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98900000019

第19章 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2)

(4)汉学家的归纳手续不是完全被动的,是很能用“假设”的。这是他们和朱子大不相同之处。他们所以能举例作证,正因为他们观察了一些个体的例之后,脑中先已有了一种假设的通则,然后用这通则所包含的例来证同类的例。他们实际上是用个体的例来证个体的例,精神上实在是把这些个体的例所代表的通则,演绎出来。故他们的方法是归纳和演绎同时并用的科学方法。如上文所举的第一件事,顾炎武研究了许多例,得了“凡义字古音皆读为我”的通则。这是归纳。后来他遇着“无偏无颇,遵王之义”,一个例,就用这个通则来解释他,说这个义字古音读为我,故能与颇字协韵。这是通则的应用,是演绎法。既是一条通则,应该总括一切“义”字,故必须举出这条“义读为我”的例,来证明这条“假设”的确是一条通则。印度因明学的三支,有了“喻体”(大前提),还要加上一个“喻依”(例),就是这个道理。

我现在且举几个最精密的长例来表示汉学家的科学方法。清代汉学的成绩,要算文字学的音韵一部分为最大,故我先举钱大昕考定古今音变迁的一条例。钱氏于古音学上有两大发明,一是“古无轻唇音”,一是“古无舌头舌上之分”。前一条我已引在我的《中国哲学史大纲》里了。现在且举他的“古无舌头舌上之分”一条。舌上的音如北方人读“知”、“彻”、“澄”三组的字都是舌上音。舌头音为“端”、“透”、“定”三组的字(西文的DT两母的字)。钱氏发明现读舌上音的字古音都读舌头的音。他举的例如下:

(1)《说文》,“冲读若动”。“惟予冲人”,《释文》“直忠切”。古读直如特,冲子犹童子也。字母家不识古音,读冲为虫,不知古读虫亦如同也。《诗》“蕴隆虫虫”,《释文》“直忠反”;徐,“徒冬反”。《尔雅》作爞爞,郭,“都冬反”。《韩诗》作烔,音徒冬反。是虫与同,音不异。

(2)古音中如得。《三仓》云,“中,得也”。《史记·封禅书》“康后与王不相中”;《周勃传》“子胜之尚公主,不相中”。小司马皆训为得。

(3)古音陟如得。《周礼》“太卜掌三梦之法……三曰咸陟”。注,“陟之言得也,读如王德翟人之德”。

(4)古音赵如。《诗》“其镈斯赵”,《释文》,“徒了反”。《周礼·考工记》注引此作“其镈斯”,大了反。《荀子》杨倞注,“赵读为掉”。

(5)古音直如特。《诗》“实惟我特”,《释文》,“《韩诗》作直,云相当值也”。《檀弓》“行并植于晋国”,注,“植或为特”。《王制》“天子犆”,《释文》“犆音特”。

(6)古音竹如笃。《诗》“绿竹猗猗”,《释文》“《韩诗》作,音徒沃反”,与笃音相近,皆舌音也。笃竹并从竹得声。《论语》“君子笃于亲”,《汗简》云,“古文作竺”。“笃不忘”,《释文》“本又作竺”。《释诂》,“竺,厚也”,《释文》“本又作笃”。《汉书·西域传》,“无雷国北与捐毒接”,师古曰,“捐毒即身毒,天毒也”。《张骞传》,“吾贾人转市之身毒国”,邓展曰,“毒音督”,李奇曰,“一名天竺”。《后汉书·杜笃传》,“摧天督”,注,“即天竺国”。然则竺,笃,毒,督,四字同音。

