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以下几个支撑活动的主要理念:
1、教师必须以正确的教育观念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
2、教师必须真正了解和掌握遮阳帽相关的物理知识以及制作遮阳帽的技术知识,以保证正确的引导孩子们的探索。
3、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和尊重孩子的学习特点和个性特点,给他们以充分的尝试和探索的机会。
4、环境是重要的教育因素,教师创造的环境必须使它包含着丰富的教育信息和资源,促进和激发孩子们的活动热情和发展。
5、教师要注重评价的教育价值,使评价成为促进活动发展、孩子发展的积极杠杆。
6、教师必须真正的对孩子的心理、行为和表现投入极大的关注。及时调整活动的指导和计划,以适应孩子的要求;适时介入孩子的活动,使活动富于智慧和活力,通过师幼的互动促进双方的成长。
7、和孩子们共同收集活动材料和工具,因为制作过程中涉及到某些工具具有一定的不安全因素,和孩子共同建立使用的安全规则。
8、老师说的每一句话对于孩子的制作来说都是有价值的,要重在促进孩子发现问题并想办法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改进。
9、教师与幼儿共同生成活动,是师幼共同成长的有效载体。
师幼共同生成活动是指师幼之间的一种对奕式教育,是师幼双方共同构建的一种活动,它协调了偏教师中心或偏幼儿中心论的理念和行为,把师幼置于同样重要的地位,更强调两者之间的互动、呼应要协调,并在寻找幼儿兴趣、需要和教育目标结合点的基础上,及时吸纳师幼双方共同的智慧,理智而充分地追随、满足和激发幼儿,使教学既能顺应幼儿的发展,又能将发展纳入教师有计划的轨道。
老师们在对活动的主题和理念有了共识后,接着,我们在共同的理念的指导下,对活动的目标进行预设: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设计遮阳帽,懂得做事要有计划,能画出简单设计图,并根据自己的设计图进行制作。
2、能根据自己的设计需要选择和使用合适的工具;懂得怎样在使用中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3、能与同伴合作、分享,体验创作和解决问题的乐趣。
接着,大家对以下问题进行了讨论:
1、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孩子的操作能力与制作遮阳帽所需的能力之间的差距。
2、孩子可能需要的材料和工具、引导孩子认识安全使用工具的策略。
3、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相应的措施。
我们认为老师能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对活动的分析研究越具体越到位,就越能有效的利用各种教育时间和教育因素,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或给孩子造成没有意义的困扰。
我们选定由三个大班三位老师来进行实践活动,她们各自根据自己班上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制定活动方案和实施方案。其它的老师分组到各实践班协助和参与及观摩实践活动。这样大家都能了解活动的情况,讨论和分析活动的科学性、指向性和可操作性会更强。
第二次教研活动
按照第一次的约定,这次教研活动在第一次实践活动基础上进行的。主题确定后并没有具体讨论制作遮阳帽的活动设计,所以,由每个参与者自行设计、实施。本次教研活动,首先,由各实践后的教师阐述实施情况及利弊得失。
实施情况如下:
一、活动的引发与呈现
大七班:与幼儿简单讨论一下遮阳帽的样子,然后由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自由设计,可自己完成或与同伴合作。
大一班:在幼儿尝试前,老师带领幼儿对遮阳帽的种类、结构、款式及材料等进行详细地讨论,有的帽檐又宽又大、有的帽檐只遮住前面,有的是草编出来的、有的是牛仔布做的,有的是绑绳子的、有的是后面有松紧扣的……然后,再由幼儿自己或与同伴自由设计制作。
大六班:老师“现在天气开始变热了,外出活动总遇上火辣辣的太阳,让我们一起设计方便进行户外活动的遮阳帽好吗?”你们想怎样制作遮阳帽?需要哪些材料,我们一起去搜集好吗?直接提出任务,并由幼儿想好后进行设计并制作。
利弊得失分析:
大七班:在制作前与幼儿进行简单地讨论,然后就由幼儿自由进行制作,老师只在旁进行观察与引导,老师的引导效果和幼儿制作的效果都不太好。一是制作的遮阳帽不仅品种单一,而且多数幼儿做的是帽子玩具,而不是有使用价值的遮阳帽,有的拿一个纸碟剪一个洞盖在头上就行了,有的是用蜡光纸做一个比拳头在一点的帽子;二是幼儿选材和制作模仿他人的现象较多,幼儿的制作比较盲目,没有计划性。
其原因有三:
一是孩子们对于遮阳帽的经验及老师提供操作的材料、工具对于他们的活动展开都有一定局限。
