统筹、提留、义务工、占地等方面的优惠补贴或适当减免,充分调动他们开办文化大院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给予配套资金扶持。对农村文化建设,中央和各省每年都有专项资金,各市、县(区)及乡(镇)都应有相应的配套资金,应有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扶持农村文化大院,才能使农村的这块阵地得以长期巩固。

(2)各级文化主管部门正确引导

农村文化大院如果发展形成一定规模,就会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文化主管部门的引导。包括在政策上的倾斜和各方面的支持,还包括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同时还要在政策指导、业务辅导、办理证件、人力、物力、场地及活动内容等方面给予积极协调与正确引导,以保证文化大院沿着健康、有序、顺畅的轨道向前发展。

(3)各级群文业务部门做好辅导与服务

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主管部门的正确引导,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与发展的具体实施,应由各级群艺馆、文化馆、文化中心、文化站承担。各省、市、县群艺馆、文化馆应把辅导农村文化当作重要工作来抓,并专门设立一个文化馆站工作辅导部室,对所属的基层文化工作进行切合实际,卓有成效的辅导、培训。还应把文化大院的建设与发展当作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尤其是通过调查、走访、摸底,搞清各地文化大院现阶段的发展状况,了解农民需要哪些辅导、帮助,文化大院需要哪方面的支持,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各地文化大院的建设与发展“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文化大院的工作抓到实处,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与温暖。

(4)社会各界积极支持

农村文化大院属于社会文化和群众文化的大范畴。群众文化群众办,办好文化为群众。因此,社会各界在支农扶贫的同时,也应把支持农村的文化建设作为一项主要内容,包括乡村企业也应对文化大院从人、财、物各方面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支持。这样更符合在“共建中共享,共享中共建”的理念。

农村文化大院是农村文化最基层、最坚实的载体,也是能使农民最直接受益的地方。可以说,农村文化大院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败,只有把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好、发展好,才能使农民的素质得到提高,才能真正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否则,建设新农村、繁荣农村文化以及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都将无从谈起。

(四)农民文艺团队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决议的第九部分谈到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时明确指出: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建设水平,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多数人口在农村,如果农村的文化建设搞不好,我们整个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也就不完整,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积极性与自觉性就更无从谈起。我们在做好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今后应该把重点放在广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上。要想进一步把农村的文化工作做好,应该加大对农民文艺团队的扶持力度,使其在农村中发挥文化主力军的作用,以此带动农村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1.农民文艺团队的定位与特点。

农民文艺团队,也称为自乐班,是组成农村文化的重要元素,是身处农村文化的最前沿,也是新农村建设时期的文化主力军,属于农村“大文化”范畴。一般是以个人出资牵头,以“自愿组团、自主经营”为原则,以戏剧、舞蹈、小戏、小品、表演、曲艺、杂技、魔术、各种锣鼓、舞龙、舞狮、秧歌、社火、杂耍、武术、健身操、交谊舞、非遗保护项目传承等为表演形式,以专业团体退休艺人或学校退休教师为骨干,以本村或社区、家族、家庭、亲属、朋友、邻里中有专业特长及爱好者为主要参与成员,以村部文化室、戏台、文化大院、街头、庙会等为活动场地,具有直接、灵活、方便、不受“吃皇粮”体制和上下班时间限制、群众能随时随地参与、触角可延伸到农村的每个角落的特点,为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发挥了其他形式都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大促进了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2.农民文艺团队的形成与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的农民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农民文艺团队的形成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现象。

第一,农民文艺团队的形成与发展是为满足农民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必然结果。

随着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城市下来的各类文艺团体的演出每年也只是屈指可数的几场,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愿望。农闲时节、茶余饭后,他们不仅要学习先进技术,掌握科技致富的本领,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还要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要主动参与和积极要求表现自我。这应该是其文化自觉的一种体现,也就是农民文艺团队形成的社会基础。

