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一个人是老板,总有闪光的地方。另一位朋友反映:刚工作那会儿,他对老板横看竖看不顺眼,毫不谦虚地认为,学化学出身的老板在财务方面肯定不如他,公司的进账出账、财务报表等等,哪一样离得了他?每次听到上司提出的有关财务的愚蠢问题,他总在心里哀叹:如果我是老板,公司一定会更好。
时间长了,才觉出当初的愚蠢——职场比拼的是综合素质,而不是专能,或许老板在很多方面不如你,但毕竟也只是在某些方面而已。老板通抓的是全局,何必做到样样精通。即使在一个部门中,你也不可能完全熟悉每一个流程和环节。再说,人家坐得比你高,自然有理由。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的功夫多半比不上他的一技之长,或者他的综合素质胜你一筹,至少你的经验阅历略逊他几分。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上司对你不满意,可以行使权力炒你的鱿鱼;你对上司“不感冒”,当然也能炒他,但你为此付出的代价或许要大得多。
面对糊涂上司,你最好学装糊涂,郑板桥不是教我们一句话——“难得糊涂”吗?能不能做到“糊涂”要看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了。
如果你的能力确实超过上司,有必要装装糊涂。上司多半是有疑心病的——在他们漫长的职业生涯中,难免有一些人会背叛他,或是得了他的好处却不知报答,久而久之,他们对别人都不太敢推心置腹了。这种人觉得属下就应该永远比自己差一截,这样他们才会有成就感。因此,他们只会提拔能力比自己低的属下。一旦发现属下的能力可能高于自己时,立刻会显得坐立不安,还会对属下施加压力。因此,当你的才能高于上司时,不可过于锋芒毕露,以免引发上司的猜忌之心。
不过你也不必不高兴,因为做一个别人不可替代的员工,其价值可能并不比做一个中层领导小。
更不要把不高兴放在脸上,因为那会影响到别人,也可能会给别人以可乘之机,他们会说闲话:瞧,那个部门主管实在不怎么样,连他们自己部门的人都不服气。不但给了人把柄,对自己的团队也有坏影响——哪天公司有了重要任务,老板哪敢把这活儿交给压不住下属的你的上司呢!到时候,就只能看着别的团队立功领赏喽!
人生来就不一样,这是铁打的实事。有人性急脾气大,有人办事慢吞吞,有人聪明得天下无敌,有人谦卑得总说对对对。如果你碰上对脾性的上司,那真是福气;如果没有碰上,那是常规。所以,在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怎样和上司相处,这不仅关系到你目前的这个职位的成功与否,还将涉及你下个职位的前途和钱途。
如果你的上司很聪明很拼命,那你只好多于活多出汗,别无选择;要是你跟不上老板的快节奏,那只好早日另攀他枝,不要等到老板一脸阶级斗争相来找你谈话。
如果老板十分随和,就是不出成果,根本没你能干,你或者老老实实多陪他聊天,时不时拿点东西让他向上汇报,等他哪天开恩把你提拔上去;要是你上进心很强,不愿陪上司浪费宝贵的革命青春,那就悄悄地时刻准备着,选好老板开溜。
有的上司很健忘,明明前一天讲过某一件事,可第二天,他却说根本没讲过;或者前一天他讲的是这个意思,过了两三天,他却说是那个意思。对付这样的上司,最好的方法是:当他在讲述某个事件或表明某种观点时,你可装作不懂,故意多问他几遍;也可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故意引起讨论来加深上司的印象;最后还可以对上司的陈述进行概括,用简短的语言重复给上司听,让他也牢牢记住。
有的上司,明明你上午已经把材料送给他了,下午他却一本正经地说根本没拿,重新向你要。对付这样的上司,可行的办法是:送材料时不要一放就走,也不要托人转送,如果旁边有人在,要让他们也知道有这样一个材料,以扩大影响,增加旁证。如是重要材料,还可要求上司签字。
有的上司在布置工作任务时含含糊糊、笼笼统统,从来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既可理解成这样,又可理解成那样,有的甚至前后抵触,根本无法操作。而一旦你去做了,他又会责怪说他要的不是这样。面对这样的上司,在接受任务时一定要详细询问具体要求,问他你的意思是……让上司续接,或者是你的意思是不是这样……当上司有了比较明确的指示之后,立即重复几遍加以强化。在完成时间、人员落实、质量标准、资金数量等方面要尽可能明确,并——记录在案,让上司核准后再去动手。
有的上司做事很马虎。一家公司的经理和秘书同去参加会议。开会时,经理说说笑笑、进进出出,很不认真。回本公司传达时,他照本宣科。当职工提出具体问题时,他语塞了——有些地方他自己也没理解。有人问秘书,秘书很巧妙,不对问题作具体解释,而说这些问题上面也没确定,过几天去问问再答复。事后,秘书就职工提出的问题一一向上司作了解释。虽然这样做有点假,但却是最恰当的处理方法。
有些上司,对下级的申请、报告、汇报材料等没有仔细看完就定结论,或者签字批示。对此,要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如果批示对自己非常有利,但超过了范围,不要秘而不宣,可以用开玩笑的方式指出其中不当;倘若对自己不利或非常不利,切忌急躁,以免个别糊涂上司恼羞成怒,固执己见,一错到底。
