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56600000017

第17章 教育的诗性(4)

但正是这样一节料想不到的课例,却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上课之外的,很有价值的问题:究竟是我们的情景演示失败了,还是文字本身缺乏严密性,在实证中被质疑?

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原文中一些关键的字眼。上文说“瓶口很小”,所以下文呼应“乌鸦看见附近有许多小石子”,从表面看,文思道理都很通。但为什么很通的文理在实证中却出现了问题呢?我们可以归因,是演示老师没有按瓶口的大小选来合适的石子。但反过来想,以人的智商和对事物的判断直觉,都有可能出现“石子卡住瓶颈”的判断失误,那么即使是一篇童话中很聪明的乌鸦的智商和直觉判断,能保证不出问题吗?再退一步,当出现“石子卡口”的障碍时,人尚且能够动用肢体上下左右摇晃瓶子,试图排除障碍,但若是童话中“人化”了的乌鸦,由于许多生理条件的限制,能做到这些吗?

至此,我们巳能够怀疑,“许多小石子”的说法是不严密的。“小”,究竟“小”到何种程度?即使视觉上看起来比瓶口小的石子,也可能由于棱角不周正,而导致在下落的过程中被瓶口卡住。所以,既要使文理通顺,又要保证方法现实可行,就需要对原文做两种“技术处理”:

其一,应该说成:“乌鸦看见附近有许多比瓶口小得多的石子”。这样的话,无论是故事中的乌鸦,还是观摩课中的教师,都不必再担心“石子卡住瓶颈”,而只需放放心心地做单纯填石子的机械运动。

其二,保留原文“乌鸦看见附近有许多小石子”的前提条件,而在“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衔起来,放到瓶子里”处做文章,避免表达的模糊性。比如可以说:“乌鸦仔细地挑拣着,把比瓶口小得多的石子一个一个衔起来,放到瓶子里。”当然,这种改动比第一种文本表达更隐含了乌鸦的另一重聪明:实践中缜密的判断力。

据此,我们似乎也能够定论,从来没有一位教师真真实实地给孩子们演示过“乌鸦喝水”的故事,也可能演示过而没有出现过“石子卡住瓶颈”的问题。我们甚至有理由怀疑,包括写《乌鸦喝水》童话的作者本人,也从来没有想到过文本的表达会有漏洞或欠缺。

既然这则童话取胜的核心是“智慧故事”,“智慧”的价值就在于可行性和相对的科学性。如果我们要让这只乌鸦只在一处聪明,就选择“乌鸦看见附近有许多比瓶口小得多的石子”的文本表达;如果我们要让这只乌鸦更加聪明,就选择“乌鸦挑拣比瓶口小得多的石子”。这样,如果再出现“石子卡住瓶颈”的问题,就是演示教师的主观问题,而不是文字表达的模糊所致。

当然,以上说法可能有咬文嚼字之嫌。但既然在教育实证中出现了问题,我们就应该抱着谨慎的态度来思考和面对:究竟是该对我们客观的教材内容质疑,还是需要对我们主观的教学操作优化。

“乌鸦喝水”的演示课例告诉我们,有时我们想当然的事却未必与实际吻合。做教育和做任何事情一样,有时甚至比做其他事情,更反对盲从和迷信权威。教育更倡导质疑和实证精神。教育教学的过程,即是一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再学习,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如果启悟要再深一些,就是提醒我们每一个教育者,不要“死教书”、“教死书”,否则,我们再聪明的“乌鸦”宝宝,也可能在实践中一筹莫展,永远喝不到渴望已久的水。

公开课与日常课的折中

数学应用中的行程问题告诉我们:运动着的两个物体,相背而行,运动的时间越长,距离越远;相向而行,运动的时间越长,距离越近,直至相遇、重合。我曾有过一线教师的教学经历,也有着浅尝辄止的教学研究和管理的工作经历。自己上过、也曾听过看过无数次的所谓公开课与日常课。两相比较,感触甚深,认为将公开课与日常课二者之间的关系喻为行程问题中的“相向运动”,很是恰当。

我在小学待了四年,语文、数学等课程都教过。但毫不避讳地说,只费尽心机上过一节课。某一年全县语文课堂赛讲,经过了乡上初赛、片区复赛,到全县决赛。随机抽课,我算幸运,十五人中抽到了倒数第二,所以有比较充裕的备课时间。我整整动用了两天时间备了一节课,赛讲结果第一名。名次在其次,最大的安慰是,现在已进人大学的,当年听过我那一节课的外校学生,竟然还有一两个记得我,记得我曾经给他们上过一堂比较难忘的课。这对一个教师应该是莫大的荣耀。但此前此后,我再没有这么辉煌过。赛讲之前,赛讲之后,在我所有的日常课中,我惯常的做法就是,课前草看几眼教本,急就一半页只为应付检査的教案;课上多是信手拈来,信口道来。洋洋数千课,竟没有一节课值得回味,没有一节课让学生难忘。我自己的教学经历印证了:至少在我本人身上,公开课和日常课是走向两个极端的,是在做一种相背运动,彼此远离。个中缘由,主、客观因素均有。如果要把所有的日常课都备成、上成公开课的标准,一个教师的时间、精力和热情都是有问题的,也是不太现实的。

