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邻
一
我们必须重视诗人的血缘。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研读、探究一个诗人的谜底,除了那个诗人旅经的四季风景,他的性情,饮食,情爱,癖好,以及那些所谓的文化,一个极其重要的揭开谜底的手段,就是他的血缘,他的遗传。我们看到那个血缘、遗传是如何固执地生发、影响、不可更改地影响了我们的一生。而诗人这样一个敏感的个体,简直就是血缘和遗传的绝佳试验地。
诗人古马,1966年出生于祖国大西北版图祁连山下一个叫古城的小村子。这里曾是西夏国的塔尔湾遗址。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天意,那些远古的杂织着的奇异血脉,在和汉文化相依相生之中,颠沛流离地暗中生长,却依然能汁液充沛,绵延不休,并将那颗魂魄托梦于一个现代的诗人——古马。而古马幼时的另一个影响——曾因父母职业的原因在腾格里沙漠边缘的东河公社度过了童年的大部分时光——也在他的诗歌血脉里面暗中种下了给当地风土浸透了的种子。
中国实在是个太大的国家,从疆域之大来看,任何一个地方和其他地方都可以是相互极其陌生的。各自的风致差异之大,有时候是难以想象的。从版图上看,诗人古马童年少年生活的地方,最为明显的标痕是沙子和水,以及在沙子和水之间的土地——绿洲。整个武威,从地图上看,整个弥漫着细微的沙子(虽然还不是沙漠),在各个地名标志中,井的标志显得格外引人,甚至是触目惊心。在不大的地盘中,我连续看到姚米沙井,九个井,中井子,南井,冰草井,而到了我看到深坑井的时候,似乎巳经看到了那眼深坑一样的井,盲人干涸的眼球一样,干涸的没有一滴水。看着那简单的三个字,我感觉到口渴,难过,几分恐怖,而与之相对的是不断蔓延包围着的沙子。古马曾经送我一本1975年出版的《甘肃省地图集》,地图集中的沙子像雾一样,弥漫着,似乎在纸上真的有薄薄的一层,不懂它的真实意思的人,甚至会觉得那些沙子在地图上看起来有几分美感,孤寂的美感。那些人的美感是建立在古典诗歌之中,那些有“沙”的意象,对于现代人来说,是有着几分古之幽情的。
这块地方也是寂寞的。1975年的统计中,每平方公里只有20人,即便是现在也没有多少人。每平方公里20个人,是个什么样的概念?一个人居住5000平方米!远远超过世界上最为顶级的富豪。但是,那是在戈壁上,不是有着室内游泳池、高尔夫球场、私人海洋馆的豪宅,而是空荡荡的,只有20个人。
地域养就人生、人情、人性,如同江南的风水养就江南人一样。在撰写这篇文字之前,我将好在网上看了柏桦先生撰写的颇为出色的一篇关于江南诗人的文字,在那篇文字里面,柏桦先生甚至巧妙而风趣地但是无疑又有创见性地从“风水”的角度,引经据典地探源南北的大不同。他对那七位江南诗人的真知灼见是建立在南方水土滋养的基础上的。
与之同样的是,西北的风水也自然养就了诗人古马。如同陕西人嗜好辣子,山西人嗜好醋一样,对于一个成熟的诗人,有着精良技艺的诗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诗人的“器”,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他的“词汇”。
可以毫不含糊地说,一个诗人选用的基本词汇,是肯定会透露出诗人的真实内心的。反过来说,诗人也只有借助自己深谙的词汇才有最大可能在自己的诗歌里面深究和表现。相比之下,诗人使用的词汇,比散文家和小说家使用的词汇是要“窄”一些的,但也就是这样的“窄”,既显现了一个诗人最为敏感的内心,同时也显现诗人深刻地切人了世界和他自己血脉的独特本领。
我们先看看古马诗集中的一些基本词汇:
二月、马蹄、积雪、白骨、岩石、青草、云朵、飞鹰、月光、磷火、牛羊、露水、灰尘、青苔——
捣衣声、白布黑布、打铁、箱子、红糖、刀子、包揪、灯、金、银——
沉默、思念、孤独、凄清、疼痛、姐妹、孩子、男人女人——
这样一些词汇会导致一种什么样的诗歌,是不言而喻的。尽管,面对这样的词汇,不同的诗人会有各自的语言组合,会有各样不凡的心机妙想,虽然语言的组合有着极大的偶然性,但在先天审美倾向上还是有着一定的限定。词汇有它自身必须遵从的天意,它的秘密是在天意笼罩之下的,尤其是汉语的词汇。
话说到这儿,似乎还有一个意思是要说清楚的,那就是我上面说到的“词汇”的“窄”。但是,我们知道,一个优秀的画家,他的调色板也只是那么几种简单的颜色,他自己独独爱着几种颜色,但是在他使用的时候,通过他适当恰切地调理,颜色就奇妙地出来了,以至于人们会说,那么简单的颜色,怎么能调到那样丰富?!但是,就是这样。陈丹青说上海美专时期的夏葆元,说他画人物“皮肤的颜色居然掺了群青与钴蓝”。这个群青与钴蓝,就是一个诗人的特殊词汇。
