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情节紧张、曲折,每一个故事都不是平铺直叙、一览无余的,读者总是无法预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它借助于离奇曲折的情节安排,使故事的发展显得波澜起伏,曲径通幽。往往是平坦之地忽见高山,濒临绝境却又柳暗花明。它常常给读者造成悬念,为唐僧师徒的命运提心吊胆,在面临险境时,又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人心驰神荡,目不暇接。危难结束,读者还未及喘息,下一场磨难的预兆就已经显示出来,读者又要跟随唐僧师徒去经历一番新的“心灵的历险”。
(三)《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志怪鬼神小说的集大成者,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作者为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全书共有491篇短篇小说,涉及题材广泛,内容极其丰富。
鲁迅先生解释《聊斋志异》的题名“志异”:“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从小说的情节看,绝大部分篇章具有不同程度的超现实的虚幻性。有的是人入幻域幻境,如《画壁》《罗刹海市》《梦狼》《席方平》等,有的是狐鬼花妖精魅化入人间,如《莲香》《画皮》《陆判》《葛巾》《素秋》《黄英》等。中间往往有人、物互化的情节。有些篇章基本是写现实人生的,如《张诚》《田七郎》《乔女》等,也少不了要羼入一些虚幻之笔,在现实生活的图画中涂抹上些许奇异的色彩。从这个角度自然可以说它与六朝志怪书同伦。由于它的许多篇章,“描写委曲,叙次井然”,加强了人物形象的刻画,狐鬼花妖“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又有别六朝志怪书之“粗陈梗概”,而与“始有意为小说”的唐人传奇相类,所以,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之为“拟晋唐小说”,总括其特点为:“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聊斋志异》题材来自多方面:一是汲取民间故事传闻,进行创作;二是由朋友书面或口头提供素材,进行改写、加工;三是作者根据长期生活体验、观察世态人情,精心构思创作。此外还有关于自然灾异的记实文字,如《夏雪》《地震》《水灾》等。神鬼的意识是人们对现实和自身的一种荒谬认识。当人们还没有完全丢弃却不再完全相信、而当做一种工具的时候,就可以随意地改造它了。《聊斋志异》之“志怪”,从六朝人“明神道之不诬”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也摆脱了唐传奇的作者专注怪异“以幻设之奇自见”的偏执,成为自觉运用的表现方法,从而也就获得了自由驰骋的天地,恣意地观照、干预社会人生。这是《聊斋志异》在志怪传奇小说领域取得高度成就的基本原因。
《聊斋志异》的鬼狐故事,大都是有题旨,有所寄寓,含有思想意蕴。如《画皮》讽喻世人勿为化为美女的恶魔的假象所迷惑;《崂山道士》讥刺好逸恶劳、心术不正者妄求道术,必定碰壁;《阿绣》写狐女为赢得刘子固的爱情,幻化为刘子固所爱慕的阿绣,在爱的竞争中却为刘子固对阿绣的痴情所感动,便转而去助成刘子固与阿绣之婚姻,让所爱者爱其所当爱,这就上升到了爱情领域里更高的境界。还有许多篇章写的是作者自己的生活境况和经验,反映的是他自己的心境、心迹。例如,《聊斋志异》中写人与狐鬼花妖相爱的作品中,有部分篇章,如《绿衣女》《连琐》《葛巾》《香玉》《小谢》等,都是写一位书生读书萧寺,或书斋临近郊野,有少女来就,或吟咏,或嬉戏,给生活寂寞的书生带来欢乐,数度相会,方知为狐鬼花妖,或者更进而生出一些波折,以明“情之结者,鬼神可通”。联系作者个人的生活状况,有理由认为这正是由他那种像他笔下的书生一样的孤独寂寞而生发的幻想。
《聊斋志异》出自清顺治、康熙年间山东淄博一个秀才—— 蒲松龄之手。他穷困潦倒、科场失意、命运多舛,还有一些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愤世嫉俗的性格。如果他没有《聊斋志异》这本书,也就是波澜不惊、平淡无奇的一个人。但这本书作为中国文言小说的一座高峰,为他赢得了许多同代人难以企及的文学声誉和历史地位。《聊斋志异》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蒲松龄开始创作《聊斋志异》,人们对《聊斋志异》的看法和态度经历了曲折的变化过程,对《聊斋志异》的诠释和解读呈现出不同面貌。在清代,人们主要从伦理道德和社会历史的角度进行认识,或者侧重于蒲松龄搜神志怪、谈狐说鬼的才情,或者侧重于蒲松龄落第不平、孤独愤懑的情感状态,或者侧重于《聊斋志异》反映社会道德理想、有益世道人心的作用。《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在历史的流传中,《聊斋志异》的经典性地位逐步得到确立,成为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它所内含的特定的文化因素沉淀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符号。
