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于公元前74年登基,就在同一年登基之前生下儿子刘奭。刘奭于公元前67年八岁被封为皇太子,公元前49年在其父宣帝刘询逝后登基为帝,即为汉元帝。由于元帝的懦弱和政治上的的短视,宠信宦官,,导致皇权旁落,西汉王朝也由强盛的顶峰开始走向衰弱。今天的故事主人公就是这位汉元帝刘奭。
在元帝还是皇太子的时候,在几位太子妃嫔中与司马良娣感情最为深厚,夫妻感情不同于其他妃嫔。可是好景不长,你侬我侬的缠绵没多久,司马良娣英年病死,临死前和刘奭说:“夫君,我将不久于世,我不甘心啊,我是被你那些良娣良人们诅咒而死的,因为她们妒忌你对我的用情至深。”年轻的刘奭对此深信不疑,从此对身边的太子良娣妃嫔们不理不睬,深恶痛绝。日子一久,此事传到了宣帝刘询耳中,刘询很是担心,因为太子刘奭是他与挚爱的先皇后许平君的儿子,自然很是担心。不久便命王皇后给太子挑几位良家貌美的宫女去伺奉太子,希望儿子能从悲痛中走出来。于是王皇后开始为太子物色了几位,准备在太子觐见宣帝的时候,让太子刘奭挑选为妃。
一日在太子来未央宫给宣帝请安。当请安完了,太子刘奭准备离去突然被王皇后叫住:“太子留步。”
太子刘奭停住脚步:“母后,您有何吩咐?”
虽然太子不是王皇后亲生,但是太子在许皇后逝后一直是由后来的王皇后抚养长大,所以太子对王皇后一直是以母后称之,说话间还是不生分的。王皇后对太子也是视如己出,从小就关爱有加。
“也没有什么事,母后今天做了几道你爱吃的菜与糕点,不如你和母后食完午膳,再回东宫如何?”
虽然失去司马良娣的悲痛还没有过去,但是太子对王皇后还是十分地孝顺,于是允道:“那儿臣今日就陪母后在您这里午膳吧。”
片刻,午膳便端了上来,都是太子从小到大爱吃的,只是不同的是多了几位陪膳的貌美宫女。王皇后叫坐下来的几位宫女分别给太子夹菜。其中的一位席间还随乐起舞了几段。时间也过得快,很快午膳结束了,太子也禀离了皇后宫。
没过多久,王皇后便差近侍李公公去问了太子那几位姑娘他喜欢哪位。要知道太子对司马良娣的喜爱是不能用一般的感情来形容的,悲痛中的太子哪里有什么心思挑选妃子,但出于对皇后的孝心,于是勉强应了声:“王公公,麻烦你禀告母后一声就说其中一位有点不同。”
当时那几位宫女中,王政君穿着的确不同于另外几位,王皇后以为太子指的是宫女王政君,于是将王政君送到了东宫太子处,就这样王政君变成了太子的妃子中的一位。虽然太子痛恨这些妃嫔,但是王政君毕竟是后入太子府的,太子便认为咒死司马良娣的这些妃子中王政君不在列。所以后来对这些妃子中的王政君是不同于其他太子妃的,也就有了为什么后来登基为帝后封了王政君为皇后,他的儿子刘骜也就成了太子,即后来的汉成帝。可怜的元帝在失去了司马良娣之后,他的爱情是一个毫无主见的爱情。当然政治治国上,汉元帝刘奭更是毫无主见,加上性格的懦弱与处事的短视,将一个强盛的大汉朝开始带向了衰败。
一次,当时的宣帝与太子刘奭一起用膳,太子见宣帝心情不错,于是谏言:“父皇,儿臣不知道有件事该不该说?”
宣帝对着刘奭道:“你我父子,有何不可言啊,你说吧。”
太子刘奭应道:“是。那孩儿直言了,通侯杨恽、司隶校尉几位只是直性子,多说了几句朝廷的不是,就被杀了,您的法治是不是太严了啊?”