第二,农民文艺团队的形成是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的需要。

从目前中国农村实际情况来看,也还有一部分较偏僻地区,农民文化素质低下,文化生活贫乏,一些庸俗、落后的文化抬头甚至蔓延,严重影响了当地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强农民文艺团队的建设,让健康向上的文艺形式去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又能让广大农民在自娱自乐中接受教育,更能优化农村的社会文化环境。

第三,建设农村文化大院是改革开放的需要。

农村的改革正在继续深入进行,其成败关键看是否能够通过改革使生产力得到发展、农民更加富裕。农业要发展必须实现科学经营、开放经营和产业化经营,这一切都离不开科技知识的普及与提高。通过农民文艺团队自编自演节目的宣传与普及,让农民在娱乐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先进的科技知识和信息,掌握更多的致富本领,早日走向更加富裕之路,这不但符合改革开放的目标和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的具体措施。

第四,农民文艺团队是体现农民文化自信、自尊、自强的阵地,也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广阔舞台。

实践证明,凡是农民文艺团队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丰富的地方,各项事业的发展成就都很显著,当地群众的综合素质和幸福指数也高。

3.农民文艺团队的功能与作用。

作为农村文化重要载体的各类农民文艺团队,在当地的文化繁荣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其他形式都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通过舞台表演和各类活动的举办,既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还吸引了众多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在农村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凝聚作用,其功能与作用不可忽视。

(1)农民文艺团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

在农村,一些农民文艺团队利用自己的各种表演形式,既承担着党在三农方面各项方针政策的宣传责任,还肩负着各类节庆活动的重任,甚至在一些对外活动中还担任着展示当地风格特色的标志性角色。

(2)农民文艺团队是当地的重要文化品牌。

凡是当地的节庆或是迎接来宾等重大活动,唱主角的都是农民文艺团队,参观者不管是各级领导还是外地或当地的嘉宾,最想看到的和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还是能代表本地特色的品牌节目,这些品牌和特色的体现多数是由各类农民文艺团队来完成的。

(3)农民文艺团队在当地具有凝心聚力的作用。

常年活跃在最基层的各类农民文艺团队,其足迹可以遍布农村的每个山川角落,它的演出内容与形式可根据农民的需要随时进行编排调整,村民们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在一些自编自演的节目中有党的政策宣传、科技致富技术普及、公民道德教育、邻里家庭纠纷调解等内容,确实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4)在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同时,还具有融洽关系,增进和谐的作用。

农民文艺团队的演出现场,也是农民群众接受教育的大课堂。笔者曾在某村的农民文艺团队演出现场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台上演出的是他们自编的关于孝顺老人、调解婆媳纠纷的小品,到高潮时,台上台下许多人一起泪流,有的甚至泣不成声;这充分说明他们的演出真正打动了观众,起到了教育人、感化人的作用。大多数农民文艺团队常年就是这样通过各种演出形式让农民朋友们忘却一天的疲劳,既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和陶冶,接受了教育,还有利于改善干群、邻里和民族、家族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使大家在欢快轻松的氛围中和睦相处,其乐融融,这对解决农村中的一些棘手问题和缓解矛盾、化解纠纷都会收到明显的效果。同时也改变了他们枯燥无聊的业余生活方式,这必将对营造农村的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5)具有弘扬优秀,抵制落后的作用。

据调查,凡在一些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地方,一些腐朽没落的封建迷信、赌博、传销、甚至是吸毒贩毒、盗窃、抢劫等危害社会的活动就会频频发生。如果农村文化建设得到了加强,农民文艺团队能发挥其功能与作用,就会让先进的、优秀的、健康的文化去占领这块阵地,让那些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相协调的现象无生存之地,才能达到弘扬先进、抵制落后的目的。

