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07700000028

第28章 国家干预——宏观调控制度(3)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由“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的转变,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国内的原因来看,主要是1993年下半年开始的,以实现经济“软着陆”为目标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的实施,有效地抑制了经济过热,控制了总需求扩张,制止了通货膨胀。这表明,经过这一轮的宏观经济调控和连续几年实施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经济过热的问题已基本得到克服,而经济紧缩的问题开始显露出来。从国际经济发展的因素来看,主要是1997年下半年开始的,以东南亚金融危机为起点,进而爆发的亚洲经济危机,并波及世界而造成的全球经济不景气。这对经济外向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我国来说,不能不造成巨大的冲击,而且其程度要比预料的更为严重。由此造成的外贸出口增长回落,使整个社会的总需求不足进一步加剧。与整个经济发展的态势相联系,实际利用外资的规模也有所下降。1997年实际利用外资为644.08亿美元,1998年为585.57亿美元,1999年为526.59亿美元。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已经出现的总需求不足的问题,对整个经济由“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转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一情况表明,随着我国开放度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也在提高,因而国际经济发展的波动必然会波及我国经济。而且,在我们对如何消除国际经济发展冲击的经验还不足、对策还不成熟的情况下,这种冲击对国内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就更大。因此,在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转变的过程中,不能不看到对经济发展影响更甚的这一因素。

但是,应该指出的是,这一时期国内、国际发生的这些经济现象,只是加快了我国经济由“短缺型”向“过剩型”的转变,而不是决定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最根本的因素。也就是说,如果这一时期在国内、国际没有发生上述的经济现象,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也将逐步由“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转变。因此,这一转变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决定我国经济运行由“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转变的深层原因是体制因素,即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最根本的原因。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运行的一般常态是短缺。这是因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必然导致供给不足。由于社会供给是按计划提供的,而不是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供给方面的严重问题。一方面由于计划难以与实际相符,市场需要的东西计划不安排就不能生产;另一方面,由于体制上的缺陷所造成的低效率,使整个生产始终处于低水平的徘徊。由于企业的生产只是为计划进行的,而与市场是无关的,并且企业的生产与其的经济利益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企业所能得到的利益,既与自身的生产没有直接的联系,也与市场竞争没有关系。这就使企业的生产活动既失去了内在的动力,也失去了外在的压力。在生产者没有动力和压力的情况下,整个供给必然是处于短缺的状态。其突出的表现是:主要农产品的商品率极低,使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难以得到切实的保障;工业企业因自身缺乏生机和活力,长期维持着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状况,能够向市场提供的各种工业品远不能满足需要。这种状况反过来又进一步促使计划范围的扩大,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都严格地纳入计划的轨道,由此形成了计划性越强越短缺、越短缺越要实行计划这样的反复循环。因此,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运行始终摆脱不了短缺的阴影。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体制的转轨,进入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在经济运行中确立起了主导地位,并以其内在的规律支配着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生产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市场需要,只要有市场需求,就意味着企业的生产有利可图,因而供给(生产)就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所以,整个经济的发展是有市场需求来带动的。市场经济固有的经济规律,又迫使生产者千方百计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出日益丰富的商品来占领市场。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说,经济运行发生的问题不在供给方面,而在于需求方面。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此所作的理论概括是,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是市场经济固有的常态,并以此为依据,构建了一套政府着重于宏观需求管理的调控体系和政策措施。

我国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整个经济运行逐渐纳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改革前的“短缺经济”已逐渐成为历史,体制转轨时期出现的“经济过热”也在经济运行中逐渐消失,“过剩经济”这一市场经济体制的固有常态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这将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态势。只有从体制转轨这一深层原因上来认识经济运行出现的新的态势,才能科学地把握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也只有从这新的宏观经济环境出发来认识国家的经济调控问题,才能科学地把握国家对经济进行调控的一系列问题。

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1.社会商品总体上出现供大于求,产品大规模积压,生产能力闲置。首先,市场上商品全面出现供大于求和销售困难的情况。1996年以来,各种市场均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这种情况是过去所没有的。市场出现全面的供过于求,原因无非在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从我国这一时期的情况来看,当然有供给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在需求方面。从供给方面来看,主要是在前几年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形成的低水平的生产能力扩张,使过剩的供给不断地增长。从需求方面来看,这一时期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是:

第一,投资需求增长缓慢。在紧缩需求、抑制投资过热、经济实现“软着陆”以后,重新启动投资有着相当的难度,这样的情况下,一段时间里出现投资需求疲软是难以避免的。

第二,消费需求增长滞后。在20世纪80年代,城乡居民收入的高幅增长与需求的高幅增长并行,由此形成了对经济增长的巨大拉动。但在90年代,随着改革的深化,城镇国有企业职工的收入增长放慢。同时,由于住房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等加大力度的改革,使居民对预期消费更加看重,从而减少了当前的消费。这是造成这一时期消费需求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农村,由于经济进一步增长的难度加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使农村市场的需求难以拉动。这就在总体上决定了我国市场处于疲软的状态。

第三,出口需求增长停滞。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和亚洲经济危机的影响,使我国对上述地区的出口下降,从而导致整个外贸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在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出口增长的停滞必然直接加剧需求不足的发展。其次,产品大规模积压。据统计,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品每增产10%,就有1%的产品积压。1996年库存积压增加额要占到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的15%以上,相当于1.5-2.0个百分点的增长率。库存增加过快,必然导致大量资金占压,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下降,经营困难。同时,库存增加意味着无效供给增加,这使经济过剩的现象更加突出。产品的大规模积压从另一个方面表明经济处于过剩状态。

再次,生产能力闲置。市场商品的供过于求,库存的大量积压,必然会演化为生产能力的过剩。到1997年上半年,多数行业的企业开工率低于70%,有些低于50%。其他要素市场也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对投资者来说,难以寻找好的投资项目,从而投资的欲望下降。作为基本生产要素的信贷资金也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供给过剩或需求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的一个基本的宏观经济环境。

2.物价水平长期走低。从1997年起,我国的物价水平开始在低位运行。1997年的物价指数上涨了0.8个百分点,1998年物价指数增长为-2.6个百分点,1999年物价指数增长为-3个百分点。这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所没有出现过的。价格走势是市场经济运行状况的显示器和晴雨表,物价水平连续几年的走低,是通货紧缩、市场疲软、经济过剩的另一个重要表现。

3.失业率上升。

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我国经济运行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高通货膨胀,失业率的问题并不构成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这种状况是与我国在长时期经济一直处于短缺状态相联系的。进入90年代以后,失业率的问题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不仅要与高通货膨胀作斗争,而且要与高失业率作斗争。我国的失业率在1993年达到3%以后迅速上升,到1997年达到7%,1998年我国城镇真实失业率达到7%-8%,1999年达到失业高峰,失业率约为8%-9%,失业人口约为1500-1800万人。中国经济市场化范围的不断扩大,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失业率指标反映整个经济运行基本状况的真实性也在不断提高,它和物价走势一起成为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在1997年以后,当高失业率开始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时,实际上已经说明整个经济运行的宏观环境已处在过剩经济的状态了。

市场商品的全面供过于求,物价水平的长期走低以及高失业率的存在,这三个方面的现象是经济运行处于过剩状态的最直接、最显著的表现。尽管对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还有不同的分析,但这些现象的存在则说明“过剩经济”的出现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经济发展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其发展的特点也有所不同。在“短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一般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量的增长。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是“短缺经济”的基本态势,因此,经济发展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增加供给量,以满足社会需求。所以,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是放在量的增长上。在这种情况下,一般说,社会产品数量的增长不会出现市场问题,在社会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产品数量的增长都能在市场上比较顺利地实现。与此相联系,经济增长的方式基本上是粗放型的。这就是说,在经济处于短缺状态下运行的时候,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是供给数量不足,要实现经济发展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增加供给量,因而量的增长也就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

第二,经济发展基本上不受市场条件的约束。由于社会经济总的态势是供不应求,经济发展面临的是巨大的市场需求,即“卖方市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居主导地位,买方是跟着卖方走的。这样,经济的增长就基本上不受市场条件的约束,企业提供多少产品,总能被市场所消化。企业所考虑的不是市场需要什么,我就生产什么,而是我生产什么,市场就消费什么。或者说,企业考虑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来扩大生产,增加产品数量,而不是如何去开拓市场。这种基本不受市场条件约束的经济增长就成为“短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又一显著特点。

