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陈胜后,章邯率兵继续向东,攻打魏咎的魏国,在临济城大败魏军和来援的齐军,迫使魏咎自焚。章邯又攻杀反秦武装首领齐王田儋,接着又在栗县(今河南夏邑县)战败项梁的别将朱鸡石、余樊君等,并追击田儋的堂弟田荣至东阿。此时的章邯自率兵以来未曾一败,他率领秦朝的刑徒和奴隶大军,以过人的军事才能重重地打击了起义军的力量,俨然已成为秦王朝的守护神。
后来章邯又率秦军夜袭定陶之楚军,致使项梁战败身死。至此楚地有名的将领都已经死了,章邯以为楚地的敌人不用担心了,就渡过黄河,向北攻打赵地,又大破赵军,将其围困在巨鹿城。秦将王离也来帮助章邯围困赵军。
此时,因无大将可用,年轻的项羽已被楚怀王封为楚国上将军,带领三万楚国士卒前往援救巨鹿。项羽以必死的决心,必胜的意志,率领全军渡过漳河,之后凿沉船只,砸破炊具,烧毁营舍,只携带三天口粮,以激励士卒拼死决战,做好了不战胜敌人就不活着回来的打算。
在项羽坚强意志的激励下,楚军一到就迅速围困了王离的军队,截断了秦军的甬道。在与秦军遭遇时项羽也是身先士卒,率领楚军拼死力战,双方打了九仗,楚军九战九胜,杀了秦将苏角,俘虏了王离,并大破章邯率领的秦军。
章邯率秦军残部退至棘原驻扎,项羽驻扎在漳河南岸,双方之后又交战一次,项羽率领军士在河水上攻击秦军,又把秦军打得大败。之后章邯迫于项羽的军威和秦朝廷的政治压力而投降项羽,秦朝的军力遂灭,而各地诸侯军也都归附项羽,使其军力增加到四十万。
巨鹿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关键性的巨大胜利。此战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也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而项羽以三万兵士破数十万秦朝大军,如此悬殊的战果,以及项羽在此战中表现出来的超人勇气,杰出的军事才能,都令后人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景仰。
后来项羽率军进入咸阳,杀秦三世子婴,火烧阿房宫,分封天下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实现了他将秦始皇“取而代之”的志向。
意志坚强,敢于拼搏,走向胜利
项羽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远大的志向,过人的勇气和坚定的意志都是达到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当人们善于运用这一力量时,就会产生决心。而人有决心就说明意志力在起作用,而意志力是可以激发出人潜在的巨大力量的。
意志力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美国哲学家罗伊斯说:“意志力通常是指我们全部的精神生活,而正是这种精神生活在引导着我们行为的方方面面。”意志力可被视为一种能量,而且根据能量的大小,还可判断出一个人的意志力是薄弱的,还是强大的;是发展良好的,还是存在障碍的。当一个人能够在某一事件或一连串事件中表现出极大的决心与力量时,就会被认为拥有很强的意志力;而他的意志力的特性,也需要通过他的决心或行动的力度和持久性来体现出来。这样,在这一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意志力就变为了动态的能力。他的决心也成了引导他走向成功的催化剂。
一个人要获得成功,强大的意志力也是不可缺少的要素。早在两千四百多年前孟子就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意志力的重要性。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自己的目的,需要具有火热的感情、坚强的意志、勇敢顽强的精神,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这样就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做成的。
观史悟道
强大的意志、决心、志向可使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想要的目标。所以坚决的意志是人格中的重要组成因素,对人的一生有着重大影响。
韩信受激励自强成名将
韩信是西汉初着名的军事家,他小的时候,由于家里贫穷,一直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由于家里没有吃的,韩信曾多次投靠南昌亭亭长,在人家家里白吃白喝。有一次,他一连吃了好几个月,这位亭长的妻子十分嫌弃他。有一天吃早饭时,亭长的妻子把饭做好后自己一家人提前吃了。到开饭时,韩信一看没有为他准备,心里很生气,但他也懂得人家意思,就知趣地离开了。
韩信没吃没喝,只好到城外的河里去钓鱼,回家好做了吃。但他经常钓不着,于是就常饿着肚子坐在那里钓。有几位漂洗丝绵物品的老太太常在离他不远处洗衣服,其中的一位很有善心的老太太看见韩信饿了,便把自己带的饭分给他吃,一连好多天都是如此。
对此,韩信非常感激,他对这位老太太说:“我将来一定会重重地报答您。”谁知这老太太听了,竟生气地说:“男子汉不能养活自己是很丢人的,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的,难道是希望回报的吗?”一句话说得韩信哑口无言。
从此,韩信下定决心非要混出人样来不可。他便在养活自己之余开始努力学习兵法,学成之后就先去投靠项羽,得不到重用后便又投靠刘邦。在刘邦那里做了一段管粮食的官后,因萧何的推荐,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指挥汉军征战天下,他历经百战,功绩显赫,助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终于功成名就。
生存发展,必须自励自强