(四)《封神榜》
《封神榜》又名《封神演义》《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传》。《封神演义》是一部以描写商周斗争和武王灭纣为主要内容的长篇神魔小说。
《封神演义》之所以被人们广为接受和长久流传,主要来自于它的神魔幻想艺术创造。神魔幻想艺术是远溯原始神话幻想艺术而又融合佛、道等宗教艺术影响而创造的,以描写神魔二元对立斗争为主要内容的幻想艺术形式,它盛行于明代。《西游记》和《封神演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我国上古神话本来富有善恶对立的神性斗争故事传统,反映着古代民族长期融合斗争的历史过程和阴阳二元斗争的哲学观念,如黄帝炎帝之争,黄帝战蚩尤,颛顼战共工,禹逐共工诛相柳等。
《封神演义》所创造的神魔形象体系,是庞大混杂而又阵线对立分明的。组成这个体系的幻想形象,大体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说或记载中的道教仙人,如老子、元始天尊、广成子、赤精子等。二是佛教神祇(书中亦称道人),如接引道人(即弥陀佛)、准提道人(即准提观音或准提佛母),及作者把他们归属玉虚门下的燃灯、普贤、文殊、慈航、惧留孙等。三是民间精怪传说和神仙传说,如九尾狐狸精、琵琶精、雉鸡精三妖、梅山七怪、赵公明、杨戬等。四是古神话中的神,如女娲、轩辕、神农等。五是作者虚拟的神仙或具有神性本领的超人,此类形象最多,从被称为三教元祖的鸿钩道人到玉虚门人玉鼎、黄龙、云中子,十洲三岛的三姑、四圣、十天君、散仙陆压等等。作者把上述形象,依照其在商周之战中的态度,分为正邪两派。与《西游记》中孙悟空等形象始而魔后而神、神魔混一,表现为神魔形象的复杂二元组合的特点不同,《封神演义》的形象体系是一种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系统。
《封神演义》有着完整缜密的布局构思。以商周斗争为经,以神魔斗争为纬,二线既交叉融合,又并行发展。而姜子牙封神则是综合两条线索的关键纽带和统率全书的纲领。它体现着天意人道的结合,宿命论和意志论的结合,惩戒观和转化观的结合。“封神榜”是书中所有死难阵亡者的归宿。这种构想相当真实地反映了上古先民对鬼神既崇拜敬畏,又企图控制利用的双重心态。这也是《封神演义》的独特价值之所在。全书一百回,从女娲降香开书,到姜子牙封三百六十五位正神结束。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4回)叙商纣无道,周室渐兴。这一部分以历史事件的推演为主,神魔斗争穿插其间的战斗描写中。第二部分(35—66回)写商伐周战争。包括张桂芳、闻仲、邓九公、苏护、张山、李锦、洪锦等历次征讨。这一部分神魔斗争已不再是历史事件的点缀,而成为主要内容。第三部分(67—100回)写周灭商战争。依照进攻路线,写了金鸡岭、青龙关、穿云关、潼关、临潼关、渑池县、孟津、蟠龙岭、游魂关等战斗。
在对神魔斗争情境的具体描写中,作者把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充分表现出人类借助幻想以超越自身局限,利用和征服自然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本质力量的热烈追求和愿望。《封神演义》的神魔斗争情境想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斗争手段的幻想,一是对斗争场景的幻想。斗争手段的幻想即对神性本领的想象,在小说中它包括对超人能力和超级武器 (法宝) 的想象两个方面,主要以后者为主。对超人能力的想象,是对人类现实局限的超越,如雷震子身生肉翅;杨任眼内有手,手中有眼;土行孙、张奎能土遁地行;哪吒三头六臂;杨戬七十二变等,各有神通。但《封神演义》想象最富特色和意义的,是各种法宝。它们名目繁多,形态奇特,威力巨大,性能各异。有的是对利用自然力克敌制胜的幻想,如“十绝阵”中的天绝、地烈、风吼、烈焰等阵,魔家四将祭地、火、水、风,姜子牙冰冻岐山等。有的是对武器性能的想象,如打神鞭、捆仙绳、定海珠、番天印、金蛟剪等,皆具有制导性能,令敌手无可逃遁,或极具杀伤力。《封神演义》中神魔小说斗争场景,多以斗宝与斗法相结合,即超人本领与超级武器的斗争相结合,而以斗宝为主。作者还进一步在神魔斗争个别场景描述的基础上,集中矛盾冲突,创造出神魔会战,把对古代战争的浪漫主义幻想推向高峰。如十绝、诛仙、万仙诸阵,这类场景描写,除集斗法斗宝之大成外,还特别注重整体布局,氛围创造,气势渲染,是使《封神演义》呈现出某种史诗规模的重要因素。
