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剧作家。
老舍出身于北京的一户贫民家庭。他的父亲是名守皇城的士兵,在老舍一岁多时,死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父亲的死对于原本就很艰难的老舍一家是个致命的打击。不识字的母亲只有靠充当校役和揽些杂活,含辛茹苦地将老舍抚养大。艰辛的生活使年幼的老舍早早地成熟起来,磨炼出他外柔内刚的性格。这种性格,都鲜明地表现在他以后的文学创作和人生活动中。
靠着别人的资助,老舍读完了小学,并且考入了北京师范学校。从学校毕业后,老舍凭着自己的才干和努力,当上了小学校长。应该说,老舍完全可以就此过上一种安稳的生活。
但是,五四运动以及由此掀起的时代新思潮和文学变革冲击着老舍的心灵,他毅然辞去原有的职务,投身到创造新的社会与文化的近代民主事业中。
1924年,老舍经友人推荐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授汉语和中国文学,在那里,他开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自1925年起,老舍陆续发表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这几部作品很快为人们所关注,同时也表现出老舍小说作品的一些特色:善于运用北京口语,以俏皮幽默的笔调对现实进行揭露和抨击。
回国后,老舍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教学之余,老舍继续从事创作,而且愈来愈关注严峻的社会现实。有两类社会现实直接触动了老舍的灵感并反映到他的作品中。一是日本侵略中国所带来的种种社会危机,这类作品有《大明湖》和《猫城记》;二是挣扎于社会底层的贫民的苦难生活,这类作品有《月牙儿》、《我这一辈子》以及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老舍写这两类作品笔锋严厉、基调沉重,加强了批判的力量。但同时,老舍并未放弃他所钟爱的幽默的风格,这一时期他相继写出了诸如《离婚》、《牛天赐传》这样机智诙谐的文章。
1937年日本开始全面侵华,老舍也走出书斋,积极参与到抗日救亡的社会活动中。他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被选为理事,担任总务部主任。从协会繁琐的常务,到保障文艺界正当权益、营救进步作家,直到在文艺领域抵制国民党的反动政策,老舍兢兢业业,做了大量实际的工作。抗战后期,老舍还完成了他的又一部力作《四世同堂》,以他擅长的幽默讽刺艺术,描绘了北京沦陷后中下层市民的众生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舍由美国回国,又进入了他创作的新时期。老舍以迎接新时代的极大热忱,积极探索改革传统曲艺之路,努力用这些旧有的艺术体裁谱写新内容。1951年,老舍创作出话剧《龙须沟》,这是作家衷心献给新中国的一曲颂歌。公演后,获得了极大的反响,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龙须沟》标志着老舍创作新的里程碑,也是新中国文艺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老舍由此获得“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后来老舍又创作出了《茶馆》等为他赢得国际声誉的作品,将他的文学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正当老舍不断地耕耘,以旺盛的创造力为人民奉献出一部部优秀作品时,“文革”开始了。在“文革”的动荡不安中,1966老舍含恨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老舍最著名的小说《骆驼祥子》讲的是一个从乡下流落到城市谋生的破产农民祥子。他年轻力壮,勤劳善良,租了车厂的车开始做人力车夫。祥子最大的理想就是凭自己的努力攒钱买一辆车,从此过上安稳的生活。经过三年的艰苦劳动,他终于买了一辆新车,但不久就在军阀混战中连人带车被匪兵抢走。祥子乘黑逃走,半路捡了几匹骆驼,卖了30块钱,打算积攒起来买第二辆车。不幸的是,不久钱又被孙侦探抢走。车厂老板刘四爷的女儿虎妞喜欢祥子,借机诱惑祥子与她发生了关系。在虎妞的威胁下,祥子只好和她结了婚,婚后又用她的钱买了一辆车。为了生活,祥子拼命拉车、干活。然而,后来虎妞因难产而死,祥子为筹办丧事不得不卖掉了车。三起三落的遭遇,给了祥子巨大的打击,他逐渐开始消沉,抽烟、喝酒、赌钱,样样都干,开始了麻木的混日子的生活。他出去拉包月,在夏太太家染上了淋病;接着,他喜爱的小福子被卖进了妓院,最终不堪其辱而自杀身亡。祥子完全绝望了,他变得贪婪、冷漠、麻木,走向了堕落的深渊。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贫民的悲剧命运。故事线索单一,围绕祥子的挣扎与堕落展开叙述,情节曲折感人,语言流畅自然。样子的悲惨结局说明了在黑暗的旧时代中,个人的努力奋斗终究会毁灭于社会高压之下。这部作品描述了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阴暗图景,揭露了罪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此外,通过对样子精神毁灭过程的分析,老舍进一步表达了对于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性带来的灾难的忧虑。此外,作者还采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注重景物和人物心理描写。《骆驼祥子》的诞生,标志着老舍语言风格的成熟,被誉为“抗战前夕中国最佳的长篇小说”。1945年,该书的英译本在美国出版,风靡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