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的诸侯都做了您的臣子,并都把他们当地的土产、宝物贡献给了您。那您也应该分封赏赐他们,把珍宝、玉器赏赐分封给同姓的诸侯国,来表示信诚啊。玩物这种东西是没有贵贱分别的,关键还是德行。没有德行,物也不值钱;有了德行,物才显得贵重。美好的德行要靠自己来修养,大圣贤们不可以沉浸在声色之中,如果您把人当玩物而戏弄他们,您就会丧失德行;如果把珍宝当玩物,您就会丧失志气。这就是‘玩人丧德’、‘玩物丧志’。狗马这类东西不是本地生的,不应该养它;珍禽异兽也没有什么用处,也不用养它;不要那么稀罕别人的珍宝,不要人家的东西,人家才会归服您……君主应该随时随地积累德行,从早到晚都要想着德行,凡是大德都是从小德积累得来的。比如要堆起一座九仞高的大土山,您就要一筐土一筐土地堆积。当您堆得差不多的时候,也就是只差一筐土就能达到九仞高了,可是这最后的一筐土您并没有加上去,所以,土山就没有堆成。您是一个英明的国王,如果多多注意自己的德行,就可以世世代代稳坐天下……”
周武王听从了召公的建议,他专心治理朝政,最终成为一代英明的国君。
功败垂成
【原文】庙算有馀,良图不果;降龄何促,功败垂成。拊其遗文,经纶远矣。《晋书·谢玄传论》
【释义】功:功业,事业;垂:快要,接近;成:成功。形容事情快要成功时却遭到了失败。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强征各族人民,组成九十万大军南下,企图灭晋。他骄傲自恃,声称只要命骑兵在江中投入马鞭,就可以断流。东晋宰相谢安,命谢玄等将领率领八万军队迎战。晋军进至淝水,要求前秦略向后移,以便渡河决战,苻坚竟然答应。因各族兵不愿作战,一退就不可收拾。谢玄乘机率兵渡水攻击,结果前秦军大败。
接着,谢玄等人又奉命北伐,很快收复了北方大片失地,谢玄本想进一步巩固已收复的失地,但是孝武帝的同母弟司马道子对他非常妒忌,借口出征时候太久,要他把军队撤回,坐镇淮阴。谢玄眼看即将取得的胜利又将付之东流,悲愤交加,在南下途中得了疾病。
于是他上书孝武帝,请求解除他的职务,回乡治病。但是,孝武帝不许,要他去京疗养,还派名医为他治病。两年后,谢玄病逝,死时才四十六岁。
苟延残喘
【原文】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异时倘得脱颖而出,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敢不努力以效龟蛇之诚。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释义】表示勉强维持一线生命。
春秋后期,晋国的大夫赵简子有一次在中山举行大规模的狩猎。管打猎的官员在前面开道,追逐禽兽的鹰犬在后面紧跟着,许许多多的飞鸟猛兽被射死。
突然,有一只狼直立在路当中号叫着。赵简子见了,猛射一箭。狼中箭后痛得哀哀直叫,拼命逃走,赵简子马上驱车追赶。
这时,有个叫东郭先生的人正往北走,想到中山去谋求官职。他赶着一头驴子,驴背上驮着一大袋书,一清早就迷失了路途。
突然,跑来了一只狼,伸头看着他,说:
“先生不是有意济困扶危,帮助别人吗?从前毛宝曾买一只乌龟放生,后来他在战争中投江逃命,乌龟载他过江;还有一个隋侯,救活了一条蛇,后来那蛇就衔一颗名贵的珠子报答他。要知道,龟和蛇的灵性总比不上狼的啊!今天这种情况,你为什么不让我快点躲进你的书袋里,好让我勉强维持一线生命呢?将来我有了出头的日子,想到你先生今番救命的恩情,一定尽心竭力,像龟和蛇那样报答你!”
东郭先生心慈手软,经不住狼的苦苦哀求,就倒出图书,腾空袋子,慢慢地把狼装了进去。然后拴紧袋口,扛起来放在驴背上,再避到路边,等待赵简子一行人经过。
过了一会儿,赵简子的人马赶到,追问狼的下落。东郭先生推说不知道,骗走了赵简子等人。
东郭先生等赵简子一行人走得看不见影子了,才把狼从袋里放出来。
不料狼出袋后,吼叫着对东郭先生说:
“刚才我被打猎的人赶得好苦,幸亏先生救了我。可是如今我肚子饿极了,先生为什么不把身体送给我吃,让我可以保全这条小小的性命呢?”