再从“只缘身在此山中”跳出来,谈谈公开课与日常课间的差异。当时在县教科所工作时,每次参与全县性的课堂赛讲,但见课件操作、互动合作,应有尽有,总让人感觉群情振奋认为教学能手层出。但每次深入基层课堂,依旧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独霸天下,实际问题多多。后来到幼儿园工作,每次听、看园内的观摩教学,总认为教师专业素质不错’专业成长不小;平时随机查课,却不得不慨叹“人面依旧”。几乎所有教师的日常教学状况与观摩课、公开课,完全判若两人。

公开课是精彩的,却有很多限制条件;日常课是真实的,却有很多欠缺存在。但如果因为公开课有许多限制条件,就认为课堂赛讲、观摩教学之类的活动再不必开展,这种认识难免偏激。“弱水三千,取其一瓢”都是值得的,何况我们从公开课中汲取到的不仅仅是“一瓢饮”,有时还可能得到“一箪食”。当然,也不能因为日常课是不完美的,就要求将日常课全部上成公开课的标准。公开课就像我们偶尔能享受到的山珍海味,日常课却是普及的大众快餐。天天吃山珍海味,条件不许可,天天吃大众快餐,未免寡淡。在大众餐中加进名贵菜种,在名贵菜中上几个家常小吃,“奢华”和“寡淡”的问题就都不会很突出了。

审视我们的公开课教学,贯穿着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代表着课堂教学的前沿水平,也加载着执教者最高的教学智慧和最大的精力投入。但与数量密集的日常课相比,却含有刻意雕琢和作秀的成分。日常课有它平实的一面,同时也显出更多的粗糙和浮泛。

日常课需要借鉴的是公开课的理念和方法;公开课需要接纳的是日常课的务实。二者需要做一种折中,实施“两头凑法”,优势互补,相互走近,直至相遇、吻合为一体。

作为教学管理者,在管理实施中,首先需要彻底改变公开课与日常课相背而行的极端化现象。在公开课的评价导向上,保留优化的成分,砍去形式和作秀的东西;在日常课的督查要求上,保留平实的特点,转化粗糙和浮泛的倾向。

公开课与日常课面对面走近,趋利避害,形成合力,就能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母语教育与学习

作为母语学习,语文教育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传统积淀。但当前学校语文教学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积弊。以下就语文教育和语文学习的有关问题,谈些个人观点。

语文课程的性质,在多年的探讨中已基本形成定论,即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在实际教学中主要体现在语文能力的培养,即就是要重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思维、口语交际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就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趣味。

对语文课程的“两性”认识并不难理解。但问题是,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我们往往会把二者割裂开来,要么重视“工具性”忽略“人文性”,要么抬高“人文性”淡化“工具性”。但实际上两者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应该是“统一”的,如同刀和刃的关系,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正是这种“统一”,赋予了语文这种“工具”以特殊的性质,其特殊性就表现在它是一种含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工具,它不仅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而且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文化品位的工具;正是这种统一,使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不同于其他课程,例如思想品德、史地等的人文教育:它是在学生掌握语文这种特殊工具的过程中,通过对文本语晉的感知和感悟,通过读、写、听、说等具体的语言实践,不着痕迹地进行的,语文课程人文教育的最大特点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语文教学要真正做到“两性统一”,就不能片面地强调一性而淡化另一性。同时,“两性统一”又不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等量相加。两者在共同呈现语文课程的特点时,作用是不同的:语文课如果抽去了工具性,抽去了识字、写字、

阅读、写作、思维、口语交际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就不再是语文课程,而变成了别的什么课。可见工具性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属性。而语文课如果抽去了人文性,虽然还是语文课,但却失去了精、气、神,变成了僵死的语文课,可见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必要属性。总之,一个是本质属性,一个是必要属性,哪个都不能少。因此,深入到语文课程的本质,就需要整体地、系统地来感知和把握语文教育和语文学习。

关于语文教育与语文学习的现状,实在不容乐观。有人给当前语文教学最严厉的定性就是“少慢差费”。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代孩子的人文素养的确是越来越显单薄。导致语文教育耗时低效的症结何在?正如有关教育家分析的,语文教育的最大问题是“三个失落”,包括学生主体的失落,人文精神的失落和语文教师自我主体的失落。

