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56600000017

第17章 教育的诗性(4)

但正是这样一节料想不到的课例,却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上课之外的,很有价值的问题:究竟是我们的情景演示失败了,还是文字本身缺乏严密性,在实证中被质疑?

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原文中一些关键的字眼。上文说“瓶口很小”,所以下文呼应“乌鸦看见附近有许多小石子”,从表面看,文思道理都很通。但为什么很通的文理在实证中却出现了问题呢?我们可以归因,是演示老师没有按瓶口的大小选来合适的石子。但反过来想,以人的智商和对事物的判断直觉,都有可能出现“石子卡住瓶颈”的判断失误,那么即使是一篇童话中很聪明的乌鸦的智商和直觉判断,能保证不出问题吗?再退一步,当出现“石子卡口”的障碍时,人尚且能够动用肢体上下左右摇晃瓶子,试图排除障碍,但若是童话中“人化”了的乌鸦,由于许多生理条件的限制,能做到这些吗?

至此,我们巳能够怀疑,“许多小石子”的说法是不严密的。“小”,究竟“小”到何种程度?即使视觉上看起来比瓶口小的石子,也可能由于棱角不周正,而导致在下落的过程中被瓶口卡住。所以,既要使文理通顺,又要保证方法现实可行,就需要对原文做两种“技术处理”:

其一,应该说成:“乌鸦看见附近有许多比瓶口小得多的石子”。这样的话,无论是故事中的乌鸦,还是观摩课中的教师,都不必再担心“石子卡住瓶颈”,而只需放放心心地做单纯填石子的机械运动。

其二,保留原文“乌鸦看见附近有许多小石子”的前提条件,而在“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衔起来,放到瓶子里”处做文章,避免表达的模糊性。比如可以说:“乌鸦仔细地挑拣着,把比瓶口小得多的石子一个一个衔起来,放到瓶子里。”当然,这种改动比第一种文本表达更隐含了乌鸦的另一重聪明:实践中缜密的判断力。

据此,我们似乎也能够定论,从来没有一位教师真真实实地给孩子们演示过“乌鸦喝水”的故事,也可能演示过而没有出现过“石子卡住瓶颈”的问题。我们甚至有理由怀疑,包括写《乌鸦喝水》童话的作者本人,也从来没有想到过文本的表达会有漏洞或欠缺。

既然这则童话取胜的核心是“智慧故事”,“智慧”的价值就在于可行性和相对的科学性。如果我们要让这只乌鸦只在一处聪明,就选择“乌鸦看见附近有许多比瓶口小得多的石子”的文本表达;如果我们要让这只乌鸦更加聪明,就选择“乌鸦挑拣比瓶口小得多的石子”。这样,如果再出现“石子卡住瓶颈”的问题,就是演示教师的主观问题,而不是文字表达的模糊所致。

当然,以上说法可能有咬文嚼字之嫌。但既然在教育实证中出现了问题,我们就应该抱着谨慎的态度来思考和面对:究竟是该对我们客观的教材内容质疑,还是需要对我们主观的教学操作优化。

“乌鸦喝水”的演示课例告诉我们,有时我们想当然的事却未必与实际吻合。做教育和做任何事情一样,有时甚至比做其他事情,更反对盲从和迷信权威。教育更倡导质疑和实证精神。教育教学的过程,即是一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再学习,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如果启悟要再深一些,就是提醒我们每一个教育者,不要“死教书”、“教死书”,否则,我们再聪明的“乌鸦”宝宝,也可能在实践中一筹莫展,永远喝不到渴望已久的水。

公开课与日常课的折中

数学应用中的行程问题告诉我们:运动着的两个物体,相背而行,运动的时间越长,距离越远;相向而行,运动的时间越长,距离越近,直至相遇、重合。我曾有过一线教师的教学经历,也有着浅尝辄止的教学研究和管理的工作经历。自己上过、也曾听过看过无数次的所谓公开课与日常课。两相比较,感触甚深,认为将公开课与日常课二者之间的关系喻为行程问题中的“相向运动”,很是恰当。

我在小学待了四年,语文、数学等课程都教过。但毫不避讳地说,只费尽心机上过一节课。某一年全县语文课堂赛讲,经过了乡上初赛、片区复赛,到全县决赛。随机抽课,我算幸运,十五人中抽到了倒数第二,所以有比较充裕的备课时间。我整整动用了两天时间备了一节课,赛讲结果第一名。名次在其次,最大的安慰是,现在已进人大学的,当年听过我那一节课的外校学生,竟然还有一两个记得我,记得我曾经给他们上过一堂比较难忘的课。这对一个教师应该是莫大的荣耀。但此前此后,我再没有这么辉煌过。赛讲之前,赛讲之后,在我所有的日常课中,我惯常的做法就是,课前草看几眼教本,急就一半页只为应付检査的教案;课上多是信手拈来,信口道来。洋洋数千课,竟没有一节课值得回味,没有一节课让学生难忘。我自己的教学经历印证了:至少在我本人身上,公开课和日常课是走向两个极端的,是在做一种相背运动,彼此远离。个中缘由,主、客观因素均有。如果要把所有的日常课都备成、上成公开课的标准,一个教师的时间、精力和热情都是有问题的,也是不太现实的。

