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月4日凌晨,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在台北荣民总医院自杀身亡,掀起了轩然大波。三毛并未留下任何遗书,至今,她的死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但在2011年1月4日,在三毛离开我们二十周年之际,三毛的最后一封信面世了。将这封信呈献给我们的人是三毛生前好友眭澔平。他和三毛有一个约定:合出一本书,合走一段路,合作一张唱片。
为了这一份故人留下的功课,眭澔平走上了三毛未完成的旅途,继续三毛在文学、音乐和旅行上的梦想,用二十年的时光,二十个三毛的故事,二十首纪念三毛的歌曲,二十段三毛尘封的录音,二十幅为三毛创作的画卷,以及二十年、一百八十多个国家的旅行记录,为三毛,为读者,也为自己完成了这部作品。
眭澔平曾经是台湾家喻户晓的主持人,口才极佳,上节目之前经过交流,我感觉此人真乃“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典范。他经历非常丰富,精力也极其旺盛,岁月的沧桑挡不住他炽热的目光。两个小时的访谈仿佛让我穿越到了当年,见证了他和三毛的这段交情——他们应该算是忘年交。
三毛大我将近十七岁。以前,三毛会看我的电视新闻,我会读她的美好的散文,这两个文虽然不一样,却让我们在认识之前对彼此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后来我写第四本书《台湾的风云人物据点》,我选了台湾八位非常杰出的人士,我不想做那种常见的比较肤浅、轻薄、短小的电视报道,我想做一个比较深度的心灵访谈。做了三毛的访谈之后,我就跟她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因为发现我们有相当多的共同的特质,我们俩最喜欢的三本书,几乎是完全一样的。第一本是《红楼梦》,第二本是法国人写的《小王子》,第三本是美国人写的《麦田的守望者》。当我们谈到这三本书的时候,我发现我们简直有了完整的心灵交流,感觉到其实人生不只要寻找一个可以恋爱结婚的伴侣,更可贵的是寻找一个所谓的心灵伴侣。这就是我用《红楼梦》的五个人物来写三毛的五个性格特质,她为此拍案叫绝的原因。
与三毛初识,我觉得她是六个字可以形容的:温暖,真诚,热情。但是她有很多面,她有着“唯恐夜深花睡去”的史湘云的浪漫,有着充满才情而且又敏感多疑的林黛玉的才华,又有着相当自我、孤独、忧郁的个性。其实她也像王熙凤那样漂亮、能干、大方,而且主动关心别人,把她自己的家料理得井井有条,像大观园一样。但是她最可爱的一面在于,她像贾宝玉一样,拥有一颗非常贪玩、调皮的赤子之心。而且,她还有知进退、懂自律、喜怒不形于色的薛宝钗的一面,这是大多数人看不到的。我对三毛的这些认知,真的是一种心灵聚焦、以文会友的感情,非常纯洁,而且非常深刻。
三毛去世之后,眭澔平做的最重大的决定就是辞去电视台主播的工作,放下一切光环,到英国去完成博士学位。他开始背着背包,一个人穿着短裤、背心、球鞋,自助旅行,游遍世界各地。
其实在三毛自杀之前,我就开始思考,人生究竟要“快活”,还是要“慢活”。这等于埋下了我辞职的种子。我是在当年的7月29日离开播报台的。那时,我们的电视台在台湾收视率最高,我跟所有观众道别的时候,心里确实是万般不舍,而且我并不确定未来是否可以走得很好。所有的人,包括观众、同事、朋友,甚至我的家人,全部都骂我:“你怎么这么傻,怎么会放弃这样的工作?”“你将来回来还找得到这样的职位吗?”“你觉得你离开之后观众还会记得你吗?”但是当时我就下定了一个决心,就是希望我这个眭澔平不是一个所谓的电视主播眭澔平,我就是我,我很高兴。到现在,已经整整20年了,我还是没有任何头衔,我还是很高兴。今天我有机会在这边接受访问,能够跟大家分享这样的心得,完全是因为三毛给了我一份鼓励,让我走进了一个更开阔的世界。
