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报业集团化不同,广电集团化只不过是实施广电类型化(或称电视频道化、电台频率化)的一个平台。类型化是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然选择,到2002年底,中国的电视已基本完成频道专业化,电台频率专业化也正在实施之中。
但正像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在中国刚刚实施的类型化遇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
本章将探讨中国广电走类型化之路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完善类型化运作体制的必要举措。
类型化——新世纪改革的必由之路
现实的困惑:分化的受众,综合的媒介
在多层次、多品种的媒介框架下,我国已建成覆盖全国的庞大的广播电视网络:“九五”期间,全国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1.5%和92.5%,全国有线电视网络基本形成,有线电视用户达到8000万户,居世界首位,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节目全部实现卫星传递。发展是巨大的,但量的增长并不一定代表着高质量和高效率。飞速发展的广电业正面临着新的问题和困惑,这主要体现在内外两方面。
在外部,矛盾主要体现在规模和效益上。高峰时我国实际的广电播出机构曾达到6937座。有人作出统计,全国电视台包括无线、有线、教育台共有3125家,比美、英、德、法、日等11国电视台总和还多出519家。但就经济效益而言,我们却大大落后了。
1999年全国电视广告全年收入为150亿元人民币左右,比世界前25名的任何一家电视台还少(1999年世界电视百强第25名为法国电视一台,广告收入近20亿美元)。全国最大的电视台——中央电视台1998年首次跻身世界电视100强,1999年世界排名百强中列第51位,2003年中央电视台全年广告收入约75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全年电视广告总额255亿元的30%,另外6-7个大的省级台占据总额的1/3,留下1/3左右供剩下的几千家电视台去争夺。我国电视台数量大,规模小,效益低,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内部,问题主要表现在媒体综合性和受众以及市场的分化性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为数众多的广播电视台基本上延续了全面发展的综合台的办台模式,各台、各频道之间节目类型基本相似,特色区分不明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广播界以珠江经济台为代表率先打破了综合台一统天下的局面,经济台、文艺台、交通台等系列台模式逐步风行全国。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系列台发展基本停步不前,甚至于不少再度滑向综合台的老路,专业台不专,特色不特,影响力和竞争力均在下滑。在电视界,综合台迄今仍居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的发展,频道资源的限制逐步消除,同时为适应受众日趋多样化的需求,体育频道、财经频道、影视剧频道等专业频道开始涌现,但除了央视等少数制作能力较强的大台专业频道特色还比较鲜明外,不少地方台频道或出于节目供给跟不上,或出于制作指导思想尚不明确,专业特色不明显。究竟是走综合台全面发展的老路,还是走深化专业特色,进而大力发展细分化的类型台新路的矛盾深深困扰着广播电视界。
“小而全”是当前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的两个主要问题,而要彻底解决,则外要破“小”,内要破“全”:在外部,通过结构调整,优化组合,重新配置和整合媒介资源,大力发展广播电视集团,走集约化经营之路,做大做强,凸现规模效应;在内部,则应充分适应受众和市场的需要,坚定不移地深入发展专业化,彻底抛弃“求全”心理,走以特色取胜的类型化发展道路。
必由之路:市场细分特色求胜
从共赏走向分赏,从大众化走向小众化,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由之路,其集中体现即为类型化。所谓类型化,即某个频道或频率的电视台、电台针对特定地域、特定类型的受众相对固定的、集中的信息偏好,只设计、策划和制作专门性的节目,又称为频道化、专业化,大到整个频道小至每个栏目均表现出突出的针对性和分化性,如古典音乐电台、摇滚电台、旅游频道、科技频道、财经频道等。