(6)农民文艺团队还是文艺创作的源泉和各类艺术人才的摇篮。

常年活跃在农村前沿的农民文艺团队,他们最知道农民爱看什么、需要什么,他们的创作和演出都是和农民群众的需求紧紧连在一起的,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农民。有了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多年来,他们中间产生了许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原创作品,在他们原创的基础上,再经过专业艺术家们的精心打磨,各门类都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品力作,有的在全国获奖,有的还上了央视春晚。同时农民文艺团队也是最能锻炼人并且出人才的地方,在全国的一些专业文艺团体和文化馆的业务人员中,都有从基层农民文艺团队中选拔上来的人员,他们中有的在全国、全省小有名气,有的在单位担任骨干。由此可见,农民文艺团队是文艺创作的源泉和文艺人才的摇篮已是多年来不争的事实。

4.农民文艺团队在发展中的问题。

2009年以来,全国各地的民间文艺团体的发展如雨后春笋,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提高。但由于受各方面条件制约,尤其是农民文艺团队各地的发展情况差异极大,有的每年演出几百场,经济收入几十万元,有的勉强维持甚至中途夭折。在其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根据笔者的调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专业人才,尤其是缺乏较高素质的艺术编导人才和表演人才。二是缺乏资金投入,演出设施设备及交通工具都很差。三是管理水平差,只停留于简单粗暴的班主式管理模式。四是有的临时组团,说散即散,只注重眼前利益而无长远打算。五是演出的剧目一味地迎合观众的口味而忽视了艺术品位和社会效益,造成个别节目粗制滥造、品位低下。六是一些团体与当地文化部门的配合与沟通较差。七是各级行政部门缺乏与之配套的有效措施和相关扶持政策等。导致一些农民文艺团体的生存与发展举步维艰、十分困难,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5.加强农民文艺团队建设的具体措施。

借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东风,各级(尤其是县、乡、村一级)政府应大力支持。农民文艺团队既然是农村文化的主力军,当地政府应予以大力扶持。这种扶持一方面是指政策上的扶持,即制定相关政策,如对牵头开办文艺团队的农户或个人实行有关税收、义务工、占地等方面的优惠补贴或适当减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给予配套资金扶持。对农村文化建设,中央和各省每年都有专项资金,各市、县(区)及乡(镇)都应有相应的配套资金,应有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扶持农民文艺团队,甚至是减少环节,把这笔专项经费直接拨给团队主办人,这才是最有效的支持。

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加强领导、正确引导。农民文艺团队的发展如果形成一定规模,就会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文化主管部门的引导。包括在政策上的倾斜和各方面的支持,还包括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同时还要在政策指导、业务辅导、办理证件、人力、物力、场地及活动内容等方面给予积极协调与正确引导,以保证这支大军沿着健康、有序、顺畅的轨道前进。

各级群文业务部门应做好义务辅导与指导。农民文艺团队建设与发展的具体实施,应由各级群艺馆、文化馆、文化中心、文化站来义务承担。各省、市、县群艺馆、文化馆应把辅导农民文艺团队当作重要工作来抓,并应对所辖地区的农民文艺团队进行切合实际,卓有成效的辅导、培训。在理论上还应把农民文艺团队的建设与发展当做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尤其是通过调查、走访、摸底,搞清各地的发展状况,了解他们都需要哪方面的支持,从而有针对性的、因地制宜的对农民文艺团队的建设与发展“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使这项工作大见成效。

社会各界都应积极支持。群众文化群众办,办好文化为群众。因此,社会各界在支农扶贫的同时,也应把农村的文化建设作为一项主要内容,包括乡村及民营企业也应对农民文艺团队从人、财、物各方面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支持。这样更符合在“共建中共享,共享中共建”的理念。一些省、市、区、县各级专业文艺团体中退下来的、长年压箱底的设备和服装等,可能在农民文艺团队中还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是一批颇有价值的资源。