学生主体的失落,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像孙双金在其教学论著《让语文课充满活力》一文中指出的,当前语文课上多了三种“气”,少了三种“气”。一多“死气”,二多“呆气”,三多“暮气”;一少“生气”,二少“灵气”,三少“朝气”。甚至可以说,这是当前中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的“通病”,体现在人文性很强的语文教学中,显得更为突出。

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失落,集中体现在肢解课文、繁琐分析、刻板操练的教法中。比如,在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的一贯做法就是:给课文分段,并写出基本统一的段落大意;归纳基本划一的中心思想。在此之外,就是让学生做大量的字词句段练习,做大量的试题,重复性地做配套练习等等,学生很少有个性化阅读和理解文本、整体感知的机会。作文教学更是写作技术主义倾向突出,教学的重点是传授写作知识,讲解章法结构,训练技能方法,注重知识传授和章法训练而忽视情感体验。作文命题脱离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搞无米之炊。

语文教师自我主体的失落,是语文教学中被普遍忽视但却最重要的一点。大多数语文教师除了不能博闻强识,用自身较高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来感染、熏陶学生外,在教学职能的发挥中,也仅仅只是教参的忠实奴仆而已,既不能个性化地实施教学,也不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

一堂比较完美地显示“两性统一”的语文课,应该是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不着痕迹的自然融合。但实际语文教学中的“三个失落”,不仅扼杀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事实上也扭曲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才使得语文教育出现了“少慢差费”的顽疾。

语文学习要提高效率,首先必须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语文学习本身是诗一般的艺术。艺术的最大特征就是自由与开放。“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已成为语文学习的藩篱。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弓丨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

经典文章,经典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前人创造与智慧的积淀。闪烁着人性的华彩,跃动着人类的灵魂,同时也是语言的艺术典范。中小学教材中精心选编的一些篇目,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基本语言营养。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经验、生活经验等人文涵养的过程。但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不同的个体,由于个性、阅历、知识层次、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对同一个文本,就可能有不同的解读。如《红楼梦》中薛宝钗这个人物,一般读者对她的认识是一个圆滑乖巧的玲珑之人,但同时也有读者会换个角度重新认识这个人物,即在当前的社会交际中,薛宝钗的为人处世,也有我们可学习的一面。故而对同一篇作品,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感悟和见解。同时,每篇课文都是作者个性、才华、情感和思想的结晶,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因此,我们用不着花费全部时间把一本教材嚼烂,不能用分析的手术刀把一篇篇文章肢解了,切碎了,更不能死死抱住教学大纲的要求、教科书的内容、教参中的教案,不敢越雷池一步。教材不是教条,标准不是“套子”,我们追求的是语文教育人文底蕴的积淀,我们期盼的是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迸发,我们谱写的是思想冲破牢笼的诗篇。学好教材,就是超越教材,就是给学生思想的自由和学习的自由。

语文教学同时提倡在立足课堂时超越课堂,即把语文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活动中。如,让学生逛书店,看展览,采访,搞社会调查……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树立“开放教学”的思想:一是开放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语文的范畴应该由教科书内容延伸到课外书内容、生活内容、实践内容和时代内容。二是开放教学过程。课堂向课前开放、向课后开放;学校向家庭开放、学校向社会开放。三是开放思维空间。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原则是语文教改的准则和方向。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两眼,打破神的膜拜,打破“经”的束缚,才能打开局面,形成“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一般的语文思想境界。

同类推荐
  • 别样人间

    别样人间

    过去,家乡人说听戏,不说看戏。那时不象现在的舞台,有灯光、布景许多讲究。戏台上就是两把椅子一张桌,简单得很。而且上万人听戏,好大一片,哪看得清?只远远地见舞台上人影乱晃。便只能借助耳朵了。本书适合青少年阅读。
  • 迈向比较文学第三阶段

    迈向比较文学第三阶段

    本书第一辑“学科理论建设”,主要探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发展,提出了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的学科理论问题;第二辑探讨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主张及其方法论体系;第三辑“变异学研究”,创造性地提出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拓展和加深了比较文学研究的视野和深度;第四辑“跨文明研究”,紧扣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的基本特征,从跨文明的角度探讨了建立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相关问题。本书由曹顺庆著。
  • 信马由缰

    信马由缰

    本书是作者阅读一些中外名家名著后写下的文字。包括国外的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无知》,勒克莱齐奥的《诉讼笔录》、《乌拉尼亚》,还有国内当代作家,如池莉的《熬至滴水成珠》、《来吧孩子》,叶兆言的《后羿》,赵本夫的《无土时代》等。作者以随笔的方式,想到什么写什么,不在乎评论作品本身,而在乎抒发自己的心情。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兴趣有时,随手找张纸片,记下联想或者心境,自娱自乐,信马由缰”。
  • 亚非现代文学大家(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亚非现代文学大家(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本文分别整理了亚洲现代文学大家和非洲现代文学大家。作家是生活造就的,作家又创作了文学。正如高尔基所说:“作家是一支笛子,生活里的种种智慧一通过它就变成音韵和谐的曲调了……作家也是时代精神手中的一支笔,一支由某位圣贤用来撰写艺术史册的笔……”因此,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社会生活的雕塑师。
  • 感悟生命:回味无穷的105个篇章

