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已经被中医研究者证实。他们发现,当食道的上皮发生癌变前期,及时服用六味地黄丸,可以遏制甚至扭转癌变的进程。这种情况可以推而广之到总是觉得肚子怕冷,吃了冷饮就胃痛、泻肚的人,其实他们的胃肠也已经出现了“肾虚”的趋势。我听说过一个病例,是个年轻姑娘,才二十多岁,却得了结肠癌。一般情况下,结肠癌还是有家族史的,特别是年纪轻轻就发病的人,遗传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她的整个家族都没有这个问题,为什么她才二十几岁就罹患了呢?细究她的生活习惯才知道,她是无凉不欢的,每天都要吃冷饮,她说这是她从小养成的习惯。她之所以早早患癌,就是这个恶习所致,等于生生用冷饮把肠道吃得退化了,吃得“肾阳虚”了,癌症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生的。
“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对中医的研究曾经很热过一阵子。那时候,有人做实验发现,那些胃里总觉得凉,吃冷东西就难受的人,当把探头放在胃里时,他们的胃温度是偏低的,明显地比正常人低。
相对人类36℃的恒温体温来说,低体温就是退化,因为人类就是从低体温动物进化过来的,一旦出现体温的下降,就是返祖、退化。如果这个低温发生在局部,那里就是“肾虚”无疑,也就是癌症的易患之处。所以,为了防止这种“肾虚”继续恶化,返祖为癌症,不能仅仅是保温,还应该有更加积极的预防方式,这就是补肾,六味地黄丸及更加适合自己的补肾方药都是必需的。
我身边有个例子,男性,四十多岁,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因为担心自己的胃炎发生癌变,所以一直吃六味地黄丸。他在30岁的时候就已经满头白发了,之前一直染发,所以也看不出到底白成什么样。后来有一次染发过敏,差点儿住院,从那时起,为了保命,再不染发了。后来他发现,自己的白发居然慢慢变少了,至少没有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头发显得比以前还黑!这就是六味地黄丸的功劳。其实他的白发和胃炎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因为“肾虚”,不同部位的“肾虚”改善了,白发自然也就变黑了,也算“买一送一”的意外收获吧。
我们其他人也一样,所不同的是,你可能为了白发变黑吃六味地黄丸,没准儿也就对一直不知道的胃炎有了治疗效果,或者总是怕冷的肠道也悄悄有了活力……毕竟年过四十的人,不太可能全身都毫无虚损,多多少少会有提前“肾虚”的器官和组织。
最及时的补肾从25岁开始
既然肾虚是虚损严重的关口,那么,什么时候开始补肾是最合适的呢?很多人发现自己记忆力下降、头发白了的时候开始吃补肾药物或食物,但经常会感觉无效,为什么?最关键的原因是为时已晚了。
有研究发现,90岁时,大脑重量较20岁时减轻10%~20%,造成重量减轻的原因,主要在于神经细胞的丧失。按照脑细胞的发育规律,胎儿时期神经细胞的数目已经与成年人相同,出生后到10岁,脑量的增多主要是神经细胞体积变大和树突增多、加长,20岁以后,脑细胞就开始减少,最终导致脑重的减轻。另外一个重要的器官是心血管系统,到了老年,心脏体积增大,这是由于胶原纤维增加而使瓣膜与心内膜加厚,与此同时,心肌纤维内开始有脂褐质沉积,这是由蛋白与脂类结合而成的不溶性色素颗粒,类似我们长在脸上的斑点,从20岁开始逐年增多,重量约占心肌总重的1/3,所以又称“老年色素”,同样影响心脏的功能。
也就是说从25岁左右开始,脑细胞的发育到了顶峰,但从这时就开始走下坡路,换句话说就是成熟的那一瞬就是衰老开始的一瞬,因此,真想及时到位地补肾,要从25岁前后就开始,这样可以使脑细胞在鼎盛阶段多维持一段时间,也可以使衰老晚到来一点儿。如果你更希望用食物来补肾、补脑,那么所有补肾的饮食都应该在年纪轻轻时就形成习惯,这样的保养才能使你的容颜和头脑老得晚一点儿。
针对及时补肾这一点,有几条具体建议可以给大家:每天喝茶时,泡十几粒枸杞,喝到最后把枸杞嚼碎吃掉。
关于枸杞,有很多传说。相传在北宋,有位朝廷使者看见一位十六七岁的姑娘,手执竹竿正在追打一个白发苍苍、弓腰驼背的八九十岁老翁。使者拦住她责问为何这样对待老人,那姑娘回答:“这人是我的曾孙。”使者惊讶道:“那你为何要打他呢?”答曰:“家有良药他不肯服食,年纪轻轻就这样老态龙钟的,头发也白了,牙齿也掉光了。”使者又问:“你今年多少岁了?”姑娘应声说:“我今年已有372岁了!”使者听后忙问有什么方法可以高寿。姑娘说,就是常年服用一种叫枸杞子的药。
传说虽然有夸张,但《本草纲目》中关于枸杞能强身的药方确实多达33条,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历代医学界的老寿星,都喜欢用枸杞,民间把它叫作“却老子”,意思是能远离衰老。
