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凉风吹落了枝叶上残存的水珠,也带走了头顶上的阴霾,桔红色的阳光穿过蓬松的枝叶悄悄洒进亭内,洒向亭外的绿树红花。
向四周探视片刻后,夏云又小声问道:“白居易咏《大林寺桃花》与书写‘花径’二字是同一次吗?”
夏云的话刚入耳,徐涛立刻意识到自己漏讲了一个重要细节,连连点头后又缓缓讲道:“享用完丰盛的午餐后,白居易起身向了然方丈告辞,出于对白居易的敬重,方丈亲自把二人相送到院门外,白居易心想此时正值四月,山下桃花李花早已谢尽,而山上却仍然是花团锦簇,百芽萌生,别有一番风光。触景生情,不由诗兴大发,当即吟诵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字字珠玑的《大林寺桃花》早已脍炙人口,成为千古绝唱,后人为纪念白居易游览花径,特地在花径两侧的石门柱上刻下了‘花开山寺,咏留诗人’的对联,随着历史的沉淀,花径这个富含诗情画意的景区,不但是游人歇息的最佳场所,也是人们探古寻幽、流连忘返的所在。”
用赞赏的目光注视了徐涛片刻后,夏云又小声问道:“白居易以后还来过这里吗?”
沉思半晌后,徐涛缓缓应道:“据史料记载,白居易是元和十年(815年)末被贬为江州司马。他游大林寺,咏《大林寺桃花》是元和十二年农历四月暮春时节,从诗句的情节分析,能看出他游大林寺也是首次上庐山,因为凡是来过庐山的人都知道,山上山下虽在可视之内,气候却有较大差异。早春时节,植物的萌发比山下要迟一个多月。他在被贬江州的三年中,也许不止一两次来庐山,但驻足大林寺仅仅那一次。”
愣怔了片刻后,夏云指了指亭外西侧:“那个草堂又是怎么回事?”
徐涛顺着对方的视线往西望了望之后,缓缓应道:“白居易被贬江州后的第二年秋天(816年)便在庐山西香炉峰下遗爱寺侧建了一所草堂。我前面曾经讲过,司马虽然官拜五品,却是一个闲职,按他自己的话说:‘州民康,非司马之功,郡政坏,非司马之罪。’加上地方官员优待,白居易在江州为官三年,尽管官场上失意,让他心情不佳,其实他一直过着极为悠哉的日子,因为他的人生哲学向来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他看来,有负其志的贬谪就是所谓的穷。他置草堂于‘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香炉雪’的胜地,就意味着他在履行他的人生哲学。至于何人何时在诗人咏叹桃花的圣地搭起三间两柱、二室四牖的草堂,我就不得而知了。”
“你没进去看过吗?”
面对夏云的询问,徐涛摇摇头后,带着笑意应道:“我讲一次经历给你听,也许你就明白我为啥无数次来过这里,却从未跨进那个‘草堂’一步的原因。”
徐涛沉吟片刻后,缓缓回忆道:“大约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那天正是‘五一’节过后不久,游客并不太多,我陪同五个客人游览三叠泉,下了缆车后,边走我边向客人们讲解,从他们的神色中我能看出他们不但被三叠泉奇异的自然景观所倾倒,也对我不失时机的讲解满意之极。谁知刚刚下到第三叠底下的玉龙潭前,他们一行五个人就连连摇头叹息,他们见我怔怔的不知所措,其中一位皱着眉头的老者指着潭中间巨石上那条龙不龙,蛇不蛇的人造景观对我说:‘这好的景致这么一个东西杵在这里,就象一碗极合胃口的打卤面,刚刚吃了一半,就发现面汤中有只苍蝇,不止是扫兴,还让人反胃口。”
由于学识所限,当时我对他们那些过激反映还有些不以为然,随着阅历的丰富,我逐渐有所认识,自然景观,耐人寻味的就是自然天成,无需画蛇添足,而人文景观让人留连的则是古朴真实,切忌移花接木。伪造的东西,有悖事实,虽然也能混淆视听一时,但终究经不起历史的推敲。人家细嚼过后,会吐酸水。”
瞅了瞅徐涛后夏云反问道:“你刚才所讲的白居易梦遇桃花公主就真有其事?”
看了看对方捉摸不定的神色,徐涛不觉一怔,“这个、这个”了两声后,红着脸应道,“这是一回事吗?”
“怎么不是一回事?”
面对夏云一幅得理不让人的气势,徐涛略一思忖后,缓缓应道:“你仔细想想,我讲的故事内容,虽然是民间传说,无据可查,但其情节大多是情感的描述,当时白居易先生因为过于疲劳在躺椅上不知不觉合上了双眼,按其环境来说,也仅处于半睡半醒状态,即使不是梦境,也很有可能是他想入非非,二者都是虚无缥缈的内心世界。”
转了转眼珠,夏云又带着笑意问道:“那枝桃花你又怎么解释?”
面对对方稍显和善的询问,徐涛哂笑道:“那就更好解释了,了然方丈不想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时机以壮山色,但又不好意思直接开口。人家虽然被贬谪,但毕竟是誉满朝野的文学家、著名诗人,初次相见怎好劳烦人家。听了白居易梦境奇遇,他便有了注意。”
“依你这样说,那枝桃花和后来那块碑石都是了然方丈有意安排的?”
徐涛点点头:“白居易题字和吟诗都是有据可查的真实历史,至于情节有很多版本,只要主题不偏离真实这个范畴,情节描述的越美丽,越能让人流连忘返。”
“也许你这些论调有一定的道理,只怕除了我之外,也许就没有人愿意听了。”
“我只能按照我的见解相告,你就是半信半疑都是你的自由。”
“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