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图知道这次失败是由于自己的计策不当造成的,便采取恶人先告状的办法,向袁绍诬告说:
“张郃对吃了败仗竟然幸灾乐祸,说话也很傲慢无礼。”
张郃知道后,生怕袁绍迁怒于他,于是投奔曹操。他对曹操说:
“郭图对袁绍说我幸灾乐祸,出言不逊,我只能来投奔您了。”
曹操说:“你来投奔我,就像韩信投奔刘邦一样正确。”
后来,张郃成为曹操手下一名得力的战将,立下了不少战功。
初出茅庐
【原文】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三国演义》
【释义】原指新露头角,后多比喻初次历事,缺乏经验。
公元207年,曹操派大将夏侯惇(dun)率领十万大兵,杀奔新野。这时刘备仅有数千人马,形势十分危急。
刘备召集关羽、张飞等部将共商对策,张飞发牢骚说:“哥哥为什么不让军师去退敌呢?”原来,刘备为了争夺天下,曾三顾茅庐拜访隐居在南阳的诸葛亮,请他做了自己的军师。刘备怕关羽、张飞不服诸葛亮调度,就把宝剑和帅印都交给了诸葛亮。
诸葛亮有了指挥作战的军权,便召集众将前来听令。他命令关羽、张飞各带一千人马,埋伏到博望坡左右的山谷里,望见南面火起,立即出兵截杀,烧毁曹军粮草;命令关平、刘封领五百人,准备好放火器具,在博望坡后等候,曹军一到,立即放火;命令赵云前去诱敌,只许败不许胜;请刘备亲自带领一支人马,驻扎在博望坡下,望见曹军就丢弃营盘退走,等到火起后,再回军冲杀。众将不知其中奥妙,勉强接令行动。
夏侯惇带领大兵扑向博望,正遇赵云引兵前来。夏侯惇亲自出阵,赵云假装败走。夏侯惇领兵追赶,追到博望坡前,突然一声炮响,刘备领兵杀来。夏侯惇哈哈大笑,对众将说:“这就是他们的伏兵,有什么可怕的!我今晚不打到新野决不收兵!”说罢与刘备交战,刘备虚晃一枪,便与赵云一起退去。夏侯悙继续催军追赶。
夜半时分,曹军追到一条狭窄的小路上,只见路边树木茂密,芦苇丛生。曹将于禁提醒夏侯惇防备火攻,夏侯惇猛然惊醒,传令赶快撤退。话音刚落,背后喊声震天,火光四起,道路两旁的芦苇立刻燃烧起来,风助火威,火仗风势,烧得曹军焦头烂额,哭爹叫娘,曹兵自相践踏,死伤不计其数。赵云乘机回兵冲杀,夏侯惇冒着烟火狼狈逃窜。关羽、张飞率领伏兵拦住去路,两面夹攻,直杀得曹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第二天,众将纷纷回营告捷,关羽、张飞十分叹服军师的神机妙算,说:“诸葛亮真是了不起的英杰啊!”
明朝小说家罗贯中写完这个故事后,赞扬诸葛亮初出茅庐就立下第一功!
春风得意
【原文】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唐·孟郊
【释义】春风:适宜于草木生长的和风。形容人快乐得意的神情。
孟郊是唐代大诗人,一生写了许多首流传千古的佳篇。可是,孟郊的一生却很坎坷。
孟郊年轻时隐居在河南嵩山。他生性孤僻、耿直,因此,很少有人与他合得来,只有大文学家韩愈和他一见如故。韩愈对孟郊的诗文很推崇,也尽力扶持他,希望他能取得功名,涉足官场。可是孟郊的运气一直不好,屡试不中,一直没有摆脱贫困的处境。
孟郊在仕途中始终不如意,到了41岁那年,他曾两次上京城长安应考进士,但都落了榜。第三次又去长安应考,才中了进士。那时他已差不多到50岁了,因为多年不得志,如今忽然考中了进士,他高兴地作了一首《登科后》的绝句,表达他当时愉快的心情,诗中写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意思是说:“从前那穷困潦倒的岁月不值得夸耀,今天我心胸突然开朗起来,我趁着春风高兴地骑着马,一天就把长安的美景、鲜花看个够,这是多么愉快的事呀!”
