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善待逝者得拥护
汉高祖刘邦在定都长安之前,曾和楚霸王项羽打了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战争”,后来项羽众叛亲离,在垓下被汉兵所困,突围来到乌江边上自刎而死。这样刘邦就基本平定了天下。
项羽死后,刘邦并没有表示对项羽不敬,也没有对项羽的亲属赶尽杀绝。史载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于谷城,“汉王(指刘邦)为楚王(项羽)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这一不问罪者旁枝的举动就做得很好,以至楚国长老都称赞沛公(指刘邦)为长者,这为刘邦赢得楚人的归心起了很大作用,此后楚人果然没有反叛。事后刘邦来到长安称帝,是为汉高祖。
天下安定后,有一次刘邦巡游天下,经过鲁地时,他知道这里是大圣人孔子的家乡,就郑重地举行仪式祭祀孔子,臣民听说后纷纷称赞他做得对。他自己也从这件事上受到了启发,于是就继续用这种办法去安抚、笼络人心,使天下人的心都向着新建立起来的汉朝朝廷。
这次巡游结束回到长安后,刘邦更加想为老百姓多做善事了。有一次他把大臣们召集在一起,对他们说:“我们对秦始皇、楚王隐、魏安僖王、赵悼襄王、陈胜、魏公子无忌这些已故的人都很熟悉,他们活着时,虽然有的做过坏事,但也都做过一些有利于百姓的事情,尽管他们也都有错,但谁能没错呢?他们没有后代,连坟都没人管,我想派上一些小户人家,给他们些土地和生活用具,让他们为这些人看守坟墓,你们大家认为这样做可以吗?”
大臣们听了都连连说好,都认为这是功德无量的善举。于是汉高祖就派人给秦始皇等已故的人看坟,他派给秦始皇看坟的人为二十家,给魏公子无忌看坟的人为五家,其余各十家。人们很快知道了这件事,都觉得这事做得好,特别是战国时各诸侯国王族的后人们,为此都很感激汉高祖,认为这样做可以安慰那些死去的人的阴魂。有的人还说:“已经死了的人,皇上还这么惠顾,何况活着的人呢,更不用担心能过好日子了。”
这样,已在秦朝严酷统治和乱世纷扰中挣扎了数十年的人们都安下心来,生活也都稳定下来,那些想反对汉朝的地方势力也一下子失去了民心基础,结果汉朝长治久安了很长时间,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汉朝的国力也开始强大起来,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王朝。
爱人者,人恒爱之
爱人者,人恒爱之。我们唯有学会先关爱他人,他人才能关爱我们。人们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对政治家来说这仿佛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得民心是什么?其实就是你做到了关爱他人,于是他人也反过来爱戴你,于是“民心”便得到了。
当初和刘邦争天下的项羽之所以失败,很大的原因在于他不懂得关爱百姓,于是他便不得民心,他每每在攻城之后屠杀全城百姓,以至每个地方的人都很畏惧他,怕他到来。他在巨鹿占胜秦军主力后,坑杀了秦朝降兵二十万,入关中后又将秦王子婴杀死,并弑杀原先各路诸侯共同推举的义帝,自立为王,这些只为私利而不得民心的措施使得他的势力越来越小,自己虽力能“拔山”,气魄盖世,但也难逃最终失败的命运。
不但是在政治上,对每个人也一样,我们要做好工作,过好生活,都要能做到关爱他人,争取“民心”才行。
在生活中,“得民心”就是打造自己的好人缘,只有我们人缘好,别人都认可我们,那么我们遇到的阻挠才少,做事情和交友才会更加顺利;而在家庭中,家人更需要我们的关怀,这样我们的家庭才能因相互关爱而其乐融融。
在工作上,无论你处在什么职位,“得民心”都是制胜之道,领导者关怀下属,才能得到下属的拥戴;同事之间也是这样,你能关心别人,乐于帮助别人,那么别人也会同样对待你。
在做事业上更是如此,比如你要经商,要销售某种产品,你就要让这个产品及其配套服务能打动消费者的心,唯有得到消费者的心,这个产品才能卖得好,你的事业才能做大。
这在企业的创业发展中也有较深刻的反映。任何一位企业领导者都应该明白,企业最应该做的就是得到消费者的心,无论是大量广告宣传的投入,或是针对产品质量和性能的改进,都是在让更多的消费者相信自己的企业,接受自己的品牌,那么如何让消费者相信和接受自己呢?唯有在产生和服务上真正为消费者着想,做到真心关爱消费者。这种做法的道理其实是和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一样的,哪个企业能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哪个企业就能更好地拥有市场,其发展前景就愈光明。
有家家电制造企业就做得很好,为了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该企业打出了“服务就是市场,服务就是效益”的口号,并在行动上使服务朝三个方向发展:由公司内的服务向公司外延伸,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由单一服务向多元化服务拓展。本着紧跟市场、用心服务的信念,该企业组建了一支业务精、能吃苦、有较高服务意识的安装队伍,对产品实现了设计、生产、销售、安装一条龙,大大方便了用户,这一举动大大打动消费者的心,产品和服务迅速为人们接受,于是市场形势一片大好,该企业也迅速得以发展壮大。