再从“只缘身在此山中”跳出来,谈谈公开课与日常课间的差异。当时在县教科所工作时,每次参与全县性的课堂赛讲,但见课件操作、互动合作,应有尽有,总让人感觉群情振奋认为教学能手层出。但每次深入基层课堂,依旧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独霸天下,实际问题多多。后来到幼儿园工作,每次听、看园内的观摩教学,总认为教师专业素质不错’专业成长不小;平时随机查课,却不得不慨叹“人面依旧”。几乎所有教师的日常教学状况与观摩课、公开课,完全判若两人。

公开课是精彩的,却有很多限制条件;日常课是真实的,却有很多欠缺存在。但如果因为公开课有许多限制条件,就认为课堂赛讲、观摩教学之类的活动再不必开展,这种认识难免偏激。“弱水三千,取其一瓢”都是值得的,何况我们从公开课中汲取到的不仅仅是“一瓢饮”,有时还可能得到“一箪食”。当然,也不能因为日常课是不完美的,就要求将日常课全部上成公开课的标准。公开课就像我们偶尔能享受到的山珍海味,日常课却是普及的大众快餐。天天吃山珍海味,条件不许可,天天吃大众快餐,未免寡淡。在大众餐中加进名贵菜种,在名贵菜中上几个家常小吃,“奢华”和“寡淡”的问题就都不会很突出了。

审视我们的公开课教学,贯穿着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代表着课堂教学的前沿水平,也加载着执教者最高的教学智慧和最大的精力投入。但与数量密集的日常课相比,却含有刻意雕琢和作秀的成分。日常课有它平实的一面,同时也显出更多的粗糙和浮泛。

日常课需要借鉴的是公开课的理念和方法;公开课需要接纳的是日常课的务实。二者需要做一种折中,实施“两头凑法”,优势互补,相互走近,直至相遇、吻合为一体。

作为教学管理者,在管理实施中,首先需要彻底改变公开课与日常课相背而行的极端化现象。在公开课的评价导向上,保留优化的成分,砍去形式和作秀的东西;在日常课的督查要求上,保留平实的特点,转化粗糙和浮泛的倾向。

公开课与日常课面对面走近,趋利避害,形成合力,就能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母语教育与学习

作为母语学习,语文教育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传统积淀。但当前学校语文教学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积弊。以下就语文教育和语文学习的有关问题,谈些个人观点。

语文课程的性质,在多年的探讨中已基本形成定论,即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在实际教学中主要体现在语文能力的培养,即就是要重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思维、口语交际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就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趣味。

对语文课程的“两性”认识并不难理解。但问题是,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我们往往会把二者割裂开来,要么重视“工具性”忽略“人文性”,要么抬高“人文性”淡化“工具性”。但实际上两者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应该是“统一”的,如同刀和刃的关系,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正是这种“统一”,赋予了语文这种“工具”以特殊的性质,其特殊性就表现在它是一种含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工具,它不仅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而且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文化品位的工具;正是这种统一,使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不同于其他课程,例如思想品德、史地等的人文教育:它是在学生掌握语文这种特殊工具的过程中,通过对文本语晉的感知和感悟,通过读、写、听、说等具体的语言实践,不着痕迹地进行的,语文课程人文教育的最大特点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语文教学要真正做到“两性统一”,就不能片面地强调一性而淡化另一性。同时,“两性统一”又不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等量相加。两者在共同呈现语文课程的特点时,作用是不同的:语文课如果抽去了工具性,抽去了识字、写字、

阅读、写作、思维、口语交际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就不再是语文课程,而变成了别的什么课。可见工具性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属性。而语文课如果抽去了人文性,虽然还是语文课,但却失去了精、气、神,变成了僵死的语文课,可见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必要属性。总之,一个是本质属性,一个是必要属性,哪个都不能少。因此,深入到语文课程的本质,就需要整体地、系统地来感知和把握语文教育和语文学习。

关于语文教育与语文学习的现状,实在不容乐观。有人给当前语文教学最严厉的定性就是“少慢差费”。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代孩子的人文素养的确是越来越显单薄。导致语文教育耗时低效的症结何在?正如有关教育家分析的,语文教育的最大问题是“三个失落”,包括学生主体的失落,人文精神的失落和语文教师自我主体的失落。

