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就为逃票三次就拒绝一个有才干的人进入公司吗?这个人很惊讶,也更加气愤,就说原来你们就是因为这么点儿鸡毛蒜皮的事而小题大做,太不值得了。但是这位德国人说,在德国,抽查逃票一般被查住的概率是万分之三,也就是说逃一万次票才可能被抓住三次。我们很欣赏你的才能,却不能接受你三次逃票这种不诚实的纪录。
这位留学生听了顿时哑口无言。在事事认真的德国人看来,坐车不买票的人是没有诚信的,万分之三的概率他居然被抓住三次,这就是说明他坐车很少买票,这样的人他们怎么敢留下任用呢?此时这个留学生感到无比的羞愧,只好离开了。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没有诚信素质的人是不会受到欢迎的。即使有些人平时表现很好,一旦受到外界的引诱,缺乏诚信素质注定了他将抛弃原则,于是背叛就成为一种可能。所以任何人都不愿意同不诚实的人交往。
观史悟道
对任何人而言,诚信的品质都是极为重要的,它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会起到极大的作用。它表现为一个人对他人或组织的诚实性和信用程度,取决于一个人自身的品德,体现在一个人的个性和价值取向之中。它是我们处世和做人的一种必备素质和行为规范,也是人品修养的核心部分。
崇祯刚愎自用明朝灭亡
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人勤勉自律,励精图治,在位17年,一直勤政理事,节俭用度,不近女色,史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可以说,崇祯是朱元璋以后明代16位君主中少有的勤奋、上进,并且最能说到做到的一个。
这样一个自律、上进、爱民的皇帝,为什么会成为亡国之君呢?他是怎样失败的呢?其实主要是在他的为人上,他做事过于急躁,有时甚至不动脑子,而且对他人的要求过于严格,他人做事稍有不慎,便有被他治罪杀头的危险。
崇祯帝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然而对他人的要求也一样严格。崇祯在位的17年间,换了50个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或副宰相),崇祯提拔重用的人,入《明史奸臣传》的就有温体仁、周延儒两人,而整个《明史奸臣传》所列者不过10人,其余明朝两百多年中只有胡惟庸、严嵩、陈瑛等6个,而崇祯17年间就占了两个。
崇祯年间还换了11个刑部尚书,14个兵部尚书,诛杀总督7人,杀死巡抚11人、逼死1人。这其中就包括总督袁崇焕。
学者阎崇年赞袁崇焕说:“袁崇焕是明末清初中国政治军事舞台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杰出的军事统帅和着名的民族英雄。蓟辽督师袁崇焕的崇高精神、勇敢品格、顽强意志、求新态度、清廉作风、骄人业绩,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而且在人类文明史上,都是汗青留名,千古永垂。”
然而这样杰出的一个人,却因一件莫须有的小事,而被崇祯枉杀。皇太极有一次绕过袁崇焕镇守的宁远直接攻击北京城,袁崇焕回救京师,战退皇太极,但皇太极却使了个离间计,他让部下放出被捉住的两个太监,故意让两个太监听到自己的谈话,而谈话内容则编造的是袁崇焕和自己串通的事,太监后来被故意放走,见到崇祯后便大呼袁崇焕投敌。于是崇祯便把袁崇焕召来,不问青红皂白下狱论罪,之后被施以凌迟之极刑。
不但袁崇焕是冤枉的,其他人也挺冤枉的,如总督崇俭,他和张献忠打仗本来打赢了,可是因为杨嗣昌说他撤兵太早,导致战败,马上就斩首弃市,后来福王时候,给事中李清为之辩白:“崇俭未失一城,丧一旅,因他人巧卸,遂服上刑。”另一位总督赵光汴被崇祯治罪后,当世之人也认为很冤。
兵部尚书王洽因为清兵逼近京城而下狱受死,然而史称王洽“清修伉直,雅负时望,遵化陷,再日使得报,帝怒其侦探不明,用重典不少贷。厥后都城复三被兵,枢臣咸获免,人多为洽惜之。”也是因小罪而被崇祯治死。
兵部尚书陈新甲之死,更是无辜,只不过是崇祯想和皇太极议和,偷偷摸摸不敢让朝廷大臣们知道,而陈新甲无意中将此事泄露出去,崇祯在朝廷上被大臣们逼问,老羞成怒,就杀了陈新甲做替罪羊。
崇祯年间当然不是没人可用,而是有很多,只是他一是不会用,一是他的严酷实在是寒了天下士人的心。当时有很多有才干的人,没有为崇祯尽忠,却被皇太极所重用。如清军入关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攻击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击南明的百万大军,进行大清统一战争,这些都是以汉人为主导而实施的,很多为首的都是崇祯年间的旧臣,比如吴三桂、洪承畴,这些人在崇祯的领导下束手束脚,不能大展其才,屡遭败绩,而在清朝的统治下,却如鱼得水,无论军事、政治、经济上都大施拳脚。正因为他们的努力,才开创了前清的盛世。这些人身为汉人,开始时应当也是一心为国家的,只是崇祯一直不能很好地重用他们,弄不好还有可能犯下死罪,而在皇太极的厚待之下,又如何还能坚持立场?