第三,经济发展过程中结构的变化缓慢。从经济发展的内涵来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量的增长;二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由于在“短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解决数量问题,因而经济发展也就主要表现为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优化在经济发展中并没有占据主要地位。经济发展的这一格局在实际经济生活的表现就是,经济发展主要是靠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来实现的。因此,低水平的重复投资、盲目投资始终是“短缺经济”条件下难以克服的顽症。这一顽症不能解决,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也就不能得到有效的进展。所以,在“短缺经济”的条件下,经济发展是不可能以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为主线的。

总之,“短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所呈现出的特点是和短缺这一宏观环境相联系的。如果这一宏观经济环境不发生变化,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也不会变化。当然,这一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经济发展也必将呈现出新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由“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的转变,经济发展也具有了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经济发展主要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实现。在“过剩经济”条件下,从社会的整体来看不是供不应求,而是供大于求,因而简单地靠增加产品的数量是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面对市场过多的供给,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必然会是生产效率比较低的供给被逐步淘汰,社会供给将更多地留给生产效率高的企业。这就要求每一个企业都必须把提高生产效率放在第一位,而不是简单地把增加产品数量放在第一位,整个社会经济也就通过每一个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来实现自身的发展。也就是说,供大于求的宏观经济环境使竞争能够发挥着充分的作用,在这种经济环境下,低效率的企业是难以存在下去的。因此,经济发展主要是伴随着增长方式的转变来实现的。

第二,经济发展更多地受到市场的制约。从市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短缺经济”面对着巨大的需求,因而它的发展基本上不受市场的制约。“过剩经济”面对的是市场需求不足的局面,面临的是产品不能实现的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说,在“过剩经济”条件下市场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因此,经济发展首先要解决市场问题,生产是为市场而生产。这就要求把开拓和研究市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宏观经济环境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突出了市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这是“过剩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三,经济发展是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相联系的。在“过剩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不再只是表现为量的扩张,而更主要的是表现为质的提高和整体结构的优化,表现为依靠有更多的新经济增长点。而这一切都必须是建立在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的基础上的。因此,着重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就成为在“过剩经济”条件下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这就使经济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不断的、较深刻的结构变动。同时,这种结构变动也直接影响和改变着经济发展的方式,使经济向着更高的阶段发展。

同类推荐
  • 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研究

    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研究

    本书包括:东北亚传统安全形势与合作机制、东北亚非传统安全形势与合作机制,具体有东北亚政治安全形势与结构,东北亚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意义等内容。
  •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

    本书共分13章,介绍了国有资本预算体系的构成;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执行和监督;国债投资转国有资本的预算管理等内容。
  •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

    本书围绕货币政策有效性这一主题,立足于中国的实际运行状况,系统评析了相关理论和观点,深入分析了当前的金融环境及其变化趋势,并在政策工具选择、传导机制、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金融调控等问题的研究中提出了不少重要结论和创新见解。
  • 社会经济网络与中小企业发展

    社会经济网络与中小企业发展

    本书以新颖的视角研究了产业集聚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全书对意大利产业区经济进行了理论探讨,着重分析了艾米利亚产业区的特征和区域竞争优势、区域产业网络与技术创新的国际化战略、经济全球化与“艾米利亚模式”的调整等问题。书中借鉴“艾米利亚模式”,提出我国应该构筑高效的区域产业网络、发展区域支柱产业、加强企业间技术合作、发送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等对策建议,对我国产业集聚和中小企业发展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 变革的路径与变革者的勇气

    变革的路径与变革者的勇气

    本书记录了2000~2002年中国证券市场那一段冲突与矛盾交织的历程,特别是2001年9月到2002年11月对每周证券市场的变动做了重点评述。内容涉及证券市场发展的阶段、上市公司质量等诸多方面。
热门推荐
  • 明清之际小说作家研究

    明清之际小说作家研究

    明朝崇祯年间和清朝顺冶年间,合称为“明清之际”。明清之际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中重要的因革时期。《明清之际小说作家研究》对明清之际小说作家进行了整体研究,考察了作家的生存状况和创作心态,考察了时代、地域、作家、作品诸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对研究各种体裁各个时代文学创作与发展规律都具有比较普遍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 陨落戮世