    感悟生命:回味无穷的105个篇章

    常说人生如戏,也道岁月无情,生命易逝,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生命戏剧里的主角,身边其他的人都是配角。所以谁都想尽力把自己的角色塑造好。生命只有一次,人生没有彩排,你要做的就是好好生活,每天都是现场直播!生命是一场悲剧,还是喜剧,抑或是闹剧,决定权却都在自己手里。生命是一场聚散。那初涉人世的第一声啼哭就拉开了聚的序幕,于是以后的岁月里,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就有了数不清的相遇,相识,相处,相爱,相恨,到最后的相离。不论是哪一种形式的相聚,哪一种形式的别离,到最后终究是曲终人散,众鸟归林。感悟生命,宁静美好!
热门推荐
  • 准一号校花

    准一号校花

    朱子妍刚考入大学不久,便被爸爸以约法五章限制了自由,俗话说,臣在外君令有所不授,在学校里,朱子妍仍然放荡的象匹小野马。
  • 名导韩娱

    名导韩娱

    上一世作为宅男活的憋居的李白,当他有了上一世娱乐圈的所有资料。那么他重生在韩国,会发生些什么故事呢?背景主要有韩国和中国,所以大家请期待吧!
  • 极品狂少

    极品狂少

    林浩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强,选择离开世界级杀手组织,来到华中帝国,一边保护大明星一边寻找实力晋升之路!
  • 遥遥夜如水

    遥遥夜如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意外的穿越,偶然的相遇,她注定入局,成为清醒而无奈的旁观者。看,墨玉纷争,祸乱四起,朝堂明争,宫闱暗斗,马踏冰河,血染江山……遥夜长歌曲尽时,一切该何去何从……-----------------此文有些慢热,还望耐心去读。初次写文,稍嫌青涩,蔓缡在努力,请多关照。o(∩_∩)o...---------------------------------蔓缡强力推荐莲蓉小月饼的《诱捕落跑红颜》(╯▽╰)支持支持……
  • 帝镇星河

    帝镇星河

    万世寂灭,灵气枯竭,仙坠魔灭,万法皆空。一个时代的结束,标志着另一个时代的崛起。随着灵气的渐渐恢复,地球一个的在宇宙星河中平凡无奇的星球,在广阔无边的宇宙宛如一粒尘埃,却因为拥有世间最神奇的的智慧种族一人类,而变的无比神秘。随着灵气的渐渐恢复,宇宙星河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然而地球却因为灵气的恢复而遭受了灭顶之灾,原本温和友好的宠物变的凶狠无比,原本人类一脚可以踩死弱小的蝼蚁变的力大无穷可以搬山填海,而原本凶恶的野兽更是获得了更大的力量……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 秋天的背影

    秋天的背影

    本书收集了作者1984年至2000年间的部分诗作。包括“四十不惑”、“黄昏意象”、“晨曲”、“聆听远方”、“忘掉孤独”等。
  • 第二次世界大战非洲战场:大漠厮杀

    第二次世界大战非洲战场:大漠厮杀

    1939年9月前,中国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等世界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就拉开了序幕;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宣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式开始;1945年9月3日,日本向盟国投降,昭示世界反法西斯伟大战争取得全面胜利。
  • 创曙光

    创曙光

    得不到一个女孩的芳心,不断的追求,他三年磨一剑,只想获的一生挚爱。在追逐的路上,他能否获得光明?……也许是命中注定,他的人生注定艰难。…………上古恶兽,重获新生……世界能否安定?能否重获曙光?只有往下看了……云笛的无意觉醒,被引领寻找力量……神器现,责任在;融科技,世人齐心,创曙光。
  • 冰丝舞镇乾坤

    冰丝舞镇乾坤

    孤儿尤镜心在家族中受尽欺负,偶然发现自己的潜能。以无敌之势打遍天下,为拯救这个世界,力挽狂澜,镇守乾坤。
  • 网王之心悦悠然

    网王之心悦悠然

    上世的孤儿,如今的千金,因为自己真身的失误,从而穿越到21世纪。17岁那年,另一个世界因为这个失误而变得一团糟,一群人的未来遭到改变,而女主不得不会的那个世界去恢复秩序,这是仙子的责任?还是王母和月老的恶作剧。PS:此文是np文,主网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