由此可见,崇祯所言,“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实在是至死不悟,可悲可叹。崇祯之失败,实在于他个性急躁武断,刚愎自用,对他人要求过于严格所致。
刚愎自用,事事无成
《菜根谭》中说:“用人不宜刻,刻则思效者去。”是说用人要宽厚,而不可太刻薄;如果太刻薄,即使正在为你效力的人也会设法离去。如果崇祯皇帝能包容,能明断,不急躁,明朝是完全有可能在他手中振兴的。
我们现代人也一样,人生在世,要做的事情很多,要接触的新事物也非常多。然而这么多的事情不可能哪一件都做得非常好,或者说不可能什么事情、什么知识都懂,由于不懂就难免要犯错误。这时,就需要有人来指点我们或者说给我们提供好的建议。特别是我们知心朋友的建议更值得参考。
而固执己见者由于过于“迷信”自己,一味地执迷不悟,所以有时就难免言行过激,有极端化倾向。他们顽固的“自信”,对其他人的话充耳不闻,但又生怕自己不被人重视,得不到他人的承认。于是,在顽固的“自信力”的支持下,义无反顾地沿着错误道路走下去,过激言行不但没有扭转错误方向,反而加快了失败的到来。
刚愎自用者的顽固、不肯接受他人意见是一个致命的弱点。不肯接受他人意见,对于朋友的劝诫或忠告置若罔闻,不仅会使自己头破血流,还会严重伤害朋友之心。因为只有真正的朋友才会指出你的错误,提出中肯的建议。提供建议本身就意味着坦诚和信任。如若把良药当作烂草,把忠言当作废话,那么不用多长时间,就不会再有人对他说忠言了。
在待人方面,就更要能大度,绝不能用要求自己的最严格标准来要求他人,人和人是不一样的,要求过严,会吓阻被用者的脚步。宽容别人一次,自己的精神就得到一次升华;而被别人宽容一次,自己的灵魂就应该得到一次洗涤。为人处世时,应当是“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这才是做事处人应有的态度。
观史悟道
刚愎自用者事事无成,因为这样的人只注重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却不能听取他人的意见,不能体味他人的感受,所以别人也就不会真心地与这样的人合作,甚至还会故意制造些麻烦。那么这样的话,刚愎自用者又如何能成事呢?
乾隆妄自尊大国家败落
清朝的乾隆皇帝弘历在位时间共60年,他的寿命也是古代帝王中最长的。他在位时期,可谓国泰民安,清朝国力臻至全盛,于是他自称“十全老人”。弘历自幼聪明过人,修文习武,样样皆能,故小时候就得康熙喜爱,雍正也认定他是未来的继位人选。雍正死后,弘历即位,因年号乾隆,世称其为乾隆帝。
乾隆年轻时也确实有过丰功伟业,他平定西北叛乱,为清朝消除一个极大的隐患。他还知人善任,他重用的阿桂、刘墉、纪昀都是当时的杰出人才。另外,他集合许多文士修编的《四库全书》对中国文化的保存流传也有着极大的贡献。
乾隆早期时国家极其强盛,乾隆登基时,清政府国库尚有300万两白银,1775年左右,乾隆到达了他统治的巅峰时期,国库积有白银700多万两,甚至超过了康雍两朝。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在这一时期仍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左右。因此,清朝在乾隆时期是社会安定,四海升平。
当国家处于太平盛世,乾隆就开始变得奢华,他六次南下江南巡游,耗费巨大,各地方官员不得不为他兴师动众,人民百姓深受其苦,并且他还留下许多风流韵事,劳民伤财。乾隆到中年时,生活更加浮华奢侈,开始宠信贪官和珅,又建造诸多宫廷和行宫建筑,耗费大量国家财富。1796年乾隆退位时,几乎所有的国库资金已被他挥霍一空。
乾隆对国家乃至中国历史发展的最大危害,其实还不是浮华奢侈,养成贪污腐化之风,而是他因骄傲自大,使得清朝闭关锁国妄自尊大,断绝了国家与外界的科技经济文化往来,他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无有。”1793年,乾隆在回复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我中原数万里版舆,百产丰盈,并不藉资夷货。”这些都体现了他骄傲自满,妄自尊大的性格。
1793年,英国为了开拓市场和国家交往,决定趁着乾隆八十大寿之际,以祝寿为名,派一个庞大的亲善代表团前往中国商谈商务贸易问题。代表团团长为马戛尔尼,他率领700多人,包括官员、贵族、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翻译等等,还带去了许多礼品,这些礼品是英国工业成就的展览样品,而中国当时根本没有这些东西,如望远镜、天文观测仪器、地球仪、载人热气球、卡宾枪、加农炮等各种仪器或武器。