宣帝立马沉下脸道:“竖子小儿你懂什么。朝堂之道在于御人之道,仁道要与独断之霸道相结合,既要施仁政(王道),但同时又要做到法必严之独断,这样的天子恩威并行之道才能使朝堂和谐,政之有所出。即贵在于平衡之道。”
听到父皇之怒言,太子也就没敢多说了。
待太子离去,宣帝刘询叹道:“国家之乱,必出吾子啊。”宣帝看出来自己最爱的这个儿子遇事之优柔,处事之不决断。觉得汉室天下交给他这个儿子,将来也许会乱政,本想废子重立,但是毕竟太子是自己与先皇后的嫡子,也就放弃了废太子的想法。后来的事实再次证明了他的说法,国家在刘奭为帝后的治理下逐渐出乱而开始衰败。
公元前49年,宣帝刘询病逝,太子刘奭即位。宣帝留下了三位辅政大臣,乐陵侯史高(刘奭的表叔公)、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史高被封大司马、车骑将军,封太傅萧望之为前将军,共同领尚书事辅佐朝政。史高为宣帝时外戚重臣,萧望之、周堪乃是一介儒士,他们代表了当时的不同社会阶层,元帝尊儒术,所以对自己的这两位老师也是特别尊重,因此萧望之也就得到了元帝的重用。儒臣在朝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对于当时的史高来说心里很是不平衡,于是两位辅政大臣便有了嫌隙,由此不和。所以对于勇于改革的改革派萧望之来说道路很不平坦,本来元帝就对萧望之很是器重,按理改革应该很顺利,但是由于元帝的胆小懦弱,一直不敢改革。而此时史高与宦官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的外戚与内臣相互勾结在了一起,准备扳倒改革的萧望之。
一日,朝会散后,萧望之独自觐见了元帝刘奭:“陛下,中书是国家政事之根本,应该由贤能的才能之士担任,不可由宦官执掌,那样于国家不利啊。”
元帝刘奭道:“朕知道你与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不和,朕希望你与史高领尚书事决于外,弘恭、石显领中书于内,共同辅佐我不是很好吗,为什么非要闹不和呢,朕希望看到一个安定和谐的朝廷。”
萧望之接着言道:“想当年先皇宣帝再世,亲掌中书,政令能上通下达,如今弘恭、仆射石显掌中书,下面很多奏书到不了陛下你那,你的诏谕又不能下达,国家之事全由此二人独断,将来必祸及朝廷。还请陛下早做决断,以免后患。”
元帝毕竟不是其父宣帝仁道、霸道兼施,处事决断英明。向来优柔寡断的元帝迟迟不敢出手决断,以至于后来大权旁落,招致汉室的衰败。
萧望之提出的这个提议,后来传到了中书令宦官弘恭、仆射石显那里,他们于是联合史许两家外戚重臣,内外勾结逼迫萧望之,最后罢官在家的萧望之被羞辱而喝下毒酒而死。自此,改革停止。
萧望之被宦官弘恭、石显逼死,元帝只是草草责问了两位,没有严肃处理,足见元帝缺乏政治远见。元帝要想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应该任用像萧望之等贤能之臣,如今自断臂膀,于己何益。况且宦官掌权中书令一职,元帝别说自己有所作为了,就连起码的政令上通下达都阻断了。要命的是,元帝还没有看清问题的所在。发展到后来更是宠信宦官。
外戚、儒臣、宦官三股势力的较量最后以宦官的胜利而结束。不久,中书令弘恭因病而死,石显被任命为中书令。
元帝又对石显十分宠信与信任,加上后来元帝身体的问题,将朝中大权交与石显,全权事宜都由石显决断,导致最后大权旁落到宦官之手。
后来在元帝去世之前本想废掉太子刘骜,改立太子,由于史丹的力劝,优柔寡断的元帝没有当机立断废掉太子刘骜。其去世后刘骜即位,即为汉成帝,刘骜的母亲王政君被尊为皇太后,由此王氏这个外戚家族登上了西汉的政治舞台,导致了后来的王莽篡汉。
成帝当政时期,外戚与宦官两支势力争斗更甚。汉成帝采取制衡政策,利用外戚打压宦官,最后成功将中书令石显的势力赶出朝堂,然后利用外戚之间的矛盾,由太后王政君的哥哥王凤这支外戚力量打败了冯、许两支外戚力量。最终只剩下王凤与丞相王商两支外戚力量。成帝本打算在这两支外戚之间搞平衡之术,可是事情却事与愿违,最终太后王氏一族势力不断壮大,打败了王商外戚,这样一来权利平衡被完全打破。
除此以外,成帝还荒淫无度,导致最后无子,只能立异母弟弟定陶恭王刘康之子刘欣为太子。汉成帝在位25年,享年45岁。太子刘欣继位,即为汉哀帝。然而汉哀帝却在位仅七年就因贪色纵情而死。公元前1年,迎立中山王刘衎为帝,即为汉平帝,封新都侯王莽为大司马,公元6年平帝因病去世,王莽为了便于控制朝政,立年仅两岁的刘婴为帝,自己摄政,公元8年,王莽逼迫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刘婴禅让称帝,自此西汉王朝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