学生主体的失落,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像孙双金在其教学论著《让语文课充满活力》一文中指出的,当前语文课上多了三种“气”,少了三种“气”。一多“死气”,二多“呆气”,三多“暮气”;一少“生气”,二少“灵气”,三少“朝气”。甚至可以说,这是当前中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的“通病”,体现在人文性很强的语文教学中,显得更为突出。

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失落,集中体现在肢解课文、繁琐分析、刻板操练的教法中。比如,在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的一贯做法就是:给课文分段,并写出基本统一的段落大意;归纳基本划一的中心思想。在此之外,就是让学生做大量的字词句段练习,做大量的试题,重复性地做配套练习等等,学生很少有个性化阅读和理解文本、整体感知的机会。作文教学更是写作技术主义倾向突出,教学的重点是传授写作知识,讲解章法结构,训练技能方法,注重知识传授和章法训练而忽视情感体验。作文命题脱离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搞无米之炊。

语文教师自我主体的失落,是语文教学中被普遍忽视但却最重要的一点。大多数语文教师除了不能博闻强识,用自身较高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来感染、熏陶学生外,在教学职能的发挥中,也仅仅只是教参的忠实奴仆而已,既不能个性化地实施教学,也不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

一堂比较完美地显示“两性统一”的语文课,应该是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不着痕迹的自然融合。但实际语文教学中的“三个失落”,不仅扼杀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事实上也扭曲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才使得语文教育出现了“少慢差费”的顽疾。

语文学习要提高效率,首先必须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语文学习本身是诗一般的艺术。艺术的最大特征就是自由与开放。“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已成为语文学习的藩篱。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弓丨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

经典文章,经典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前人创造与智慧的积淀。闪烁着人性的华彩,跃动着人类的灵魂,同时也是语言的艺术典范。中小学教材中精心选编的一些篇目,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基本语言营养。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经验、生活经验等人文涵养的过程。但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不同的个体,由于个性、阅历、知识层次、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对同一个文本,就可能有不同的解读。如《红楼梦》中薛宝钗这个人物,一般读者对她的认识是一个圆滑乖巧的玲珑之人,但同时也有读者会换个角度重新认识这个人物,即在当前的社会交际中,薛宝钗的为人处世,也有我们可学习的一面。故而对同一篇作品,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感悟和见解。同时,每篇课文都是作者个性、才华、情感和思想的结晶,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因此,我们用不着花费全部时间把一本教材嚼烂,不能用分析的手术刀把一篇篇文章肢解了,切碎了,更不能死死抱住教学大纲的要求、教科书的内容、教参中的教案,不敢越雷池一步。教材不是教条,标准不是“套子”,我们追求的是语文教育人文底蕴的积淀,我们期盼的是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迸发,我们谱写的是思想冲破牢笼的诗篇。学好教材,就是超越教材,就是给学生思想的自由和学习的自由。

语文教学同时提倡在立足课堂时超越课堂,即把语文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活动中。如,让学生逛书店,看展览,采访,搞社会调查……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树立“开放教学”的思想:一是开放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语文的范畴应该由教科书内容延伸到课外书内容、生活内容、实践内容和时代内容。二是开放教学过程。课堂向课前开放、向课后开放;学校向家庭开放、学校向社会开放。三是开放思维空间。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原则是语文教改的准则和方向。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两眼,打破神的膜拜,打破“经”的束缚,才能打开局面,形成“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一般的语文思想境界。

同类推荐
  • 陈迹·清欢

    陈迹·清欢

    自古以来,无论是淡酒、清茶、疏梅、幽兰,还是老巷、石桥、山水、花鸟……都如诗般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漫漫长河中,也都出现在我们触手可及的生活各处。无论文人骚客,还是市井小民,都或多或少地沾染着这风雅的趣味。白落梅以其优美典雅的文笔,将这其中的闲情逸致娓娓道来,点缀以诗词典故,向读者铺张开了一卷美好的画轴,其中的风华,读者自知。
  • 你的地铁阅读书单·bigger

    你的地铁阅读书单·bigger

    “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路上”,是对我们这种上班族每天真实而又尴尬的写照,没有阅读的时间,面对日益快速更新的阅读内容,也不知道该如何选择!“2017学习清单”全新推出《你的地铁阅读清单》系列,主题性分享梁文道先生的精彩书评,用最简洁直白的方式,重拾你的碎片时间,深度你的主题阅读!
  • 永远的邂逅:淑曼散文集