说罢,狼张牙舞爪地向东郭先生扑去。
在这危急关头,来了一位农夫。农夫设计将恶狼骗入口袋,然后将它打死,为民除掉一害。
孤注一掷
【原文】时契丹入寇,准请帝幸澶州,王钦若谮之曰:“陛下闻博乎?博者辅钱欲尽,乃罄其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已危矣!”《宋史·寇准传》
【释义】原意是赌徒拿出所有的钱作赌注,希望最后能赢。比喻在危急时投入全部力量。
北宋真宗时,有一个精明能干的宰相,名叫寇准。有一次,北方的辽国突然发兵侵犯中原,剽悍的骑兵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河北澶州(今河北省濮阳县西)。
宋真宗得到边境的报告,马上召集全体文武大臣商议对策。宰相寇准说:
“陛下,敌兵声势十分浩大,只有陛下亲自前往澶州督战,才能振奋将士的士气,打败敌兵!”
真宗听了寇准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便采纳了他的建议,亲自统率三军前往澶州。宋军由真宗亲自督战,士气十分高昂,果然一举就把辽兵打得落花流水。辽国兵败以后,不得不向宋朝称臣求和。
宋真宗班师回京以后,对寇准更为信任和重用了。不料,奸臣王钦若对寇准十分妒忌,他想方设法寻找机会中伤寇准。
有一次,王钦若陪真宗赌钱,故意接连输了好几次,然后把所有的钱都下了注,真宗觉得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便对真宗说:
“陛下,上次我们在澶州和辽兵作战,你不是也曾孤注一掷吗?那时寇宰相坚持要你御驾亲征,便是拿你的性命当作赌注一样地孤注一掷呀!要是当时我方军事失利,那你不就有生命危险吗?”
真宗听了这个拿自己的生命当作赌注的比喻,不觉大怒起来,立刻就把寇准贬了职,从宰相降为陕州知府。
由于上面这个故事,人们就常常拿“孤注一掷”这个原来用于赌博的词,来形容把所有的力量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并且因为这个词源出于赌博,因此后人在运用时,常用它来形容坏事情,如赌博、投机买卖或作不正当的生意等。
刮目相看
【原文】(鲁)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释义】指对进步快、变化大的人或事物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幼年时家境贫困,没有读过什么书。后来在军队里,领兵打仗,也很少读书。文化水平不高,难免受到一些大官员的轻视。
吴王孙权曾劝吕蒙要好好读书,可是吕蒙说:
“军队里事情太多了,每天忙都忙不过来,哪有什么时间读书?”
“我难道要你精研经书去当博士吗?但是普通知识总得具备啊!你说事情多,比起我来如何?你为什么偏偏不能抓紧时间自学呢?”孙权说。
接着,孙权谈了自己读书的收益,又举了汉光武帝即使在兵马忙乱中,也不忘学习,经常手不释卷;曹操也自称老而好学。
吕蒙听了孙权这一番话,很受感动,从此认真读书,孜孜不倦。不久,他读的书超过了一般知识分子。后来,鲁肃奉命去陆口镇守,路过吕蒙营寨。鲁肃是不大瞧得起吕蒙的。经别人劝说,鲁肃为了表示礼貌,去拜访吕蒙。吕蒙热情招待他,并问他去陆口和蜀将关羽相邻,打算怎样既联合他,又警惕他。鲁肃满不在乎,随口应答:
“没有考虑过,到时候看着办。”吕蒙严肃地批评了鲁肃,不应该如此轻敌。他还献了五条计策,当时就给鲁肃过目。鲁肃顿时改变了态度,抚摩着他的背,亲切地说:
“我一直认为你能武不能文,现在看来,你学识如此渊博,你已经不是以前的没有学识的粗人了!”
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就应当刮目相看呀!”
从此,鲁肃和吕蒙成了好朋友,后来鲁肃临终,还推荐吕蒙继任为大都督呢!
