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充分利用了劳力资源。过去村里劳力没活干,现在本村劳力已不够用,还吸收了城镇100多个劳力。二是经济收入构成起了显著变化,1984年全村总收入600万元中,个人经营收入达400万元,占67%。在分配总额中,300万元中个人经营收入达240万元,占分配总额的80%。铁西村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家庭经营。
第三,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作用,集体、家庭经济同步发展。
放开经营之后,铁西村的家庭经营之所以能成为全村经营中最活跃的部分,重要的一条是,铁西村对于家庭经营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利用集体经济的力量,千方百计地为家庭经营提供各种服务,解决家庭经营遇到的各种困难,并引导、联合家庭逐渐形成适于本地条件的产业结构。其主要方法是:
围绕集体一个企业,发展一批专业户,兴起一个新产业。村里1977年就成立了建筑工程队,办起了砖瓦、砂石场。放开经营后,村里大力发展家庭建筑业。对家庭建筑业,村里利用集体工程队的信誉为他们承揽活计,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利用砖、砂石场为他们提供原材料,还为他们解决经营所需要的周转金。家庭建筑队凭借集体支持的优势,对外承包工程,可以做到包工、包料,对资金有困难的单位还可垫支工程费用,极大地提高了投标竞争能力。集体工程队有了家庭建筑业作为辅翼,也壮大了施工力量。1984年全村仅靠建筑业一项就收入100多万元,占总收入的15%以上。通过这样的办法,全村形成建筑、运输、养殖、林业等产业,构成了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产业群。
以能人为师,一户富带动多户富。充分发挥能工巧匠的作用,让他们当师傅,带徒弟,自愿组合,把劳力带出菜田,转到其他行业。农民孙茂义善于组织建筑,放开经营以后,村里帮助孙茂义和3户农民联合承包建筑工程。这3户农民从孙茂义那里学得技能和经验之后,又各自分别带出一些农户也搞建筑承包。这样的建筑承包小组,全村已发展30多个,年承包额在70万元以上。除此之外,村里还派出集体企业的技术骨干,指导农户开辟致富门路。养鸡场技术员张作坤回到村里,从自家发展养鸡开始,以一传十,以十带百,他所在的屯的农户很快掌握了孵化、育雏、育成鸡等一整套技术,50%的农户成为养鸡专业户,仅养鸡一项,户均收入至少在3000元以上。
为农户提供信息,帮助农户进行经营决策。农户个体经营,最苦恼的问题就是信息不灵。为了使农户避免经营的盲目性,提高经济效益,集体非常重视为农户提供信息服务。1984年年初,村里干部从到县里得知密山县被列为全省养鱼基地县之一,年内将修筑鱼池4000亩的好消息,立即通知全村农户。农户纷纷筹集资金,组织各种方式的联合,购进大型推土机18台,村里统一安排,由农户分散经营,承包修养鱼池工程。全县养鱼池面积4200亩,铁西村的农户就承包了3000多亩。物资供应站工地要集中抢运石头,村企业公司闻讯后,立即全部承揽,然后组织村里有车户突击抢运。铁西村的集体经济对家庭经营所提供的服务有十几个方面,从技术、资金、零配件供应、物资采购,一直到种畜、种禽供应,有力地促进了家庭经济的发展。在扶持家庭经济发展的同时,集体经济也获得了相应发展,全村的集体企业由原来的6个增加到14个。
第四,注重生产性投资,用高投入保证高产出。
铁西村十分注意引导农户适当增加消费,把剩余和闲散货币再投入到生产领域,保持较高的积累率、投资率。铁西村集体企业每年的纯收入,几乎全部用于生产性投资。到1984年9月,全村累计投资总额达200万元,1983年、1984年两年就投资80多万元。个人拥有的生产性设备总值1983年仅21万元,1984年已达127万元。高投入带来了高产出,1984年全村总收入比前年增长130%,个人经营收入比前一年翻了一番。铁西村引导农户筹集资金,用于投资的主要办法是:
用典型引路,吸引农户投资。铁西村毗邻县城,又与煤城鸡西相距不远,搞运输业赢利大,投资回收期短。村干部就用搞运输致富的典型户,引导农户把手中的钱投向运输业。1983年社员分配收入136万元,用于购置汽车等运输工具的投资至少有50万元。
集体扶持,吸收农户投资。1984年春天,上级拨给铁西村蔬菜生产周转金2万多元。村里规定凡有条件按规定建温室、塑料大棚的专业户,都可以利用这笔资金,集体还将无偿拨给每户两车小径木杆。这个决定调动了农户投资的积极性,全村立即出现了22个蔬菜生产的专业户,共投资20万元,建起了砖瓦结构的温室2000多平方米。
办好信贷,帮助农户增加生产性投资。村办了信用合作站,1984年发放生产信贷款20万元。有50家农户从信用站得到生产急需的资金,扩大了生产规模。
入股联营,开辟生产门路。1984年,村里决定在兴凯湖兴建旅游服务中心,需要资金较多,村里就发动了30多家农户入股投资,第一期工程已顺利完工。
第五,吸引、积聚人才,重视智力投资。
铁西村经济获得高速发展,关键在于大胆起用、吸引、积聚了一大批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能够成功地做到这一点,关键又在于铁西村有一个开拓型的领导班子。现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张洪生,是20世纪60年代的中专生,他时时以选好人、用好人、培养人为自己的第一职责。农民张洪田有丰富的工副业生产和管理经验,村党支部任命他做村企业公司的总经理。村14个集体企业的正、副厂长、经理,也都是由有经营能力的人担任。为了提高农民的素质,村里除了经常举办各种专业技术学习班外,还通过委托代培、参加县里举办的各种培训班、送入大专院校深造等方式,培养和训练人才。几年来,用于这方面的投资达10万余元,已培养出各类技术骨干120多人。村里还从外地广招人才,先后从北京、辽宁、浙江、哈尔滨、牡丹江等地聘请10多名专家、技术员到村里任职,或当顾问。人才的引进,又进一步促进了当地技术力量的成长。正是有这样一大批人才,铁西村的经济才高速发展起来了。
(三)几点启示
铁西村放开经营虽然仅仅两年,而铁西村经济却已经大步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自给、半自给的经济向商品生产转化。对于铁西村经济发展的经验,我们从中可以获得一些重要的启示。
第一,实行联产承包制以后,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形成。
实行联产承包制以后,被“大锅饭”掩盖着的剩余劳力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而农民要求致富的积极性则越来越高涨。铁西村能够迅速致富,就在于他们抓住时机,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积极而又稳定地调整了产业结构,逐渐地建立并形成了拥有自己的劳力、资源、资金和市场等条件的骨干产业,使70%的劳力从菜田中摆脱出来,从而促进了全村经济的起飞。1984年,全村总收入600万元中,多种经营收入达550万元,占90%强,农业收入占不到10%。铁西村的事实说明:在实行农业联产承包以后,适时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是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一步发展农村生产力,加速致富进程的必经之路,是领导农村工作的一条重要的指导思想。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较晚的地方,也必须而且完全能够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只要各级领导认清农村改革深入发展的形势,进一步解放思想,创造性地进行工作,根据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分类精心指导,就一定能够缩短因农村改革起步晚而带来的差距,跟上全国农村改革深入发展的步伐。
第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中的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两个层次,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