唇亡齿寒
【原文】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
【释义】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唇齿相互依存。比喻彼此关系密切,相互依赖。
春秋时,晋国的邻近有虢、虞两个小国。
晋国想举兵攻打虢国,但要打虢国,晋国大军必须经过虞国。
晋献公于是用美玉和名马作礼物,送给虞国国君虞公,请求借道让晋军攻打虢国。
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谏虞公不要答应,但虞公贫图美玉和名马,还是答应给晋献公借道。
宫之奇劝谏虞公说:
“虢国是虞国的依靠呀!虢国和虞国两国就好像嘴唇和牙齿一样,嘴唇没有了,牙齿岂能自保?一旦晋国灭掉虢国,虞国一定会跟着被灭亡。这‘唇亡齿寒’的道理,您怎么就不明白?请您千万不要借道让晋军征伐虢国。”
虞公不听谏劝。
宫之奇见无法说服虞公,只得带着全家老小,逃到了曹国。
这样,晋献公在虞公的“帮助下”,轻而易举地灭掉了虢国。
晋军得胜归来,借口整顿兵马,驻扎在虞国,然后发动突然袭击,一下子又灭掉了虞国。
目光短浅的虞公只看见眼前的利益,看不出虢国的存亡与虞国有密切的联系,成了晋国的俘虏。
从善如流
【原文】晋侵沈,获沈子揖,初从知、范、韩也。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左传·成公八年》
【释义】从善:听从善言;如流:像流水一样,指迅速,随时。采纳高明的建议,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畅快、自然。形容非常乐于接受别人的好意见。
公元前585年,强大的楚国进攻郑国。郑军不敌,向晋国求救。晋景公派栾书率军前去救援。栾书的军队进入郑国境内后,很快与楚军相遇。楚军见晋军来势凶猛,就退兵回国了。
栾书不想就此收兵,便去攻打与楚国结盟的蔡国。蔡国是个小国,赶紧派使者向楚国求救。
楚国本来顾虑与晋国交战,现在蔡国来求救,只好答应。于是,派公子申和公子成各带领自己所属的军队前去救援。
退去的楚军忽然又来了,该怎样对付它?大将赵同和赵括向主帅栾书请战,栾书同意他们的请求。正当两位大将准备领兵去战来援蔡的楚军时,栾书的部下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阻止说:“楚军退了又来,一定很难对付。我们去打,如果取胜,只不过是打败楚国两个县的军队,不能以此为荣;而如果失败,那就耻辱极了,还不如收兵回国的好。”
栾书听了,觉得他们三人说得有理,准备收兵回国。军中有不少人本想与楚军打一仗,见栾书这样决定,不以为然地说:“圣人与多数人有同样的想法,办事就能成功。您何不照多数人的想法办事呢?您是主帅,辅佐您的有十一个人,只有三个人不主张打,可见想打的人占多数。您为什么不按多数人的想法行事呢?”
栾书回答说:“正确的意见才能代表大多数。知庄子他们三位是晋国的贤人,他们所提的意见正确,能代表大多数人,我采纳他们的意见不是很好吗?”
于是,栾书下令退兵回国。
过了两年,栾书率兵攻伐了蔡国以后,本想再去攻打楚国。但是这一回,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等人分析了当时的具体情况后,建议栾书暂停打楚国,而去侵袭沈国。栾书觉得他们的建议很好,便去侵袭沈国,结果取得了胜利。
由于栾书能正确地听取部下的意见,当时人们就称赞他说:“栾书听从好的、正确的意见,像流水向下那样,迅速而又自然。”
重蹈覆辙
【原文】今不虑前事之失,复循覆车之轨,臣恐二世之难,必将复及,赵高之变,不朝则夕。《后汉书·窦武传》
【释义】比喻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而重犯过去的错误。
东汉初,外戚专权,使皇帝的地位大大降低。皇帝为了打击外戚的势力,只能依靠身边的宦官。公元159年,汉桓帝与宦官单超等人合谋,将长期专揽朝政的外戚大将军梁冀一伙诛灭。但是,这些宦官和外戚一样,很快发展成政治集团,权力越来越大。他们广树党羽,把持朝政,残酷搜刮人民。这样,东汉便由外戚专权变为宦官专权,从而激起人民的强烈反抗,也引起世家豪族以及一些文人的不满。
在这种形势下,司隶校尉李膺等与太学生首领郭泰等结交,反对宦官专权。公元166年,宦官诬告李膺等结党诽谤朝廷,将他们逮捕下狱,受到株连的有数百人,称他们为“党人”。
桓帝皇后的父亲窦武,对宦官专权非常不满。他给桓帝上了一道奏章,痛斥宦官祸国殃民,为李膺等伸冤。窦武在奏章中写道:“今天再不吸取过去宦官专权祸国的教训,再走翻车的老路,恐怕秦二世覆灭的灾难会重新出现,像赵高发动的那种事变,不是早上就是晚上会出现。”这样,桓帝才释放了李膺等人,但将他们终身禁锢,不许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