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0月,陇西县文峰镇农民梅桂荣捐献给陇西县博物馆的一件汉玉琮,非常珍贵,代表了汉代玉器工艺的绝妙精湛。这件玉琮外径5.6厘米,内径4.1厘米,高3.2厘米,晶莹润滑,光洁典雅,色彩艳丽,工艺精湛,棱角周正,寓圆于方。两射轮壁柔和流畅,朴拙素雅。通体抛光,干净利索,反映出当时的攻玉技术已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红绿青黄紫诸色杂驳如玛瑙,泛半透明的质感,条条矿脉纹理浑似血管网络一般,令人爱莫能释,油然产生一种神圣境界和崇敬的感情来。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作为儒教精神载体的玉器亦伴之久远。所谓“君子比德如玉”、“玉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鲤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絜之方也”。五德之说,即是从玉材的物理性质衍生出的儒教道德观念。亦即:①华润光泽给人以温馨祥和,此为玉仁的方面,即有同情友爱的品德修养;②鲤鱼般文脉显现身外,便可知其内在的美质,此为玉义的表现;(即正义、公正也就是适宜的道理或举动)③如若敲击,玉可发出悠扬悦耳的响声传播远方,此为玉有智慧的方面;④宁碎而不屈,(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此象征勇敢的精神;⑤锐敏廉洁而不被污染,此为玉懂道理,知规矩的地方。玉有以上的美好品德,所以就称为中国传统文化、亦即儒家思想的载体、代表和象征,所以中国把最美好的都与玉结合在一起。好的话称“金玉良言”,好的饭菜称“玉食:”好的酒称“玉液”,黄帝的女儿称“金枝玉叶”,美丽面孔称“玉首”等等。玉和金子经常放在一起,为世间最宝贵的东西。
人类从蒙昧时期对晶莹美石的欣赏利用,到对矿物学玉石的认识开采,足已万年之遥了。我国玉器经过三皇五帝夏商周几代的琢磨盘玩,到汉代时期,已发展为浩瀚烟波的成熟工艺,而不再涓涓细流了。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江春水的话,那么,玉文化则是这东流春水中的一脉支流。
玉琮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玉器之一,它与玉璧、玉圭、玉璜、玉琥被称为“六器”。琮与璧往往配套出土,《周礼·大宗伯》记载:“以玉作玉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说琮是祭地的礼器。同书《典瑞》又说“疏琮璧以敛尸”,可见也作陪葬之用。看到这尊汉代玉琮,我联想琮的形状可能与当时人们居住的圆形与方形的房子有关。把礼玉制作成两种房子的结合形状,其意犹如画地牢一样,警告鬼祟不得侵犯人们的住宅,故玉琮可能是镇宅之宝器,墓为阴宅,所以古人又用以随葬冀以镇墓。
从汉迄清,学者们不知琮为何物?研究中国古玉的学者们认为,祭祀地祗的礼器玉琮是由手镯发展而来的,台湾邓淑萍研究员总结说:“由圆筒式镯,发展至矮方柱式琮,应无疑问。”直到《1898年吴大澂古玉图考》出版,始为玉琮正名,人们才得知古籍记载的琮原来就是这种内圆外方,形状怪异的玉器。有学者认为,玉琮的功能远远超过了祭祀土地,玉琮通过很小的体积,把中国上古时期的世界观包含其中。琮的内圆外方表示天和地,中间的穿孔表示天地之间的沟通。从孔中通过的棍子就是天地柱,即天梯。在绝大部分琮上有动物图像,表示巫师通过天地柱在动物的协助下沟通天地。因此,可以说玉琮是中国古代世界观和通天行为的很好的象征物。可是玉不琢不成器,好的玉石还需要琢玉艺人以精湛的技艺巧琢磨,才能成为精美的艺术品。琢玉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到了汉朝,由于西域交通的畅通,经济往来的繁荣,玉器制琢和使用则更为人们普遍关注,小件玉器的雕琢工艺已非常精巧,如像陇西发现的这件汉玉琮,无论从构思到雕琢都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因为琮为六瑞之一,在古人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最受人们喜爱,它的兴衰消亡,反映远古祖先在宗教信仰,礼仪文化诸方面演进变化的一个侧面,而其玉料采运,制作工艺,形状设计及装饰的繁简,无不再现着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因此,一件文物的发现,就可供我们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产生浓烈的学习和研究兴趣,获得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艺术鉴赏能力,从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及祖先的聪明才智,为新时期文化的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