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朱彝尊说:“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只是如此。”此言虽未破的,却不乏见地。作者写诗的灵感是由晚春风光直接触发的,因而“情景只是如此”。不过,他不仅看到这“情景”之美,而且若有所悟,方才做入“无才思”的奇语,当有所寄寓。
“杨花榆荚”,固少色泽香味,比“百般红紫”大为逊色,笑它“惟解漫天作雪飞”,确带几分揶揄的意味。然而,若就此从这幅晚春图中抹去这星星点点的白色,你不觉得小有缺憾么?即使作为“红紫”的陪衬,那“雪”点也似是不可少的。再说,谢道韫咏雪以“柳絮因风”,自古称美;作者亦有句云:“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雪如杨花很美,杨花如雪又何尝不美?更何况这如雪的杨花,乃是晚春具有特征性景物之一,没有它,也就失却晚春之所以为晚春了。可见诗人拈出“杨花榆荚”未必只是揶揄,其中应有怜惜之意的。尤当看到,“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正是“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红楼梦》黛玉葬花词),这勇气岂不可爱?
如果说诗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从韩愈生平为人来说,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派人物,颇具胆力。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不为无因。他除了自己在群芳斗艳的元和诗坛独树一帜外,还极力称扬当时不为人重视的孟郊、贾岛,这二人的奇僻瘦硬的诗风也是当时诗坛的别调,不也属于“杨花榆荚”之列?由此可见,韩愈对他所创造的“杨花榆荚”形象,未必不带同情,未必是一味挖苦。甚而可以说,诗人是以此鼓励“无才思”者敢于创造。诗人对“杨花榆荚”是爱而知其丑,所以嘲戏半假半真、亦庄亦谐。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罢。
【按语】
这篇赏析,着重揭示诗中反映的生活哲理,故有新意。
南园(唐)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
清人王琦注此诗时加了一个题解:“眼中方见花开,瞬息日暮,旋见其落,以见容华易谢之意。”这个解释正确不正确呢?在古典诗歌中,暮春景物是入诗最频繁的题材之一,好多诗人都写过落花诗。的确,很多诗都是借落花来表现所谓“美人迟暮”之感的。但能否就此推出,李贺此诗也是表现的那同一种感情呢?关于这个问题,现成的答案是没有的。理解诗歌,首先应当从诗歌本身的艺术形象和这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出发,同时应当充分注意诗人的艺术个性,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让我们逐句分析一下吧。
“花枝草蔓眼中开”,这句说眼见南园花草繁茂可爱。“开”主要是对“花枝”而言的,而诗中“草蔓”二字告诉读者,随着春深,绿草绿叶渐渐多了。万紫千红,逐渐会被“绿肥红瘦”的景象代替。“小白长红越女腮”这句用了一个比喻形容花朵的娇艳。“小白长红”就是白少红多的意思,也就是偏于红的粉红色,与“越女腮”连文,即以美女粉红的脸蛋来比喻花瓣色泽的鲜嫩。“可怜日暮嫣香落”,这句写花落。“可怜”二字既可作可爱讲,又可作可惜可悯讲,这里应取哪一义呢?且先看落花去向:“嫁与东风不用媒”。既不是委弃尘土,也不是随逐流水。这句承上美女的比喻,把落花比作一个成熟的姑娘,不经媒妁之言,就自己随着情郎“东风”一起出奔了。显然,上文的“可怜”应该作可爱讲,而不是可悯的意思。
此诗给人以极新奇的印象,落花诗尽有佳作,但几曾读到过这样的落花诗呢?诗里虽有“日暮嫣香落”的字样,但充溢在字里行间的绝非感伤,而是一种轻快、亲切的情调,是对大自然丰富含蕴的一个奇趣的发现。这在李贺富于独创的诗歌中并不是罕见的情形。王琦的解释,不免化神奇为平庸。好诗被说坏,往往是评诗者心中先有一个旧的框框,比如一见写落花,不管诗人具体怎样写,先就得出“容华易谢”感叹迟暮的结论。不料诗人独具只眼,恰恰从人们只看得见感伤的落花景象中看出了一段优美动人的“好的故事”。他看到的不是零落成泥,或落花流水,而是燕尔新婚。这是旧题材的翻新,是化平庸为神奇。
此诗体现了李贺诗歌的一个最显著的特色,这就是奇特的幻想。古典诗歌中,用花枝比拟少女,或用少女比拟花枝,本来是习见的。在此诗里,虽然也用了这样的比拟,但毫无陈陈相因之感,反而令人觉得耳目一新。其原因就在诗人匪夷所思地把落花比作一个新娘,而不是一个普通的少女。这一幻想使花落的景象有了更新更丰富的含义,完全摆脱了俗套,给人以美的感受。诗人这种奇异幻想,体现了他对理想的憧憬,对美好事物的神往。类似这样的童话般优美的境界,在他的《天上谣》《梦天》等诗中也可以看到。
李贺诗的独创性体现是多方面的,“辞尚诡奇”(《新唐书》本传)就是一个方面。如“小白长红”的造语就很奇特。形容色彩的程度,一般只用“深”、“浅”,间或有用“多”、“少”的,像此诗用“长”、“小”,的确见所未见。这显然是诗人有意避熟就生,不肯落入常套的缘故。后来宋词中有“绿肥红瘦”的名句,与“小白长红”实际是同一性质的创新。
【按语】
如不善于会意,这首诗很容易像王琦讲解那样,不过是许多伤春诗中的一首罢了。
