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56600000039

第39章 资金管理与银行体制的改革(3)

“计划指导”是自从1998年1月1日起,人民银行不再按年分季对商业银行下达指令性贷款增量计划。人民银行根据国家确定的经济发展、物价控制目标和综合考虑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等各种因素,确定全年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目标,编制基础货币规划和社会信用规划,在此基础上确定商业银行的年度贷款增加量指导性计划,作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监测目标,供各家商业银行自编资金计划时的参考。各商业银行依法筹集的资金,在缴存准备金,留足备付金,按计划进度归还人民银行再贷款和购进政策性金融债券后,可自主使用,按信贷原则和国家有关政策发放贷款。

“自求平衡”是指商业银行以法人为单位自己平衡其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人民银行不再对商业银行下达指令性计划,各商业银行总行要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货币供应量目标、信贷政策、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规定和可贷资金的要求,编制年度季度的资金来源和运用计划,向人民银行备案后,逐级下达执行。商业银行根据资金来源安排贷款,不得把资金缺口留在缴存准备金、购买政策性金融债券、归还中央银行贷款上,也就是完成这几个项目的要求后,才能发放贷款。商业银行要统一调度全行资金,其分支行要建立存、贷款期限管理制度,预测资金头寸,及时做好资金头寸的调度工作。

“比例管理”是自从1998年开始,商业银行以法人为单位编制包括资金营运计划、资产质量管理计划、成本利润计划、劳动工资计划、分支机构调整计划等为主要内容的业务经营和发展的综合计划,克服重规模、轻管理的倾向,把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加强内部管理、改进金融服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上来,逐步达到人民银行规定的资本充足率、贷款质量比例、单个贷款比例、备付金比例、拆借资金比例、国际商业银行借款比例、存贷款比例、中长期贷款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等九大比例指标。

“间接调控”是指人民银行不再以信贷规模为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进行宏观调控,而将其改为货币供应量和商业银行的资金头寸;不再依靠贷款限额控制这一行政手段,而将其改为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和利率等间接调控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及时调控基础货币,保持贷款适度增长,避免货币供应过多或不足,维护币值稳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至此,有理由认为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和运行机制已经基本纳入国际规范的轨道。

(第二节)与信贷计划体制配套的改革

在实行信贷计划体制改革的同时,我国还实行了与资金管理相关的改革,包括商业信用的开放,它们是信贷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并且推动了信贷体制改革的深化。

一、“区别对待,择优扶植”的信贷方针

1979年以前,国营企业的资金基本上由财政和银行共同负责。不论这些企业的经营好坏,国家对它们都一视同仁地提供资金,按计划吃大锅饭。改革开放以后,百业待兴,资金供求的缺口很大。为了有效地发挥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奖优罚劣,1979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全国分行行长会议上提出了“区别对待,择优扶植”的信贷方针。规定今后银行对企业的贷款要区别对待,择优扶植,有所鼓励,有所限制。对完成国家计划好、执行合同好、经营管理好、信用好的企业,按比较优惠的条件优先发放贷款;对于经营管理混乱、不按国家计划和经济合同办事的企业,对于生产和收购不适用、不适销的商品以及物资积压又不积极处理的企业,对于发生计划外亏损的企业,银行要首先协助它们提出改进的计划和措施,限期实现。如果到期没有改进,银行有权管紧贷款,直至停止发放新贷款和扣收已占用的贷款。

二、银行统一管理国营企业流动资金

从1950年代初以来,我国对企业流动资金实行定额管理制度和财政、银行供应资金体制。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国家财政支出的负担日趋沉重,只能由银行提供企业每年需要新增加的流动资金。为了把供应资金同管理资金的工作结合起来,加重银行的责任,加强流动资金管理,国务院在1983年6月25日批准中国人民银行的报告,决定自1983年7月1日起,国营企业的流动资金改由银行统一管理。即由银行过去主要供应和管理流动资金贷款,改为全面管理企业流动资金。中国人民银行有权制定流动资金管理制度,管理企业的国拨流动资金,核定企业的流动资金定额和计划,考核企业使用流动资金的效益。

这项规定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企业流动资金多头管理、互相推诿、互相抵消等缺陷,但是,其副作用也很大。主要表现在:银行独立承担着向企业提供流动资金的责任。因为实行了银行统一管理企业流动资金,财政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几乎都停止向企业拨付流动资金,企业自己也很少从利润中提留流动资金,流动资金减少。因为企业发生损失,可以冲销部分原有流动资金,这就致使企业的自有流动资金明显减少,到1980年代末,不仅相对数下降,而且绝对数也下降了。从1979—1988年期间,我国国民总产值由7642亿元增加到29807亿元(按当年价计算),而国有预算内企业的流动资金,却由1313亿元减少到1244亿元,减少了69亿元。这无疑加大了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困难。进入1990年代以后,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银行不再承担向企业提供流动资金的责任,1983年的规定无形中停止执行了。