(7)古读猪如都。《檀弓》“洿其宫而猪焉”,注,“猪,都也,南方谓都为猪”。,“大野既猪”,《史记》作既都。“荣波既猪”,《周礼注》引作“荣播既都”。

(8)古读追如堆。《郊特牲》,“母追”,《释文》“多雷反”。枚乘《七发》,“逾岸出追”,李善注,“追古堆字”。

(9)古读倬如菿。《诗》“倬彼甫田”,《韩诗》作菿。

(10)古读枨如棠。孔子弟子申枨,《史记》作申棠……因枨有棠音,可悟古读“长”丁丈切,与党音相似,正是音和,非类隔。

(11)古读池如沱。《诗》“滮池北流”,《说文》引作“滮沱”。《周礼》职方氏,“并州,其川虖池”;《礼记》“晋人将有事于河,必先有事于恶池”,即滮沱之异文。

(12)古读廛如坛。《周礼》廛人,注,“故书廛为坛,杜子春读坛为廛”。“载师以廛里任国中之地”,注,“故书廛或为坛,司农读为廛”。

(13)古读秩如。“平秩东作”,《说文》引作,从丰,弟声。……凡从失之字,如跌,迭,瓞,蛈,,皆读舌音,则秩亦有迭音可信也。

(14)侄娣本双声字。《公羊·释文》“侄,大结反,娣,大计反”,此古音也。《广韵》,侄有“徒结”、“直一”两切。

(15)古读陈如田。《说文》“田,陈也”。陈完奔齐,以国为氏,而《史记》谓之田氏,是古田陈同声。

钱氏所举的例,不止这十五个,我不能全抄了。看他每举一个例,必先证明那个例;然后从那些证明了的例上求出那“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的大通则。这里面有几层的归纳,和几层的演绎。他从《诗·释文》《檀弓·注》《王制·释文》各例上寻出“古读直如特”的一条通则,便是一层归纳。他用同样的方法去寻出“古读竹如笃”,“古读猪如都”等等通则,便是十几次的归纳。然后把这许多通则贯串综合起来,求出“古读舌上音皆为舌头音”的大通则,便是一层大归纳。经过这层大归纳之后,有了这个大通则,再看这个通则有没有例外。如字书读冲为虫,他便可应用这条大通则,说虫字古时也读如“同”。这是演绎。他怕演绎的证法还不能使人心服,故又去寻个体的例,如虫字的“直忠”和“都冬”两切,证明虫字古读如同。这又是归纳了。

这是汉学家研究音韵学的方法。三百年来的音韵学所以能成一种有系统有价值的科学,正因为那些研究音韵的人,自顾炎武直到章太炎都能用这种科学的方法,都能有这种科学的精神。

我再举一个训诂学的例。清代讲训诂的方法,到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两人,方才完备。二王以后,俞樾、孙诒让一班人都跳不出他们两人的范围。王氏父子所著的《经传释词》,可算得清代训诂学家所著的最有统系的书,故我举的例也是从这部书里来的。古人注书最讲不通的,就是古书里所用的“虚字”。“虚字”在文法上的作用最大,最重要。古人没有文法学上的名词,一切统称为“虚字”(语词,语助词等等),已经是很大的缺点了。不料有一些学者竟把这些“虚字”当作“实字”用,如“言”字在《诗经》里常作“而”字或“乃”字解,都是虚字,被毛公、郑玄等解作代名词的“我”字,便更讲不通了。王氏的《经传释词》全用归纳的方法,举出无数的例,分类排比起来,看出相同的性质,然后下一个断案,定他们的文法作用。我要举的例是用在句中或句首的“焉”字。

“焉”字用在句尾,是很平常的用法。例如“殆有甚焉”,“必有事焉”,都作“于此”解,那是很容易的。但是“焉”字又常常用在一句的中间或一句的起首,他的功用等于“于是”,“乃”,“则”一类的状词,大概是表时间的关系,有时还带着一点因果的关系。王氏举的例如下:

(1)《礼记·月令》,“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备具于天子,天子焉(于是)始乘舟”。

(2)《晋语》,“尽逐群公子,乃立奚齐,焉(于是)始为令于国。”