类型化发展并不是广电业想当然的自发设计,而是市场经济成熟和深入的必然产物。
广电业面临着两个主要的市场:受众市场和广告市场。满足受众以吸引广告决定着广电业的生存和发展。而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两者均一致表现出分化的特点。正是这种分化性在根本上决定了媒介的分化性。
由于地域、年龄、性别、收入、社会阶层、生活方式、教育程度、职业、爱好等因素的不同,形成消费者先天或后天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又使人们的消费需求(包括信息需求在内)自然存在着差异性。但在短缺经济时代,即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以供给为主导,消费者的需求差异性往往被忽略。企业看重需求共性,追求市场的整体上的高占有率。企业投放广告,往往以媒体受众群范围大小、数量多寡为依据,以求广义上的高覆盖率。在这种原则指导下发展的媒介必然以综合性为主,强调信息(节目)的“全”,追求受众的数量和广度,更多地去满足不同受众的共同需要。这也是广电业发展初期以综合台为主的主要原因。
市场的深入和成熟的过程也是市场规模扩张和范围分化的过程。随着企业的数量的增长和产品供应量的丰富,市场转而以需求为主导,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激活了企业间竞争,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凸现出来。这进一步刺激和加速了企业间的分工,迫使企业从无差异市场转向差异性目标市场,在自身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少企业进而选择范围更小的集中性目标市场,它们不再追求在整体市场上取得较小占有率而是在一个或几个小市场上拥有较高市场占有率。这时广告商投放广告必然更看重针对性,而不是仅仅看重节目整体受众的占有率,“广告主希望他们的产品或服务与一个十分确定的受众群相匹配”,力求投入的每一分钱都不至于浪费。广告商的目的就是寻找与自己目标消费者相当的节目受众群。
对于市场化的媒介而言,面对多样的需求与细分化的市场,“全”不是竞争优势。相反和其他企业一样,越是专业化才越有效率;市场越发展,消费群体越多元,消费需求差异会越大,消费者需要更有针对性甚至是个性化的服务和产品,企业间的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也相应越高,转而对媒介和媒介信息服务来说,节目制作的专业性要求也就越突出。与一般的市场原则类似,在媒介充分发育的市场上,受众群体分化使得他们的信息需求也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群体差异性。为数众多的面向市场的媒介,要在竞争中求胜,必须研究并适应这种需求变化,用类型化发展在细分化市场中求得较高占有率。
同时,以数字压缩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浪潮方兴未艾。卫星上天,有线入地,未来多媒体化时代全面到来,频道资源更将极大丰富。技术为广播电视的多样性和专业化提供了可能和基础。而当技术准备与市场需要相契合,变革将势不可挡。
消费市场、广告广场和受众市场的分化使得广播电视业走上了专业性的特色化道路:一个什么都有唯独没有特色的媒介将是没有出路的。
而要有特色最重要的是寻找并确定目标受众,围绕目标受众需要设计和制作节目,每个栏目、每个频道都必须准确定位,锁定核心受众。只有锁定了受众,才能让受众锁定频率,锁定频道。
确定目标受众主要可以依据三点——
(1)地理接近性。居住地区和地理条件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受众的信息需求都会有所差异,如城市和乡村之间,沿海发达地区和内陆地区之间,北方和南方之间,不同城市之间,相同城市不同地区之间等。广告商通常看重区域性市场的开拓,这使媒介更适于走本地化发展的道路,以区域受众为目标。
(2)人文接近性。主要以人口统计学原理按照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收入情况、职业、宗教等因素的差异区分出不同的消费者和受众群,分析他们的习惯和爱好,满足其需求。
(3)心理接近性。相同地域相同性别、年龄的人们也可能因为社会阶层、生活方式乃至性格不同进一步区分出不同的偏好和消费习惯,同是青年人,大学生和青年民工之间不同,同是妇女,白领职业妇女和乡村家庭妇女之间也会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差异。
有需求差异就有市场细分,市场细分度越高,对媒体类型化程度要求也就越高,这在欧美相对已十分成熟的媒介市场表现得十分明显。