故事中的韩信,在老大娘的激励下终于明白人活在世上不能靠别人施舍去生活,应该自立自强。这样的事迹千百年来激励着人们勇敢地开拓进步。俗话说“人穷志不短,”意思是不论你贫穷到什么程度,你都不可以丧失志气。贫穷不可怕,只要志气在,一切都会有的。
日本着名的丰田汽车公司的缔造者石田退三的故事也很有意思。石田退三幼年时家庭环境很差,很小时他就到京都的一家洋家具店当店员。在家具店工作了8年之后,由朋友的母亲介绍到彦根去做赘婿。但在入赘之后才知道太太家没有一点财产。
生活逼人,他就把新婚太太留在彦根,一个人到东京去谋生,给一家小店做用推车搞推销货品的小贩。干了一年多,终因过度劳累支持不了,离开这家店回到妻子家中。然而,家里等着他的并不是温暖和安慰,而是鄙视的目光和令人难堪的日子。
“没有用的家伙!”他的岳母丝毫不留情说,“我还没有看到像你这样没有用的人。”等等讥讽的嘲笑。气得他几乎要晕倒。
几个月后,他竟被生活逼得想自杀。当他心情黯淡,前去“琵琶湖”自杀时,忽然间恍然大悟:像我如此没有用的人应该非死不可吗?如果我真有跳进琵琶湖的勇气,为什么不拿这勇气来面对现实,去奋力拼搏呢?我该尽最大的努力做出轰轰烈烈的事业给鄙视我的人看!他猛然抬起头,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心中激荡。
从此,他不再满脸愁容了,不再黯然自叹。在别人介绍下他去一家服装商店当店员,在这儿,他重新鼓起奋斗的勇气,把忧愁化为力量。40岁时,他到丰田纺织公司服务。由于他刻苦奋斗、全力以赴地投入,处事得当和一丝不苟的精神,为丰田公司创造了不菲的业绩,创业者丰田位大为赏识。在他50多岁时,丰田位就把公司经营的大权交给了他。
对此,石田退三感慨地说:“人生就是战场,要在这战场上打胜仗的唯一法宝便是斗志和努力。”石田退三靠着这些,不但实现了人生的价值,还找到了做人的骨气!
志气是人立于天地之间的底气,人穷志不能穷,活在世上就要学会自立自强,而不是图安逸享受,更不能靠别人的怜悯去生活!
观史悟道
志气是有理想、有信心的表现,是人生命当中最基本的素养,是人立于天地之间的底气。有志气的人,往往奋斗目标明确,意志坚定,不怕各种困难。越是在困难落后的条件下,越是能奋发向上。
光武帝能屈能伸建东汉王朝
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从小便为人“谨厚”、勤快,处事也谨慎小心。虽然他出身皇族、沦落社会,但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他各方面的才能都得到了飞速成长。年轻时他在长安求学,便投身于社会活动之中,明察政治和社会动向,也锻炼了自己的活动能力。
刘秀十来岁时,正逢王莽篡汉之时,天下大乱,在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下,作为刘氏宗室,稍有闪失,就会招来大祸。刘秀也曾遭受牢狱之灾,史载“世祖微时,系南鸣市”,差点饿死,“狱市吏以一笥饭与之”。这些经历,使刘秀锻炼出了含而不露、大智若愚、处事谨慎而果断的性格。
绿林、赤眉起义爆发后,刘秀和哥哥刘兄弟二人也跟着起兵。在那个时代中,这哥俩绝对是时空中闪烁得最亮的两颗明星,他们主导指挥了当时的数场关键战役,无不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特别是经过刘秀主导指挥的昆阳之战等战役的打击,王莽政权的抵抗力量基本被消灭,但农民起义军内部争权的矛盾也随着显露无遗了。当时大家共推刘玄为帝,这刘玄嫉贤妒能,他担忧刘、刘秀兄弟影响他在更始政权中的地位,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刘与其部下一同杀死。
刘的死,对刘秀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们是从小一块长大的亲兄弟,又是共赴国难的战友,他们之间情谊之深,关系之紧密是超乎常人想像的,哥哥长期以来对他的爱护和照顾,刘秀又如何能忘记?如今他的哥哥无端被人杀害,他如何不恼怒?如何不愤恨?如何不想立即报仇雪恨?但刘秀不是个没脑子的人,他冷静思考了一下,知道刘玄等人的势力此时正如日中天,若此时为哥哥报仇而与刘玄等人为敌,无疑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况且这样做还会导致绿林军内部的分裂瓦解,这跟兴复汉室,救国救民的大业也是背道而驰的,不如先忍耐一下,以后再寻机为哥哥报仇雪恨。
经过这样的考虑,刘秀以常人难有的克制和忍耐,没有率兵为哥哥报仇,而是表现出遇大事而沉着冷静的胸怀与气度。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他忍下悲痛和愤怒,立即从前线返回宛城,向更始帝谢罪,不谈主导昆阳大胜之功,不为刘服丧,不与刘旧属往来,饮食谈笑一如既往。但史书记载他“独居辄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处”。
刘秀的表现渐渐化解了刘玄等人对他的猜疑和欲杀之而后快的心理。但他深知,尽管一时消除了刘玄等人的猜忌与疑虑,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了避开种种矛盾,寻求更大的发展,刘秀一方面隐忍韬晦,另一方面也在暗中扩大势力和影响,并利用各种机会为摆脱更始政权进而统一天下做准备。
后来刘秀创造了一个离开更始政权的机会,被刘玄安排去经略河北,在这里他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并渐渐发展壮大,而刘玄的政权却因为不得人心,后来被赤眉打败,自取灭亡。而刘秀却壮大成为天下最大的军事力量,自己也被手下人推举为皇帝,遂成为东汉王朝的创建者,被誉为“中兴之王”、“千古一帝”。
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不让则损大局
如果没有忍小愤成大业的宏志,只逞匹夫之勇的话,恐怕刘秀早已命丧九泉了,杀兄之恨被压在刘秀心底,一刻也不会消失,但是他知道小不忍则乱大谋,他还有更大的事业要完成,这可能也是常人不及他的一处吧!