马戛尔尼到了北京后,乾隆正在避暑山庄养身体,马戛尔尼便又率团跑到避暑山庄。乾隆接见他们时,使团的天文学家把望远镜架起来,想要乾隆看一看天外之天。乾隆只瞄了一眼,就撇嘴说,这不过是儿童玩具。
马戛尔尼见乾隆对天体不感兴趣,就赶紧献上水晶灯,乾隆看了一眼,笑道:这玩艺好,给我挂起来,把天文望远镜给我扔了,我天朝上国儿童玩具多得是。马戛尔尼又提出搞热气球表演,乾隆摇头说:神仙才升天呢,你们凡夫俗子上天干什么?免了吧!
马戛尔尼对此十分惊讶,哭笑不得,他又拿出地球仪指给乾隆,告诉他自已的国家在哪里。乾隆看了大怒,说:我天朝上国,乃世界的中心,你怎么把我的国家弄得这么小?还是圆的,你能在球上面站着吗?这是对天朝上国的侮辱,便让人把地球仪踢开了。
马戛尔尼屡屡受挫,心下不甘,心想既然这些科学仪器没有什么稀罕,那么打仗用的大炮总可以了吧。当他把放炮的想法说给乾隆听时,乾隆说:不用,我天朝有的是炮手,都会放。结果马戛尔尼不远万里带来的世界最新式武器一下没用便被乾隆否了。
100年后,英法联军用这种大炮轰开了清朝的海防,进入北京城。当他们跑到圆明园放火时,发现了这批100年前的大炮和炮弹,还都原封不动地躺在箱子里。
乾隆禁止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传入国内,并抑制国内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这种措施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他的这一自大的性格,也终于使清朝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相脱离,并最终落后于世界。可以说,中国200年来落后于世界的最大根源,就起自于乾隆时期的这些建立在妄自尊大的国策上。
而当时的西方国家如英国、法国等正经历着伟大的工业革命的洗礼,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发展都是一日千里,在这样的情况下,乾隆皇帝还以为天下唯我独尊,不去放眼观世界,结果国力日降,国民生产总值由他统治中期时占世界的三分之一,至老年时已降为不足五分之一。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人们常说“谦受益,满招损”。是啊,自大乃衰败之源,我们应警惕自大思想,要以谦虚的态度处事待人。
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的话很有道理,值得我们借鉴。当我们自以为了不起或稍有成就时,就要提醒自己,不要让傲慢夺去了我们应有的平和。
东汉班固所着的《汉书·魏相传》中说:“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这是成语“骄兵必败”的出处。
有些人有过几个小小的成功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直到有一天一个教训下来,吃了亏,才重新认清自己。其实,就是我们取得再高的成就,也没什么了不起,连牛顿、爱因斯坦、萧伯纳这些伟大的人物都那么谦虚,我们还有什么资格骄傲?我们大部分人都是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生活着,要想过得好,有进步,就不能自高自大。
英国着名戏剧家萧伯纳应邀到俄国访问。有一天闲暇时,他漫步在莫斯科街头,遇到一位可爱的小女孩,一时兴起,便高兴地与她玩起游戏来。
尽兴分手时,萧伯纳得意地对小女孩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耍的是世界上鼎鼎有名的萧伯纳。”
谁知小女孩望了萧伯纳一眼,也学着他的口气,骄傲地说:“你也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的是小女孩安妮。”
这个回答使萧伯纳大吃一惊,使他立刻意识到自己的傲慢。事后,他感慨万分地对朋友说:“一个人不论有多大的成就,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常常保持谦虚的态度,这个俄国小女孩给我的教训,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观史悟道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保持谦虚,戒骄戒躁,多看到他人的长处,向他人学习,促进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和进步,否则固步自封、自以为是只会越来越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