三、固定资金贷款业务的开办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为了大力发展日用消费品生产,增加能源和调整重工业服务方向,需要追加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而财政收支的紧张却无法承担这样的责任,这就要求银行发放固定资产贷款。对此,邓小平在1979年10月指出:“是否可以设想将财政拨款制度改为银行信贷制度,把银行作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于是,中国人民银行从1979年起举办中短期设备贷款。当年发放3.6亿元,支持全民所有制企业进行技术改造。1980年1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经委、人民银行等单位的报告,决定从这年起连续三年,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每年给轻工、纺织工厂发放人民币贷款20亿元、买方外汇贷款3亿美元,主要用于老厂的挖潜、革新、改造和有关的小规模扩建、改建工程。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还拿出贷款20亿元,分配各地,用于支持地方举办的投资少、见效快的技术改造项目。1982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的中短期设备贷款面逐步扩大,贷款额迅速增加。不仅发放技术改造贷款,而且也发放基本建设贷款。特别是建设银行纳入金融系统之后,银行贷款中基本建设贷款的比重越来越大。

银行发放固定资产贷款,不仅支持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而且具有推进我国金融理论改革的意义。因为在我国的计划金融理论中,银行资金来源于短期存款,只能作短期周转贷放,尽管,当时也有文章证明银行具有续短为长、聚腋成裘、化短期资金为长期使用的功能,但是,这种意见始终没能占主导地位。固定资产贷款的发放从实践上为这场理论争论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四、基本建设资金的“拨改贷”

1970年代末以前,我国国家财政预算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资金,一直是采取财政拨款、建设单位无偿使用的“供给制”。1979年开始,为了加强基本建设管理,提高国家财政投资效益,试行基本建设贷款方法,对财政拨款实行信贷管理,将拨款改为贷款。自此以后,我国“拨改贷”制度经历了试点、全面推行及拨贷并存的过程。

(一)“拨改贷”试点

作为投资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最初的“拨改贷”仅限于轻纺、电力、煤炭、建材、冶金、化工等10个行业的工业性建设项目。经过一年的试点,全国共有28个省、市,累计发放“拨改贷”30亿元,实行“拨改贷”的项目达600个。

1981年开始,试点范围扩大到实行独立核算、有还款能力的企事业单位。到1983年,“拨改贷”的贷款余额已超过100亿元。

(二)全面推行“拨改贷”

从1985年起,我国全面推行“拨改贷”办法。凡是由国家预算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全部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原来“国家预算直接安排的投资”渠道相应取消。“拨改贷”基本建设投资由建设银行依据国家基本建设计划制定,并与利用银行存款和地方财政专项资金安排的基本建设贷款,在资金渠道上分别管理。于是,当年的“拨改贷”推行面就达90%以上,余额为550亿元。

(三)“拨改贷”下的拨、贷并存体制

经过五年的实践,针对财政“拨改贷”制度中存在的“一刀切”问题,从1986年开始,对于原来实行“拨改贷”,而没有还本付息能力的科研机构、学校、行政事业单位等的建设项目,恢复原来的拨款方式,不再采取贷款方式。这样,国家预算直接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分列为国家预算投资和国家预算“拨改贷”投资两部分。这两部分投资的数额,根据国家计划对投资结构和投资用途的要求,按国家计划确定。实行拨款建设项目与实行“拨改贷”建设项目,在资金渠道上实行分别管理,分别核算,不相混用,不相挪用。

拨、贷并存体制的形成,是对财政“拨改贷”制度的肯定和完善,也是基本建设投资体制改革的结果。自实行“拨改贷”体制以来,已经向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发放了大量的贷款,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中一大批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设。但是,由于体制上的其他原因,“拨改贷”的信贷杠杆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贷款使用分散、“拨改贷”本金回收难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五、恢复商业信用的必要与过程

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以商品形式相互提供的信用,它是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信用形式。但是,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确实会扰乱和削弱高度集中的银行信用,所以,随着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和计划管理体制的建立,商业信用受到严格限制,尽管它在建国初期对于经济的恢复起到过相当积极的作用。1955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同财政部等部门共同采取行动,全面取消商业信用。除国家有特殊规定的商品交易,如对部分农副产品可以发放预购定金,对制造期长的大型设备,可以根据生产进度预收部分资金外,再不准发生其他类型的商业信用。改革开放以后,高度集中的信贷体制遇到了挑战,商业信用重新取得了存在和发展的理由。

