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①,以待敌之可胜②。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③。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④。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⑤。
“注释”
①先为不可胜:为,造成、创造。不可胜,使敌人不可能战胜自己。此句意为先创造条件,使敌人不能战胜自己。
②以待敌之可胜:待,等待、寻找、捕捉的意思。敌之可胜,指敌人可以被我战胜的时机。
③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指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在于自己主观的努力,而敌方是否能被战胜,取决于敌方自己的失误,而非我方主观所能决定。
④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能够创造自己不为敌所胜的条件,而不能强令敌人一定具有可以被我战胜的时机。
⑤胜可知,而不可为:知,预知、预见。为,强求。意为胜利可以预测,却不能强求。
“译文”
孙子说: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先要做到不会被敌方战胜,然后捕捉时机战胜敌人。不会被敌人战胜的主动权操在自己手中,能否战胜敌人则取决于敌人是否有隙可乘。所以,善于打仗的人,能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但却不可能做到使敌人一定被我战胜。
“释译”
孙子从“军形”的角度论述了“先为不可胜”的战略思想。强调要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自身实力的培养。“先为不可胜”的实质就是实力问题,要求在军事斗争中,重视军队的训练与养成,奠定雄厚的实力。只有精良的装备,训练有素的士卒,再配合懂得用兵之法的将帅,才能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也才可能不被敌人战胜。
战国末年,匈奴强大,赵国李牧戍边总是采取守势,明示弱,暗蓄锐。赵王派人顶替李牧主动出击,连遭败绩。李牧复职,仍加强战备,整顿税收,伺机歼敌。历数年,李牧见条件成熟,待敌再进袭时,佯装败退,诱敌深入。于两翼设伏兵,一举大破匈奴,歼敌十万,拓地千里,赵国北部边境得以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