农民文艺团队是广大农民实现文化自觉、自尊、自信,享受文化权益的载体,是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具体体现,是一支不走的、长期扎根农村第一线的文化主力军。也是最受广大农民认可的活动团体。办好这支团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可以说,只有把农民文艺团队建设好、发展好、巩固好,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健康发展,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从而有力推动整个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大院、农民文艺团队,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农村和社区,它们的性质、特征、功能、作用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加强其建设,对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中国群众文化事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群众文化工作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贯彻落实全会《决定》精神,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大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丰富产品服务供给,全力夯实服务保障基础,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按照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总要求,加大建设力度,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要加强规划引领,市、县区要制订实施文化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建立文化设施项目建设储备库,分年度实施影响大、见效快的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进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着力在丰富公共文化资源上下功夫,建设一批惠及广大群众的基础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开放性的特色文化活动阵地,形成以市县区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枢纽,以镇(街道)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村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构建市、县(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全覆盖。

强化基层文化设施便利群众导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应坚持普惠和城乡一体化原则,坚持面向基层,尤其是面向农村、面向城市社区。要把乡镇、村、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在“八有”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阵地,积极落实好配套资金,实施乡镇文化设施建设工程、村落文化设施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通过新建、改建、扩建、联建等方式,不断推进农村乡镇文化中心(站)村文化室建设,实现全市村级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坚持面向大众、方便群众,不断完善充实内容。城市与农村文化公共设施建设,在空间布局上要充分考虑方便群众的原则,便于群众享受、便于群众体验,重点推进“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建设。在设施配置上要从群众文化需求出发,特别要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面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的普惠性,使更广大的基层群众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提升文化基础设施资源利用效益。要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切实加强以管理和服务为核心的“软件”建设,着力提升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效用。要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以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数字文化信息服务覆盖基层、进村入户。要本着“管好”“用好”的原则,发挥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效用,提高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推广图书馆总分馆制、“一证通”“流动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新的服务形式,积极倡导延伸服务。加强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积极推动机关、学校等机构的内部文化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最大程度的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深化基层文化。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人民群众满意的文化产品与服务项目,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内在要求,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深化“文化走亲”等文化产品服务供给的有效形式,丰富文化产品供给的数量和内容,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能力。切实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实现产品供给多样化,重点要多生产群众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举办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努力把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文化服务奉献给广大群众,基本形成多种形式供给公共文化服务格局。要全方位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信息。通过编印公共文化服务地图、编制公共文化服务指南、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网站等多种方式,让群众掌握公共文化建设进度,了解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知晓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利用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成果,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监督。充分广泛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人民群众提供各类文化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要加大文化产品创作力度,提高产业支撑和市场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实施精品创作带动战略,重点规划一批有特色、经得起时间考验和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重点文学艺术创作作品,以音乐、舞蹈、小戏小品中常演不衰的经典名作为载体,根据时代新特点和人民群众审美新需求,进行舞台和艺术平台再造,以激发经典作品生命力。积极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多创作反映改革和发展、歌颂新人新事、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

深化“文化走亲”推动文化普及活动。文化只有活动才有活力。要进一步以“文化走亲”等活动方式,积极办好文化旅游节、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节等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生动活泼的各类文化活动,鼓励文化经营单位、基层文化服务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文化艺术节,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积极探索文化“三下乡”活动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流动文化车、文化小分队的作用,鼓励各级艺术表演团体、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电影公司、新华书店等文化单位送戏、送书、送电影、送文化科技知识到基层,努力做到灵活多样、行之有效。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式,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举办各类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文艺展演活动,开展流动演出、流动放映、流动展览等服务,扩大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受益面。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充分挖掘地域历史文化、乡土特色文化,创作、生产一批具有良好市场基础、广受群众喜爱的大众文化作品和文化服务项目,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与样式。鼓励群众积极创作,广泛参与,提倡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做到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相结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有效依托新兴媒介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处理、网络化传播。充分利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已有的纪念馆、文化馆等基础上,继续建设一批公共文化馆、纪念馆,并使之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化,重视对当地村落文化、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展示传承,建设一批民间民俗民风博物馆和纪念馆。大力培育乡土文化,因地制宜地创建符合本地特色特长的业余文体团队,形成“一乡一节”“一村一韵”等地方特色文化品牌,让传统优秀文化与民间文化有机结合,让公共文化与群众文化充分融合,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坚持政府主导,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应有的责任,在政策措施、公共财政投入、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发挥基础保障作用。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和制度环境。政策、资金、人才等资源保障是完善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和前提。要切实转变观念,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逐步从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化,重意识形态向重公共服务转变,营造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积极争取条件创新中国成立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尽早出台深化城乡文化工程建设的实施细则。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经营、项目化管理新方式,促使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转换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不断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发展活力。构建长效运行机制,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和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建立健全公共文化建设长效运行机制。制定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运行管理规章制度,明确运行管理的内容、程序、职责、目标等,用制度促使项目运行的长效化、规范化,实现按章办事。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的指标体系和实施办法,把文化建设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确保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共文化管理机构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