如美国三大电视网CBS、ABC、NBC分别将平均观众年龄定位在52岁、43岁和41岁。美国的有线电视频道更几乎完全专业化,不仅有专门的新闻频道、电影频道、影视剧频道、娱乐频道,还发展出专门的野生动物频道、旅游频道、喜剧频道、儿童频道、公共事务频道、科学探索频道、天气预报频道、食品食物烹饪频道、户外活动频道、科幻片频道、历史频道、游戏频道、知识频道、传记频道、时装频道、法庭庭审频道,甚至还有高尔夫频道、居家庭院频道、总经理频道、汽车频道、宠物频道、白宫会议频道等。1980年美国开办了黑人娱乐电视台,1985年5月美国开办追思怀旧老龄人频道。在今天的亚洲电视市场上在收视市场份额和欣赏指数综合评估中列前十位的也是一些类型化频道,如HBO(美国家庭影院频道)、StarMovie(中国香港卫视电影频道)、Discovery(探索频道)、MTV(音乐频道)、CNN国际新闻频道、ESPN(娱乐体育频道)等。
细分化不仅体现在不同频道、频率之间,同一个台不同时段的不同节目也体现出鲜明的针对性。如英国BBC的下午18:00新闻特意贴近以“家庭为主要生活内容的妇女和青年观众”,增加国内新闻、地方新闻和社会新闻(包括教育、食品、交通等),减少政治新闻和国际新闻;晚间21:00档的新闻针对传统男性观众,加大国际新闻量,国内、国际新闻各占一半;晚间22:30的新闻针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男性观众,安排最重要的新闻分析节目。
针对特定地域的特定群众制作特定风格的节目是广电业竞争中求胜的必由之路。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广电业自身的分化程度远远滞后于市场细分化的要求,但这也说明事实上媒介市场发展的空间仍很大,有许多市场定位尚待抢占或填补,关键是广电业自身要调整发展战略,从全方位型向细分化的“适位型”转变,实现真正的类型化、窄播化。
例如,我国福建电视台于1999年5月23日率先在国内开播全天24小时的新闻频道,中央电视台也于2003年7月1日正式开播了专门的新闻频道。我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22.89%,迄今却只有央视少儿频道和东方少儿频道等几个为数不多的专门针对少年儿童的频道。我国已步入老龄社会,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6.96%,而除了一些为数不多的老年节目外,并无专门的老年频道,这虽然是个消费需求不是很旺,收入限制较大的群体,但市场开发空间仍然不小,可以尝试开设专门的老年频道。我国60%以上的农村人口也还少有专门的农业频道,而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电视机普及率已达95.2%(包括黑白和彩色电视机)。对广告商而言,25-44岁左右的人群收入稳中有升,消费需求旺盛且自主性强,是所谓“黄金受众”,媒介在这一群体内部还可以进一步区分出不同的需求偏好以作为节目定位乃至频道定位的依据。
当然,在我国类型化过程中有两点值得注意——合乎国情适度细分。
欧美发达国家的电视市场基本已形成成熟的类型化的频道(频率),其专业细分的程度相当高,但这是建立在其发达的市场经济带来的高度细分的商品市场和长期形成的多元社会结构基础上(如美国把受众群按照教育程度、收入状况、居住区域、种族、信仰等因素细化为5大范围39个小项),是建立在贯通国内外的开放统一的传媒市场基础上。我国广播电视业的频道化刚刚开始,市场发育程度、商品细分程度和受众细分程度均与欧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别,加上传媒市场区域切割严重,在确定类型化的细分程度时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不能盲目模仿、照搬国外经验。
应该大力开发广播的类型化、专业化。
在我国近年来的类型化改革中,与电视轰轰烈烈的频道化相比,广播的类型化改革显得“静悄悄”。实际与电视相比,广播更个人化,干扰度低,在今天的市场中更适宜发展为类型化、专业化的频率。美国有11000多家电台,自20世纪50年代起至今综合性电台已逐步退出市场,专业台占据绝对主导,以新闻和音乐为主,一家电台一般只突出一种专业化的节目类型,其中音乐台占1/3,在音乐台中又分出古典音乐台、乡村音乐台、流行金曲台、美国黑人音乐台、爵士音乐台、途中音乐台、动感摇滚音乐台、怀旧金曲台等。正是类型化使电台找到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在激烈的竞争中不但生存下来,而且蓬蓬勃勃,近10年来广告收入一直保持上升势头。相较之下,我国广播的专业化程度是比较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