    陨落戮世

    她可以一人之力拯救苍生,她亦可用自己的手倾覆这个世界,她爱好杀人更热衷于诛心,她鄙夷信任更乐于怀疑,她漠视生命更憎恶情感……永远不要奢望从她的死亡剧本里逃脱,除非你想迎接更悲惨的命运……
  • tfboys的甜苦爱恋

    tfboys的甜苦爱恋

    主要是讲女主三人和男主三人的奇妙人生,如何与男主相遇。他们会不会克服困难。他们的结局又会怎样?
  • 天劫主宰

    天劫主宰

    荒古逝去,近古走向终点,一个少年肩负着天地的使命。他迈过众生的尸骨,踏过诸天万界的残骸,独自漂流过界海,穿行未知的世界。那是一个人孤凉的旅程,一个人独自血战。如今,三千纪元已到末路,他依旧在走。无尽星空诸圣争霸,乱天动地谁主沉浮!一个少年从璀璨乱世中崛起,一切,从这里开始...
  • 吸血鬼骑士之女王回归

    吸血鬼骑士之女王回归

    全新版吸血鬼骑士,玖兰枢.玖兰优姬.锥生零等人的一系列的新命运安排,还是接着《吸血鬼骑士之优姬的归来》继续连载故事!!十年后,优姬重新的踏进了当年那个“爸爸”创办的学院,黒主学院。优姬的归来,是一个恶魔的开始,对于枢来说只是短暂的幸福。十年了,仇恨让优姬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在也不是以前的优姬了。接下来,优姬将会怎么进行她的复仇,那就要待续哦+ING
  • 沉溺,天堂的味道

    沉溺,天堂的味道

    人有时候会像动物一样去闻猎物身上的味道,记住她们的气味。青春的味道如同命运的年轮一样一年又一年旋转不肯停息,12岁那年,韩以洛遇到了与她相同遭遇的许克,许克的关心和照顾,让她找到生命的寄托与意义,她默默的暗恋着多年,当她看到爱情也正在慢慢向她靠近时,她伸手去触碰,许可妮一个患癌症的女孩恳求她愿意用自己仅剩的二个月的生命去换取她与丁宇四年的爱,与死亡相比,她选择成全带着遗憾离开。她以为她心死了,直到多年后遇见许克,命运奇妙的让两根原本不可能相交的红线绑在了一起,童话般的相遇,起初的相爱却以离奇方式分开,当再次重逢时怨恨和心结在彼此心中留下不可抹灭的伤痛,而这时以洛意外发现当年母亲去逝并不单纯,为了找出真相她独自前往故乡查证为此发现了一连串不为人知的秘密......
  • 夕阳下倾城歆瑶

    夕阳下倾城歆瑶

    你相信,逆世的记忆吗?记住在小时候的美好回忆,却忘记了长大的一切,跟野毅一起说起小时候,歆认为他是小时候交到过的的男生,其实他并不是,那么小时候与歆最要好的的男生,究竟是谁?那一次的见面,是在学校内,你与我到底什么关系,为什么总戏弄我?“蠢学生,给我买好你的新衣服,需要什么你尽管说吧”平时金野毅对她有时好有时坏。“你听不懂啊?不准哭,再哭,我就……”“金野毅你为什么总这样啊?”关注此剧情,揭晓神秘答案!
  • 栀子花开,青春散

    栀子花开,青春散

    “不,她是白茉,不是她。”开学第一天,韩以安就把白茉误成那个无法抹去的她。一直在白茉身上寻找她的影子,渐渐,正当他发现那个影子才是她,真正的那个心跳是白茉时,曾经的她却又回来了。“别哭,我心会痛。”目中无人的校草安皓轩一直欺负着白茉,然而她却不知道这一直是他的借口,一直都是。然而这些秘密,她白茉会发现吗?
  • 弹药科技知识(下)

    弹药科技知识(下)

    不论什么武器,都是用于攻击的工具,具有威慑和防御的作用,自古具有巨大的神秘性,是广大军事爱好者的最爱。
  • 冷总裁的梦丫头

    冷总裁的梦丫头

    高冷冰美人面瘫这是外人对她的评价殊不知她是一个细心天真又有点迷糊的女孩年仅20的她已是著名钢琴家他是大部分女生中的梦中情人,不但拥有强大的背景还有一张绝色的容颜,更可怕的是他只用了短短的三年就创造了只属于自己的公司“国际冷氏集团”现如今30岁的他是有名的黄金单身汉。不过令人害怕的是他的霸道,他的冷漠,他的残忍,他就是冷一轩。当两个性格不同的人在一起会擦出怎样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