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作者基本悟得了小说创作的“诀窍”:讲述长长短短的故事,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打捞生动感人的情节与细节,加上自己独立的思考,运用朴实通俗的语言娓娓道来。
《盛世惊心》序
改革开放30多年,有关反贪腐题材的文学作品,可谓汗牛充栋。但以贪腐案中人亲身经历为素材,“弄真成假”构架成长篇小说者,却寥若晨星。关生义的《盛世惊心》便是一例。正是在这一点上,我认为这部著作的价值非同一般,值得一读。
作者是一位基层干部,一位文学爱好者,年轻时就有了作家梦。那时候就在《宁夏教育》举办的“全区散文大赛”中获二等奖。20年前是中学语文教师,后来从政。凭着文笔和才干,勤奋努力,先后升任乡镇书记、镇长,县人事局书记,经贸局局长、工业园区主任,广电局局长等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他干劲十足,事业如日中天之际,突然被卷入到本县一起惊动中央的贪腐大案之中。中纪委专案组坐镇查办此案,关生义被停职审查。幸好,他是清白无辜的,因是单位领导自然脱不了干系,便以“软弱失职”为由,只给了个党内警告处分。
关生义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在接受审查两年之久的日日夜夜,他不悲观,不沉沦,手和脑都不失闲,“苦苦地思索案子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两年下来,竟然厚厚写下了几大本”笔记,为写长篇小说《盛世惊心》积累了丰厚的素材,为他的作家梦奠定了坚实基础。鲁迅先生说,真的勇士要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关生义身处逆境居然不放弃文学爱好,不放弃作家梦,这不仅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美德。他不仅收获了创作题材,也经历了精神的历练和提升。案子结束后,他便开始创作。这段特殊经历本可以写成报告文学、回忆录、日记之类纪实文字,既真实又省力,但他却避轻就重,决定写成小说。原因是“心里犯嘀咕,报告文学要写真人真事,很可能要得罪人,搞不好要吃官司”。是的,记录自己和别人的这段特殊历史,是需要有选择的,需要处理好大环境和个人的平衡关系,需要分析当时的环境对个人如何形成裹挟,等等。那样做,会牵扯好多人和事,甚至会挑战体制与政治,不止是惹麻烦,还会有一定的风险。最终,他选择了以实构虚,编织成长篇小说,“这样就不会顾忌有人对号入座惹麻烦”,就不会忌讳和舍弃许多真实的“内幕”。其选择聪明而智慧。
《盛世惊心》的创作是成功的。作者虽然是新手,却懂得文学创作离不开生活、接地气的重要性。他没有被文坛这个风那个潮所忽悠,守着自己那片土地,取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素材做文章,并舍得下气力花时间,耐着性子修改打磨了整整三年。因而,这部小说颇有分量,与那些闭门造车搞出来的轻飘飘的作品拉开了距离。看来作者基本悟得了小说创作的“诀窍”:讲述长长短短的故事,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打捞生动感人的情节与细节,加上自己独立的思考,运用朴实通俗的语言娓娓道来。
反腐题材作品,要敢于干预现实生活、勇于揭示矛盾冲突,还要把握好“度”。这几点,《盛世惊心》都处理的比较好。小说以山原县长滩乡塬上村治沙绿化、李家沟煤矿并购重组、招商引资等事件为载体,把官场、商场、情场、城市、农村,以及广阔的社会生活纳入其中,直面现实,揭示矛盾,不掩饰,不回避,用纪实的风格将腐败案件中的人和事作生动的演绎,起伏跌宕,一波三折,具有较强的阅读诱惑力,读的过程有跟着作者一起身历其境的感觉。小说把握住了“度”,虽然贪腐人数多势力大,却非“洪洞县里没好人”,正能量无处不在处处有,正义终于战胜邪恶,王二杆子等贪官落入法网。
以真实的环境和事件为基础,塑造了几个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这是《盛世惊心》的又一特色。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能找到生活原型,向玉春、白秋之、方志前、王二爷、王守财、王二杆子、钱秃子、钱韦成、林建华、张松、白秋子、招弟……并将人物置于矛盾之中,让不同人物在矛盾交结中显现他们的作为和性格,心理变化和精神状态。主人公向玉春正直清廉,工作认真负责,但作为单位领导,面对腐败的强权恶势缺少斗争锐气,左右为难,显得软弱无奈,因此而犯了错误。这个人物真实可信,有一种相闻相识的感觉,我们为他而惋叹。王二杆子是一位农村基层干部,并非一开始就贪腐,当初工作积极,也能吃苦,点子多,胆子大。随着职务的升迁,作风愈来愈浮,私欲愈来愈大,完全丧失了自我约束,最终成为一个欲壑难填的贪官。这个人物也很真实,从他身上我们似乎看到周围一些贪官的影子,除了痛恨,禁不住要问:他的每一次错误为什么没有及时纠正?为什么没有制度管束?还有几个人物也写得真实可信,一部长篇小说能塑造几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这部小说就基本立住了。