1979年以后,搞活经济的客观要求促使人们思考信用形式的发展问题。当时有学者认为,商业信用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交换越发达,越需要赊销商品和预付货款,商业信用就越普遍。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产生的基础,又是银行信用的重要补充。它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生产和流通,能够及时消除由于货币资金暂时不足而造成的生产中断,有利于加速资金和物资的周转,搞活经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要求多种类、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融通。扩权后的企业需要按照市场情况进行订购和销售,这就为商业信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1980年左右,连教科书也提出,对商业信用限制太死不利于活跃经济,建议经国家批准,适当开放一些商业信用。当时的主要的顾虑是,商业信用是在成千上万个企业和单位之间分散发生的信用,国家无法直接控制它们的方向和数量,同时,也没有从理论上解决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均衡问题。

1981年初,国务院决定,“工商企业某些长期积压的物资和商品,经主管部门和银行同意,可以委托代销、寄销和分期收款”。尽管这是在重申信用集中于银行的原则前提下,为解决企业积压的物资和商品而采取的权宜之计,但毕竟在商业信用上开始有所松动。1982年12月,国务院要求银行加强对商业信用的引导和管理。对有利于发展生产、搞活经济、扩大商品销售的商业信用,对经过批准允许赊销的商品、分期付款和预收预付的,各级银行要予以支持。

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商业票据承兑、贴现业务也发展起来。从1981年开始,在上海、重庆、武汉等城市试行商业票据承兑贴现业务。1984年12月,为了加强对商业信用的引导和管理,更好地发挥商业信用的积极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商业汇票承兑、贴现暂行办法》。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工商银行下发通知,要求实行商业汇票承兑、贴现方法来清理越来越严重的相互拖欠货款问题,并制定《商业票据承兑、贴现暂行方法》和《中国人民银行再贴现试行方法》等有关规定。

到了1989年,因为国家在上一年开始实行的从紧的货币政策,造成了企业资金的短缺,商业信用因此被企业用来作为填补资金缺口的手段,企业间相互拖欠严重,“三角债”泛滥。据统计,到1989年10月,企业之间互相拖欠总额已超过1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国营企业定额流动资金的1/5,占同期银行工业贷款的43%,约等于1989年新增加贷款的60%。这次全国“三角债”的特点是:

拖欠时间长,拖欠形式多样,范围涉及广,前清后欠。这种“三角债”的债务链,严重阻碍了效益好的企业的发展,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利于企业的优胜劣汰。

当时,有一些学者就认为“三角债”是商业信用的负面效应。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造成“三角债”的原因并不在于商业信用的本身,而在于我国有关商业票据的法规不健全,社会信用水平低。因为“三角债”的要害是到期不还、拖欠债务,而商业信用与欠债到期不还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只要欠债人都能按期归还,那么商业信用再多也无碍大局;反之,没有商业信用,也会有其他形式的债务链。所以不能把“三角债”说成是商业信用的负面效应,解决“三角债”的关键也不是限制商业信用,而是要健全有关商业票据的法规,强化欠债必须按期归还的信用意识,当然,在深层次上,还是要深化企业的改革,因为“三角债”几乎是国营企业的特有现象。1990年代中期以后,有关商业信用造成“三角债”的说法也销声匿迹了。但是,商业信用确实与银行信用一起,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

(第三节)我国银行的企业化改革

同类推荐
  • 世纪之争:中国,一个经济大国的崛起

    世纪之争:中国,一个经济大国的崛起

    本书内容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军事、对外关系等广泛领域,论证详尽,自成体系,提出了不少富有建设性和启迪意义的见解。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前言、引子:一个世界性话题、再次走向辉煌、重大历史机遇、传统文化的突破、通向经济增长的路、区域经济一体化架构、迈向繁荣道路的矛盾和艰难险阻、来自外部世界的威胁和挑战、对“世纪之争”的推测、“中国世纪”国家战略、尾声:把握机遇、参考文献。
  • 探索中国汽车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创建之路

    探索中国汽车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创建之路

    为贯彻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推动和加强汽车工程图书的出版工作,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成立了“汽车工程图书出版专家委员会”。委员会由有关领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的专家和学者组成,其中心任务是策划、推荐、评审各类汽车图书选题。图书选题的范围包括:学术水平高、内容有创见、在工程技术理论方面有突破的应用科学专著和教材;学术思想新颖、内容具体、实用,对汽车工程技术有较大推动作用,密切结合汽车工业技术现代化,有高新技术内容的工程技术类图书;有重要发展前景,有重大使用价值,密切结合汽车工程技术现代化需要的新工艺、新材料图书;反映国外汽车工程先进技术的译著;使用维修、普及类汽车图书。
  • 渝怀壮歌

    渝怀壮歌

    本书记述了重庆渝怀铁路建设的全过程。渝怀铁路是我国西部大开发首批十大建设项目之一。它的建成,使得川渝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客货运输途径缩短270~550公里,对于加强西南与中东部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加速资源开发利用,推动武陵山区脱贫致富和西南地区发展都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 中国对外石油战略研究