10.巧妙化解与上司的:中突
在工作中,上下级之间难免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产生一些摩擦和碰撞,引起冲突。这时候,作为下属如果处置不当,就会加深鸿沟,陷入困境,甚至导致双方的关系彻底破裂。那么,一旦与上司发生冲突后怎么办?常言道:冤家宜解不宜结,通常情况下,缓和气氛,疏通关系,积极化解,才是正确的思路。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一些方式方法:
1.引咎自责,自我批评
心理素质要过硬,态度要诚恳,若责任在自己一方,就应勇于找上司承认错误,进行道歉,求得谅解。如果重要责任在上司一方,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就应灵活处理,因为目的在于和解,下属可以主动灵活一些,把冲突的责任往自个身上揽,给上司一个台阶下。人心都是肉长的,这样人心换人心,极容易感动上司,从而化干戈为玉帛。
2.丢掉幻想,主动答腔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即当与对方吵架之后,有时候谁见了谁也不先开口,实际上双方内心却都在期待对方先开口讲第一句话。所以,作为下级遇到上司特别是有隔阂后,就更应及时主动的答腔问好,热情打招呼,以消除冲突所造成的阴影,这样给上司或公众留下一种不计前嫌,大度处事的印象。不要有侥幸心理,见面憋着一股犟劲不答腔不理睬,昂首而过,长期下去就会旧疙瘩未解又结新疙瘩,矛盾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势必形成更大的隔阂,如此再想和好就晚了,困难会更大。
3.不与争论,冷却处理
就是当下属与自己的上司发生冲突之后,作为下属不计较,不争论,不扩散,而是把此事搁置起来,埋藏在心底不当回事,在工作中一如既往,该汇报仍汇报该请示仍请示,就像没发生过任何事情一样待人接物。这样不揭旧伤疤,噩梦勿重提,随着星移斗转,岁月流逝,就会逐渐冲淡,忘怀以前的不快,冲突所造成的副作用也就会自然而然消失了。
4.请人斡旋,从中化解
就是找一些在上司面前谈话有影响力的和平使者,带去自己的歉意,以及做一些调解说服工作,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尤其是当事人自己碍于情面不能说、不便说的一些语言,通过调解者之口一说,效果极明显。调解人从中斡旋,就等于在上下级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但是,调解人一般情况下只能起到穿针引线作用,重新修好,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要靠当事人自己去进一步解决。
5.避免尴尬,电话沟通
打电话解释可以避免双方面对面的交谈可能带来的尴尬和别扭,这正是电话的优势所在,打电话时要注意语言应亲切自然,不管是由于自己的鲁莽造成的碰撞,还是由于上司心情不好引发的冲突,不管是上司的怠慢而引起的“战争”,还是由于下属自己思虑不周造成的隔阂,都可利用这个现代化的工具去解释;或者换个形式利用书信的方式去谈心,把话说开,求得理解,形成共识,这就为恢复关系初步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下一步的和好面谈铺开了道路。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此法要因人而用,不可滥用,若上司平时就讨厌这种表达方式的话就应禁用。
6.把握火候,寻找机会
就是要选择好时机,掌握住火候,积极去化解矛盾。譬如:当上司遇到喜事受到表彰或提拔时,作为下级就应及时去祝贺道喜,这时上司情绪高涨,精神愉快,适时登门,上司自然不会拒绝,反而会认为这是对其工作成绩的同享和人格的尊重,当然也就乐意接受道贺了。
7.宽宏大量,适度忍让
当与自己的上司发生冲突后,运用这一方法就要掌握分寸,要有原则性,一般来讲在许多情况下,遇事能不能忍,反映着一个人的胸怀与见识。但是,如果一味地回避矛盾,采取妥协忍让,委曲求全的做法,就是一种比较消极和压抑自己的奴隶行为了,而且在公众中自身的人格和形象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正确的做法是现实一些,肚子要大,宰相肚里能撑船,不要小肚鸡肠,斤斤计较,既然人在屋檐下,就应夹起尾巴做人,不妨暂时先委屈一下自己,适度地采取忍让的态度,既可避免正面冲突,同时也保全了双方各自的面子和做人的尊严。
综上所述,是站在下属这个角度而言的,灯不开不亮,锣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我们把话说回来,如果下属偏偏遇到的是位不近情理。心胸狭窄。蛮横霸道的上司,大搞顺者昌逆者亡,把下属的顶撞视为大逆不道,必欲将其置之于死地时,处于如此环境如此高压之中的下属,就没有值得留念,不必抱什么希望了,这时,就应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三十六计走为上”,“良禽择木而栖”,换个工作环境,再图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