健全公共文化资金投入机制。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原则,整合资金资源,增强公共文化建设资金保障能力。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要把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不断扩大投入力度、广度,确保公共文化事业投入年均增长速度不低于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要优先保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采取差异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策略,地方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要重点扶持基础性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支持文化创新和精品生产,扶持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文化产业项目的研发、重要文化遗产、优秀民间艺术开发保护。重点加强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加强城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社区文化设施投入,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和各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投入。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努力构建主体多元的投入机制。积极探索以公共财政投资为主渠道,综合运用多种投融资工具,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不同所有制企业参与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促使社会资本和生产要素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合理流动,形成公共文化服务政府与市场共同推进的良性机制。

加强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善文化民生,应把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通过不断创新人才机制,加强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实、业务精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要充实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按照中央有关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要求,配好配齐乡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设立城乡社区(村)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重点招录有文化艺术特长、愿意在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大专院校毕业生,逐步实现每个社区(村)有一名专职文化指导员,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和文化义工队伍,建立一支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强化文化人才培训。要根据公共文化事业发展需要,切实加强市、县(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文化馆(站)文化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探索完善文化服务从业人员资格制度,强化各类文化从业人员培训。重点以市群艺馆、市图书馆、县(区)文化馆(站)等为依托,建立基层群众文化干部和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对现有队伍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文化服务队伍服务意识、业务水平和创新工作能力。积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机制,健全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培训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不断提升文化队伍综合素质。队伍素质决定着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要切实加强文化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培养和规范引导,深化文化队伍育人、选人、用人机制的改革,努力形成一支能创新、懂管理的文化服务管理队伍和文化服务经营队伍。加强以文化管理员为主体的基层文化管理队伍,积极探索创新用人机制和管理办法,重点解决镇乡街道文化站人员老化、素质不高、队伍不稳、精力不够等问题。鼓励和扶持本地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优化专业结构,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培养基地,着力培养高素质的文化工作人才。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加强城市社区文艺表演队、农村业余演出队、业余电影放映队、文化中心户、农家书屋、农村义务文化管理员等业余队伍建设。

同类推荐
  •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诗经)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诗经)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弟子规之智慧人生

    弟子规之智慧人生

    “少年若天成,习惯成自然”。培养中职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国学文化教育的目标。《弟子规》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精华,讲述人在家、在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和规范。本册书主要就《弟子规》所阐述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方面,具体讲解其中隐含的113件事的道理,并就生活在当代的中职学生如何受到用人单位喜爱,如何在生活上,学习上,工作上获得认可加以阐述。
  • 中华家训(第七卷)

    中华家训(第七卷)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勤劳善良的中国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悠久的中华古文化,具有比血缘更强的凝聚力,它把全世界的华夏儿女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
  • 中华传统文化常识

    中华传统文化常识

    本书为一册对中国传统文化常识进行普及的工具书读本。全书分“思想文化”、“古典文学”、“汉语汉字”、“姓名与称谓”、“礼制与职官”、“衣食与节日”、“天文与历法”、“地理与交通”、“居住与建筑”、“教育与科举”、“书法与绘画”、“音乐与戏剧”、“科技与体育”、“历史与文化传播”十四部分。每一部分先扼要简述内容,然后以辞条的形式对该类中的重要概念进行阐释。
  • 宗教事务法规规章选编