    中国对外石油战略研究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为了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维护本国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石油问题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如今石油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激烈争夺的重要战略物资。今后相当一段时期我国石油需求与生产的缺口将继续扩大,石油进口不仅面临全球石油分配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还要面对价格经常波动的国际石油市场。因此,研究中国对外石油战略的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中国历代经济简史(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中国历代经济简史(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本书按照不同时间、地域、部门等多条线索讲述了中国历史微观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和宏观上的经济现象,内容涉及政策制度、赋税制度、典籍、农业、手工业、商业等,介绍了几千年来中国经济层面上的变化发展。
热门推荐
  • 灵蚌

    灵蚌

    一个人,御风翱翔,驰骋宇宙之间!一把剑,剑锋所指,一切皆灰飞烟灭!一知己,情动天地!一红颜,三五好友,混迹江湖!
  • 上古世纪之王者归来

    上古世纪之王者归来

    中国电竞天才少年赵无名、意外在一次国内邀请赛中落败,从此告别了电子竞技舞台。半年后,无名收到一封匿名公测邀请函,本应成为国服首批《上古世纪》玩家的无名却由此莫名地成为了一个穿越者,故事也由此开始。王者回归的传奇,就此启程。
  • 鸿荒则紫星耀日

    鸿荒则紫星耀日

    太阳耀世千年,我耀太阳万古,星又如何,便该如此
  • 探寻恐龙的足迹

    探寻恐龙的足迹

    久远的时代,庞大的主宰者,神秘的史前世界,尚未破解的谜题。它们曾经是这个星球上的唯一霸主,它们曾经漬绎了波澜壮阔的进化史。恐龙对人类来说是一群神秘的生物,它们生存于几百万年以前,主宰地球达一亿七千年之久。迄今为止,人类巳经发现了上百种恐龙化石,它们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本书汇集了恐龙家族中的众多种类,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它们的习性和特征,为你打造一场别开生面的恐龙盛会。
  • 初夏之tfboys

    初夏之tfboys

    千玺遇到冰山,小凯碰上温柔女,源源遇到传说中的女汉子,三只又会展开怎样的爱恋了……
  • 独孤红颜

    独孤红颜

    她独孤红颜孤身来到异世,爹娘不知所踪,一家子人视她为无物,就是因为那什么破天赋!她不屑看着他们,难道没听说过三分天赋,七分努力吗?有好的天赋不努力那又怎样!一步步走上高峰,睥睨天下,却被一个男子迷了心魂。“杀了我,就能救天下苍生!”她坠入魔道,危及天下苍生,神界派他来杀她。
  • 繁华落尽,优雅长存

    繁华落尽,优雅长存

    来自异世界伊卡行星的王【浅落雅】来到地球寻找小哥【浅落枫】,落雅来到这个看似平静的学院后,又遇见了【黎夏】,【黎昊宇】,之后又结识了”小哥“【许亦烊】。小哥究竟被谁绑架?世上唯一的神又是谁?古老的预言是否成真?午夜图书馆传来琴声?谁又将死去?”它“的目标究竟是谁?在这个充满神秘的未知世界里究竟会发生什么?
  • 一个走下红楼梯的女人

    一个走下红楼梯的女人

    这是一段让上帝都觉得为难的爱情。“我”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疯人院的了?
  • 柯亭传

    柯亭传

    一个是高居庙堂之上的太子,一个是江湖之中的闲云野鹤,他们因音律相吸,并互赠琴笛,若是在太平盛世,原可成就一段佳话,怎奈生逢乱世,两人做梦也想不到,他们无意之间送出的一支笛子,背后竟隐藏着一个惊天之谜,其后这小小一支笛子更是在朝廷和江湖中掀起一场场充满血腥的惊涛骇浪。陆长卿,太子的庶长子,在这场风波中流落江湖,并由此开始了自己惊心动魄、险象环生、起伏波荡的半生。而一切风雨过后,他终将漂往何方、情又将归向何处?一场大剧就此拉开帷幕……另:各章节标题大部分以花为名:或以花的品格特性指代该章节中主要人物,或以花语暗指该章节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
  • 海洋之门

    海洋之门

    这个世界变了,没有从前的风光,富饶。这个世界似乎有些黑暗,当现实幻想成真的时候,当黑暗降临在这个世界以后,黑暗的脚步永不会停止,黑暗吞并一切,吞并整个陆地,海洋!甚至是整个宇宙!这个世界有了黑暗,将支离破碎,没有光,一切处于黑暗之中。自从这个世界有了毛神经,将焕发光彩,无限宇宙中,无限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