(3)《墨子·鲁问》,“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于是)始为舟战之器”。

(4)《山海经·大荒西经》,“夏后开焉(于是)始得歌九招”。

(5)《祭法》,“坛有祷,焉(则)祭之;无祷乃止”。

(6)《三年问》,“故先王焉(乃)为之立中制节”。

(7)又,“焉使倍之,故再期也”。

(8)《大戴礼·王言》篇,“七教修,焉(乃)可以守;三至行,焉(乃)可以征”。

(9)《曾子·制言》篇,“有知,焉(乃)谓之友;无知,焉谓之主”。

(10)《齐语》,“乡有良人,焉(乃)以为军令”。

(11)《吴语》,“吾道路悠远,必无有二命,焉(乃)可以济事”。

(12)《老子》,“信不足,焉(于是)有不信”。

(13)《管子·幼官》篇,“胜无非义者,焉(乃)可以为大胜”。

(14)又《揆度》篇,“民财足则君赋敛焉(乃)不穷”。

(15)《墨子·亲士》篇,“焉(乃)可以长生保国”。

(16)又《兼爱》,“必知乱之所自起,焉(乃)能治之”。

(17)又《非攻》,“汤焉(乃)敢奉率其众以乡有夏之境”。

(18)《庄子·则阳》篇,“君为政,焉(乃)勿卤莽;治民,焉(乃)勿灭裂”。

(19)《荀子·议兵》篇,“若赴水火,入焉(则)焦没耳”。

(20)又,“凡人之动也,为赏庆为之,则见害伤焉(乃)止矣”。

(21)《离骚》,“驰椒邱且焉(于是)止息”。

(22)《九章》,“焉(于是)洋洋而为客”,“焉(于是)舒情而抽信兮”。

(23)《九辩》,“国有骥而不知乘兮,焉(乃)皇皇而更索”。

(24)《招魂》,“巫阳焉(乃)下招曰”。

(25)《远游》,“焉(乃)逝以徘徊”。

(26)僖十五年《左传》,“晋于是乎作爰田,晋于是乎作州兵”。《晋语》作“焉作辕田,焉作州兵。”是“焉”与“于是”同义。

(27)《荀子·礼论》篇,“三者偏亡,焉无安人”。《史记·礼书》用此文,焉作则。《老子》,“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天下”。《淮南·道应训》引此,则作焉。是“焉”与“则”同义。

这种方法,先搜集许多同类的例,比较参看,寻出一个大通则来:完全是归纳的方法。但是以我自己的经验看起来,这种方法实行的时候,决不能等到把这些同类的例都收集齐了,然后下一个大断案。当我们寻得几条少数同类的例时,我们心里已起了一种假设的通则。有了这个假设的通则,若再遇着同类的例,便把已有的假设去解释他们,看他能否把所有同类的例都解释的满意。这就是演绎的方法了。演绎的结果,若能充分满意,那个假设的通则便成了一条已证实的定理。这样的办法,由几个(有时只须一两个)同类的例引起一个假设,再求一些同类的例去证明那个假设是否真能成立:这是科学家常用的方法。假设的用处就是能使归纳法实用时格外经济,格外省力。凡是科学上能有所发明的人,一定是富于假设的能力的人。宋儒的格物方法所以没有效果,都因为宋儒既想格物,又想“不役其知”。不役其知就是不用假设,完全用一种被动的态度。那样的用法,决不能有科学的发明。因为不能提出假设的人,严格说来,竟可说是不能使用归纳方法。为什么呢?因为归纳的方法并不是教人观察“凡天下之物”,并不是教人观察乱七八糟的个体事物;归纳法的真义在于教人“举例”,在于使人于乱七八糟的事物里面寻出一些“类似的事物”。当他“举例”时,心里必已有了一种假设。如钱大昕举冲,中,陟,直,赵,竺等字时,他先已有了一种“类”的观念,先有了一种假设。不然,他为什么不举别的整千整万的字呢?又如王氏讲“焉”字的例,他若先没有一点假设,为什么单排出这些句中和句首的“焉”字呢?汉学家的长处就在他们有假设通则的能力。因为有假设的能力,又能处处求证据来证实假设的是非,所以汉学家的训诂学有科学的价值。道光年间有个方东澍做了一部《汉学商兑》,极力攻击汉学家,但他对于高邮王氏的《经义述闻》,也不能不佩服,不能不说“实足令郑朱俛首,自汉、唐以来未有其比”。这可见汉学家的方法精密,就是宋学的死党也不能不心服了。

我在上文已举了音韵学和训诂学的例,我现在再举清代校勘学作例。古书被后人抄写刻印,很难免去错抄错刻的弊病。譬如我做了一篇一百字的文章,写好之后,我自己校看一遍,没有错字。这个原稿可叫做“甲”。我的书记重抄一篇,送登《北京大学月刊》。因为“甲”是用草字写的,抄本“乙”误认了一个字,遂抄错了一个字。这篇“乙”稿拿去排印,商务印书馆的排工又排错了一字;这个印本,可叫做“丙”。这三个本子的“可靠性”有如下的比例:

“甲”本,100;“乙”本,99;“丙”本,97.02。

这一个本子,只经过三手,已比原本减少02.98的可靠性了。何况古代的著作,经过了一两千年的传抄翻印,那能保得住没有错误呢。校勘学的发生,只是要救正这种“日读误书”的危险。但是这种校勘的工夫,初看似乎很容易,其实真不容易。譬如上文说的“丙”本,只须寻着我的“甲”本,细细校对一遍,就可校正了。但是这种容易的校勘是不常有的。有些古书并没有原本可用来校对,所有的古本,无论怎样古,终究是抄本。有时一部书只有一个传本,并无第二本。校书的人既不可随意乱改古书,又不可穿凿附会,勉强解说(说详本篇第四章),自不能不用精密的方法,正确的证据,方才能使人心服。清代的校勘学所以能使人心服,正为他用的是科学的方法。

校勘学的方法可分两层说。第一是根据,第二是评判,根据是校勘时用来作比较参考的底本。根据大约有五种:

(1)根据最古的本子。例如阮元的《论语注疏校勘记》引据的本子是:《汉石经残字》《唐石经》《宋石经》皇侃《义疏》《高丽本》(据陈《论语古训》引的)《十行本》(宋刻的,元明修补的)《闽本》(明嘉靖时刊)《非监本》(明万历时刊)《毛本》(明崇祯时刊)共计九种古本。

同类推荐
  • 愿你在平淡的日子里,不忘美好

    愿你在平淡的日子里,不忘美好

    就这样,倾我所有过一生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和咖啡馆有怎样的联系,没想过自己会开家咖啡小店,没想过因为工作又接触到这么多全国各地的咖啡店主,没想过自己做起了咖啡馆文艺分享联盟、在各地咖啡馆里办艺术展、排演原创近景话剧,更没想过会写本关于“咖啡馆”的书。
  • 有一种爱叫心痛Ⅱ

    有一种爱叫心痛Ⅱ

    本书讲述了那些发生在地震中的真实故事。我们可以从每一个故事中,分享到那些感人的经历。在灾难面前,在生命受到威胁的特殊时刻,他们的选择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黯然流泪。
  • 大雅久不作

    大雅久不作

    《大雅久不作》系当代著名作家李国文先生自选杂文集。每一篇杂文均以一种独特的视角,直指社会及人性的“病症”。这些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呈现作者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
  • 慢下来

    慢下来

    本书包括“心态慢下来”、“节奏慢下来”、“行走慢下来”、“感情慢下来”、“自由灵魂”、“一切随缘”、“简单生活”等章节。
  • 孟浩然集

    孟浩然集

    说起孟浩然(689—740),许多人首先想起的是他著名的五言绝句《春晓》(按,题应作《春晚绝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确,这首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落英缤纷的图画的小诗,几乎我们呀呀学语时便牢牢地定格在了记忆中,成为我们许多人启蒙教育中接受的第一首诗。因而,对于这位写出了伴随我们许多人成长的诗歌的诗人,我们没有理由不进入他的诗世界,在对他作进一步了解的同时,继续从他的诗中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这其实也是我们评解孟浩然诗的目的所在。既然如此,还请先允许我们对孟浩然其人其诗作一概括的介绍,作为前言,弁于其首,权当是我们立足自己的理解为读者所描绘的孟浩然的画像吧!
热门推荐
  • 商业物业管理法律风险防范与纠纷解决

    商业物业管理法律风险防范与纠纷解决

    一个好的商业物业管理企业已经成为带领商业圈成熟发展的导航标,但在面对种类各异的商户、缤纷繁多的客户群、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与政府调控下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商业物业管理法律风险防范与纠纷解决》一书对商业物业管理概述、商业物业管理内部法律风险防范、商业物业管理外部法律风险防范、商业物业纠纷案件、宝龙集团商业物业管理主要法律风险及防范等问题做了翔实的介绍,这为商业物业管理企业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水平和纠纷解决能力,在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下游刃有余,并立于不败之地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路径。
  • 埋葬青春的正确方式