    永远的邂逅:淑曼散文集

    人生有许多的感情需要表达,在适当的时候,遇到适当的好人,体现一种价值,真是一种幸事啊!文以载道,首先所写的文章应该是褒扬人世、人性的真、善、美,我的文章,今天看来仍然有那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内心里却总是怀着敬畏之心,感悟一种真真实实,一路走来的善良……写下来,仿佛从这些文章里作用到我的内心里,我会轻松许多,因为这本书得到了一种认可与垂青。就好像园子里诸多的芹菜似,被施了肥,浇了水,铆足了劲,葱郁向上的生长着。
  • 泥土哪去了

    泥土哪去了

    南帆的散文随笔因兼具学者、批评家、作家之长而独具一格。细节和史料齐飞,逻辑和见识共舞。文笔丰满润泽,风格洁净从容,以含蓄克制显深长韵致。虽是选集,却因涉及诸多层次侧面而自成格局。《泥土哪去了》是南帆最具代表性、精粹汇集的散文集子。南帆作为智性散文的代表,有评论家曾认为“读南帆,知余秋雨之不足”,此“不足”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对南帆散文极富理趣、哲思又丰满润泽的褒奖。在此集中,《泥土哪去了》《机器之瘾》等篇呈现出了一个敏感睿智而又不失理性之思的现代知识分子与现代文明发展的多维对话;《一个作家的社区生活》等篇又似作者与自己开展的一场推心置腹地深度对谈。
  • 世界散文经典:东方卷2

    世界散文经典:东方卷2

    人类创造了文明和文化,人在文明和文化中生存,文明和文化同时制约着人。人是文化动物,去掉了人身上的文化,或者说人丧失了创造文明和文化的能力,人就不成其为人了。这是人唯一区别于动物的要着所在。
热门推荐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濯缨亭笔记

    濯缨亭笔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圣星剑神

    圣星剑神

    天煞地膜,以星为主,越级挑战,屠狗,杀生无数只为属性点,属性点足,我方韦神
  • 踏破虚途

    踏破虚途

    “生存,亦是活着。可活着不当当只是生存而已”“在这个世界上,倘若你没有实力,你追求的所谓自尊只不过是一个笑话而已,踩了,那便踩了,你又能如何?”“想要获取世人仰望的实力么?想要得到众人敬畏的尊重么?只要你能活的更久,你将能够得到一切...“一个莫名的网页,一段虚途的旅程,当张铭按下确认键的那一刻起,一个崭新的故事便由此展开。
  • 足球文学知识学

    足球文学知识学

    《足球文学知识学》,是“足球文学”理论三部曲之二,即“足球文学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两部书分别是《足球文学方略》、《足球文学录》。其中《足球文学方略》在腾讯文学也有上架。作者借创世中文的平台,将此文集隆重公开,最终也希望能签约出版实体书。偏向理论的读物,但我也希望做到尽量接近市场需要。而它们,不仅是“足球文学系”的重要阐述组成,也将成为中国乃至国际体育交流、教学的重点教材。
  • 再见曾经安然现在

    再见曾经安然现在

    曾经以为没了你,就活不来原本以为你就是那个对的人,我倾尽所有,遍体鳞伤谢谢你们的离开,让我遇到了他,一个改变我一生的男人谢谢你们的离开,才有现在的我很感谢你们以过客的身份来过,但不遗憾你们的离开回首曾经,谁无过往。我的挚爱——冯墨轩
  • 一品少爷

    一品少爷

    身怀绝技的大学生吴尘,暗查这所大学内的犯罪与秘密,同时进入这所大学的还有貌美如花的女警和国际女刑警。班花、系花、校花、警花,看花你的眼!善与恶全在一念间......轻松、搞笑;美女、花少!
  • 末世之龙起浅滩

    末世之龙起浅滩

    人类对自然的践踏得到了上天惩罚,一个只针对人类的病毒爆发了,三个月的时间让七成的人口变成了可怕的怪物丧尸。活着的人们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往日安逸的生活,不甘心被动的接受老天给于的惩罚,人们奋起反抗。肖臣一个为了战友的尊严被迫复原的正直军人,建基地,保护亲人和战友以及父老乡亲。利用祖先遗留下来的储物戒指,报复末世前敌对的国家,成就一番事业。末世尾为守着自己的亲人抛弃一切荣誉,只为弥补自己欠他们的感情!向军人和家属致敬
  • 贞观游记

    贞观游记

    一不小心就穿越到了大唐贞观年间,在迷茫了一段时间之后,李云决定要做个不自弃的好人。╮(╯_╰)╭咱就是那传说中不自弃的好人╮(╯_╰)╭不自弃╮(╯_╰)╭好人╮(╯_╰)╭啦啦啦啦啦
  • 浮生无名:说书人

    浮生无名:说书人

    【全文完短篇集欢迎入坑!】浮生冗长,等了你许久,才换得这一世的厮守。缘定终生,不及匆匆回眸。说书的人说的明世间事,唯独说不清你我。世间事无常,唯有情意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