忍是什么?忍是暂时的隐忍,是以柔克刚,是一种巨大的包容力。忍小愤成大业、忍辱负重应变术的实行,首先要有担天下重任的大志,有成就大业的雄心,这也是一种远虑。这如同弯弓是为了更有力地射箭,退却是为了更勇猛地进攻一样,柔软的关键在于韬光养晦、蓄势待发。这是一种至高至善的人生艺术!
刘秀生逢乱世,虽然乱世出英雄,但真正成就大业能有几人?经过大浪淘沙般的选择,大多数人都失败了,成功的往往只有一个人,当然他是一个胜利群体的代表。刘秀虽是皇族,但他同一直生活在深宫中的皇族子弟,在质的方面存在巨大差别。他胸怀大志,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又深沉含蓄,不露锋芒,所以他取得了超人的成功。
大谋略,大度量,大胆识,在大转折时代的英雄人物身上,是必须具备的品格,否则就成就不了大事业。在巨大的转变过程中,统治者、被统治者和试图跻身新统治者地位的社会各阶层,抱着不同的目的,在历史风云和社会浪涛中,争先恐后,翻江倒海,一展身手,都想按自己的意志和方案,企图把无序的社会扭向有序,同时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
然而何者为成就大事业的根本?从历史上看,忍术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元素,谋略、度量和胆识的发挥,需要建立在能忍的基础之上,能忍者才是大英雄,纯粹的匹夫之勇难成大事,苏轼在他脍炙人口的《留侯论》中,给天下大勇者所作的一番注释:“古今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有人情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意念甚深,挟持甚远也。”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胸无大志,目光短浅,斤斤计较,是不可能在受到屈辱时做到隐忍的。张良隐忍拾履,是心怀图谋复韩的志向;韩信不与无赖较真,是不愿将生命消费在无味的争端上。大智若愚,大能若怯,气度非凡,方能成大器。同时,忍辱负重也并不意味着丧失气节,而是一种将事情做得更好更圆满的学问。
能忍才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容”的精髓,能容忍那些在世人眼里的难容之人或难忍之事,才能成别人难成之功,光武帝刘秀就很懂得这个道理,他的忍术助成了他的光复汉室的事业。所以我们在待人处世方面也要能忍和能容。
观史悟道
如何在打击面前做人处世?这看起来是个策略问题,方法问题,其实也是人的素质问题,能不能容忍他人,而这显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我们要时刻有颗包容他人之心,眼光放长远一些,以冷静的思维对待人和事情,这样我们才能成为胜者。
冯异先输后赢败赤眉
刘秀是东汉王朝的建立者,称汉光武皇帝,他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公元25年秋天,他建立东汉政权。此时天下仍然战火纷飞,民无安居。刘秀便想收服当时势力最大的赤眉起义军。
公元26年春天,长安断粮,樊崇领导的几十万赤眉军不得不向西转攻城邑去抢粮草,但遭到占据天水郡的隗嚣的阻击,只得又回到长安来。这时,长安已被刘秀部将邓禹占据。
经过激战,赤眉军打败了邓禹,9月又重新占领长安。这年冬天,赤眉军的粮食供应仍然极端困难,不得已于12月引兵东进,准备去抢已经安定下来的刘秀统治下的地方的粮食。刘秀听说邓禹战败后,一面派大将冯异率军西进,在华阴(现在陕西华阴东南)阻击赤眉军;一面在新安(现在河南渑池东)、宜阳(现在河南宜阳西)屯驻重兵,截断赤眉军东归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