乐游原(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在长安东南,为唐时登览胜地。这首诗写作者登乐游原遥望夕阳而触发的感受。它是一首小诗,也是一首大作。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两句写作者黄昏登上古原,为了排愁解闷。“向晚”二字的字面意义是天色向晚,然而,也可以理解为人过中年,而耐人寻味。这就是汉语因具有模糊性,而造成的魅力。“古原”是个有意思的词汇,照理说,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所以无原不古。然而,强调是“古原”,无非是说它未经开发,是纯自然而非人化的自然。因此,“古原”一辞,不仅与“向晚”呼应,更有一种回归之意。还要说说“意不适”。什么是“意不适”呢?纪昀说“百感茫茫,一时交集,谓之悲身世可,谓之忧时事亦可”,总之是有些介意,不能超脱。除了“驱车登古原”,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句写登古原所见到的景色和得到的启示。“夕阳无限好”这一句极好,应画一路密圈。一方面是夕阳确实好,人们都知道夕阳在下山的时候特别红、特别圆、特别大,可以对视,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另一方面是人们只强调旭日东升的好,没有人强调过夕阳西下的好,特别是没有人强调过“无限好”,所以让人耳目一新。这一句提神,却增加了下一句的难度。做得不好,全盘皆输。老实说,“近黄昏”三字容易想到,特别是因为用韵,更容易想到。不容易想到的是“只是”二字,如果留白让人填写,恐怕谁也猜不到是“只是”二字吧——并不是因为奇崛、别人想不到,而是因为平易、别人想不到。通常的理解,“只是”是限制语、转折语,等于只不过、但是,这两句的意思就成了:夕阳纵然太好,无奈时近黄昏、即将没落,令人流连怅惘、徒唤奈何。是颓唐语。却有人指出,“只”乃语气词,“只是”即正是、恰是。举证:“只在此山中”(贾岛)的“只在”即正在,“游人只合江南老”(韦庄)的“只合”即正该,“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的“只缘”即正为,等等。这两句的意思非但不是颓唐,反而是充分的肯定,是化瞬间为永恒,也就是作者在另一诗中说的“人间重晚晴”。这再一次显然了汉语因为模糊性而特具的魅力。
人生难免遇到负面的情绪,人的一生都要注意拒绝负面情绪,给自己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唐诗杰作,往往给人以这方面的启示,如李白《将进酒》,又如此诗。它们不但给人以思想启迪,而且给人以充分美的享受。管世铭称这首诗为“消息甚大,为五绝中所未有”,是极为中肯的。
【按语】
对这首诗的“只是”,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这与各人的经验相关,很难绝对说谁是谁非。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悼亡之作,也是一首感伤之作。作者发妻王弗于治平二年(1065)死于京师,明年迁葬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至熙宁八年(1075)作此词时正好十年。全词通过记梦,暗用白居易诗“悠悠生死别经年”、“两处茫茫皆不见”、“一别音容两渺茫”、“此恨绵绵无绝期”等语意,深刻地表现了人生长恨的主题。
一说没法忘记:谁说时间可以抹去一切?有些人是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有些爱是再痛苦也不忍心忘记的。如一句话剧台词所说,“爱他,是我做过的最好的事。”(《热恋的犀牛》)有一句歌词说:“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这就是“不思量,自难忘”的意思了。真正深入你骨髓、血液中的爱又怎么会因为这个人不在你身边就忘记了呢?无论这个人在何处,十年相隔也好,千里相隔也好,生死相隔也好,一切早刻在你的心里。只要心还在,就没法忘记。
再说无能为力: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在两个人热恋时被迫生生分离,眼看着你爱的人远去、死去、消失,却无能为力。“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死去的人再也不会活过来,离去的人再也不会回来,甚至连可以凭吊的东西也找不到。除了从心里寻找痕迹,就是找不到一点确实的凭据,证明这个人真的存在过。一切就像一场大梦,再也看不到她的笑容,再也听不到她的声音,写出的信再也不被回复,找不到一点和她联系的方式。人在凄凉的处境中,渴望倾诉,却再也无法她倾诉衷肠。唯一表示她存在过的竟是坟墓,可连坟墓也在千里之外。
三说不堪回首:就算真的再相逢,两人也成了陌生人了吧,岁月在每个人身上都刻下痕迹。“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青春已逝,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两个人,站在她面前的好像已经不再是那个她曾爱的人,好像不是她日夜思念的那个人。由于不在身边,关照不到,他改变得太厉害,几乎认不出来。字里行间,暗示着妻子生前对他在生活上的关照,以及心灵上的抚慰、排遣。纵使痛心,也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夜来幽梦忽还乡”,遥接“不思量,自难忘”。“小轩窗,正梳妆”,对于新婚的男人,乃是一种视觉享受。然而在梦中,却产生了距离感。梦里相逢,是莫名其妙地久久地失语,不停流泪。
最后说人生之谜:命运为什么如此冷酷?为什么越是追求越是事与愿违?为什么人们那么渴望爱,渴望天长地久,渴望幸福,可是谁也得不到?“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牢记只能换来年年断肠之痛,为什么还是舍不得遗忘?为什么几天的幸福要付出几个月、几年甚至一生的痛苦作代价?为什么有的人是这么不可替代,这个人究竟有什么魔力?为什么越珍贵的东西越要失去?为什么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这些追问,有谁能够回答?