管鲍之交
【原文】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史记·管晏列传》
【释义】管:管仲,字夷吾;鲍:鲍叔牙,又叫鲍叔。比喻相知最深的亲密朋友。
管仲和鲍叔牙都是春秋时齐国人,两人少年时就是好朋友。鲍叔牙很赏识管仲的才识,也很理解他的所作所为。两人曾经一同做买卖,在分盈利的时候,管仲总要多拿一些,鲍叔牙知道管仲家庭贫困,从来不因他多拿了钱而说他贪。管仲曾替鲍叔牙办过几件事,可是事没办好,反而弄得更糟糕。鲍叔牙并不认为管仲无能,因为他知道事情总有不顺利的时候。管仲曾三次当官,三次都被罢了官,鲍叔牙并不认为他没有才干,因为鲍叔牙知道他没遇到赏识他的人,给他发挥才干的机会。管仲三次参加作战,每次都逃跑了,鲍叔牙也不认为他胆小怕死,因为知道他家有老人要奉养。鲍叔牙对管仲了解得如此深透,所以管仲感慨地说:“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啊。”
两人后来分开了,管仲当了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的师傅,鲍叔牙是齐襄公另一个弟弟公子小白的师傅。齐襄公残暴无道,把自己的兄弟都赶到了国外。
不久,齐国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得知消息后,都急忙往国内赶,想抢先得到君位。管仲一面派人护送公子纠回国,一面亲自带人去拦截公子小白。他们在半路上遇到了公子小白的车队,管仲劝公子小白和鲍叔牙退回去,他俩不肯,管仲就取出了箭来,一箭射去,公子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往后一倒。管仲以为公子小白已被射死,就返回去,护送着公子纠不慌不忙地向齐国进发。谁知公子小白并没死,管仲那一箭正巧射中了他的衣带钩,他怕再挨一箭,急中生智,假装被射中倒下。见管仲走了,他才命令抄小路加速前进,终于抢先赶回国都,当上了国君,称为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立即派兵讨伐公子纠,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捉住。齐桓公恨管仲差点杀了自己,要把管仲处以极刑。鲍叔牙竭力向齐桓公推荐管仲,说如果能得到他,就能使国家强盛。齐桓公终于被说动,不仅没杀管仲,还让他当了齐国的宰相。鲍叔牙则心甘情愿地当管仲的助手。“管鲍之交”传为佳话。
过河拆桥
【原文】盟日,崇天门宣诏,特令有壬为班首以折辱之。有壬惧及祸,勉从之。治书侍御史普化诮有壬曰:“参政可谓过河拆桥者矣。”《元史·彻里帖木儿传》
【释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抛弃了。
元代有个人叫彻里帖木儿,他为人刚毅,处事果断,很得元文宗赏识,被封为中书平章政事。
彻里帖木儿未被封为中书平章政事之前,曾在江、浙一带当过官。他见每到科举考试之时,有钱的考生总要宴请考官,其场面之豪华,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认为这全是科举制度带来的弊端,所以,他一当上中书平章政事以后,就上书建议取消科举制度。监察御史吕思诚不赞成废除科举考试,就联合一些人向文宗揭发彻里帖木儿的罪行。文宗赞成废除科举,就驳回了吕思诚等人的诉状,批准了彻里帖木儿的建议。
参政许有壬听说皇帝要下诏宣布废除科举考试,急忙到中书省争辩。太师伯颜生气地对他说:“你也不赞成废科举,大约就是你指使吕思诚他们告彻里帖木儿的状吧?”
许有壬道:“太师因彻里帖木儿的举荐而任职中书省,难道那些御史不怕你们倒听我的?”伯颜被驳得哑口无言。
许有壬又说:“若废除科举,天下学子都要失望了。”
伯颜说:“经科举考中而当官的人,很多人都因贪污受贿而被罢官,所以,不能以科举来取士。”
许有壬针锋相对地说:“科举没实行之前,官场中行贿受贿的事层出不穷,难道只有举子(即科考中榜者)才行贿吗?举子中有不良之人,但比起那些官僚们则少多了。”
彻里帖木儿在一旁见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得不可开交,就对许有壬说:“参政,别再争了,皇上已经批准了。”
第二天,大臣们齐集崇天门听太监宣读废除科举的诏书,彻里帖木儿有意让许有壬排在第一个,许有壬知道这是在羞辱自己,但又不敢不听从,只好硬着头皮站到前边。有个大臣见坚决反对废除科举的许有壬在听宣读废除科举的诏书时,表现得很热心的样子,就讽刺他说:“参政可算是过河拆桥的人啊!”许有壬十分惭愧,从此托病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