《盛世惊心》还有一个特色,较好地引用穿插了当地群众耳熟能详的哲言、古训、诗词、顺口溜等文化碎片,使作品在环境描述、人物塑造、心理变化等方面收到了推波助澜和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向玉春的父亲回忆山原县从前地瘠民贫的状况时,引用了清朝翰林院学士王培棻巡视三边写的《七笔勾》,极尽夸张地描述了这地方的愚昧和荒蛮。小说最后,主人公向玉春问题落实被解脱出来,一身轻松自由,决心放弃仕途官职,回家种地。他在回塬上村的路上,看到周围一派春色锦绣,人们过着做梦都想不到的好日子,激情难奈,步前人之韵,急就一曲新《七笔勾》,吐露了宠辱不计,积极向上的乐观心声。再如,王二杆子在案发前,如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花重金请了一位老道掐算吉凶,老道给了一张黄表纸,上书《济公圣训》。王二杆子看后,心惊肉跳,像木头人一样呆呆地坐到天亮。折射出贪官心虚恐惧,六神无主的狼狈心态。
《盛世惊心》是作者的第一部长篇,粗疏与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如,向玉春有点理想主义色彩;如,作品从头到尾“说”的多了些,“写”的少了些,小说的功夫是少说多写。一位文学新手有这样的弱点很正常,相信在今后的创作实践中会逐步醒悟成熟的。
今年春节期间我曾读过第一稿,不足10万字,我建议他写成长篇,并提了一些修改意见,还写了封读稿长信。作者一一采纳了,不到一年时间就改写成现在这个样子,令人惊喜。高兴之余,禁不住拉拉杂杂说了以上的话,权且为序。
(2013年10月10日)
等闲拈华章
与许乐江是因文交友,不觉二十有年,老来友谊与日弥笃。乐江的为人让我敬重,为文让我欣赏,书架上摆放了一长溜他的作品集,早有为他写点文字的打算,却七事八事一拖再拖。近日,他又赠我一本新出版的《晚清集》。人家把这么多这么好的文集一本又一本赠送我,却一点响声没有,真有些失礼和亏欠。
文化很有力量,深厚的文化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美德、学识,撑起一个人的形象气质。乐江从孔孟之乡走来,受齐鲁文化影响,得圣人经典熏陶,及良好的家庭文化教养,加之自小喜读书,爱文学,打下了厚实的古文功底。高中尚未毕业就进入部队接受军营锻炼18年,复员后,一直在一家国有大型高科技产品企业九零五厂供职。这些丰富而不凡的阅历,为他做人作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乐江待人平易谦恭,和蔼可亲,见人不笑不开口,一副温文尔雅的夫子形象。他以《道德经》之“上善若水”的“若水”表字,以此律己,为人处世力求言行至仁至善,与世无争,虚怀交友,素心读书。他不显山,不露水,随其自然,低调为人,几近“隐身”,隐于闹市喧哗之中,陶陶然专心治学。他淡泊名利,知足常乐,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世事人生。与他交往这么多年,从没听到他有一句怨天尤人、争名逐利的牢骚话,也没听到他有一句议论他人七长八短的闲言碎语。
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文化的积累到一定地步,心灵的陶养到一定境界,才能等闲拈来皆华章。乐江勤学苦练,笔墨相随,兴趣爱好多,知识面广,因而创作非常丰富。其体裁有散文、散文诗、报告文学、新诗、旧体诗、评论、杂文、游记、随笔、序跋、信札等。其内容广博,篇章精短,有状物记人叙事的,有说文谈艺论创作的,有揽山川风物抒民俗风情的,有品茶艺观字画赏京剧的,有读经典钩史沉悟儒释道的,等等。他的作品文辞典雅,韵味天成,字里行间融入了古典与现代,糅合了老子的“无为”,孔子的“中庸”,庄子的“逍遥”,墨子的“非攻”,如来的“忘我”,更多是当今的“和谐”。行文走笔朴实凝练,笔调冷静,无呼天抢地的控诉,无阴郁沉重的怨怼,自由轻松娓娓道来,读之有一种淡雅馨香的感觉,就像他邀我在茶馆里品茗聊天,满口清香,心旷神怡。我很喜欢他吃茶论道的系列篇章,在《品茶三记》《舌底茶味》《一盏清茶心自醉》等篇什里,有这样的感悟与收获:“静气品茗,赏其自然的色、香、味,似得茶仙之雅韵……还有一种难以参透而又萦绕于心的禅味。”“在品饮这杯茶的宁静中,心入香路自醉之境后,便不想世之炎凉而绝忧喜,不计是非曲直而少费深思,不言得失荣辱而得少说为佳之妙。”“使我真正感兴趣的不是茶艺,而是茶道,只有茶道才能使人的灵魂至纯至洁。”关于茶艺茶道,孔子早有高论:“志于道,据与德,依于仁,游于艺。”乐江践行圣人教诲,品茗在于求“道”,以品德修炼为出发点,以仁心仁义为准则,修心养性,追求崇高,乃仁人君子所为也。我也喜欢他的诸多历史文化散文,如记述历史人物事件的《孔子的生活色彩》《范蠡“守时”的启示》《吕端“大事不糊涂”》等,阅读历史经典的《欣慕晏子》《闲花落地》《读史散议》,等等。历史文化散文,是以历史文化为承载和对象的特殊的散文,必须以史实为前提为依据为参照,必须在文学叙事中兼顾相关的问题,辨析与史事考证,否则,这类作品就很容易成为没有基础的沙滩楼阁。乐江深谙此道,他的历史文化散文尽管自由驰骋,纵横捭阖,却不是信马由缰,随心所欲,而是收放自如,言必有据。乐江的观字画、赏京剧、游记、旧体诗、随笔等,同样写的有灵魂,有风骨,摇曳多姿,引人入胜。精彩篇章多多,无力一一点评。佛说,妄语乃罪过之一也。