眭澔平跟三毛是知己,但不可回避的是,1991年1月4日凌晨,三毛离开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之前的几天,三毛偷偷地将她人生的最后一封信夹在她的最后一本书《滚滚红尘》当中,送给了来医院看望她的眭澔平,但当时眭澔平并没有翻开那本书——更遗憾的是,三毛自杀前给眭澔平打过电话,他并没有接到。
我刚好在香港办签证,而且那个时候没有手机,非常可惜,她的两通电话我都没有接到。一通应该是白天打的,第二通是半夜,可能就是在她即将离去之前。
其实呢,在1月2****去看过三毛。当时我预计1月5日去英国,我还跟三毛讲好,说,这次你不能去,我先去,我回英国,不直接飞到希思罗机场,我要从北京到乌兰巴托,然后从外蒙进入伊尔库茨克,我要从贝加尔湖那边坐东方特快车,横跨整个西伯利亚,从亚俄到欧俄进波兰,然后再进东西柏林,从柏林再飞回,英国。
看完三毛,我就从台北飞香港,开始办签证。1月3日那天办签证,1月4日,我就在香港听到她的死讯了。那个时候我非常震惊,不只是因为没有想到她会在答录机里面留下了那两通电话,还因为我根本不知道,她藏了一封信在送给我的书里。我那时只是简单地以为,我送了她我的新书,她回赠给我她的新书。
后来,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上,有个俄罗斯的海关人员动作非常粗鲁,把我放在桌上的三毛的书碰到了地上,还被别人踩了两脚。我把书捡回来的时候无意间发现,里面露出了纸片的一角,仿佛里面夹了非常薄的一张纸。我把书打开来才发现,那居然是三毛在1月2日的时候写给我的一封信,就是所谓的三毛给我的最后一封信。后来我听到三毛的那个电话录音的时候,心里真是刀割一样啊!
现在,20年过去了,我完成了她留给我的四堂课:文学、音乐、绘画和旅行。我帮她把梦想实现了。
时光回到1991年1月2日,在这一天,三毛夹了一封信在书里面。她想不到,直到1月6日,眭澔平才在从西伯利亚回到英国的旅程中看到这封信的内容。
小熊:
我走了,这一回是真的。在敦煌“飞天”的时候,澔平,我要想你。如果不是自制心太强,小熊,你也知道,我那批三百七十五把钥匙会有起码一百把交给谁。这次我带了白色的那只小熊去,为了亲它,我已经许久不肯擦上一点点口红,可是它还是被我亲得有点灰扑扑的。此刻的你,在火车上还是在汽车里呢?如果我不回来了,要记住,小熊,我曾经巴不得,巴不得,你不要松掉我的衣袖,在一个夜雨敲窗的晚上。好,同志,我要走了。欢迎你回台湾来。
爱人:三毛
这封信里面其实有很多密码,如果不解释,读者会有疑惑的地方,眭澔平自然知道其中的涵义。
小熊是她给我的一个昵称。她很喜欢西方人,你知道,西方人会在小宝宝出生时送给他一只泰迪熊,这只泰迪熊会陪他一辈子。这个人有什么心事都会跟这只小熊讲。三毛也有这样一只小熊,后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她就很自然地称我为小熊。
关于“不肯擦上一点点口红”,我来解释一下。三毛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去亲吻那只玩具小熊。这要说起她的一段经历。初中时,她被数学老师羞辱,在她脸上画东西,要她在全台湾最好的初中——北一女中的校园里面游行一圈。三毛从小就有非常强烈的自闭症,这件事之后她就没有办法上学了,她出门前在门口系鞋带都要晕倒。后来她甚至没有办法跟她一个姐姐、两个弟弟一起在餐桌上吃饭,因为一吃饭他们就会讲到学校,讲到同学,讲到考试,她马上就没有办法控制她的情绪。后来,她几乎是关在房间里,妈妈爸爸要把饭菜拿到房间里,帮她找老师来教她画画,教她英文。她自己读书,她是这样子自学、苦学出来的。这样的日子过了将近八年。
也许,这样你就会了解三毛的孤独。小熊真的是她的朋友,所以她会跟小熊讲话,会去亲吻它。我每次看到三毛,如果她没有涂口红,我就知道她今天心情不太好,因为她要去亲小熊;如果她涂了口红,我就知道她那天的心情非常亮丽。
