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三人下得桥来走进一家茶社,想通过服务员打听一下太方的情况,结果有点失望,特别是孔子表现得最明显。周公看看孔子想把话题转移一下,就对高文化说,咱先不说太方了,还是让小高继续说阴阳五行吧。
三人说话的功夫,旁边桌子上有一位茶客早已把注意力转移到他们身上了。此人六十岁上下的年纪,穿着打扮很体面,像是一位曾居官位现在又赋闲在家的人,双目炯炯有神,满面红光。因为周公和孔子两位老祖宗特殊的气质,一般人都会忽略掉。但是却没有逃过这位老者的眼光。从三人进店开始,他的目光就开始注意这边了。三人问服务员和大堂经理的话他一字不拉都听了进去,心说,帮孩子打听工作?骗谁呢?这明显是有事呀!是什么事呢?看年纪其中有两位的可不算小了,又是简简单单的三个人,并没有什么随从,不像是官家的人。生意对手倒是可能,太方又会没得罪什么人呢?这会是怎样的三个人呢?
正在他狐疑的时候,听这边桌子上说要让小高讲阴阳五行的话。这老者就有点明白了,原来是继承传统文化,来搞什么研讨的吧。
三人当中年青的一个开口了,大概他就是被称为小高的了。只听那小高说道,别老听我一个人说呀,你们也说说。我说的对不对,我自己也不知道,你们得替我把把关呀。几千年来,阴阳五行隐居民间,不正统却庞杂,鱼龙混杂难以分辨,还是大家都说说自己的看法,相互交流一下的好。高文化还是坚持自己不说了,要听两位老祖宗的意见。
另一位老者开口说,我们一直都在听,就是给你把关的,如果有异意,我们自然就说出自己的意见了;没有异意,你就只管往下说,也算是替阴阳五行理论捋一捋吗,客气什么呀?说、说,继续说。这位老者坚持要年青人继续说。一旁的另一位老者则用鼓励的目光看着高文化,那意思也很明显,说吧,不要拘束。
就在高文化左右为难的时候,这位独居一桌喝茶的老者站起身端着茶杯来到了三人的桌前,手握茶杯,拱手以礼道,打扰三位了,我听三位在此喝茶却谈些阴阳五行的话题,也颇感兴趣,想过来听一听,多有打扰,还望海涵。
三个人看这情形就一起站起来也拱拱手,以示还礼。高文化此时像是看到了救星,赶紧接话道,老先生客气了,能和易门同仁一起探讨,十分荣幸,不妨两桌合二为一,一起热闹?
四人同时叫好,老者便把自己的茶壶、点心也都移过来,一起坐下。这时老者才做了一下自我介绍。
原来这老者是本地一个退了休的处级干部,姓常,名和宽。平生对《易经》也是独自爱不完,既已退休,就在家里专业研究起了《易经》。孩子都已成家立业,搬出去住了,独留老两口在家侍弄些花草,再研究些易门知识,其乐也融融,他是该茶社的常客,经常在此定桌、定位、定茶,服务员都非常熟悉。孔子也趁机把三人此来的目的做了一个大致的描述,诸如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听说太方有此独门技法,特来参观考察云云。
常和宽听后不无赞叹,称两位老兄老有所为,佩服!佩服!四个人相互又客气了一番,并相互做了介绍。孔子就又问起了老话题,既然常兄是本地人,又曾在一方为官,想必对太方会有些更深的了解吧?不妨介绍一下?
常和宽笑笑说,谈不上了解,我任职时对企业方面也少有关注,只是后来太方异军突起,才有些道听途说罢了。说起这个太方,还真是别致的很,本身家底就比较殷厚,特别是富二代入职后,由富二代变成了创二代,而且这个创二代非常有别于别的创二代,他为什么要先学西学,后研中学呢?大概也是看到了西学管理模式下存在的弊端,更具生命力的应该是中西方结合后的产物。所以他采用读经方式管理企业,说不好的是给团队洗脑,其实是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把团队成员的精神和意志力统一到一个大方向上,而且是积极的方向,让职员取得精神和物质的双丰收,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收获。因为物质上的收获是在进步中被逐渐淡化的,物质需求对一个人来说其实是最低层次的需求。如果一个人把需求目标只定在物质层面上那就太低能了。咱们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一直都是封建社会,最后又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呢?原因就在于几千年来,一直都没有把老百姓的物质需求问题解决掉,也就是吃饭、穿衣问题,总是在循环中重蹈覆辙。有人找原因说是人太多,生产效率低等。这不是原因,这是借口。为官之道,民愤不公,不公才是罪魁祸首。太方的异军突起,并能走向成功,基础就是西式管理为核,中式文化护养所起的作用。
孔子马上问道,依你的意思,太方是成功的了,他们的职工是不是和别的职工很不一样呢?看来孔子对这个问题最关心。
欲知常和宽如何回答,请看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