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现”
周末,尽管天气预报说今日有雨,但妈妈还是坚持承诺,带着3岁的欢欢去动物园玩。走在路上,下雨了,妈妈早有准备,拿出伞来,撑起。欢欢仰着小脑袋问:“妈妈,为什么要打伞啊?我不要打伞,我要看雨!”
“常见的回答”
欢欢妈妈回答:“不打伞就要生病,生病了就要吃药、打针。”
“专家分析”
孩子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可能是不想这样做,心里面有一点排斥的感觉,这样的问题其实是在询问作出禁令的原因。这时,应该和宝宝讲讲下雨为什么要打伞的理由,而不能过于强硬地让宝宝去接受,同时父母需要耐心地讲道理,让宝宝很愿意去接受。
常见的回答直截了当地说出了最严重的结果,这对于孩子来说其实并不愿接受,会令孩子感觉恐惧,可能还会因此而害怕下雨天,或者还会有这样怪异的想法:打伞就不会生病了。
要注意:父母随意的回答都可能给孩子以更多奇怪、错误的联想。
“消极的回答”
“你这孩子怎么什么都要问,连这都不明白!”
“赶紧走了,雨下大了,以后妈妈再告诉你!”
“合理的回答”
“如果咱们不打伞,衣服就要被打湿了。如果衣服湿了,就有可能感冒!现在咱们打着伞,这样就不会淋湿了,也不会感冒啦!”
“举一反三”
引导思考型-“宝贝儿,你看那位跑着的叔叔,他的衣服怎么湿了呢?他为什么又在着急的跑着呢?就是因为叔叔没有打伞,他可能是忘记带伞了,所以衣服湿了,而且,他还要跑着赶紧找地方避雨呢!”
循循善诱型-“宝贝儿,这是为了保护咱们的脑袋哦。瞧这雨多大啊,打在脑袋上会不舒服的,打把伞雨水就不会落在脑袋上啦!”
爱心传递型-抱着孩子说:“宝贝儿,你看下雨了,妈妈都要被淋湿了,你给妈妈打伞好吗?”或者,“你看那位小姐姐没有伞,咱们帮帮她,给她打伞吧!”
“温馨提示”
可以在小事中逐渐培养孩子的爱心,只有让孩子学会疼爱他的亲人,孩子才能去关爱别人,这一点真的很重要。当然,也可以为孩子做榜样,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虽然宝贝儿还很小,但在潜移默化之中一步步地教孩子学会怎么与人交往,学会怎么去爱,相信这绝不是太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