枸杞的补肾作用很和缓,因此适合长期服用,也必须长期服用。我本人有一个经验,因为在电脑前工作,用眼过度,有一段时间眼睛干涩得厉害,有时候眨眼都困难,就决定先用枸杞试试,无效再去医院检查。于是,每天泡茶的时候扔进十几粒枸杞,最后把泡得没什么味道的枸杞嚼碎咽了,就这么坚持了两三星期,干涩的现象一点儿都没有了。从那时到现在,我每天喝茶必放十几粒枸杞,枸杞和茶叶在我们家是放在一起的,就是为了养成习惯,能坚持。
除了枸杞,核桃和黑芝麻也都是补肾的,而且现在研究发现,核桃和黑芝麻是对预防痴呆最有效的食物,两者都是入肾经的,所以可以坚持吃。
用你的手攥一把核桃,能攥多少是多少,这就是你吃的量,这个衡量标准来自营养学,为的是防止坚果吃得过多使人发胖。因为核桃的脂肪含量很高,如果你过量吃,是会吃胖的,而对于补肾健脑来说,每天一小把,只要坚持,已经足够了,也没有发胖的危险。
芝麻可以吃,我推荐黑芝麻酱,因为它佐餐方便,早餐时抹在馒头或面包上,美味的同时,很温和地补了肾、健了脑。
老人是本书,但只是一本书
有俗话说:每个老人都是一本书。这话不假,活了一辈子的人,人生经验自然很丰富、宝贵,后人如果能掌握这些前人经历过的经验,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他们确实是一本“人生教科书”。但是,是书就有局限性,更多的是做参考。所以,上了年纪的人如果重新出山,一般做“顾问”更好,这些都意味着他们的经验可以帮助年轻人做决策,但不太适合自己做决策,不是因为跟不上时代潮流,而是从生理上,从器官组织的进化角度上看,老年人的一些功能已经退化了。
人的记忆分“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如果从学术角度解释,这两种类型的记忆有几点不同:第一,思维加工的深度对“外显记忆”有非常明显的影响,而对“内隐记忆”效果并没有影响;第二,“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较少,而“外显记忆”则消退较多;第三,“要记的项目越多,越不容易记住”这个特点,更多体现在“外显记忆”上,“内隐记忆”与此关系不大。
综合这些特点,通俗一点儿讲就是,“外显记忆”是通过后天的主动学习获得的,而“内隐记忆”很多是下意识中慢慢积累、掌握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本能的记忆能力。
这两种记忆的发育是不同的,“内隐记忆”出现得很早,而且到了晚年还保存着;但“外显记忆”则相反,出现得晚而衰退得早。这是因为保持“内隐记忆”的大脑结构是“视觉区”,出现得较早,而决定“外显记忆”的是额叶,前面说了,额叶是大脑中最晚成熟的组织,所以额叶自然也最先衰退,因此,它主管的“外显记忆”也就比“内隐记忆”消失得早。
这些特点表现在老人的记忆上就是,那些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知识、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或消失,让他们重新通过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基本上不可能,这就是老年人的普遍特点,他们的“外显记忆”会随年龄增长而减退。
但是,有些记忆是始终不忘的。比如有媒体报道过一对同样罹患了老年痴呆症的夫妻,他们对身边的所有事物都记不住、分不清了,唯独互相记得彼此,于是这也成了讴歌爱情的理由。如果从发育角度看,这种互相的记忆不是靠学习,而是在本能中形成的,属于“内隐记忆”,确实是可以相伴一生的。
那些通过本能掌握的知识、能力,是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改变的。比如从小就会的东西,从小就有的记忆,这些都属于“内隐记忆”,所以,即便这个人老了,甚至痴呆了,这些记忆仍旧可以是正常的,还记得小时候的伙伴,甚至家里的样子。但是,他们可能记不住今天中午吃了什么,甚至不会用钥匙开门,因为后者是通过学习掌握的“外显记忆”。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痴呆症(现在也称“失智症”)患者越来越多见,但是,同样罹患痴呆、失智,可能随每个人智力能力的不同,表现程度,甚至被及时发现的可能也不同。有神经内科医生深有体会地说,很多一直从事脑力劳动、靠智力吃饭,而且年轻时很聪明的人,虽然也难免患上老年痴呆症,但发现起来往往更迟,这可能就是因为他们拥有智力的优势,通过本能而掌握的“内隐记忆”更多、更丰富。因此,即便“外显记忆”已经受损,但因为“内隐记忆”足够强大,综合在一起,与那些智力平平的人相比,仍旧显不出傻,觉察不出痴呆。所以,当他们被发现痴呆时,往往程度已经很重。
在事情的决策中,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外显记忆”起决定性作用,因为它们比基于本能的“内隐记忆”更高级,而这种记忆,到了老年就欠缺了。因此,在社会生活中,老年人与年轻人最好的合作办法就是借鉴老人的经验,认真读懂老人“这本书”,但最终的决策还是需要年轻人或“外显记忆”没有受损的人来做,这样才更能保证事情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