因此,无论你想做什么,你都应该学会关爱别人,争取民心。只有赢得了更多人的喜爱,我们得到的拥护才多,阻碍我们的力量也才会最少,我们也才能更容易地把事情办好。
观史悟道
能团结更多人的人,他获得的支持和帮助就更多,所具备的力量才大。如何做到这点呢?真心地关爱他人是个不错的方法。正由于赢得了民心,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请记住,无论是做什么事情,你能团结更多的人,你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大。
苏武留胡节不辱
战国至秦汉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的势力发展很快,他们经常南下抢掠财物,杀戮边境人民。至西汉武帝时期,汉朝发动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战争,以卫青、霍去病等人为主帅,大军深入匈奴腹地,这几次战争过后,匈奴的军事力量基本被消灭殆尽,一段时期内再无力骚扰汉朝边境。但过了几年后,匈奴的军力有所恢复,这时的匈奴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却是随时想进犯中原。匈奴的首领单于一次次派使者来汉朝求和,等汉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访时,有的却被他们给扣留了。汉朝便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又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被扣的汉朝使者都放了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求和的诚意,于是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了被扣留的匈奴使者,并送上了带来的礼物。他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可偏偏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个叫卫律的汉人,在出使匈奴后因为贪生怕死、贪图权贵而投降了匈奴。卫律有一个部下叫虞常,对他很不满意。虞常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来是朋友,就悄悄地约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
张胜对虞常的想法表示赞同,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单于非常生气,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
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但随着形式的紧迫,张胜怕受到牵连,于是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张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忙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
虞常虽然受尽种种刑罚的折磨,只承认跟张胜是朋友,说过话,拼死也不承认跟他同谋。于是卫律向单于报告。单于大怒,要杀死苏武,被大臣劝阻了,单于又叫卫律去逼苏武投降。
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说罢,又拔出刀来向脖子抹去。卫律见状慌忙上前把他抱住,苏武的脖子已受了重伤,昏了过去。卫律赶快叫人抢救,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
单于知道苏武自刎的事后,觉得苏武是个很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等苏武的伤痊愈了,单于又想逼苏武投降。他派卫律再次审问虞常,让苏武在旁边听着。卫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杀了;接着,又举剑威胁张胜,由于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
卫律对苏武说:“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连坐。”
苏武说:“我既没有跟他同谋,又不是他的亲属,为什么要连坐?”