二是在制作的过程中之所以制作成帽子玩具和选材、制作模仿他人的现象,是因为老师在制作前没有与幼儿讨论清楚,幼儿对任务不太明确,也就是要做一个怎么样的遮阳帽,计划性和适用性强调得不够。
三是教师尚欠缺适时引导。
讨论后,要做的调整:
一是在下一活动中,老师要给孩子们更多的有关遮阳帽的信息和共同收集更多的材料。
二是与幼儿一起讨论,使大家对任务更加明确,使幼儿的设计与制作均能有的放矢。
活动前的观察及幼儿在制作前所获得的信息量不足,而给幼儿的操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限定。
大一班:在制作前,因老师与幼儿一起在路上碰到了托班的赵姨,发现赵姨戴的遮阳帽很特别,而引发了对遮阳帽的种类、结构、款式及材料等进行一系列的讨论,使得幼儿对遮阳帽已经有了较多的认识,所以幼儿在制作中任务明确,注重了遮阳帽的适用性,同时,因任务明确,幼儿心中有数,固在制作的过程中,同伴间又能进行较好的商量与合作,效果稍好。
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幼儿的设计图出现了材料的记录,而不是制作步骤,并且,幼儿在制作的过程中忘记了重点,而是沉浸在自己能做出一个帽子的喜悦当中,并不管怎样只要放在自己的头上就OK了,而完全忽视了遮阳作用、是否戴得稳等问题,做成功的幼儿也只是为自己制作了一个遮阳帽,而未考虑到人人都能戴的问题。
讨论后,要做的调整:
1.材料要更加丰富,要提供能给幼儿的制作有一定启发和帮助的材料。
2.教师要注意在幼儿制作的过程中,适当地介入,用多种方法引导和启发幼儿自主地改进产品。
3.要让幼儿在分析自己或同伴制作遮阳帽的同时,发现不足并改进。
4.让家长协助,和孩子一起观察各种遮阳帽。
大六班:简单地与幼儿讨论以后,班上幼儿认为遮阳帽就是农民伯伯戴的帽子,并讨论了遮阳帽的形状及做法。因材料是幼儿与老师一起收集的,所以幼儿在使用中能得心应手,但是因受遮阳帽就是农民伯伯戴的帽子这一认识的局限,多数幼儿只选用草席,其他材料用的比较少,制作的效果也不是很好。
当老师要求幼儿画设计图时,幼儿间进行了商量与合作。待孩子画好设计图后,组织孩子交流自己的设计。在交流中老师发现孩子基本上是从自己设想的帽子的外型,需要制作的材料、需要的制作工具来设计制作的计划。虽然设计图不太规范,但也体现了孩子们已有了自己制作遮阳帽的计划,已经“心中有数”。也有的幼儿的设计图很有创意,自己会增加“制作过程中我的发现”,丰丰加了“我的成功”,天天有“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项。形式多样的设计图就迎刃而生了。
讨论后,要做的调整:
1.材料要更加丰富。
2.增加幼儿的感性认识,提高幼儿制作的技能。
3.要让幼儿明确制作的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时介入。
从这次实践中发现,三个班在第一次实践时,都没有让幼儿观察很多遮阳帽,但因任务切入的方式和引导的不同,而使幼儿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方式而有所不同。
二、教师的指导
在讨论中,老师们均认为教师的适时、适当的引导,对于幼儿的设计和制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正如大七班李老师说的,孩子们的认识和评价能力有限,如果加之在活动前幼儿的经验铺垫又不够,最后幼儿完成任务的水平显然是较低的,甚至有的幼儿做了一个玩具帽。大一班和大六班制作前经过了详细地讨论,增加了幼儿对遮阳帽的认识,有了经验背景,虽然第一次完成效果相对好于大七班,但是,也出现了种种问题,如设计图制作步骤不清楚,对产品进行改进的思路打不开,甚至在制作过程中出现了一部分幼儿沉浸在把不符合任务要求的遮阳帽戴在头上的喜悦当中的现象。老师什么时候介入孩子的活动,才是适时的,及老师应怎样介入孩子的活动,一直是个非常有学问讲艺术的也是一直经常给老师们带来困扰的问题。
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在幼儿进行探索和制作的整个过程中,都要有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和指导。这种引导不是一种干涉,而是要把重点放在启发幼儿发现制作的问题、打开思路进行作品改进上。大一班牛老师在幼儿非常投入研究的时候,她并没有去介入,她说因为孩子此时需要的是思考的空间,而不是老师的干涉。正像大六班辛老师说的“在技术性操作活动中,教师的适时介入非常关键,我们老师的每一句话对于幼儿的学习和对产品的改进上都要有意义”。大家非常认同此观点。教师在什么时候介入及怎样介入就要看老师的观察、经验和老师对职业的敏感程度。
老师介入的时间应该是在孩子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在孩子陷入困境并快要放弃的时候、在孩子因操作错误将导致危险的时候;介入的方式和程度应该因人而异;介入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孩子的合作伙伴。