总的说来,《封神演义》在艺术上偏重于情节的设计,而较忽略人物的内心刻画,但也有些比较成功的心理描写。比如写黄飞虎反出朝歌一段,就细腻而曲折地表达出黄飞虎这个纣王的忠臣,是如何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一步一步地挣脱传统伦理观念而走向反叛的道路。作者写出黄飞虎在忠君思想与正义、尊严两者面前激烈的思想斗争和痛苦、矛盾的选择,最后终于义无返顾地出了朝歌,成为反商的中坚。在这里作者的描写是比较成功的。几百年来,《封神演义》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读者,并以其篇幅巨大、幻想之奇特而闻名于世。
(五)《搜神记》
又名《搜神录》《搜神异记》《搜神传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是书撰集“古今神祇灵异人物变化”(《晋书·干宝传》)之故事,旨在“发明神道之不诬”(《搜神记序》),然内容赡富,佳作频见。其中的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它是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著作,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一十多篇。
其书思想内容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1.传说故事类,包括神话、历史传说和其他怪异传说。这类作品反映出了一定时代的习俗和民族风情,从不同角度揭露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残暴,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如《韩凭夫妇》和《孝妇周青》,这是两则历史传说,前者暴露了宋康王的荒淫残暴,后者抨击了封建吏治之昏暗。2.神灵感应及报应故事。书中所记神灵如:海神若东海君,水神若河伯,湖神若青洪君,冥神若泰山神、赵公明等。这些故事或是宣扬神灵崇拜,或是劝善惩恶,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苏易》记接生妇人苏易为难产牝虎接生出三小虎,后来,虎常送肉于苏门事。这里宣传的就是劝人做善事的思想。3.鬼怪精灵事。如人鬼婚恋事:《紫玉》写吴王小女紫玉爱童子韩重,吴王不允,紫玉怨恨而死,韩重哭坟,紫玉从坟中走出,迎韩入冢,行夫妇之礼。《搜神记》中的鬼怪精灵故事呈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以前他书很难企及的。4.神仙术士及其法术变化之事。如左慈盘中钓鱼,于吉身入镜中,徐光杖地种瓜,皆称奇妙。
据《晋书·干宝传》记载,干宝撰写《搜神记》的缘由颇有些传奇色彩:因为尝感于其父婢死而复生,及其兄气绝复苏,乃撰此书。客观地看干宝撰写《搜神记》,其实是和他的经历、学识、见闻有关。干宝是个兴趣广泛之人,不仅读书甚多,而且阅历也很丰富,博闻强记,对所处的那个时代以及古今中外的许多轶闻趣事,都颇加留意并能给予思考。又特别有感于生死之事,“遂撰集古今神祇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搜神记》,凡三十卷”。《搜神记》以“神仙”“方术”“妖怪”“感应”来分类,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干宝撰写的《搜神记》记述了从上古到汉晋时期的大量传说,内容极其丰富。其中有很多故事应是干宝长期搜集而来,涉及的范围很广,包罗的面也甚宽,上至皇室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在其注视的视野之中。由于此书传说色彩较浓,所以史书说《搜神记》有“博采异同,遂混虚实”的特点,其实这正是干宝撰写此书的成功之处。正如他在《搜神记序》中所说“虽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逸于当时,盖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睹也,又安敢谓无失实者哉”。所以他并不是简单地抄录传说,而是在搜集的素材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将生活中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融为一体,使这些传说故事更为典型和耐读,将其提升到文学佳作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