卫律又举起剑来威胁苏武,苏武毫不畏惧。卫律没法,只好把举起的剑放下来,劝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好,封我为王,给我几万名的部下和满山的牛羊,享尽富贵荣华。先生如果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苏武火冒三丈,站起来恨恨地说:“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的臣下。可你却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颜无耻地做了汉奸,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我决不会投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
卫律碰了一鼻子灰去向单于报告。单于无奈,只好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喝,想用长期折磨的办法,逼他屈服。
这时候正是入冬时节,外面飘着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用雪止渴;饿了,就啃些皮带、羊皮片充饥。过了几天,居然没有饿死。
单于见折磨苏武没用,便把他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开来,不许他们通消息,还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怎么会生小羊呢?这不过是要长期监禁他,不让他回汉朝罢了。
苏武到了北海,那里一个人也没有,只有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与他相伴。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时间一长,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公元前85年,单于死后,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故又派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
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新单于放回苏武,他谎说苏武已经死了。汉朝使者听信了他的话,就没有再提。
过了几年,汉朝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朝使者见了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一事告诉了使者。使者非常气愤,他见了新单于,说:“匈奴既然有心同汉朝和好,就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
新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苏武出使匈奴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多年的折磨,胡须和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一根光杆子的旌节,都很感动,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是汉朝的骄傲。
做事讲原则,取义靠精神
人要有气节,气节是人的一种可贵的精神力量。有气节的人往往具有毫不畏惧的勇气和大义凛然的骨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概就是民族气节最真实的写照。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在颠沛的命运中不屈地抗争着,只源于那内心深处的一种正义,一种气节。
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忧国忧民,却无法展现抱负,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他默默忍受小人的谗言,他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种种的不幸带给他的是痛苦,然而却从没动摇他为国效力的忠心。他怀着对国家的复杂感情,纵身跃入汨罗江中,随着江水远去……
南宋末年,文天祥兵败被俘。但他在敌人面前抵住诱惑,威武不屈,在天地之间谱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命之歌……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着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曾受到日军的邀请去演出。他怀着对祖国的满腔热情以及对日寇的愤恨,毅然决定蓄须明志,不为日寇演戏。
抗战胜利后,文学家朱自清家中已一贫如洗,甚至连糊口的粮食都不够。面对美国的救济粮,他不顾家人、朋友的劝说,坚决不肯接受,并声称“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无论在任何时候,气节都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品质,正是这种品质,让拥有它的人的名字闪耀光辉,也正是有了这样一批人,才让一个民族有了精神支柱。
气节也是一个人精神的体现,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而人之气当为其大。每个人都爱惜自己的生命,希望追求更多的利益,这本无可厚非,但若时时前怕狼后怕虎,不敢同不良的或危害自己的东西作斗争,那么他的生命便失去了一种真精神,到最后自己想明白的时候,可能都悔之晚矣!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往往不会涉及到关乎国家民族命运的事情,那么我们就不用讲气节了吗?不是的,也许绝大多数人的一生都跟关乎国家民族命运的气节沾不上边,但这不表明我们不用讲气节。其实,在生活和工作中,在一些原则性问题的考验面前,就能体现出我们是否有气节了。所以,对我们每个人而言,做人讲究好的原则,实际上就是讲气节。
比如,有的人很容易附和别人,也就容易丧失了自我。虽然有时候是因为谦虚,顺从了别人的选择,后来发现,别人选得还没有自己选得好,自己还跟着受罪。这就是因为自己没有讲原则的缘故。
有的人在大事面前虽然也讲原则,但在小事面前却一点也不讲风格,这样也很不好。个人利益、家庭利益、家族利益至上,却不管他人,结果得罪了很多人。更有甚者,在大事面前含含糊糊不讲原则,在小事面前斤斤计较不讲风格,在责任面前想尽一切办法逃避、推脱,在利益面前绞尽脑汁、不择手段争取。凡事有难就让,有利就上,一点风格也不讲,这样的人就是没气节的人,这类人的一生就如同苍蝇一样,做人处世只追逐利益而去,无论香臭。若一直这样下去,不但会落下骂名,还容易在上面栽跟头。
苏武虽在荒凉之地受了十九年的苦难,但他的精神世界无疑是丰富的,为了自己的国家尊严而气节不改,这样的人在古今中外都是非常受人尊敬,且不说苏武最终得以衣锦还乡,国都长安百姓举城出来迎接,而他的故事,更被历史上史学家、文学家、戏剧家一次次地颂扬。而我们讲气节,也不用像苏武那样在漠北苦熬19年,往往是一种精神鼓舞我们,在举手投足间便能做到,何乐而不为呢?
观史悟道
讲气节,讲原则,对我们做人是有好处的。苏武虽受了不少苦,但他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我们不要认为人生的目的只为物质的享受,其实人的最高追求恰恰是精神方面的追求。
光武帝仁德立身定天下
光武帝刘秀之所以能在西汉末的乱局之中拨乱反正,并使天下形势大治,与他过人的人格魅力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刘秀年轻时曾是一个勤劳的庄稼汉,在邻人的眼中,他是个憨厚老实,性情柔和的人。谁也不会想到刘秀会成就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