听到眭澔平的解释,大家可能都明白三毛在写那封信,写那句“为了亲它,我已经许久不肯擦上一点点口红”时的心情如何了。
三毛在写这封信时,心情一定是跌到谷底的,可是三毛又是一个自制心太强的人,所以我说很多人看不到她有薛宝钗的一面。很多人要她帮忙、关心,她会开导别人、关心别人,媒体来采访她,她甚至还能够跟他们谈笑风生。可是别人的问题解决了,走了,剩下她一个人,只能孤独地亲吻小熊。这种心情,大家很难去了解。
有人说三毛是一个虚荣的人,她绝对不是的。她根本没有想过成为畅销书女作家,得到亿万读者对她的喜爱,一点都没有。她不止一百遍告诉我,她说她真的只想做原来的陈平,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嫁给一个她爱的男人,为他生一大窝孩子。大家也许怀疑这真的吗,千万不要怀疑,她每一个曾经有过的家,她都把它布置得很好看,整理得很干净,很舒适。她爱家,她想安静,她并不是一个只想去漂泊流浪的人。
这封信里面还提到了“三百七十五把钥匙”,我来解释。跟三毛聊天之后,我就立刻有一个感觉,我觉得她是一个好丰富、好精彩的人,可是我要怎么形容呢?我就说你真的像一个拥有三百七十五个箱子的人。这是我随口说的一个代表很多的数字。三毛的每一个箱子都是精采丰富的,可能打开这箱子,她可以跟你聊《红楼梦》;打开那个箱子,她可以跟你聊沙俄文学;再打开一个箱子呢,她可以教你怎么做桂圆汤;还有一个箱子,可能告诉你怎么样面对孤独寂寞……可是,在同样的时刻,我的心里忽然疼了一下,为什么?我忽然觉得这样一个丰富精彩的人,她势必会非常孤独,因为她越丰富、越精彩,她内涵越多,能够与她畅快分享的人就越少,能够懂她、了解她的人,读得出她的寂寞的人,也就越来越有限。所以,三毛后来跟我聊天的时候,感叹说:“你说的那个三百七十五个箱子,那三百七十五把钥匙,在这个世界上跟人沟通的时候一般用不着,三把钥匙就够了。”
听着眭澔平的讲述,我也在思考,如今我们的好多朋友,到最后是不是也就只用到三把钥匙,见面的时候说:“你好,吃了没?”寒暄几句:“最近忙不忙?”“你这件衣服不错。”“今天气色很好。”最后说:“好,有空打电话,回头聚。”我相信有很多精彩的人最后就变成孤单寂寞的个体,周遭的人很难走进彼此的内心。
我知道大部分80后是独生子女,已经没有兄弟姐妹了。进入了学校,他们很难有很多知心朋友。竞争很激烈,父母教你要对自己好一点,就算有几个推心置腹的朋友,读到大学或者工作之后,也都散居各地。进入职场,做人比做事更难了,这种情形下其实很多人都很孤独。而在三毛的文章里,我们总能读到一种真挚的感动,让我们迸发出一些对生命的爱、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理想的憧憬。
三毛的妈妈陈缪进兰在生前有一段录音是评价眭澔平的,当然更是对三毛的想念。
我心里头觉得很安慰,因为她有那么好的一个朋友,而且那么了解她,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起来,相交相知是缘分哪!我想整个三毛的爱现在已经在眭澔平的身上了,会流传下去。三毛的整个人生啊就是一个爱史,她就是很爱这个世界,很爱人。现在她远去了,眭澔平会接着她未走的路再走下去。她过去已经两年多了,还有一个朋友这么怀念她,想她,真是不容易。若是三毛在天上看到眭澔平为她做的,她一定在上面跟着捧场,两个人在一起,她会大笑……
眭澔平最后眼中憧憬着跟我说:“大家看到蒲公英的飞絮会想到三毛的自杀,觉得三毛离去就再也回不来。其实我们应该这么想,那一朵一朵的小小的飞絮,白色的飞絮,其实不是悲伤的眼泪,而是希望的种子。这些种子,就像那种桃李种春风的梦田一样,种在每一位喜爱三毛的读者们的心理。让我们一起把这些种子播撒得更广,把绘画、音乐、文学和旅行这四堂课上得更好,把三毛希望我们一起分享的这个梦做得更圆满,把她没有走完的路,一起手牵手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