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大皇子说完之后,太子复又发言到:“李炎虽年纪尚轻,但他早有作为。他在青州的平叛之功大家有目共睹。至于吴铭,儿臣看他在柳州十余年也未曾立下过什么太大的功劳吧!”
大皇子反驳太子道:“将军镇守幽州是为了收集敌人情报,防止戎敌入侵。还是挑个稳妥些的将领为上。吴铭虽无太大功劳,但守青州近十年来却也没有什么大错。至于李炎,还是太过年少气盛了些,需要再历练几年。”
……
太子与大皇子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谁都不让谁。终于,“好了”,皇上不耐烦了,“你们两个,都少说几句。让朕听听其他人的看法吧!”
四皇子依附于太子,自然附议太子的意见。而三皇子便附和大皇子与太子打擂台。至于朝臣们,事不关己的则沉默不发声,只有大皇子一脉的郑国公与太子的外公太师一脉在唇枪舌战中。李炎与太师一脉私交甚好,而吴铭则是太师的门生。
最后,皇上决定任李炎为镇守幽州的将军,任命吴铭为监军。将军从品级来说高监军半品,但监军又有监督将军之责,所以二者可以说是在军中的地位是等同的。果然不愧为帝王啊!这平衡的权术玩得炉火纯青啊!
可是他忘了一点,吴铭和李炎都不是边防之人,不熟悉边防之事。虽说他们两个都是将才,无论派哪一个到边关,给他一定的时间定能使边关安定。可是一下子派了两个人,又处于不同阵营,一定会有一番龙争虎斗,会把熟悉边关的时间无线拉长,而且在熟悉之中会打破边关原有的布局,对边关做出极大的调整来,很多熟悉戎敌之人可能会被无故被牵连离开边关。
这对戎敌来说是十分有利的。迄今为止,戎敌之人已有二十多年未曾大规模地侵犯大周了,有的只是小规模地骚扰。有许多人认为戎敌已经被大周人打怕了,可是真正了解戎敌之人就会看出他们是在养精蓄锐,伺机卷土重来。恐怕原来的大将军那么早地请辞恐怕也有这一部分原因吧!
如今二十年已过,戎敌怕是早已兵肥马壮了吧,他们只是在等着时机而已。边关一旦经过两位重量级的人物争斗之后必定会元气大伤,此时若是戎敌入侵,必定是势如破竹!
下朝后,淳于宣吩咐邵文私下里不惜任何代价,全面注意边关情况,招揽那些在边关被排挤的兵将,收集部分粮草,招揽一部分青壮年先行训练起来,随时做好准备以防不时之需。
淳于宣下了朝之后,便前往礼部点卯。
礼部尚书的态度很是奇怪。掌管礼部的尚书大人杨鸣人隶属于右相一党,按道理来说他给淳于宣这个沈然的外孙一些清闲体面,好拿功劳的事情做。可是他却直接把重修大周礼法历史这件事情交给了淳于宣去做。修史这件事情看起来是体面,可是要知道大周传到现在已有几百年,要从头到尾地修一遍非三五年做不到。而且,这是一个高风险的活,一旦有些地方早到了统治者的忌讳,那么别说是修史的主要责任人,就是其他参与的人一辈子也别想得到统治者的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