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人间词话》)感伤诗词的创作和欣赏,都是对积郁的一种释放,其结果必然是获得轻松,获得审美的享受。晚唐到北宋词多立足女性本位,多绮艳之作。此词将悼亡引入词体创作,而且出以白描手法,也可以说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了。
【按语】
这篇析文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词的具体生活内容,而着重发挥其所蕴涵的富于哲理性的对人生的思索,这就是会意,亦即《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这首诗作于绍熙三年(1192)作者任江东转运副使外出时。题中的“松源”是山区地名,“漆公店”是前一夜投宿的客栈,“晨炊”犹言早餐。题目告诉读者这样一些信息:作者山行至少走过一天山路了,又要开始第二天的行程。从头一天的行程,他取得了一个经验,也便是这首诗的缘起。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两句写走山路容易产生的一种误区。首句以“莫言”打头,是个祈使句,是过来人教训“行人”的口气。“下岭”是个关键词,犹言下坡。山行的特点是道路崎岖不平,除了上坡就是下坡,谚云:“上坡脚杆软,下坡脚杆闪”,都不好走,唯有下坡后的一段平路走起来比较轻松。然而,这段平路一般是不长的,接下来就会再上坡、再下坡。所以,作者告诫道:“莫言下岭便无难”。次句便是说那个误区,什么误区呢?就是“错喜欢”,就是高兴得太早,以为走上平路,以后就不再上坡下坡了。而这个误区是有以导之的,这个意思通过“赚得”表达出来,什么是赚得呢?说严重点就是诱骗。谁诱骗呢?这就是个悬念,且待下文分解了。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两句讲山行的崎岖,是“行人”必须面对的现实。以“正”字领起,是汉语中的正在进行时,表明某一状态的正在持续。“万山”犹群山,便是诱骗者了。当然这是拟人的手法,“圈子”犹言圈套。这里包含一个暗喻,说山行好比进入了“万山”这个家伙的圈套。什么圈套呢?这又是一个悬念。末句揭秘,令人恍然大悟:“一山放出一山拦”。“放出——拦”这样的说法,继续拟人。而“一山”又“一山”,就好像是“万山”安排在途中的圈套,前面的放你一马,让人“错喜欢”一下,后面的又拦住去路,让人愁一下。简直是一场恶作剧。“一山放出”和“一山拦”,形成句中排,出以唱叹,增加了诗的风趣。
风趣是杨万里诗(诚斋体)的生命,使诗特别活泼。在这首诗中,悬念的设置,拟人法的运用,语言的民间,比喻的妙用,都增加了诗的风趣。这些都很有代表性。谁都不喜欢别人板着脸说话,何况是诗呢。这是诚斋体所以为人喜爱的一个原因。
这首诗还不仅仅止于风趣,还有一个隐喻的层面、义理的层面,给读者以启迪。世界是充满矛盾的,科学上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人生道路不会一味平坦,人类的事业更不是一帆风顺。必须面对一个一个的问题,必须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而且不能指望克服了一个困难就万事大吉,解决了一个问题就一劳永逸。在现代社会,问题不是越解决越少,但是还得要解决。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还会出现,还得要面对。而人类的事业,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前进的。人们的危机处理意识,社会的应急机制也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当然,杨万里想不到这些。然而,文学的成功之作,都是形象大于思想的,都有重新解读的可能性。这首诗只是一例。
【按语】
这是一首山行纪趣诗,它包含的象征意蕴,是作者可能没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