    宗教事务法规规章选编

    本书收录《宗教事务条例》《宗教活动场所设立审批登记办法》等国务院及国家宗教事务局颁发的最新宗教方面的规定21个,对于规范宗教活动、管理宗教人员依法从事宗教活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热门推荐
  • 古圣纪

    古圣纪

    累土直上,踏天而行。身具古圣血脉的少年,一朝梦未来而发奋图强,觉醒逆天血脉,成就古圣威名。
  • 高冷首席:无赖娇妻你别逃

    高冷首席:无赖娇妻你别逃

    唔,老公,对不起嘛,我保证下次绝对不会在逃走的,你就原谅我吧!"安语摇着对面男人的手臂,一脸讨好的说。盛宸看着眼前娇妻的无赖许诺,事实证明,每当他原谅她时,总是会迎来她的下一次出逃。"老公,只要你原谅我,你让我做什么我都去做,好不好嘛~"盛宸对上安语的双眼"小语,我给你五分钟时间出逃,要是你被我抓回来,你就要认我处置。"
  • 源渊

    源渊

    他,在家族中却未曾依靠过其一份力量;他,宁可错过一万个女人,也不愿放过她;他,宁可背上千古骂名也要毁掉他所在的世界......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蛮荒征途

    蛮荒征途

    少年狂,欲飞翔,挥斥方遵斗志昂;破天罡,踏风浪,戮尽恩仇我为王!演绎无尽的野蛮,踏上征服蛮荒之途!新书上传,骆驼恳请大家收藏;觉得本书还行的,别忘了帮忙推荐一下;诸君请与骆驼一道,踏上《蛮荒征途》!
  • 豪门婚色:二少请走开

    豪门婚色:二少请走开

    第一次见就要被潜?看上她?没门!“我癌症晚期,离我远点。”他一手娴熟的抚上她光滑的后背“我不介意。”她咬牙切齿“混蛋,谁说的君子动口不动手!”他阴魅一笑“该出手时就出手。”
  • 皇妃升职记:王爷敢挖朕墙脚

    皇妃升职记:王爷敢挖朕墙脚

    她,废柴小姐,冷宫弃妃.受人凌辱走上自尽之路……她,21世纪某公司X特工.腹背受敌遭人暗杀……意料之外,她,成了她……他,一代霸主.花心的表面掩埋了内心的政治报复.他善于算计,却怎么也算不到自己的城府已被那个女人所沦陷……他,邪魅尊主,皇帝堂兄,一代亲王.令万千少女迷醉的脸…他眼里,只有杀机与仇恨.久经沙场,却在那个女人面前放下手中的执念……废柴逆天变形计,且试一见
  • TFBOYS之遇见她们不后悔

    TFBOYS之遇见她们不后悔

    情感危机,内讧,面临解散!是因为她们吗?TFBOYS与师妹的恋情,公司会同意吗?十年之约还有效吗?粉丝们会怎么做呢?二选一的抉择,一人的苦苦单相思,残忍的分离……他们,该怎么办……
  • 公国生存之战

    公国生存之战

    我是游戏公国,我一不小心根据时空裂缝来到了minecraft(我的世界),在这里,我遇到同学后,又不幸的遇上了日本鬼子这样的敌人,后来我们弄到传送门的配方后,回到了原来的世界
  • 顾人盼

    顾人盼

    作为一个NC级的声控和颜控,即便是在“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商配圈”和“网配圈”里,沈黎初觉得无感的声音和颜值还是占了绝大多数……直到他在遥远的大洋彼岸留学时,偶然听得顾临析一曲“恋声”,他才知道——原来世界上真的有着这么一种“声音”:在惊艳了你的心灵的同时,惊艳了你的整个时光。一段声音,一见钟情……然现实阻碍重重,四年时光,他们阴差阳错;再度相逢,南山公墓,不会再放手!他与他之间的故事——顾人盼:一记回眸,一次心动;一次重逢,一生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