就“制作遮阳帽”来讲,大家一致得出,教师的指导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信息量和材料。
2.要解决的几个技术性问题:
一是遮阳功能;二是怎样才能戴在头上,并戴得稳;三是要人人都可以戴〔解决头围大小的伸缩问题。
3.工具和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三、专业的引领
在制作的过程中和制作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幼儿的制作是有失败,或是做不成遮阳帽,幼儿对自己的制作虽然不满意,但是他们是非常快乐的,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幼儿从中获得的是经验和发现了问题,只有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才能有向着更好的方向进行改进的可能。
“作为老师首先要认识到,幼儿的错误代表着幼儿当前的认识水平,要看到幼儿这些错误背后的道理,一个孩子总是正确地回答他自己的问题,幼儿出现明显错误的原因是他没有用老师的问题而是用他自己的问题问他自己。老师要给予孩子出错的权利,并应把幼儿的错误作为了解他们思维线索的机会和背景,而不要为了得到老师认为正确的答案而去追问幼儿,追问往往会使幼儿变得谨小慎微,只敢说老师认为的东西,那么我们的活动就失去意义了。”当发现光光、丰丰、天天放弃了自己的草席而重新选择了纸碟时,辛老师微笑着问“你们为什么放弃了而重新选择呢”,“用草席进行制作实在太难了,用双面胶粘不上。用订书钉也订不上,用针线我们又不会用。我们还是想尝试用纸碟进行,再做下去就会浪费更多的材料我们不想再浪费材料了,所以,我们又重新选择了纸碟。”睢,孩子们的想法还蛮复杂的,他们有他们重新选择的理由,这时,老师应尊重他们的想法。
“让孩子在‘非’材料和工具中学习分析、比较和取舍”,在老师提供的材料中,“非”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过去我们投放给孩子的材料或工具,总是以成人的经验去界定是否切合活动的需要,让材料与工具隐含了成人的意愿,以期让孩子们一进入到相应环境就能操作,也能带出比较完美的操作效果。我们体会到这样做会使孩子失去了对材料工具性能的分析比较的机会,失去尝试错误的机会,失去了突破某些“框框”的机会。而在投放的材料与工具中加入适量的干扰因素,小朋友要想获得成功,明显地要经过观察、选择、尝试和分析,才能完成自己的作品。在这个时候,这些在成人心目中“非”的因素,经过孩子们的加工也许会变成“是”的因素呢!
“活动中老师语言要有意义,幼儿的探索和制作改进才会更加有意义”。引领他们一步一步向前学习与发展。譬如,“你的遮阳帽有没有起到遮阳的作用?想想用什么办法使这一顶遮阳帽不只是自己戴,其他小朋友和大人都可以戴呢?”教师这样的语言促使幼儿进一步尝试设计出更加好的遮阳帽来。
“老师与幼儿‘心灵’的无声对话,鼓励幼儿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在制作遮阳帽的过程中,教师与幼儿间无声的语言对于幼儿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幼儿遇到了困难时,老师的一个点头示意,会成为幼儿克服困难的有力支持;当幼儿尝试制作遮阳帽有一个小小的成功时,老师送上一个微笑,会成为孩子继续努力的力量。老师的举手投足都与幼儿形成无声地心灵的对话,对于幼儿来说,都具有无穷的力量。
“对话分享策略”。这里的对话指的是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去关注幼儿,和幼儿-起分享喜怒哀乐、成功与错误等,因此,在这里分享仅仅只是进行“对话”的途径之一。
“材料要具有探索性和易理解性”。即材料应和科学上一个重要的概念有关;使用这些材料应该能揭示许多有关的现象,如:孩子在对那种帽子遮阳性强的讨论中,我们可以体验到材料能使孩子理解科学现象,换言之,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探索,能让幼儿了解一些科学概念和发展相应的能力。孩子对材料的操作方式是否理解,会影响他们对材料的最初探索、选择及有效利用,对孩子来说材料能使他们一看就明白其操作方式,使孩子拿到材料很快进入探索过程。有些材料孩子不知道其性能及使用方法,结果容易使孩子放弃或去做与探索无关的事情。在活动中,每当有新的材料投放,或当个别孩子不熟悉手中材料的操作方法时,教师应给予介绍,并对于一些复杂材料给予演示示范,使孩子了解材料的用途,使幼儿能独立进行探索,同时教师详细介绍能避免材料的误解或误用。
第三次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是在第二次讨论的基础上,由参与者改进教学设计并再次观察其效果后进行的。首先由三位实践教师向大家阐述关于活动改进之处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