    埋葬青春的正确方式

    雪花,一片一片,轻轻的诉说着你的故事。又柔柔的化成了雨,一滴一滴,敲开了我的心扉。我们终于来到以前憧憬的年纪,却发现已经有人孤独一人、有人结婚生子、有人坚持梦想、有人碌碌无为...毕业时的蓝天早已消失不见,那个要和你走到未来的人,也不知去了哪里。我们的青春,好似游戏结束的一瞬,突然就没了。又如定格的一张照片,永远停留在了那里。
  • 早安,哥哥大人

    早安,哥哥大人

    世人皆知他腹黑冰冷不近女色,但于她而言却是个例外。“晓柔,以后不要乱跑知道吗?”他无奈的看着背着自己去游乐场玩了一天的她,那一天,他找她快要找疯了。“晓柔,以后不要和他来往,知道吗?”他的笑容掺杂了冰冷,差一点,他就见不到她了。“晓柔!”他大喊着,手中的剑指向了众人,“你们敢伤她一根汗毛,我必让你们十倍奉还。”那一天,往昔的小恶魔在他的怀里哭得像个孩子,而他将下巴抵在她头上声音轻缓又染上些邪魅:“晓柔,我爱你。”
  • A Miscellany of Men

    A Miscellany of Me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青梅竹马之欢喜冤家

    青梅竹马之欢喜冤家

    刚回到家却发现沙发上竟然有一个帅哥?!他竟然是自己的未婚夫?!好吧有个这么帅的也不亏,订婚第二天就度蜜月会不会太快了?!飞机失事又是什么鬼?敬请期待《青梅竹马之欢喜冤家》!!等你哦!
  • 卡拉迪亚圣战

    卡拉迪亚圣战

    千年圣战开启序幕,命运的荣光眷顾,小小乞丐踏上骑士的征途,守望古老的荣光,追随先贤的脚步。我愿为卒踏上漫漫征途,宿命的恶浪袭来,谁曾见我后退半步。
  • 蜜糖砒霜

    蜜糖砒霜

    爱情本就是一颗包裹着蜜糖的毒药。有人说——爱到最后要么伤人,要么受伤,何必呢。可是在爱情里流的眼泪告诉我们能够爱才是最美好的事情。伪兄妹文,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偏执腹黑的“哥哥”拿下“妹妹”的故事,披着伪兄妹的外衣相爱相杀的故事。P.S(不喜欢的绕路哟)他说:“这辈子我可以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求,但是你我非要不可。”那些年我躲在你的粉丝团里说了无数遍我爱你,却终究没有勇气站在你的面前说这三个字。我爱你这件事情太美好,时光它都知道。可是命运总是不尽人意。那么爱,却爱到了分开。最后他笑说:“洛城樱,千山万水,生死轮回,我可能就是为你而来的。”旧梦如疾,岁月缱绻,无论是蜜糖还是砒霜都是我们珍藏的爱情时光。
  • 次元毁灭者

    次元毁灭者

    次元之海无边无际,无数世界位于其中,每个世界,皆含无数维度,维度之内,有无数多元宇宙,多元宇宙由无数个宇宙组成,当各个宇宙之间的资讯外泄,就会在另一个宇宙中以电影,小说等作品形式出现。赵雪,受天命,得奇遇,畅游次元之海,毁灭世间万物!
  • 掠燕劫

    掠燕劫

    世界看起来就是你我眼中的那个样子吗,我们说不清楚。可是当弥旭那平凡无奇的生活从冰山一角逐渐展露全貌的时候,他震惊了,这震惊是他对普通生活之外的事物的不可想象,也是他价值观瞬间的崩塌。在命运的交织离散中,弥旭一次次被浪潮推拥向前,在他还无法猜想的未来,不知还有什么等待着他……
  • 二战史·苏德争锋

    二战史·苏德争锋

    莫斯科会战和苏军发动冬季总攻后,德军的力量受到很大削弱,冬季作战结束时德军伤亡总数达116万余人,病员尚不包括在内。尽管如此,1942年春,他们尚拥有860万人的庞大兵力。在苏德战场,部署着德军及其仆从国军队近620万人,坦克和强击炮3229辆,火炮和迫击炮约5.7万门,作战飞机3395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