对于那片土地,诗人古马自己也说:“一个诗人应该有他的梦中之地,她是虚幻的也是极为真实的。‘胡马倚北风,越鸟巢南枝。’只有在一片——也可能是远未抵达的土地上,诗人才可能有所依凭地抒情。我生长生活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西部,说老实话,我对这片土地的神秘感和陌生感远远超过我对她熟悉和了解的程度,超乎我的想象,因而,我一直以一种充满新奇和探究的眼光看待她,并试图把这里的雪山、草原、湖泊、戈壁……一切的一切融化在自己心中,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物我两忘,和世界融为一体。在这样的过程中,我自言自语或是对着苍茫的时间发言,我开始替一棵草呼吸,为一块岩石沉默,面对八千年前的黍张开嘴唇发出泥土对种子的请求,把日光当做自己的血营养万物,替河流的枝条上悬挂着的鱼吐出气泡、果核、心和肺……而所有这些该是一个诗人多么乐于去做的事儿,与其说是出于责任,宁勿说出于好奇,谁说‘日光下并无新事’啊。敦煌、西夏王陵、大地湾遗址、腾格里沙漠、纯洁无瑕的雪山、青草牛羊围绕的青海湖无不牵动着我的心,引诱我的双脚迈向意义的诞生之地,在这些没有被所谓的“现代文明”污染的地方,我一次次寻找到了与一种古老精神直观面对的机会。”
二
好了,也许有以上一点铺垫。我们现在可以来正式地梳理诗人古马的脉络了。在古马的创作简历里面,我看到关于他的诗歌的最早记载,是1986年用本名蔡强在家乡的报纸《武威报》上发表短诗《铜奔马》。
我没有看到那首诗歌,但是可以大略想象。作为题材的选择,如果不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之类的诗歌,也不是源于情爱的左右,不是一点所谓的风景,古马最先选择的必然是这样一些素材。何况,它还有几分高雅,显示出文化和历史的意味。
铜奔马的发现,在当年是异常轰动的。甚至惊动了文重一时同时也权重一时的郭沫若老先生。郭老的鉴定,是将那匹东汉制造的应用了微妙力学原理平衡的马定名为铜奔马,并将马足之下的那只展翅飞翔的“鸟”定名为“燕”。虽然,对那只鸟被命名为“燕”,学术价一直有异议。这样的素材,它的古意,它的神奇,它和新时代的鲜明对应,都会导致一个初学的诗人选择它。虽然这样的题材也一定会有许多当地的诗人注意并撰写了诗篇,但我要说的是,我看重这个开端,看重古马作为一个“本地人”的“少作”的意义。
我不知道那个时候的古马(那个时候他早已离开了父母供职的腾格里沙漠边缘的东河公社)是如何在天津的街道上“浪荡”的,但是诗歌的萌芽已然发生。
一个回头的浪子首先是要去“浪”。不去“浪”的少年,不会有出息。高中毕业后,古马去了天津。但是奇怪的是,我和古马相识多年,几乎很少听古马提及天津的事情,相反的是,故乡时时会挂在他的嘴上。天津的大学生活几乎没有在他的诗歌里面留下什么。天津的生活,让古马还有一个收获,就是带回了他现在的妻子戈延俐。有趣的是,那个时候,古马身边一定有许多大城市去的女子,但是诗人选择了一个来自东北偏远之地延吉的纯朴女子。古马是要回来的,对这个女子的选择,也是古马一定会回到故乡的预示。诗人一直没有“离开”过故乡,“离开”故乡的纯朴。
南开大学期间,一个离开故土的少年“诗人”,一定会强烈地反刍过去的记忆,在这同时,南开的人文氛围,也使得在气质上和古典诗词更为契合的古马开始接触古典诗词。自然,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新诗迅猛发展,也一定会给古马带来诗歌的新的美学信息。按照古马自己的说法,那些年与其说在认真研读古典诗词和新诗,不如说是对李煜、李清照的词更为娴熟,并深为陶醉。古马是少有的好记性,对那些心仪的诗词,几乎达到全部能背诵的程度。
李煜、李清照的词,几乎是气质性地影响了古马。诗人内心的全部柔软,在诗人全部展开他的诗歌创作之前,就已经给古老的调子浸染透了。
我们知道李煜的词,其中最著名的是《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据说,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虞美人》一曲写就,恰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就要到了。是夜,歌伎拨弦弄瑟,哀声阵阵。宋太宗知道后,恨其剪不断理还乱的故国之思,一怒之下,赐予毒酒,用牵机药将他毒死。前人曾叹息:“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我相信李煜对古马的影响之甚。那种哀艳之甚的浓情,对一个未经世事的诗人,不曾有大欢乐,也不曾大悲哀的诗人,是直击脏腑的。它所能达到的强度,非其本人难以猜度。自然,有人不无道理地说,李煜如果真的不当皇帝的话,他可能也只是会成为一个在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的词人,绝不会成为一个有着“词中之帝”美誉的一流大词人。他的词作,不会成为千古绝唱。而奠定他文学史上杰出地位的成就最高的词作,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两年里创作的,如《虞美人》《子夜歌》《望江南》《清平乐》《浪淘沙》《浪淘沙令》《相见欢》等等,这些词作,无一不是抒写亡国之痛的血泪之作。自然,诗人古马不可能有那样的“哀声”,那不是当代的诗人们所能祈求到的“幸运”。
