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就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一般是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器,又称青铜镜。在古代,铜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具。它的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远古时期,人们以水照面,铜器发明以后,以铜盆盛水鉴形照影。《尚书》《国语》《庄子》等先秦著作中,提到过古人“鉴于水”。《说文·金部》释“鉴”为“盆”。因此可以说盛水的盆(鉴),就是最早的镜子。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鉴。《说文》中说:“鉴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
制镜之初,鉴都是用瓦制作的。商周时期,虽然有铜鉴,但是瓦鉴依然通行。到秦朝时期,才开始铸造铜镜,因为镜的适用优于鉴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后,再不用水作鉴了。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镜的制作也更加精良。它的质料包括金、银、铜、铁等,以铜最为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隋唐以后,还有带柄的,四方的,各种花纹应有尽有。直到明代末期,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清代乾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直至民国初年,少数边远地区还有以铜为镜子的。
中国古代铜镜从4000年前开始出现,齐家文化与商周铜镜为早期,春秋战国铜镜比较流行,汉代铜镜为鼎盛时期,南北朝时期铜镜趋向衰落,到了唐朝铜镜达到繁荣期。综观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其成就等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是三个最重要的发展期。唐代以前,以圆形为主,极少有方形的。到宋代后除继承过去的圆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外,葵花形、菱花形镜以六葵花为最普通。它们的棱边与唐代有所不同,有的较直,形成六边形镜。此外还有带柄镜、长方形、鸡心形、盾形、钟形、鼎形等多种样式。并出现了很多花草、鸟兽、山水、小桥,楼台和人物故事装饰题材的铜镜,还有素面镜,窄边小钮无纹饰镜,这些题材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陇西县博物馆收藏一面柳毅传书铜镜,属宋代人物故事装饰题材的铜镜。重约0.70千克,直径17.5厘米,圆形,青铜质,厚缘、鼻钮、镜背为高浮雕柳毅传书故事图案,以钮为界分上、下两部分,上方左侧斜伸出一株大树,树下洞庭女与柳毅依依惜别,柳毅作拱手告别状。右边一男子牵马候立,附近青草、羔羊遍地。下部波涛汹涌,水中一对鱼儿嬉戏追逐,妙趣横生。经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2002年5月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柳毅传书故事铜镜,取材于唐代陇西人李朝威的传奇小说《柳毅传》。陇西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厚重的人文沉积,孕育出许多颇有建树的文化名人,可谓人才辈出。他们或为痛砭时弊,揭示黑暗,寻求解放而呐喊,或为托物言志,脱凡遁世,感叹低回而寄托来世,为后人留下几多资世镜戒。李朝威便是中国唐代一位颇有建树的文化名人,史籍中多有记载。
李朝威(766-820年),其创作活动大约在德宗贞元年间(785-805)至宪宗元和年间(806-820)。他的作品仅存《柳毅传》和《柳参军传》两篇。《柳毅传》是他的代表作,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唐人传奇留遗不少。而后来煊赫如是者,惟《莺莺传》及李朝威《柳毅传》而已。”李朝威被后来的一些学者誉之为传奇小说的开山鼻祖。
《柳毅传》原名《洞庭灵姻传》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人神恋爱小说。也是唐代以来文学发展史上一部最有影响力的传奇小说,其结构严谨,文辞精美,情节感人,寓意深远,耐人寻味。叙说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落第书生柳毅回湘滨(今湖南),路遇洞庭龙君的女儿在荒郊牧羊,自述在泾河夫家备受公婆和丈夫虐待,恳求柳毅传书于她的父亲。洞庭君的弟弟钱塘君见信大怒,出兵讨伐,救出龙女。因感柳毅传书之德,洞庭君想把龙女嫁给柳毅,但因说话傲慢,被柳毅拒绝了。后来,柳毅娶张氏、韩氏先后为妻,都一一夭亡。柳毅便迁居金陵,再娶假扮范阳卢氏的龙女,有情人终成眷属,柳毅最后也成了仙人。
《柳毅传》通过龙女的不幸遭遇对当时的婚姻制度作了批判,具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同时,赞美了正直、侠义、无私、刚毅的高尚品质,颂扬了美好的自由婚姻和幸福属于善者的人间真情。
“龙女牧羊”巨型雕塑,竖立于陇西县文化广场,装点着古老而厚重的文化古城,这是陇西人民为纪念1000多年前的陇西李氏文化名人而树立的一座丰碑!“柳毅传书”铜镜落户于作者李朝威的故里陇西,同样是陇西李氏文化弥足珍贵的民族瑰宝。