作为乐江的老朋友,我为他创作出这么多这么好的作品而高兴。这些作品大多是他退休后创作的,真正做到了老有所为,大器晚成。这使他原本业绩不凡的人生更趋完美,更有意义与价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最后,提一点希望与乐江共勉:未来日月还很长,未来生活更美好。应当用少量的时间去创作,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健身、读书、品茶、听戏、练书法……快乐健康度晚年,地久天长仁者寿。
(2013年11月19日)
乡情浓浓笔墨淡淡
——《故乡明月》序
听说张树林要出版散文集《故乡明月》,我主动提出要为他的新著写序——在文学圈里这种情况恐怕极少。这并非我能写出多好的文字,而是我与树林的关系非同一般。一是我俩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喜文学、好读书、爱写作;二是我俩有共同的经历:“文革”时期,先后任向阳大队文书,后来同在大水坑公社工作(我是公社党委秘书,他是文化站负责人),1980年代初,调到县上在一个办公室编纂《盐池县志》……从山村到乡镇到县城,再到省城,筚路蓝缕,一路走来,关系越走越近,友谊越酿越浓,由过去的好乡党,好同事,到如今的好邻居,好兄弟,知根知底,无话不谈。现在他要出书,我想借此机会以作序的方式,表达欣喜之情。
树林是个实受人。耐得苦乐,耐得寂寞,耐得名利。不张扬,不卖弄,不显山露水,不沽名钓誉,谦和低调。一个人,无论做官还是做学问,最怕两样:一是“吹”,喜吹牛,爱卖弄,自我感觉良好,吹得天花乱坠,把自己吹成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一是“装”,装腔作势,装高雅,装深沉,装得像个大作家大学者。树林没有这些惹人厌恶的坏毛病。比如在人多露脸的场合,他总是找一个不显眼的地方落座;比如谈起创作,他从不卖弄风骚,吹嘘取得了什么新成果,写出了什么好文章。
树林聪明,悟性好,博学强记,多才多艺,与文字打交道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在编纂地方志,撰写党史革命史,文学创作和民间文艺搜集创新等方面都有卓著的建树,并多次获奖。主编和参与编纂的志书有《宁夏通志》《盐池县志》《续修盐池县志》《银川市郊区志》《银川市财政志》《银川市宣传志》《20世纪宁夏图鉴》等十多部;撰写出版的党史革命史有《盐池革命回忆录》《盐池六十年党史大事记》《红色记忆》《中国革命老区·宁夏部分》等数部。有3件民间文学作品在宁夏文艺评奖中获一、二等奖与优秀奖,撰写的10篇学术论文,7篇获国家和宁夏等级奖、3篇入选相关学术研究会;他多次被评为宁夏党史系统先进工作者,还被评为全国党史系统先进工作者,赴京参加表彰大会;2011年获庆祝盐池县解放75周年十大突出贡献人物奖。这方面的精彩故事一时半会扯不完,留待日后再说。现在主要谈他的文学创作和《故乡明月》。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就写小剧,编快板,积极参加群众文艺活动。编写的眉户剧《再加一把火》,1973年参加全县文艺汇演,群众喜闻乐看;歌剧《一篮鸡蛋》,1974年参加全区戏剧汇演,受到观众好评。并在1975年《宁夏文艺》上发表。后来开始文学创作,时有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在报刊上发表。创作的叙事长诗《红杜鹃》,以朗朗上口的“信天游”形式、鲜活生动的群众语言,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挣脱封建礼教枷锁,为爱情自由而出逃牺牲的凄美故事。将一个流传已久的民间传说演绎得出神入化,引人入胜。与《王贵与李香香》有异曲同工之妙。进入新世纪,他的创作达到高潮,接连推出大部头力作,与其弟树彬合著出版了长篇传记文学《马鸿逵传》、长篇纪实文学《红旗漫卷西风》、与彭生选合著的电视连续剧本《盐池1936》等,其中《马鸿逵传》有新意有深度,作者以史家眼光文学笔墨彰显了一位不同寻常的历史人物,有血有肉,真实可信。作品面世后,反响强烈,一版再版。树林的创作渐渐成了气候,有了响声,留下了自己个性鲜明的足迹。于今,他不仅是故乡有名气的人物,也成为宁夏的知名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