对古马来说,在阅读李清照作品的时候,一定是强烈地意识地这是一个女子!一个女子,她的艺术才华对于一个男性诗人来说,其魅力是双重的。宋人王灼说:“若本朝妇人,(李清照)当推文采第一。”(《碧鸡漫志》卷二)清代王士祯也说:“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日婉约,一日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李清照俨然为婉约宗师。
与李煜一样,李清照写过这样的词句:“绛绡薄,水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帱枕簟凉。”(《采桑子》)“绣幕芙蓉一笑间,斜偎宝鸭依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综溪纱》)“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但是,真正叫人感慨不已的,大多是在“靖康之难”之后。以下一首词是大家熟知的:“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王国维写《人间词语》,对李煜词的评价,可以一起送给李清照。“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笔者引经据典地谈论李煜、李清照,目的是想说明,那两个人再三的感慨,在最初对诗人发生影响之后,确实是长久地影响了下去。“情为文之经”,古马已经深人进去了,尽管还不够,还在某些年头里,欠缺些“感慨遂深”,但是他的根已经在那里了。其实所谓的影响,也几乎是先天注定的,有些人和某些东西近在咫尺,但就是不能对其发生影响。有些人的诗歌,无论如何也不能对某个人产生影响。而那些能影响到他的,有时候甚至是及其简单的几句诗。
三
1987年,古马从天津南开大学毕业,入兰州大学。
在兰州大学的日子,应该是古马十分幸福的日子。他的诗歌技艺巳经开始进入另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虽然,那几年他的诗歌仍然没有太多的保留的价值,但是毕竟已经是一个新的开端——他的学生时代过去了。
1989年,结识诗人老乡,在诗歌创作方面一度受其指导。一个23岁的诗人,他初步的诗歌审美(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在某种意义上讲,和老乡的诗歌审美是契合的。而老乡对古典诗词的谙熟,也成为诗人老乡对古马诗歌影响的关键。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古马的诗歌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的一段时间,无疑是受到了老乡相当的影响。
古马那个年代的诗歌,依然是简单的,甚至可以说是单薄的。他额外的长处,是得益于古典诗歌。简短的句子,轻松的并不暧昧的言词,几近单纯。但是,古典诗歌对于景物的客观展示,“景为情语”已经形成了他那个时候的诗歌背景,在别人说的同时,古马已经懂得了“呈现”。“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我们可以选一首相当著名的诗《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派(确乎是主流),其中有一种由来已久的莫名的忧伤,这种忧伤影响了太多的中国诗人。甚至于这的调子已经成为中国文人独有的一种气息。这种气息也影响到西方的许多诗人。赵毅衡在《中国古典诗歌如何影响了美国诗人》一书中有详尽的描述,可以参阅。自然,也会对古马这样的诗人产生巨大影响。
我们来看古马的《向西》:
千里寻夫
夜夜只闻蟋蟀叫
忽远忽近的蟋蟀声
是边陲人早该换了的旧鞋
足寒伤心
她挽着小小蓝色的包被
一团磷火
妻子模样
1988年,古马被兰州大学派遣参加甘肃省委讲师团,到陇南支教一年。期间,在陇南地区教委教研室帮助工作,较为闲散的时间,让这个正为诗情所苦的人有大量时间苦读唐宋诗词。古马的苦读,并不是闲散的“有茶清代客,无事乱翻书”的那种阅读,而是相当认真,有些呕心沥血意味的苦读,其间大量式,实在是可取的。思维是一闪而过的,但是当我们试图以文字的形式确定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又是恍惚的。这个恍惚和许多诗人写诗时候的困惑时一样的,似乎清晰可辨的文字,要把它们放到纸上的时候,却忽然觉得无能为力。而恰恰是诗人的这种阅读方式,让我们比正常的阅读方式很深地进人了诗歌。而古马所去的陇南的武都(武都虽然属甘肃所辖,但是有川味,逆旅的川味)是尤其偏远宁静的地方,甚至是有些古典小镇意味的地方,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强化了对于古典诗歌的阅读。我曾经在我的一篇散文里面写道:
七年前曾过武都。《武都志》记载,武都始设于汉,北魏置石门县,西魏改将利县,元人阶州,1913年改武都县。武都该是颇为古老了。下车正值傍晚,夜色浓重,沿街两溜小店,灯火初上,几分热闹,猛听到老板娘招呼,声音炸炸的透着热辣,恍惚就是从前什么时候古人行旅路上的一个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