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打“冰眼”之时,需要两人配合,一人打,一人舀冰碴子。两个“冰眼”的距离约四丈(9米左右)。
今天“打冰眼”的约十六人,分两组。每组八人,四个攒子。自“下网口”开始,从左右两个方向呈两个半圆形,向“出网口”汇合。打“冰眼”的人只管打眼,又都是熟手,进度倒也不慢。
“打冰眼”的同时,即可以进行第二步:走杆。
走杆需要三人配合作业,一人“拨杆”、一人“校杆”、一人“拉绳”。
“拨杆”就是用一个前面是U形铁头的长杆把冰层下、水面上漂浮的“引线拉网杆”往前拨动。
“引线拉网杆”是一根表面粗糙木杆,上面用刀再横向剁出一些凹痕增加摩擦力。此杆共有两根,比两个“冰眼”之间的距离略长一些。从“下网口”一齐放入湖中,分别沿着两侧呈半圆形的“冰眼”依次前进。因其本来就是在冰面之下,水面之上浮着,前进的阻力很小,所以很好往前拨动。
“校杆”就是校正方向,确保“引线拉网杆”沿着各“冰眼”连成的直线的方向前进,当然中间还要拐弯。
“校杆”的工具是个倒L形的铁棍子,在铁棍较长的那边,将端头也做成U形,操作的人将“引线拉网杆”卡在U形槽里,转动铁棍较短一边来校正杆的方向,确保“拨杆”的人在下一个网眼可以拿到杆子。
“拉绳”的活虽然比较轻松,但不可或缺。就像交响乐里那个敲三角铁的。
“拉绳”就是“拨杆”的人把杆子拨动后,会拉出杆后面系着的细“引绳”,这时“拉绳”的人就会用钩子将“引绳”勾住、拽出来,每个冰眼均如此。
如果引绳找不到了,就说明杆给穿丢了。那今天的冬捕可就完全失败了。
龙海永父子俩最担心的就是这一步。因为这第二步从没人干过,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连工具都是临时赶制的,所以特意找了两个心细的人负责这一块。
最后一步是:拉大绳布大网。
“引线拉网杆”后面系着的先是细绳,便于操作。细绳后面系着粗绳,粗绳后面系着的就是大网了。网越布越长,人力就渐渐拉不动了。这时候就要借助马力,通过绞盘的绞拉带动收网。先是一匹马,再往前换成两匹马,接着换成三匹马。最后在出网口,将大网拉出来最少需要四匹马。
经过三个多时辰的不懈努力,整个大网终于在湖底被展开,并徐徐的顺着冰孔所围成的圆形慢慢收拢。
此时已经临近中午,太阳的照射让忙碌了一上午的人们有了暖意,大家也渐渐地熟悉了自己手中的新工具,这让进度又加快不少。
这时只听“二狗子”杀猪一般的叫道:“快来啊!……看见咱们的网了,在冰下面,还在动弹呢!”
众人听他前面那一声“快来啊!”先是一惊,都以为他掉进没有冻结实的“冰缝”里了!要知道冬天在结了冰的湖面、江面上走,最怕的就是遇见“冰缝”!人一旦陷进去,被冰下的水一冲,人立时就找不着了。
要知道冬天江面上都是厚厚的冰层,人根本无法浮上来换气,最后的结果就是活活被憋死。尸体也不知会被水冲到哪里,往往连个囫囵尸首都留不下来。
所以附近的村民虽明知冰下有鱼,但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出来钓鱼。除了鱼难钓外,“冰缝”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狗子”随后的话才让众人松了一口气,纷纷笑骂“二狗子”大惊小怪。
不过众人的好奇心也被“二狗子”调动,一齐放下手中的工具,都跑了过来。
只见冰面上的雪被风吹开了一块,露出了下面的冰层。冰层晶莹剔透,厚约三尺(约70厘米),可以直接看到冰下的湖水。而此时冰层下漂浮着一条红色的“血线”,正是大网串着“浮子”,浮在湖面那一边。
这红色的渔网又叫“血网”。也是“鱼把头”需要掌握的一门手艺。
原来龙在天“前世”建国前的渔网都是麻网,容易烂。因此那时候的捕鱼人都要掌握一门手艺——血网。这还是龙在天旅游时,与当地赫赫有名的“石把头”喝酒聊天时才无意中得知的。
龙在天还清楚的记得那时的情景:
“要在野外点锅,光是土坯就有一人高。”“石把头”说道。“石把头”就是姓“石”的“鱼把头”,这是当地人的习惯叫法。
“等到锅里填满水以后,把用猪血泡过的渔网放到锅里的大帘子上,盖上盖子,用泥封上,开始烧火。锅里的水哗哗地开着,网在上面熏着,这就是‘蒸网’。10到20分钟之后立即停火,这个时候,之前已经浸过血、在草甸子上被晾干了的网,经过这么一熏,血就都渗到绳子里面去了。”
“这样的网不烂,出水就干,好使着呢。”当时“石把头”得意的神情,好像仍历历在目。
至于“血网”的原理是什么,“石把头”也不清楚,只知道“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
由于当时渔网早就改用结实耐用的“尼龙绳”了,渔网也是越来越长,一般都要在2000米左右。所以当时龙在天并没有留心,只当成一段有趣的历史典故听过就算。
可如今,这段“历史典故”就派上用场了。
今世的渔网也是麻网,容易烂,面积都不大。龙在天不知道这种“原始”的网能不能做的如“前世”的那般大。所以在重新制作渔网时,将长度缩减了一半,只有四百五十丈(约1000米)左右,又用作“血网”的手艺炮制一番。渔网的强度才能够让人满意。
如今看到这冰下的“血网”,龙在天不禁又感叹道:
“知识才是第一生产力啊!”
众人不知这“知识的力量”有多大,但都被这“冰下走网”的奇景震惊了。
“能看到‘冰下走网’,说明光照正好,冰层的厚度恰到好处,大家加把劲儿!”龙海永按照儿子龙在天“设计”的台词卖力的吆喝着。似乎在给众人鼓劲,又似乎在给自己鼓劲。
其实龙在天知道,能看到“冰下走网”,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不过此刻倒是将包括龙福源在内的一干“外行”,“忽悠”的信以为真。连带着对龙海永的态度也恭敬客套起来。
可能是受到“冰下走网”的激励,龙海永之后变得异常活跃起来,一会指挥“走杆”,一会组织立绞盘,拉网绳,忙得不亦乐乎。在龙在天看来,还真有几分“龙把头”的架势。
又忙了一个多时辰,已经到了下午。饿着肚子忙碌了大半天的众人都已经筋疲力尽了,此时刚好两根“引线拉网杆”从“出网口”被钩了出来。这也意味着布网完毕,进入收网阶段。
本次冬捕最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